【實習記者胡楊】
日前,普華永道在其發布的《戰略轉型中的險企如何御『風』前行?》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指出,面對變化的市場環境和新的發展機遇,整個保險業都在摸索採用新的業務模式和實施變革管理,希望實現轉型與增長。
以風險管理策略為例,《報告》建議,保險行業風險管理的新策略應沿著前臺產品與客戶決策、中臺數據與分析的賦能、以及後臺敏態的人力資源與系統支持等三個環節進行分析。
首先是風控前置決策。保險公司風險管理可以與前端的產品設計及客戶選擇決策深度綁定,將風控第二道防線前移與前臺第一道防線更緊密結合,讓風控決策者和指揮官在「聽得見炮火」的地方作業,實現獲客風控一體化的模式,是風險管理策略上的新趨勢。在這種策略下,保險公司將風險管理環節嵌入業務前端流程中,基於風險分析來創新產品設計,發現並甄別商業機會,快速做出業務決策。
其次是風控中臺賦能。通過內部資源的整合與協同,建立具有強大分析與決策能力的中臺,可以快速響應前端業務的需求和反饋關鍵的決策信息,是當前金融行業突圍致勝的重要策略。普華永道認為,金融企業風控中臺由四個核心平臺組成:數據湖平臺、模型實驗室、數據管控平臺、數據服務和應用。
最後是敏態組織與平臺支持。《報告》指出,敏態是相對於穩態存在的,傳統金融機構都是傾向於穩態模式,但隨著市場環境和客戶需求的快速變化,金融機構需要更敏捷的做出響應,需要支撐前述兩大風險管理策略的「敏態」組織與平臺策略,允許公司內部「敏態+穩態」的雙態並存狀態,平衡公司的穩定性與創造力,其中,「敏態」用於探索和創新,有更高的容錯度,成熟後可以轉化為「穩態」。
普華永道中國金融行業管理諮詢合伙人周瑾認為:「過去,國內大多數保險公司風險管理工作的重心是圍繞償二代監管合規要求開展的,與行業趨勢、公司戰略與業務發展結合併不夠,還沒有充分發揮主動風險管理的價值。未來,可以藉助戰略視角的風險管理分析框架,進行重新審視與思考,探索保險行業風險管理工作,跳出固有思維和路徑,從而從根本上解決工作上的痛點與困惑。」
來源: 中國保險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