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祀意義在深思生命價值

2021-01-07 中國文明網

  又到清明時節。清明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而這個傳統節日又有獨特的主題,即:在慎終追遠中感悟傳統文明。  

  如此以厚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節日,就不單單光是祭祀,更有緬懷、感恩、追思等凝重的生命文化主題。即便是祭祀,也是在生者與逝者對話中,人生的意義感懷。通過怡情養志,進而涵養文明。  

  人生的意義,在於奉獻,留給後人精神財富。筆者時常在思考,人有生也有死,人生活在世上,踏實做人、精心做事、立德樹人、善始善終,以盡天年。當走完人生之時,不給自己留遺憾,不給後人添煩亂,不給社會增負擔。應該從這個意義上來理解生死問題和人生價值。  

  然而,傳統祭祀文化似乎把清明直接變成了為逝者上墳燒紙,好像惟此才算繼承傳統,延續慎終追遠之心情。孰不知,這種觀念陷入了教條、保守、僵化、狹小的誤區。其實,清明祭祀不在於形式,而在於內涵。上墳燒紙是古老的祭祀形式,有其社會背景,而現代社會崇尚文明,也應該摒棄上墳燒紙的陋習,採用敬獻鮮花、植樹綠化、踏青遙祭、經典誦讀等方式緬懷故人,都能達到祭祀的目的,而且更能體現「清明」的本意。  

  清明祭祀,更體現家國情懷。現如今,清明節已從民間傳統習俗變成一個國家的節日,暗含著國家層面對每個個體的關注。清明時節,寄託哀思,追憶先烈,緬懷英雄的豐功偉績,更是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題。向先烈獻祭,為英雄而歌,激蕩著國人的家國情懷、報國之志。  

  清明節,除了公祭民族先祖、民族英雄,祭奠家族的祖先,還可以親近大自然,在春天的氣息裡,感受天人合一的濃烈氛圍。在倡導精神文明與生態文明的當下,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把清明節中「祭祖拜宗,慎終追遠」的文化情懷、精神內涵、民族特性發揚光大,強調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相處的文化生態,既是現實生活所需,也是無數革命先烈和我們先輩的期盼。  

  而崇尚自然的意義,更在於與時俱進,移風易俗,倡導文明。從生命教育角度看,更多地傳播科學的生死觀,提倡對老年人厚養薄葬;通過營造文化氛圍,把令人感到陰森恐怖的墓園打造成淨化生者靈魂的場所;進一步加強殯葬行業的服務質量與公益特質,而不是簡單地走市場化之路,都是現代文明的彰顯。生命的意義因此而久遠。  

  生命和大自然是需要尊重與敬畏的。在清明時節緬懷先人、反思自己、展望未來,「文明」與「清明」無疑是最不可或缺的兩個維度。清明,就讓我們在慎終追遠中,感悟這份傳統文明,感受生命的價值,進而自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辜負這大好春光。(久久泰平)

相關焦點

  • 清明祭祀問答(一)
    2、我們的祭祀對鬼神是必須的麼?祭品中的來自人的德與誠是鬼神的剛需麼?現代祭祀文化逐漸缺失,鬼神祖先會不會"餓死"?道長:不會餓死,會難受。看不見不代表消失。祭祀鬼神和祭祀先人不是一個概念,非其鬼不祭。鬼神有自己的進修之路,真正明白的鬼神修是要排除香火的,不能依託於香火。如今之人祭祀往往是為了自己利益私慾,人不祭祀了最多是難受,並不會怎麼。
  • 清明,中國人的這樣發明推動了人類文明,與今天提倡綠色祭祀同理
    最初,清明是附屬於寒食節的,但在宋元時期上升到取代寒食節的地位,不僅上墳掃墓等儀式多在清明舉行,就連寒食節原有的風俗活動如冷食、蹴鞠、蕩鞦韆等,也都被清明節收歸所有了。這兩個節日在中國至少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上古時候,寒食節期間的習俗,主要有禁火冷食和後來成為清明節主要內容的祭掃墳墓。中國古人對祭祀祖先十分重視。
  • 疫情之下 | 關於清明祭祀管理的通告
    關於清明祭祀管理的通告(第22號)清明祭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民俗。但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仍未完全撲滅,疫情傳播風險依然存在。
  • 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生命的存在要有價值和意義。上學的時候,曾被老師要求背誦《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保爾柯察金的名言:「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每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當他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
  • 山陰團縣委開展「文明祭祀,綠色清明」 宣傳活動
    清明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在這慎終追遠、緬懷故人、寄託哀思的時節,山陰團縣委組織青年志願者開展「文明祭祀,綠色清明」宣傳活動,倡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踐行社會文明新風,在全社會營造文明祭祀的和諧氛圍,為建設美麗山陰貢獻青春力量。
  • 清明:文明祭祀「新三件」風行
    本網訊 記者周旭峰報導 不帶鞭炮,一支鮮花訴說哀思;不燒紙錢,一張心意卡表達思念;不點香燭,讓黃絲帶隨風寄託問候……衡陽市推行「新三件」以來,文明祭祀處處可見,文明理念也逐步深入人心。 4月2日是清明小長假的第一天。
  • @汕尾市全體黨員,這份清明文明祭祀倡議書請收下
    清明文明祭祀倡議書全市各級黨組織和全體共產黨員:草木蔓發,春山可望。當前,我們仍處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為倡導文明祭祀,保護綠水青山,全力確保清明期間全市疫情防控到位,避免因人員聚集導致交叉感染,特向全市各級黨組織和全體共產黨員發出如下倡議:一、帶頭做文明新風的倡導者。全市各級黨組織要發揮宣傳教化群眾的戰鬥堡壘作用,加快推進移風易俗,推動形成文明祭祀新風。
  • 《魔與道》清明祭祀送魔寶等您拿
    《魔與道》清明祭祀送魔寶等您拿 來源:上海易聯 作者:上海易聯 發表時間:2013-04-02
  • 安徽合肥:居家網絡祭祀 過綠色文化清明
    居民積極參加綠色文明祭祀活動。 趙明 攝中新網合肥3月30日電 (張俊 何晶)清明節即將來臨,安徽合肥許多社區開展居家網絡祭祀,過綠色文化清明。3月30日,在合肥市廬陽經濟開發區連水社區,志願者向過往居民發放倡議書,凡是在文明祭祀條幅上籤下自己的名字,並承諾文明祭祀就可領取了一盆小綠植。居民在籤名承諾綠色文明祭祀。 趙明 攝據連水社區黨委書記錢傳金介紹,連水社區在清明期間設置網絡祭祀點,免費為居民提供網絡祭祀服務。
  • 焚燒祭品 亂扔垃圾 義烏清明祭祀仍存不少陋習
    2018-04-07 08:29 | 義烏商報墓區工作人員在清掃垃圾在義烏,清明祭祀有「頭三尾四」的習俗,每年清明節前後,每天都有眾多市民前往陵園、公墓祭奠已故的親人。今年清明見「清明」,隨著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清明祭祀多了生態、文明的元素,但仍然存在不少陋習。清明節前夕,我們來到商城大道一側的奇山陵園,這裡有約2萬穴墓地,從上周起就有人陸續前來掃墓。我們看到,前來掃墓的不少市民都手捧鮮花,但也有不少人手裡提著祭祀用品。走進墓區,我們看到工作人員正在打掃衛生。他們說,目前已進入全天候保潔時段,每天要清理大量的垃圾。
  • 又是一年清明時,祭祀金豬、鮮花、水果應聲漲價……
    又是一年清明時。筆者走訪發現,今年祭祖金豬、元寶蠟燭、鮮花等祭祀用品價格都比往年有所上漲。金豬價格略有上漲廣東長期流行著金豬祭祖的習俗。「現在已經有不少客人預訂金豬了,預計到了清明節前兩天就是訂金豬的高峰階段。」翔順花園酒店工作人員說,「由於生豬價格走高,價格比去年略有上漲,目前預訂金豬的市民也比較多,市民需要購買金豬的話,只需要提前一兩天預訂即可。」
  • 白菊、百合、白玫瑰…鮮花祭祀有意義
    昨日,記者從我市多家花店了解到,買束鮮花祭祀故人的文明方式已被越來越多的市民所接受,並在鮮花祭祀上花功夫,採用獨特方式祭祀已故親人。  在桐城路上,記者看到,各家花店都擺滿了平時並不引人注意的菊花,還有百合、康乃馨、馬蹄蓮一類的素色花。一家店主告訴記者,近幾天有許多掃墓的市民來買花,還有一些人提前預訂花籃,平均每天有50位預訂鮮花的顧客。
  • 「清明追思」知清明之「禮」 傳文明之「儀」——紫薇小學紅領巾...
    平野一碧,清明即至。清明節不僅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我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古人過清明,不單單是祭祀,還要進行多項活動,比如蕩鞦韆、放風箏等,一是向逝去的親人表達哀思,二是對生機盎然的春天和生命的禮讚。可以說,清明節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 農村習俗:老人去世前三年祭祀口訣,不滿三年清明不上墳不立碑
    就是說,第一年上墳最好是選擇清明前10天,不能過了「春社」(一般是農曆二月初二),而且頭次上墳,還需要看好時間,選個吉日去。第二年的話,則是在清明以前,可以比第一年晚一點,過了春社也沒關係,只要不過清明就好。第三年則是選擇正好清明那天去祭祀比較好!
  • 祭祀:中國節氣文化的核心(上)
    對中國人來說,節氣中的祭祀,蘊含著對生命的寄託,蘊含著對美好未來的期盼。祭祀是節氣系統中的核心意象。伏惟大地知四時,敬畏歷史向未來。在中國古代,祭祀對象分為三類:天神、地祇、人鬼。因之祭祀可分為三個類型:民家、地方以及國家層面。民家的祭祀,最鮮明最突出的,當然是清明。清明祭祀叫上墳。也就是說,帶著祭品,去祖先或者死去的家人墳頭去燒紙燒香、去緬懷。清明是節氣,也是節日。因為「不到清明天地不明,到了清明天清地明」,於是名之曰清明。在歷史演進中,「思時之敬」,於是便有了清明節,便有了清明上墳。
  • 去世前三年清明不上墳不立碑,農村祭祀習俗,時間口訣值得參考
    比如今天要和大家說的,老人剛去世,或者不滿三年的新墳,頭三年的清明是不能去上墳祭祀的。  不僅如此,也不能立碑,具體是怎樣的規矩呢?下面就簡單和大家說說吧!    不滿三年,新墳祭祀口訣  很多地方都有這個習俗,就是不滿三年的新墳,前三年的清明是不能隨意祭拜的,也不能立碑,那麼啥時候去祭祀比較合適呢?這裡有個口訣!
  • 傳統清明祭祀正悄然發生著變化 全市生態葬佔比達30%
    清明公祭大典暨環保公益花葬儀式現場。逝者家屬獻花,與親人做最後的道別。  今(2)日上午,在九龍陵園內舉行了第十屆清明公祭大典暨環保公益花葬儀式,13位逝者的骨灰在親友的見證下安息於陵園內,其骨灰盒埋入地下,地上不壘墳頭,只在地面墓碑的四周植草種花,安葬後,逝者骨灰、可降解骨灰盒將與自然融為一體。
  • 清明祭祀千萬不要帶火,不然你會「引火上身」!
    ↑點擊上方圖片,傾訴你的心聲↑清明將至,大家去祭祀的時候一定要小心,千萬不要將火種帶上山,不要在森林防火區內燃放煙花爆竹、燒紙錢。清明拜祭期間,消防隊將在西樵鎮的各個山林入口前共設置30個固定執勤點,每個執勤點前安排5到6名工作人員,24小時輪流值守,引導市民文明祭祀。
  • 清明祭祖是華夏民族的風俗,民間祭祀祖先的形式都有哪些?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在農曆每年的三月初一前後(即公曆四月初四至初六),因為這一天在三月,所以又叫三月節或踏青節。現在,一般把公曆4月5日定為清明,但清明的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十日前十日後」的說法,即清明節的範圍在這二十天之間。據傳,清明節源於古代帝王將相的「墓祭」之禮,後來,這個禮儀流傳到民間,百姓便在這一天祭祀祖先、掃墓這樣歷代沿襲下來,就成了華夏民族的風俗。
  • @全市姐妹和家庭|朔州市婦聯「文明祭祀,綠色清明」倡議書
    又是一年春草綠,梨花風起正清明。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祭奠逝者、悼念先人、緬懷英烈、寄託哀思的重要傳統節日,為鞏固疫情防控持續向好形勢,倡導綠色環保文明祭祀新風尚,減少環境汙染,消除森林火災隱患,營造安全、文明、綠色、和諧的祭掃氛圍,朔州市婦聯向全市廣大家庭和婦女姐妹們發出「文明祭祀,綠色清明」倡儀。一、疫情防控,安全祭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