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全國人大代表,中化集團黨組副書記、總經理楊華
把創新作為增強競爭力的根本,把中化集團建設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綜合性化工龍頭企業。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是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關鍵之年,也是編制好「十四五」規劃、為開啟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新徵程擘畫藍圖之年。
對於中化集團來說,2020年是建司70周年,也是實現深化改革全面轉型重大戰略目標的關鍵之年。
在發展即將站上新臺階、進入新軌道之際,突逢疫情與油價衝擊。中化集團如何研判發展環境?如何規劃發展路徑?如何提升發展質量?如何在國家發展面臨前所未有風險挑戰時發揮力量?「兩會」期間,本刊記者採訪了全國人大代表,中化集團黨組副書記、總經理楊華。
以創新應對挑戰
中國石油石化:楊總,您好!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發展和內外部環境產生了較大影響,能源領域則遭國際油價暴跌等黑天鵝衝擊。這給化工行業帶來了怎樣的挑戰?
楊華:當前化工行業面臨的困難挑戰確實很大。
應該說,經歷了2015-2018年長達4年的黃金期之後,化工行業2019年開始出現下滑態勢。
2019年,國內化工產品整體價格同比下跌約16%,化工行業利潤總額同比下降近14%,化工類上市公司淨利潤整體同比下降約17%。不僅在中國是這樣,全球的情況也類似。
今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國際油價暴跌等多種不利因素疊加影響,化工行業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
中國石油石化:化工行業和化工企業,應當如何有效應對當前挑戰?中化集團有何思考和舉措?
楊華:面對短期困難局面,包括中化集團在內的化工企業一手抓抗疫一手抓生產,加快復工復產,努力打通物流鏈,採取風險對衝等措施,全力保障正常生產運營。我認為,更為重要的是立足長遠,從根本上解決結構性問題,這樣才能提高企業的抗風險能力。
中化集團作為大型骨幹央企,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讓企業的運行效率更高、資產收益更好、可持續發展能力更強。要實現這個目標,根本上還是要靠創新。當然,這個「創新」是廣義的、全面的、多元的。
一是產業化創新。創新不僅包括科技研發,而且要注重打通創新鏈條,體現出產業轉化的效果。
比如,前兩年中化集團推出的新型創製農藥產品「寶卓」,就是在瀋陽化工研究院多年研發的基礎上,將生產、銷售力量集中起來,構建新型的研產銷組織模式。上市兩年,「寶卓」就成為國內殺蟎劑市場的領導品牌。
二是商業模式創新。比如,中化農業近年提出的MAP現代農業服務創新模式,通過提供種植、植保、檢測、培訓、倉儲、銷售,以及品牌打造、金融服務的全程解決方案,幫助農民實現「種出好品質、賣出好價錢」。現已在全國建設超過200個MAP技術服務中心和上千個示範農場,服務了近500萬畝耕地,農戶畝均增收平均超過15%,減施肥藥約10%。既為傳統農資業務開闢了新的發展空間,又體現了顯著的經濟與社會效益。
三是體制機制創新。中化集團堅持以市場化為方向,大力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將五大事業部逐一培育成機制靈活、富於競爭活力的市場化經營主體。
中化能源在2019年底募資115.55億元,成為當年國企改革「雙百行動」混改引入戰略投資規模最大的項目。
以「堅持國有企業屬性前提下無限接近市場化」為原則,強化激勵驅動,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科技企業分紅激勵等舉措不斷落地。「雙百企業」中化國際的多維度激勵體系,更被列為國企改革的典型經驗。
過去的一年裡,中化集團圍繞「科學至上」的核心價值理念,全力打造科技驅動的創新型企業,全面深化實施綜合改革,當期經營業績再創歷史新高,科技創新的投入與產出水平持續提升。2019年,集團淨利潤同比增長36%,資產負債率降低3.5個百分點;科技投入同比增長31%,新產品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75%。
提升化工本質安全
中國石油石化:化工行業是傳統高危行業,近年來發生了多起引發社會強烈關注的事故。從國家到地方、從行業到企業,應如何提升化工的本質安全?
楊華:近年來,國家和各級政府對危險化學品安全監管的力度不斷加大,化工企業的安全責任意識越來越強。但是,為什麼事故仍然時有發生?我認為,化工企業安全生產要求提高與先進安全技術供給不足的矛盾,是主要原因之一。
一方面,化工裝置規模不斷向大型化、一體化發展,安全管理難度越來越大,安全技術水平要求越來越高。但國內化工企業中80%以上是中小型企業,安全投入能力不足,安全技術基礎薄弱。
另一方面,國內化工安全技術的研究與應用水平不高,數據積累不足,是我國化工關鍵技術領域中的一項短板;安全理論研究與產業應用還存在脫節現象,研究人員距離產業遠;現有安全技術開發與評估機構的公益性質不足,一些項目安評存在走形式的情況。
今年全國「兩會」,我就進一步推廣先進化工安全技術、提升化工本質安全水平提出了建議。重點是設立國家級化工本質安全技術研究機構,補強安全數據空白,提升先進安全技術研究與應用水平,建立完善相關的管理機制。這是提升我國化工行業、化工企業本質安全水平的一個重要手段。
中國石油石化:為促進安全環保,中化集團做了哪些行之有效的工作?
楊華:中化集團始終將職業健康、安全生產、環境保護作為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內容,貫穿於可持續發展戰略中,致力於打造安全中化、綠色中化。同時,通過技術創新,努力為化工行業的安全綠色發展提供解決方案。
一是從企業自身角度全面提升安全生產與節能減排水平。
中化集團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安全生產的重要論述,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安全環保的一系列決策部署;持續加強風險動態辨識與管控,推動危險化學品企業開展風險研判與承諾公告制度及重大危險源「源長制」;開展全員隱患排查治理,有序推進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結合發展實際,採取了一系列專項行動和管控措施。風險與隱患雙控機製得到明顯加強,應急保障能力逐步提升,實現了「十三五」期間較大及以上生產安全事故和群體性職業病危害事件為零,安全生產形勢總體平穩。
中化集團持續加大節能環保投入,通過結構調整、清潔生產、提標改造、淘汰落後、技術進步等措施,實現增產減汙、節能降耗,主要汙染物總量減排指標持續下降,二氧化硫、氮氧化物、COD排放量較2015年分別降低65%、54%、32%,萬元產值綜合能耗降低35.6%,提前完成國家「十三五」下達的節能減排指標。
二是從行業發展角度積極開發推廣本質安全技術與清潔工藝。
下屬瀋陽化工研究院經過十幾年的探索實踐,現已成為我國化工安全技術與工程研究領域的領跑者之一。在持續深化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先後為國內外千餘家單位提供安全技術服務,被國家應急管理部評定為化工過程本質安全技術創新中心。
中化集團自主開發了雙氧水法環氧丙烷、橡膠防老劑中間體綠色催化合成技術等多種清潔生產工藝,並實現了產業化應用,有效解決了傳統工藝三廢排放量大、治理難的問題,引領了行業本質綠色升級。
同時,中化集團積極培育化工環保業務,重點在化工汙水治理、土壤修復等領域提供解決方案,服務於行業綠色發展。
踐行使命與擔當
中國石油石化:中化集團下一步發展將如何謀篇布局?
楊華:企業經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通過與巴斯夫等世界一流化工企業深入對標,我們清醒地看到,當前公司的盈利水平、資產質量、產品結構、行業影響力、核心技術優勢、科技創新能力、一體化水平等諸多方面還存在著顯著差距,實現高質量發展、創建世界一流企業仍任重道遠。
我們將緊密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承擔起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綜合性化工龍頭企業的歷史使命,把創新作為增強企業競爭力的根本,繼續加大科技創新投入,積極創新商業模式,並通過體制機制改革為創新賦能。
中國石油石化: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了「六穩」「六保」工作。中化集團將如何在「六穩」「六保」工作中貢獻力量?
楊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面臨的風險挑戰前所未有。在此背景下,政府工作報告再次突出「六穩」「六保」,充分體現了底線思維和「人民至上」的執政理念。
中央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頂梁柱」和「主力軍」,是實現「六穩」「六保」目標任務的排頭兵、主力軍。
「六穩」「六保」涵蓋內容豐富。在我看來,「六保」中的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是從經濟層面保障其他「四保」能夠更好地落實,也是實現「六穩」的重要基礎。中化集團主要從三個方面紮實做好相關工作。
一是保糧食安全。要使14億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前提是必須實現高水平農資與農業綜合服務的自主可控。
目前,中化集團與中國化工通過農業板塊業務整合,已構建起覆蓋農藥、種子、化肥、數字農業四大領域的全產業鏈,是全球唯一涉足種植業與養殖業的農化生產企業,並且以MAP現代農業服務為橋梁,實現了生產與服務的貫通、農民與市場的對接。
下一步,我們將致力於為中國農業打造高水平一體化解決方案,全面推進農業現代化和高質量發展,使中國農民挑上「金扁擔」。
二是保能源安全。中化集團是中國最大的石油進口商之一,通過優化協同配置「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國內國際兩種資源」,進一步增強國內能源保障能力及彈性。中化集團承擔了建設、維護和保障國家能源儲備安全的光榮使命,管理著全國最大的石油儲備庫,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中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
下一步,中化集團將通過優化協同油氣產業鏈中的貿易、倉儲、生產及銷售等各環節,繼續增強能源保障能力。
同時,要積極拓展能源安全應急業務,切實實踐「守住國家能源安全底線、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使命。
三是填補關鍵化工產品空白與短板,保重點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目前,我國化工新材料、電子化學品的進口依存度仍然很高,高端特種產品市場仍基本被國外壟斷,成為半導體、5G、高端裝備等相關領域發展的瓶頸。
近幾年,中化集團努力通過自主創新,在5G基站用新型熱泵工質、商用飛機用PVF膜、芳綸等多個領域打破國外壟斷,保障了重點新興產業的供應鏈穩定。
提供更充足、更高質量的化工新材料、特種化學品,維護國家新興產業鏈的安全可控,是未來中化集團的重要戰略使命。
我相信,只要我們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牢牢把握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紮實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善於變壓力為動力,勇於攻堅克難,只爭朝夕、真抓實幹,中國經濟就一定能克服暫時困難,戰勝風險挑戰,贏得發展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