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淨土宗和禪宗哪個更好?如何正確選擇修行

2020-12-20 指月說禪

佛法在中國傳播發揚至今,形成了兩個最為興盛的分支宗派,淨土宗和禪宗。常常有學佛人感到困惑:到底是參禪好,還是修淨土好呢?其實它們之間並沒有孰高孰低,而最重要的,是當機不當機的問題。什麼叫當機呢?就是能不能令時下眾生更容易的,更直接的受用到佛法利益的意思。

西方極樂世界導師大慈大悲阿彌陀佛

禪宗自達摩祖師從天竺(古印度)傳來中土,其傳承的是佛祖密意,無上心法。講究的是以心傳心,悟性越高,受益越快。所謂「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而佛祖所在時代的人大多根機敏銳,宿慧深厚。加之諸佛菩薩聖僧同轉法輪,應機設教,所以稍加點撥,即能大徹大悟。是以最後佛祖選擇接班人的方式也是用了「拈花微笑」的傳心模式。這就是應「時人之機」了。

釋迦牟尼佛拈花微笑傳授心法予迦葉尊者

淨土宗最初是由於釋迦牟尼佛向我們介紹:「從我們這個佛土往西,過了十萬億個佛土,有一個世界名叫「極樂世界」,那裡的佛現在正在說法,名叫「阿彌陀佛」。這個國土成就無量莊嚴,無比妙樂,無有任何惡道,眾生清淨化生,自在修行,是十方諸佛共同讚嘆推薦的最殊勝國土」。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極樂世界有三個特點:一、持名往生,因為極樂世界的佛:阿彌陀佛在往昔成佛前發下宏願,只要至心皈依佛並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就能乘阿彌陀佛的願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二、帶業往生,即眾生往昔所作業因,若有未償報盡的,因自身念佛力以及阿彌陀佛的佛力加持,可命終之後先行生西,在西方修持正果後再償業報。請注意,是往昔之業,非新造之秧,這點要提起注意。三、得不退轉,學佛人都知道退轉的可怕,凡夫要經歷一大阿僧祗劫才能到達阿惟越致階位,也就是不再退轉了,否則都會退轉,修持結果不能得到保證,道行不堅固。而往生極樂世界後,因阿彌陀佛願力加持,即得阿惟越致(不退轉位)直到成佛。

稱念「阿彌陀佛」佛號就能往生西方淨土

因往生西方極樂能有無量殊勝利益且釋迦牟尼佛介紹阿彌陀佛是十方諸佛中最勝,願力威神力無比廣大,十方三世諸佛所讚嘆之「佛中之王」。故而從釋迦牟尼涅槃之後佛法傳入中國,到東晉慧遠大師推崇「持名念佛」開創蓮宗(即淨土宗)以來,歷代高僧大德均讚嘆淨土法門。

後來明代著名高僧永明延壽大師,他老人家是禪淨雙修的,身兼禪宗和淨土宗兩宗祖師的他留給後人最重要的開示就是四料簡:

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

現世為人師,將來作佛祖。

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

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

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

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

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永明延壽大師,禪淨雙修之大成就者

上面說的總結起來是四種情況,最高的禪淨雙修的和最低的無禪無淨兩種撇開不談,單看看:無禪有淨和有禪無淨這兩種情況,祖師明確的告訴大家:專修淨土一心念佛往生西方的一萬個人修一萬個人去,就算是個傻子只要念佛往生了西方,見到阿彌陀佛還擔心不能開悟?而禪宗畢竟是需要悟性的,如果沒有上根利器,可能終其一生都不能開悟,那麼只能是蹉跎了大好修持時光,甚至自以為是,墮落成「野狐禪」「口頭禪」。就算參禪開悟了,也不等於你證悟等持,因為悟了還不夠,只是見性,見到了還要修證到才是真得法,那麼要知道人不是只有一輩子,一輩子時間很短的,可能在你見性後你已經八十歲了,沒兩天就死了你來得及修麼?死後中陰境界又還要迷一次,接著各種魔境一現前,就「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又淪轉六道了,所以祖師說「十人九磋路」,十個人有九個蹉跎了。還不包括入母胎迷,出母胎迷,各種退轉。

南無阿彌陀佛

綜合四料簡得出結論:當今這個時代,根器普遍偏低,禪宗不太適合時下眾生專修,而現在學佛的人又基本上都愛談禪說妙,正是祖師所說的走磋路了,不止自己浪費時間,還把別人也帶錯了路。所以要秉承祖訓:禪淨雙修為最上乘,如若不然,應該盡此一生,早生西方為要務,禪宗固然也是佛祖心法,傳承是必然的,但是不切於時機,不可專攻,只可兼修,這是對禪宗和淨土宗末法時期最正確的認識。

2019年9月29日指月說禪

喜歡的朋友關注點讚哦,會有更好的文章和佛學心得分享給大家。

相關焦點

  • 大乘佛法的淨土宗、禪宗、密宗,誰更殊勝?
    佛教在我國主要以大乘佛法的形式傳播。修行佛法的人都知道,目前的大乘佛法的三大法門分別是淨土宗、禪宗、密宗。對於初入佛門,想學習佛法的人來說,我該選擇哪個法門去修行呢?土宗、禪宗、密宗這三大法門誰又更殊勝呢?
  • 中國佛教—禪宗的人間佛法,告訴你怎樣在人間修行
    「禪」本是一種修行方式,漢語音譯過來為「禪那」,後世簡稱為「禪」,最終經過一系列的演變,「禪」逐漸變成佛教的一個門派,而且是中國的佛教—禪宗。上次說到經過歷朝歷代的風吹雨打,興旺起來的是禪宗和淨土宗,那淨土宗興盛的道理是什麼呢?
  • 盤點佛教的漢傳八宗,除了禪宗和密宗外,其他六宗也是非常不凡
    宗教的發展,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經過長時間的發展,總會演化一些分支出來,比如歐洲的天主教、基督教和東正教;而在東方,佛教和道教的分支更是數不勝數;就拿佛教來說,不說全世界,就在中國,主要的分支就有八個,這就是所謂的漢傳八宗,來看看漢傳八宗指的是哪八宗吧:1、禪宗
  • 佛教:淨土宗居士袁宏道的佛學
    他有詩說:「一榻書和卷,三生缽與衣。塵勞方未己,合掌願皈依。覺路昏羅彀,禪燈黑絳紗。早知要世網,悔不事袈裟」,表達了自己向佛教真誠飯依的心情。作為一個文學家,袁宏道卻著有《西方合論》、《德山塵譚》、《金屑編》、《六祖壇經節錄》、《宗鏡攝錄》)等佛學著作。
  • 佛教大乘八宗:禪宗,華嚴宗、密宗等,博大精深包羅萬象
    佛教從漢代傳入中國以後,到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是翻譯講學、從萌芽到成熟的階段,當時的派別就有十一種,直到唐代オ正式形成宗派,計大乘八宗,小乘二宗(又有史家將小乘的俱含歸入法相宗,成實歸入空親,故一般只提八宗)。
  • 佛教:禪宗七經,你知道嗎?
    在佛教中,有諸多宗派之分,如禪宗、密宗、顯宗、律宗、天台宗、淨土宗等等。雖有宗派之分,但修行的結果亦是一樣,證悟、成佛。即有宗派之分,那麼在修行的方式方法之上亦有區分,如禪宗,修禪定,參話頭。淨土宗,念佛、往生極樂世界等等。
  • 漢傳佛教八大宗特色,禪宗經典《金剛經》,密宗之「密」在這裡!
    漢傳佛教八大宗派:三論宗、法相宗、天台宗、華嚴宗、禪宗、淨土宗、律宗和密宗。前面四宗的特色上一篇已經簡單介紹過了,這一篇我們來講後面的四大宗派!禪宗也叫做佛心宗,創始人為達摩祖師,主要以佛教經典《金剛經》為立宗依據。「禪」字是「禪那」的簡稱,有靜中思慮之意,禪宗傳至六祖惠能之時又分為南宗與北宗,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惠能一派是「即心即佛」的頓悟派,神秀一派是漸修派。
  • 佛法:人間淨土——禪宗淨土思想對現代人處世之道的積極意義
    許多人一提到佛教,馬上就會想起那些身處名山大川之中的寺廟和僧人,以及迷信、消極等一系列的既定性符號,還有那些披著僧衣謀財的各種荒誕不經的奇聞異事。以佛教禪宗的淨土思想為例,看看對現代人們的處世之道有哪些方面的積極意義,可以為人們所借鑑和採用。在禪宗的經典《六祖壇經》之中,慧能大師讓我們不要對世間一切產生多伺妄求之心,要以改變自己的當下之心作為重點,認為心即是佛,能夠在當下獲得開悟而見性成佛,那麼當下之所在即是與佛之清淨無染淨土等齊之所。
  • 聖淨空法王:密宗比淨土宗高,但不適合普通人
    中國佛教有許多派別,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論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賢首宗又名華嚴宗,五是禪宗,六是淨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性、相、臺、賢、禪、淨、律、密八大宗派。
  • 佛教禪宗——六祖慧能《壇經》
    禪宗是印度佛教與中國本土思想經過長期衝突、融合的產物,並不是達摩一個人從印度照搬照抄過來的。格外尊崇達摩,是為了證明自己是正宗。這部篇幅不大的經典成為禪宗的「宗經」,影響著唐代以後禪宗乃至整個中國佛教理論的走向。 《壇經》倡導,在人的先天本性中,也就是在自我的心性中,一切具備,無欠無缺。真理、智慧、佛性,也就是佛教所認為的一切真善美,都存在於人的本心本性之中。世界萬有,人生境遇,都是心性所創造的。
  • 禪宗:外殼是佛教,但其內核,已是中國傳統文化精髓
    我們先看禪宗的初祖的來歷:達摩,據《五燈會元》上的說法,達摩是印度高僧般若多羅的弟子,也是傳人,因此按照印度的排法,達摩是印度佛教的第二十八代傳人,至於哪宗哪派我們已經不得而知。只是在印度,自古以來並沒有禪宗這一教派,因此只能推斷:禪宗是印度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結合的產物。
  • 佛教中「般若波羅蜜多」是什麼意思?禪宗為什麼敢呵佛斥祖?
    除了禪宗,書裡還包含其它佛教文化知識以及城市發展歷史、中國詩人和佛教之間的相互影響、佛教寺院的生存現狀以及發展歷程等知識,作者語氣文字是亦莊亦諧的風格,讀來興趣盎然,不會因為禪宗經義、規章的講解而枯燥。
  • 佛教 修行以精進為要,沒有半點捷徑可走!
    禪宗以無相為體,以無念為宗,以無住為本。祖師用《無相頌》為體,做無相之相頌,正是禪機凜冽之處啊。我少時學佛,深知學佛修行沒有捷徑。不拘我們修學哪個法門,唯有精進方可有成。修學禪宗的,那就要看你苦參過幾個春秋;修學密宗的那就要看你聞思修了多少歲月;修學淨土宗的那就要看你念了多少佛了……禪宗也好,淨土宗也好,密宗也好,通通沒有捷徑。要有,諸佛菩薩早就告訴我們了。還何必如此辛苦呢?即心即佛,即佛即心。非禪宗如此,非淨土宗如此,實在是諸佛無量法門皆應如此。
  • 佛教:「念佛給錢」的淨土宗五祖——少康大師
    只要你念聲阿彌陀佛的佛號,我就給錢你,這種事聽起來太荒誕不經了,也不符合宗教精神,但是在淨土宗的歷史上,這種事卻是真實發生的。少康大師,是中國佛教淨土宗第五代祖師,俗姓周,唐縉雲仙都山人。他七歲就出家了。像承遠大師一樣,他開始也是廣學各宗。
  • 禪宗修智慧,惟願今生開悟;淨土重願力,但求來世解脫
    關於禪宗我們之前已經聊得太多了,而且禪宗重在悟性和根器,並不特別看重外在的形式,所以也沒有特別固定的修行法門,只要悟了就是「鬱郁黃花,皆是般若」,悟不了他就是悟不了,像是磚頭磨鏡一樣,說再多也沒用。而淨土宗就不同了,這是一門十分重視信力和願力的宗派,非信不能發願,無願無法實行——換句話說,要想去淨土,阿彌陀佛的願力就算再強也只是外力,最重要的還是靠自己的願心。我們這一章就來介紹一下淨土宗歷史中幾位最著名的祖師,看看他們是怎麼修行的,大家也可以參照一下。
  • 淨宗法師:原汁原味的淨土宗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是淨土宗的正宗傳承。一般人學習淨土法門,對「傳承」這個概念比較模糊,因為這句「南無阿彌陀佛」誰都會念,誰都可以念;淨土法門也不必非要像禪宗那樣以心印心、有嚴格的傳承關係,似乎顯得很鬆散。當然,這也說明它普及、易行、簡單;但是,並不是說淨土教法就沒有規矩,就沒有教理的組織結構,其實是有的。中國的淨土宗,在善導大師的主要著作因為法難、戰亂等原因,在中國失傳了。
  • 阿彌陀佛,究竟是如何成為僧人們的口頭語的?
    因大乘佛法多向北傳播,因此也可以籠統地稱其為北傳佛教,被其稱為「小乘」的佛法則多為南傳佛教。值得注意的是「小乘」這個稱呼帶有鄙意,因此並不被南傳教派接受,今天的南傳佛教多自稱「上座部佛教」。北傳的大乘佛教也進一步產生支派。佛教本為公開講法傳道,但一些宗派選擇將儀式和修行方式進行一對一秘密傳授,後來被稱為密宗,而相對於密宗的其他派別則稱為顯宗。
  • 佛教 天堂地獄?極樂娑婆?智慧愚痴?統統在你我一念迷悟之間
    因為佛教各宗各派都可以成就,而最究竟的成就又是無二無別的!經常有人講禪宗是自力法門,甚至是唯心法門,甚至禪宗沒有信願行。乖乖!真不知持此等言論之人的這佛到底是和誰學的呢?我們佛弟子須知,任何法門都離不開自力,我們淨土宗佛弟子只要自己張嘴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聖號你也是自力!我們淨土宗的佛弟子即使你作意觀想了一下偉大而慈悲的阿彌陀佛殊勝妙顏,你也是自力!
  • 淨土宗的發展與傳承。《菁華錄》(14、15)
    因此各大弟子,分布舍利,結集經藏,目的是要普及佛教,希望把佛法甘露遍灑一切眾生。直到東漢時期,大教才開始來到中國,但由於學佛的風氣還沒有形成,所以當時只在北方流通。到了孫吳赤烏四年,康僧會尊者,特地去建業教化眾生,得到如來舍利降臨的感應,引起孫權虔誠信仰佛教,於是就修寺建塔,這是佛法傳播南方的開始。
  • 同為「打七」,禪宗和淨土有何異同,你聽說過「地藏七」嗎?
    佛教文化之中,「七」有著特殊的意義。譬如七級浮屠、七眾、阿難尊者七夢,《般若經》中有金銀等七寶,乃至本師釋迦牟尼佛誕生日,東南西北各行七步,步步生蓮。總而言之,「七」體現在佛教生活的方方面面。佛教自傳入漢地,落地生花,「七」的文化也融入漢傳佛教文化的方方面面。漢傳八宗當中,禪宗與淨土在七日內精進修行,力求剋期取證,被稱為「打七」。專修禪宗法門者,稱為「打禪七」,或者簡稱為禪七;專修淨宗持名念佛法門者,則稱為「打佛七」。生活中常說打水、打飯,打七當中的「打」,意為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