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張薔,如果把時間往回撥三十年,她是最火的「迪斯科女皇」,1986年,只有19歲的張薔登上了美國《時代周刊》,被稱為「最受歡迎的女歌手」,和惠特尼·休斯頓、鄧麗君列在一起。
而隨著張薔的復出,她把人們的關注點,重新拉回到了那個被迪斯科球照得閃閃發光的80年代。
「第一個吃螃蟹」的女歌手
「北京變得這麼快。20年的功夫,它變成了一個現代化城市,我幾乎從中找不到任何記憶裡的東西。」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裡,中年馬小軍的這段感慨,放到今天仍然適用。
時代飛速發展的洪流之下,懷舊情緒頻頻擊中受眾的心,張薔和新褲子樂隊推出的唱片:《別再問我什麼是迪斯科》,正是因此獲得熱捧。
有人說,張薔就像一種神秘的天文現象,每隔十五年就降臨一次演藝圈。這話聽上去像是一句玩笑,但她的演藝生涯也確實如此,她成名很早,是中國歌壇最具開創性的女歌手。
在信息還比較閉塞的三十多年前,這樣一副尖尖亮亮、懶懶甜甜的嗓子,帶著一股衝勁,既甜美又暢快,炸醒了無數年輕人的耳朵。張薔是獨一無二的,她出生在一個音樂家庭,父母都是高級知識分子。
正因為如此,張薔從小就有機會接受國內最前沿、最新潮的事物。
1984年,張薔參加了北京市海澱區一個歌手大賽,在大家都準備傳統的美聲、民族音樂的時候,她唱了一首美國鄉村歌曲,評委全都愣住了。此後,張薔開始滿中國地「走穴」。在演出過程中,因為穿著太前衛,還發生了不少趣事。
80年代,迪斯科流行到中國,炫目的燈光、刺激的音樂、時尚的舞步,它很快就成為了當時年輕人的最愛。在張薔發布的第一張專輯中,大多是翻唱自歐美、港臺的流行音樂,那時,流行音樂對國人來說還非常陌生,而那些節奏明快、歌詞直白的音樂,也成為了幾乎每個城市舞廳裡「快樂的聲音」。
在那個年代,沒有人不聽張薔,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張薔一口氣出了近20張唱片,磁帶的總發行量超過了2000盒。
在那個年代,張薔代表著朝氣和活力。喜歡她的歌迷說,在只有黑白綠三色的年代,張薔是五光十色的。而 孕育出張薔的八十年代,本身就是一個很特殊的年代,舊的東西仍然存在,但新的東西熱熱鬧鬧地來了。
新舊交替中,時代偏愛那些敢於嘗試新事物的人。在音樂界,張薔第一個嘗試邊唱邊跳,扭動身體;崔健第一個嘗試著用沙啞的喉嚨吶喊一無所有;魔巖三傑,用內地生猛前衛的搖滾樂,徵服了香港的紅磡。
張薔是幸運的,她們引領了潮流,是真正的弄潮兒。而現在,八十年代已經過去很久了。迪斯科熱潮結束,崔健、魔巖三傑的時代也慢慢淡去,幾代人的音樂故事進行交替換代,抹去一段舊的又譜上一段新的,有意思的是,懷舊,成了現在年輕人最愛做的事之一。
無數人通過張薔懷念自己的芳華。高曉松說過,懷舊就是屬於年輕人的,年輕的時候才懷舊,誰老了還懷舊?只有在年輕的時候,才覺得上一個時代更美好。
曾幾何時,蹦迪被視為一代年輕人個性解放的象徵;時代在發展,蹦迪不再「叛逆」,而是純粹的娛樂。沒有那麼多有的沒的,開心就對了,這也許更加貼近張薔最開始唱歌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