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人其實一直都有一種自豪感,當然她們確實有這個資本,畢竟法國其實一直都是首時尚之都,因此總會有屬於自己的自豪感,但是自豪久了,這種自豪感逐漸變成優越感,而優越感其實跟自豪感是不一樣的。
法國姑娘安娜到中國留學後,直言:徹底擊碎了我的優越感。自豪感是對自己國家感到驕傲,而優越感則是在對比後,產生的一種偏負面的情緒,一種比較看不起對方的情緒。這個法國富婆就是擁有這種情緒,一方面是因為法國作為發達國家的實力。
另外一方面,就是很多外國的媒體對於其他國家的一些不實描述。這個女孩在沒來到中國以前,一直以為中國人是住在那種老房子裡,路邊街道破爛不堪,來往行人穿著老土;然後她到了上海之後,卻發現上海到處都是高樓大廈,地鐵裡的年輕男女穿著打扮更是時髦無比,滿大街的Chanel、Dior、Gucci、Givenchy,奢侈品充斥在這座城市的邊邊角角。這番狀況哪怕在法國巴黎都不常見。
安娜就讀的學校是上海交通大學,本以為中國的大學生都是穿著老土的運動衫,皮膚發黃,戴著黑色眼鏡男孩女孩,而現實她的同學清一色都是不僅學習成績好,對待外在打扮也是十分有品味的"時髦人"。令她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的中國同學盛冉冉,女孩是蘇州人,身上有一股蘇杭女孩的清秀勁兒,皮膚如白瓷,身材纖細,舉手投足之間很有"範兒"(安娜指的是富裕家庭長大的味道)。在中國,盛冉冉這類女孩我們可以簡稱為白富美。
其中最讓她驚訝的是,她出入校園的時候經常能看見穿戴奢侈品的學生,當把所見所聞跟同批留學生交流時,紛紛都表示見怪不怪。雖然奢侈品產於法國,但是它在世界範圍內的定位都是一致的,哪怕在巴黎也並不是人人消費得起的。比如安娜的鄰居,一位就職於銀行管理層的女士就是中國超級A全球郵仿奢品的顧客,並且這個現象在法國很常見,敦刻爾克,裡爾,瑟堡, 魯昂,蘭斯等城市每年私下都會成交上萬筆仿奢手袋。安娜之前也動過購買仿奢的心思,因外表與真品太像了,而鄰居太太可是一個非常挑剔的女人呢。
她發現,周圍的同齡人不僅消費得起奢侈品,而且都是Chanel、Dior門店的常客。周遭同學會時常相約一起去門店消費,面對上萬人民幣的包包顯得淡定自若。安娜之前與盛冉冉逛過國金中心商場,像Chanel2.55、CF之類的經典款式的售價比法國高昂很多,還時常斷貨,新顧客很難買到。即便這樣,這些奢侈品店門口依舊日日排起長龍,而在巴黎,一般排在奢侈品店門口的都是黑頭髮的黃種人。
這種優越感的落差是極大,安娜沒有想到中國人具有如此高的消費能力,更沒有想到同齡人都是如此的富足。對比法國大學裡穿著HM、ZARA等快時尚的同學,可以說贏得很漂亮。來上海以前,作為法國人的她,對待這個城市是極其輕蔑的,而如今她看著自己的身上蔻馳包包和NIKE的短袖,心裡五味雜陳。外形只是一個導火索,而生活上的點點滴滴才是直接攻破她優越感的核心。其中還有一個點,就是上海的地鐵交通,讓她感到極為不適,不僅地鐵看起來都很新,而且很方便,整個地鐵網覆蓋了整個上海,而且地鐵上還有很多貼心的小設計。這讓她突然對法國老舊的地鐵系統感到更加的無語,此前她在法國的時候,就感覺地鐵很不方便,一方面是沒有到站播報,也沒有方向指示。當然其實她之前沒有想到這些,只是經常坐反方向,讓她很鬱悶。
而到了中國之後,她才把這些東西具象化,原來是這些地方不對勁,原來還可以這麼操作,她表示雖然法國人習慣於自己開車的,但是地鐵的使用人數其實也很多,而法國的地鐵真的讓她的優越感煙消雲散。並且與中國人相處的期間,她發現中國人的品行真的不錯。比較能吃苦耐勞,哪怕是周圍一些來自富裕家庭的男孩女孩,也都很勤勞,沒有獨生子女的嬌氣感。不僅友好還很大方,時常主動請客吃飯。一點小錢壓根不計較,在生活和學習上非常照顧她。相反她之前在法國念本科的時候,同學聚餐經常會以為AA的時候產生不愉快。且中國人比較講交情,有人情味兒,開始時可能對你有防範,只要你入了圈子,他們就會對你真誠相待,把你當作知心朋友。壓倒安娜最後的優越感的是,她的中國同學學習成績都很好,很熱愛學習,會花費很多精力投放在學習上,她的專業課成績相對就比較慘烈了。
前不久回國,她與法國朋友講起中國的時候,語氣裡開始有了一絲崇敬,對這個國家有了全新的認知,對待中國人更是充滿了尊敬和敬佩。她表示,畢業後想留在上海,因為在這裡生活真的太方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