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文史君 浩然文史 收錄於話題#晚清史1#中國近現代史59
日本侵略者
《馬關條約》,日本霸佔了我國的臺灣,與臺灣隔海相望的福建自然就成了日本的下一個目標,入侵福建可以為以後侵略華南打下楔子。隨著義和團事件和八國聯軍侵華的發生,華北大亂,清政府中央自顧不暇,根本無力管理地方,日本感到時機成熟,終於發動了廈門事件。但是此事居然失敗了!這又是怎麼回事?
《馬關條約》籤訂現場
一、日本的鉗形攻勢
所謂日本鉗形攻勢,是指侵略大陸時戰略上兵分兩路,一路自北向南,以朝鮮、東北為基地,南下;一路由琉球、臺閩為基地,侵略華南諸省,北上。兩路合兵,佔領大半中國。
其鉗形攻勢的實踐就是以1872年強封琉球,1874年第一次侵略臺灣、1875年侵略釜山並挑起江華島事件侵略朝鮮為開端的一系列侵略。至《馬關條約》籤訂,在北方,日本在朝鮮取得優勢,還割佔了遼東半島,在東北取得了立足之地(但之後被三國幹涉還遼);南方,日本霸佔了臺灣,琉球的歸屬問題也不了了之。
日本第一次侵臺屠殺
二、對福建的熱衷
日本自佔領臺灣後,與臺灣隔海相望的福建就成了日本南方戰略的下一個目標,日本對福建的熱衷既有現實又有歷史。
所謂歷史就是,在日本人的認知之中,福建是聖地,粉絲來聖地巡禮是正常的。
江戶幕府時期,長崎是日本唯一的對外窗口,對日的大宗貿易就是靠中國商人,而中國商人又以福建人為主,福建人儼然成了中國人的代表。福建人在長崎修築了福濟寺(漳州、泉州人修建)、崇福寺(福州人修建)、聖福寺(漳州人修建)、興福寺(閩粵合建)。
長崎崇福寺
這四座寺廟完全是中華風格,主持亦由福建商人從大陸聘請。這四寺因由中國人控制,文化韻味、主持的文化素養等,都大大高出當時日本的其他寺廟,所以就成了全日本最有學問的地方,全日本的文人都跋山涉水來到長崎向這些寺廟請教學問。
四寺中三個半都是福建人修的,主持人選自然要招聘福建寺廟的禪師。所以,無論是經濟上還是文化上,在日本人心裡,福建就成了一個遙不可及的富饒之地。
長崎中華街
現實上就是,福建近在咫尺。當時清朝把臺灣割讓給日本,臺灣人民掀起反割臺鬥爭,使得日本統治臺灣的過程十分不順利,而抗日武裝的領導人多通過臺灣海峽偷渡回大陸,逃避日方抓捕或在福建遙控臺灣抗日,對臺輸送物資,加強抗日力量。所以呢,日軍心裡明白,要是不控制臺灣相鄰地區,對臺統治十分不利。
再者,臺灣雖屬華南,但是海外孤島,實際上日軍在華南並無立足之地,對南方影響有限。所以日本迫切需要一個能直接影響華南的據點,和臺灣相望的福建自然就成了不二之選。
三、日本侵閩為什麼失敗了?
1900年6月21日,老佛爺宣布對列強宣戰,並下詔地方督撫出兵「聯合一氣,共挽危局」。這份詔書下到南方各省,南方一片譁然。當時李鴻章正在當兩廣總督,直接說「此亂命也,粵不奉詔」,拒絕出兵。
影視劇中的李鴻章
隨即南方實力派聯合在一起,通過上海的盛宣懷,和列強搭上線,約定上海租界由各國保護,南方各省由督撫保護,互不打擾,維持安定。
當時的閩浙總督是許應騤,他也接到了慈禧出兵的聖旨,但他的反應和李鴻章一樣,直接無視中央的出兵要求,他在福州和各國領事、福州將軍善聯一起商討了福建應對策略。7月14日,福建省級高官、各國領事籤訂了互保決議,福建也加入了「東南互保」團組中。
不要以為北方人民拼死抵抗帝國主義侵略,南方高官卻和列強談判就是賣國。東南互保對清朝,甚至對中國都至關重要。如果把東南互保放到日本侵閩事件中來看,不得不說,正是因為許應騤加入了東南互保,福建才沒有發生動亂,日本雖然侵閩但師出無名,日本對福建的野心引得列強集體反感,在列強的集體壓力下,日本才騎虎難下,顏面丟光,只得退兵。
四、日本侵閩事件
因為許應騤加入東南互保,所以日本藉口動亂侵略福建的計劃從根本上失敗了。沒有藉口就得製造藉口,這是日本近代以來的「優良傳統」。
1900年8月24日,凌晨1點,日本自己焚燒了自己在廈門的傳教佛寺。幾小時後,天微亮,日本廈門領事上野專一就將照會發到了廈門地方官延年的官邸,聲稱這是暴民所為,日本在廈門財產受損失,「現為保護帝國臣民起見,立即會商本國軍艦管駕官妥議,派軍艦水兵隊上岸自行保護」,實際目的就是要驅逐清朝官府,佔領廈門進而侵略福建。
日本佛寺
8月25日晨,延年將抗議照會發給上野,聲明福建已加入東南互保,日本無故登陸實為「使通商最安之地轉變而為亂也」。但日本百餘名水軍攜帶大炮正式踏上了廈門陸地作為回應,「炮口直對文武各衙門」,威脅清朝官員。
日本的無端登陸,引起了包括列強僑民在內所有人的恐慌,延年心急如焚,一方面屢發電報要求日方撤兵,一方面派人安撫百姓,一方面召集列強領事,希望列強給日施加壓力。
8月26日,列強一道要日本退兵,日本反而增兵上岸,攜帶的機關炮直接架在美國廈門領事館對面。
美國駐廈門領事館原址
這下子,廈門發生了巨大的恐慌,人民紛紛逃離城區,廈門事件升級,延年將此事上報。隨即李鴻章、盛宣懷等人介入,召集列強商討辦法,列強見日本不給面子,又有李鴻章等人的催促,列強的炮艦終於登場了。
8月29日,英國戰艦入廈門港口,英國水軍率先登陸廈門,列強相繼派出軍艦聲援,日本騎虎難下,既不敢和列強發生衝突,又不願意空手而歸,廈門實際成了雞肋。
文史君說
至8月31日,日本外務省派遣的新任廈門領事到任,實際上是把髒水全潑到上野專一身上,將他革職遣返回國。新領事芳澤謙吉,帶來了軍部敦促日軍撤退的命令,意味著日本認栽了,日軍悻悻而歸。
出兵廈門進而侵閩是日本大陸南方政策的一個既定目標,但日本野心太大,步子邁得過快,將自己獨霸中國的野心暴露無遺,引發列強集體反感,而福建早已加入東南互保,日本師出無名,這是列強能順利幹涉的主要原因。
參考文獻
秦嶺:《廈門登陸事件與東南互保》,復旦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劉芳:《1900年日軍登陸廈門再研究》,《臺灣歷史研究》2014年00期。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