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關係是農業現代化的主線

2020-12-17 中國經濟網

  農業現代化的目標越來越清晰,就是要「為全國人搞飯、為農村人搞錢、為城裡人搞綠」。要實現這些目標,必須增強兩大動力,即深化農村改革、培育新型主體,釋放改革紅利、激發主體活力。兩大動力最後歸於一點,就是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通過優化人、地兩大要素,完善現代農業的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穩步提高農業競爭力

  近日,國務院發布《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對未來五年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方向和實施路徑作出安排。農業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的基礎和支撐,沒有農業現代化,國家現代化是不完整的;農業現代化又是農業發展的根本方向,是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型的關鍵。當下,農業現代化的推進路徑更加明晰,就是要處理好人地關係,釋放土地改革紅利和經營主體活力。

  可以說,我國農業現代化已取得顯著成就。一方面,糧食生產實現「十二連增」,菜籃子產品供應充足;農民增收實現「十二連快」,增速連續6年高於城鎮居民。另一方面,農田有效灌溉率超過52%,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6%,機械化水平超過63%,農產品加工轉化率超過60%。我國農業現代化已具有堅實基礎,進入全面推進、重點突破、梯次實現的新階段。

  但也要看到,我國農業發展還面臨很多新舊矛盾,部分農產品供求結構性失衡、農業競爭力不強、農民增收難度大等問題日益凸顯,相對於快速發展的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依然是短板。

  其實,農業現代化幾十年前就已提出,目標也越來越清晰。通俗來說,就是要「為全國人搞飯、為農村人搞錢、為城裡人搞綠」。搞飯,是保供給,鞏固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搞錢,是保收入,讓億萬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與全國人民一道全面小康;搞綠,是保生態,緩解農業資源和生態環境壓力,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從上述目標來看,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痛點在於實現現代化的物質基礎和經營主體不夠協調。過去,我們依靠一家一戶分散承包經營解決了吃飯問題,這很難得。但我國戶均耕地面積只有7畝多,沒有一定的規模,搞現代農業難度很大。在我國農業科技創新力度不輸於全球水平的當下,把經營規模搞上去,是提高農業競爭力的關鍵。

  新時期推進農業現代化,要增強兩大動力,即深化農村改革、培育新型主體,釋放改革紅利、激發主體活力。一方面,農業改革發展的主線仍然是處理好農民與土地的關係,要深化以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為重點的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土地承包權主體和經營權主體發生事實分離,傳統農民不斷分化出經營他人承包地的農民,戶籍在農村、生活在城鎮的農民,戶籍在城鎮且有承包地的農民。通過改革,優化土地資源配置,才能實現用現代工業理念發展農業,用網際網路思維推進農業。

  另一方面,推進農業現代化,關鍵在人,這就要激活務農主體的活力。目前,全國多種形式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比重已經超過30%。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量湧現,給農業發展帶來新理念,成為推進農業現代化的生力軍。為此,要加快建立新型經營主體支持政策體系,充分發揮規模經營的引領作用,從根本上提高農業競爭力。

  兩大動力最後歸於一點,就是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通過優化人、地兩大要素,完善現代農業的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提高土地、勞動力、管理的生產效率,農業面臨的資源、環境、成本等制約才會被破解,農業競爭力也才會穩步提高。(作者:穠 言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符仲明)

相關焦點

  • 大國小農條件下的農業現代化
    即使是擁有大量小農的經濟體,如韓國、日本和中國臺灣,儘管實現現代化的路線各不相同,也同樣實現了農業現代化。因此,小農完全可以搭上農業現代化列車邁向未來,土地規模大小與現代化能否實現沒有直接關係。 農業現代化與工業化的關係 農業現代化與工業化之間是一種既相互依存、又彼此獨立的關係。
  • 巴西印第安人的現代化農業夢想
    事實上,在各種傳統儀式的背後,此次盛會最重要的目的卻是向新任政府相關部門遞交訴求信,希望通過政府力量推動國會進行相關法律修改,為印第安人打開通向現代農業文明的大門。   巴西目前的法律規定,印第安人居留地的土地進行機械化種植需要得到環境許可證,並且嚴禁種植轉基因農作物和租賃給外來者種植。
  • 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到1952年底,除新疆、西藏等少數民族地區和臺灣外,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任務,全國有3億多無地和少地的農民無償分得了約7億畝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土地改革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農業生產得到迅速發展。從1949年到1952年,全國糧食產量增長了44.8%,油料增長了63.5%,棉花、糖料、水果和茶葉產量均增長了1倍以上,水產品產量則增長了2.72倍。
  • 促進農業現代化
    ——農業部副部長陳曉華  「標準化生產散戶做起來很難,但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來說,就可以從嚴管控。」  ——湖北種糧大戶譚倫蔚代表  「農村金融搞不好,不利於實現農業現代化。」  ——中國社科院農發所研究員黨國英  在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推進的背景下,如何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如何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 【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這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三農」問題一以貫之的高度重視、對現代化建設規律和工農城鄉關係變化特徵的科學把握。
  • 中國農業現代化的出路
    農業現代化,一直被認為是中國跨入高收入國家的關鍵,以及未來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在談到未來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路徑時,農業部副部長牛盾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首先是要把農民的數量減下來。第一財經日報:農業現代化實現的最大障礙是什麼?牛盾:農業現代化的實現,現在最大的障礙、困難,也就是農民多。
  • 農業現代化要先做人的文章
    要擺正農業與農民的關係,重業必先重人。有了魏寶玉他們的現代化,嶺頭村的農業從傳統向現代的轉變水到渠成,也說明了這一點。  傳統小農和老農民種地是中國國情,也是今後農業發展繞不開的階段。「小而老」為主體的農民隊伍是農村人才的存量,也是現代要素向農業集結的承接終端。
  • 加強「人的新農村」建設是農業現代化的根本
    在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農業農村發展進入新階段的背景下,會議對推進農業現代化做出重大部署。會議提出,積極穩妥推進新農村建設,加快改善人居環境,提高農民素質,推動「物的新農村」和「人的新農村」建設齊頭並進。(12月24日中國文明網)   會議首提「人的新農村」 新農村建設內涵變豐富,寓意深刻。會議提出:長期以來,我國在「物的新農村」方面關注較多,對「人的新農村」建設和關注不夠。
  • 羅小勇:建言農業現代化建設
    因此,積極反映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富於建設性的意見,為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貢獻智慧,這是他作為農業大學的教育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的職責所在。農業現代化必須首先農民現代化「發展農業的關鍵在於農業科技推廣,而農業科技推廣的關鍵在於我們基層的農技推廣人員。」
  • 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這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三農」問題一以貫之的高度重視、對現代化建設規律和工農城鄉關係變化特徵的科學把握。
  • 辯證認識國家治理現代化與區域治理現代化的關係
    原標題:辯證認識國家治理現代化與區域治理現代化的關係 今年我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下一步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按照中央部署,到2035年我國將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那麼,如何推進區域(省、自治區、直轄市)治理現代化?如何處理好區域治理現代化與國家治理現代化?
  • 農業現代化是城鎮化的基礎
    如何從「物的城鎮化」走向「人的城鎮化」,如何進行戶籍制度改革,如何避免城鎮化的盲目性……圍繞這些熱點問題,委員們發表了許多真知灼見。在此摘發幾位委員的發言。 中國有十三億多人口,要解決好這麼多人的吃飯問題,農業的基礎地位始終不可動搖。工業化發展直接帶動了城鎮化,同時城鎮化也離不開現代農業的發展。
  • 【地評線】華龍兩江評:小檸檬做成大產業是農業現代化好故事
    讓農業融入到市場產業鏈條是農業現代化的必須內容。去年9月,匯達檸檬就牽頭成立了潼南檸檬產業聯合體。在產業聯合體的組織下,潼南檸檬產業一方面統一種植標準,提升檸檬品質;另一方面統一收購,解決農戶和合作社的賣果難題,同時也保障企業生產原料供應。這個產業聯合體讓農業融入到市場產業鏈條,與時俱進,解決技術難題,解決出口問題,利於農業的發展豐產,利於農產品的深度加工,利於企業的發展繁榮。
  • 何傳啟:農業現代化的歷史事實、理論
    現代化發生在人類文明的所有部門。不同部門的現代化既有共性也有差異,現代化一般理論在不同部門的適用性有所不同;國家是現代化的基本單元,每個部門的現代化都與國家現代化有緊密關係。本節以農業、教育和科技部門為例,簡要討論部門現代化。農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是農業系統的現代化,是現代化現象的一種表現形式。
  • 「理論學習」專家領學五中全會精神|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這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三農」問題一以貫之的高度重視、對現代化建設規律和工農城鄉關係變化特徵的科學把握。
  • 中國生態農業:農業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如今國家在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幫助農民朋友們走上好日子,走上小康。其中,來自山東的王福海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聯合品牌行企業研究中心創建了自己的網際網路平臺——中國生態農業。王福海表示,在農業為第一產業的中國,這無疑是一個發展前景廣闊的好項目,市場受歡迎程度非常大。
  • 人民觀察:推進農業現代化面臨新形勢新任務
    進入新時代,我國農業現代化取得巨大成就,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正在形成,但也面臨一些新問題新挑戰,需要進一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努力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 我國農業現代化邁上新臺階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現代化取得巨大成就,邁上了新臺階。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化。
  • 張謇農業思想及實踐(二):發展可持續化及產業化有利於實現農業現代化
    ,而中國農業現代化則是以張謇創辦通海墾牧公司為標誌。張謇的農業現代化思想是他在蘇北沿海地區進行資本主義大農業經營過程中產生的,他十分注重對傳統農業的現代化改造,開創了近代中國改造傳統農業的新階段。張謇的農業現代化思想對於促進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意義重大。 鴉片戰爭以來,隨著西方列強的商品傾銷和侵略勢力的不斷擴張,中國傳統農業逐漸趨於衰落。
  • 提高小農戶組織化程度,助力農業現代化
    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一方面要提升資源利用水平、加強現代農業技術應用,另一方面,要著力實現農業生產組織現代化,提高小農戶組織化程度。  農業生產組織現代化是支撐農業現代化的必要手段。現代農業是利用現代物資裝備,進行規模化、專業化和社會化生產的基礎產業,是市場化的產業,目的是為消費者提供充足、安全的食物。
  • 農業現代化,高素質農民咋培養
    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對農民這支主力軍的能力素質要求是什麼樣的?教育如何響應?記者進行了調查。  100多戶的地,六七個人就種了  北京市順義區種糧大戶薛新穎跟土地打了十幾年交道。當年,她在親戚朋友一致的反對聲中,放下了手中的建材加工生意,回村幫父親種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