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的上漲是否拉大了居民財富差距,相信身處樓市中的每位人都有切身的感受。如果買的房子多,買房的時間早,這二十年房價的持續上行肯定讓這一部分人的財富大幅度增加。這也是為什麼在當前房住不炒的嚴管控之時,在城鎮戶均住房1.5套之時,還有很多人願意大量的投入到買房之中。哪怕分期首付也願意。
而財富差距的拉大最終可能形成階層對立,在社會上出現仇富現象。同時,也會降低消費,拉低整個社會的經濟動力。富人儘管可以奢侈消費,但是他的吃穿用度都是有限的,再怎麼消費他也就是那麼多。大量的中低收入群體如果沒錢消費,自然會影響經濟內的循環。
前幾天,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樊綱在回答資本流入大城市後成倍地抬高了房價,從而導致巨大的財富不平等這個問題時說:
只要房地產市場價格的增長速度高於工資的上升速度,便一定會在財富上出現兩極分化,而且一個人一旦處於財富的弱勢地位,就很難改變了。很多發展中國家在高增長時期都會遇到這個問題。
這是目前我們所知道的第一位公開談論房價上漲會促進財富兩極分化的專家。
當然,財富差距的拉大不僅僅是房價的上漲這麼簡單,房價只是其中一個小小的大家日常能真實感受的一項。房價只不過是讓財富差距中的馬太效應表現得更加明顯而已。
那麼,現實生活中,馬太效應是如何讓財富差距拉大的呢?我們用一張圖片來為大家展現,相信大家一看就能明白。
在現實生活中,由於先富起來的人在創新創業、發財致富的機會上遠好於後富的人,後富的人其財富獲得、財富積累的機會相應減少。即便在企業發展過程中也會存在這種現象,那些優勢企業總能能過高額的薪酬、超額的信用獲得更多融資及土地、房產的機會,無形中會抬高門欄,對中小微企業形成擠壓。讓中小微企業沒成本或者沒有機會擴大規模、提高發展質量,這也是財富差距拉大的原因之一。這是就是為什麼,現在不斷強調保護好、發展好中小微企業的原因之一。
經濟家託馬斯·皮凱蒂認為:
財富帶來的收益遠遠大於各種要素收益,因為財富本身利滾利,可以產生新的收入。因此,需要對財富收益和遺產徵稅,將財富本身創造的大部分收入用於公共開支,改善窮人生活。
在金融行業蓬勃發展的當下,金融資產又進一步拉大了收入分配差距。所以,堅持房住不炒,不僅能防範化解潛在的房地產帶來的金融風險,同時避免房地產金融化還具有縮小財富差距的現實意義。
39.9元買不了什麼,
卻可避免花300萬買房後悔,
別人上過的當,那些買房的坑你不必去踩。點擊下圖進入查看。
所以,易綱認為對財富收益和遺產徵稅,將財富本身創造的大部分收入用於公共開支,改善窮人生活是縮小財富差距有效措施。
老子說——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這一句話,其實已經解釋了馬太效應和張弓效應的關係。
張弓效應是「損有餘而補不足」,講究的是公平,強者應該幫助弱者,共同發展。
馬太效應是「損不足以奉有餘」,注重的是效率,強者得到更多的資源,弱者則遭淘汰。
避免財富差距拉大,就是要讓張弓效應的力量強於馬太效應,以實現社會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