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衛星網絡正成為全球科技公司競相角逐的熱土,OneWeb、Telesat和馬斯克創立的SpaceX等公司都在這片領域「跑馬圈地」。
今年年初,隨著「獵鷹9號」升空,SpaceX發射1.2萬顆衛星,向全球提供WiFi服務的「星鏈」計劃拉開序幕。時隔大半年,一家中國網際網路公司也公布了頗為相似的「玩法」。
11月27日,WIFI萬能鑰匙運營商連尚網絡宣布正式啟動衛星上網計劃——「連尚蜂群星座系統」,並宣稱在2026年為全球提供免費衛星網絡。
免費衛星WIFI投資不菲,對國際巨頭和國內企業來說,其商業模式都遠未清晰。在宣布投資計劃爭搶先機的同時,能否拿出真金白銀投資是不可迴避的問題。
連尚網絡輪值總裁王小書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從目前到2026年,計劃整體投入項目的資金約為30億元,項目目前均依靠自有資金推進,未來可能考慮引入外部資金。
計劃投資30億
號稱30億元打造的連尚蜂群星座系統,是由272顆分布於中、低軌道的衛星和數據處理應用中心組成,星座分為外層和內層。其中外層由距離地面1000km上的72顆骨幹星組成,內層由距離地面600km的200顆節點星組成。
「當我們第一天開始去調研的時候,旁人一聽覺得這個事情非常難,技術挑戰很大,投入也很大。」談及布局衛星網絡的原因,王小書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純粹的地面網絡不能觸達所有的地方,目前一線城市和大城市在網絡連接方面已達到很高覆蓋率,但一些邊遠山區和自然環境惡劣地方依然缺乏高效網絡解決方案。
「步入5G時代,未來的通信模式一定是天地一體化。」連尚網絡衛星團隊首席科學家安洋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隨著譜段不斷提升,基站覆蓋性越來越差,衛星網絡的出現將能做到有益補充。
早在連尚網絡公布上述計劃之前,國際市場也有眾多科技公司搶跑,Facebook、Google等國際網際網路公司都將「連接」作為重要戰略之一。Google提出了熱氣球上網計劃,Facebook也推出太陽能無人機計劃,全球通信公司Oneweb及SpaceX旗下的星鏈計劃,都希望通過衛星網絡實現快速、經濟的網絡接入。
王小書透露,2016年剛開始選擇這條路線時,馬斯克還未公布方案,彼時看過OneWeb的模式,對其模式進行了學習和探索。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早在2014年,國務院正式對外公布相關文件,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聯合國報告《2017年寬帶狀況》稱,截至2017年年底,全球仍有39億人無法接入網際網路。
安洋介紹,2016年連尚衛星團隊正式籌建,星座系統正按計劃推進。目前,2019年首發星已經獲得了發射許可和頻譜。第一顆衛星「連尚一號」將於2019年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搭乘長徵系列火箭發射,2020年計劃完成星座系統第一批十顆衛星的發射。
此外,對於頻譜資源,安洋提到,此前存在沒有衛星搶先佔據頻譜的情況,目前已經不允許。目前國家也鼓勵企業申請頻譜,在國際競爭中搶佔「高地」。
盈利模式尚未明確
值得注意的是,在宣布衛星網絡計劃之後,王小書表示未來整個衛星網絡在向C端開放用戶體驗十分重要,使用時會採取免費策略,通過數據運營進行定製服務、挖掘增值空間。
不過,布局網絡衛星並非易事,一顆衛星的發射成本動輒幾千萬,高額的資本投入下提出免費模式,顯然是布局者面臨的挑戰之一。王小書坦言,成本高昂是打造衛星網絡不可迴避的挑戰,但通過商業模式的變革和技術的提升,成本也會進一步下降。
「按照國際測算,衛星投入產出比1:7或者1:14。」提到高額的投資成本對免費商業模式的挑戰,安洋表示,衛星上網的費用僅佔很小一部分,通過大數據處理、產業應用等多種方式獲取收益則更為重要。
安洋介紹,272顆衛星中,大衛星的發射成本基本在2000萬左右的量級,小衛星發射成本大概在200萬左右的量級,所有衛星發射成本大概佔據20多億,其他資金用於地面運維系統,衛星測控方面。
在王小書看來,衛星網絡是典型的網狀業務,目前先搶佔賽道找準方向十分重要,眼下入局者很少,更希望有企業開放探索,而不是形成「你死我活」的競爭態勢。
安洋表示,衛星網絡是有一定的技術門檻,目前國內從事衛星整體設計和研製的人其實非常少,連尚網絡衛星團隊核心成員均來自航天院所總體設計單位,需要通過研發和探索慢慢打開市場。
一位航空領域從業者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此前國家隊對衛星網絡也有布局,隨著商業航天和衛星網絡的放開,民營企業的入局意在搶佔其中市場。但比起國家隊沉澱的科研力量和資金水平,民營企業布局衛星網絡是否能夠真正實現商業化還要經過市場的檢驗,目前處於初步探索期。
民航專家李曉津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空中網絡蘊含巨大商機,但目前處於試水階段,衛星網絡剛剛起步,且屬於投入回報周期長的產業。免費模式可以作為吸引消費者使用的方式,怎樣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務和數據分析仍然需要探索。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