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3965次燈亮--記山東臨沂供電公司配電工區黨員服務隊]
「因為我們是黨員服務隊,所以我們就不能跟普通人比,只有遇到困難搶著上,在工作面前爭著幹,多一份責任,多一個愛心,多一個奉獻,才能對得起共產黨員這個稱號。」自2011年10月山東臨沂供電公司配電工區黨員服務隊成立以來,他們就一直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們用一片赤誠之心,點亮了沂蒙這個全國著名革命老區的火熱情懷。
兩年來,黨員服務隊先後榮獲臨沂市「青年文明號」,省、市「工人先鋒號」,「臨沂市搶險先進集體」,「山東省青年安全生產示範崗」等榮譽稱號,他們已成為沂蒙大地上一面鮮豔奪目的旗幟。
「問題不解決就不能停下來」
7月22日上午10點,臨沂苗莊小區79號樓下,又一陣熱浪襲來,隊員劉慶義有點站立不穩,室外50多度的高溫包圍著他,讓他幾乎喘不過氣來,他拿好工具,對大家笑一笑,然後再次跑上五樓。
從8點鐘趕到現場,到現在他已經是第12次在樓梯上來回奔跑了。
劉慶義說:「腿都快跑斷了,但是問題不解決就不能停下來。」
這是一起總零線帶電導致的故障停電。由於停電,這一棟樓的1單元裡的幾十個居民熱的一下子全從家裡跑出來,聚集在樓下,情緒十分激動。劉慶義和隊員們一邊安撫大家一邊投入到緊張的搶修工作中。
經過檢測,確定是客戶產權設備出現故障。「既然來了,我們就要把問題解決好。」劉慶義說。
1單元共有12戶居民,於是他們就一戶一戶的檢修,一個開關一個開關的調試,汗水很快浸溼了衣服,最後就連樓梯上都是汗水斑斑。4個小時後,故障沒有查出來,他們只好採取臨時送電措施,然後繼續查找故障點,當查找到最後一戶人家的時候,那家的門卻鎖上了,等了許久也沒見人回來。
下班後,家住附近的隊員邊文浩吃完晚飯再次來到苗莊小區。他敲開了那戶人家的門,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查找,終於在衛生間裡發現了故障點。
15分鐘後,12戶居民的燈一下子全亮起來。
「看到客戶的燈亮起來,是我們最高興的時候。」劉慶義說。
像這樣的高興,兩年來,他們共有3965次。
兩年來,這支由配電工區搶修中心29名骨幹組成的黨員服務隊,大力實施故障報修提速、提質、提效行動,建立了城區45分鐘故障搶修圈,全面推行「首到必修制」,實現了「零超時、零投訴、零事故」,先後開展報修服務3965次,用責任和奉獻在黨和群眾之間架起了一座連心橋。
獨創「望聞問切」故障診斷法
一張工單、一支隊伍、一次到達現場、一次解決問題,這是他們的服務承諾。
兩年來,無論狂風暴雨,無論大雪皚皚,無論炎炎烈日,無論白天黑夜,無論臭水溝化糞池,都阻擋不了他們前進的腳步,只要客戶需要,他們一定會準時出現在客戶身邊。
3965次報修,就是3965次兌現承諾。
3965次作業,還讓他們練就了一身過硬的本領。
隊員楊文濤只要聽一聽刀閘掰動的聲音,就能判斷是不是出了故障;劉曉山只要聞一聞燒焦了的泥土,就能知道問題出在哪裡;喬繼勇通過一個燒壞的開關,就能分辨出哪裡的負荷偏向;王海濱僅憑客戶記憶中的一棵老楊樹,就能迅速定位故障區域。他們練就了一套獨特有效的「望聞問切」故障診斷法。
為提升供電服務品質,打造群眾滿意工程,黨員服務隊依託配電GIS、車輛GPS定位等技術支撐系統,實現了故障範圍的快速判斷和人員車輛的快速派單;編寫學習《典型案例報修服務彙編》,增強了處理各種複雜情況下的服務技能;成立「黨員創新工作室」,強化科技創新,解決了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幾十個「瓶頸」問題,極大地提高了報修效率。
為了讓客戶家裡的電少「生病」,黨員服務隊還創新報修模式,變「坐等」為主動「出診」,積極開展低壓隱患治理排查,今年以來完成城區816個低壓臺區約16萬戶居民低壓用電情況排查,及時消除隱患,阻斷了隱患源頭的波及和蔓延,極大地減少了報修次數。
跟去年同期相比,用電高峰時一天的報修次數由原來的140個減少到現在的40個。
「每當夜幕降臨,只要一想到這個城市裡又有100個客戶家裡的燈可以一直亮著,不會出現任何問題,我們的心裡就會特別高興。」隊長梁茂傑說。
老百姓把他們當成了「英雄」
「祝你平安哦,祝你平安,光明使者永遠在我心間……」
這是一個盲人歌手在大街小巷最經常唱的一首歌,他唱出了一個用電戶對黨員服務隊的感激之情,他唱出了黨員服務隊對城區20.6萬個用電戶的竭誠之心。
2012年8月22日深夜,隊員張志軍接到一張客戶地址不清楚的報修單,後來經過一番努力,終於找到了盲人歌手韓庭。從此這支服務隊就與韓庭建立了長期幫扶關係,送溫暖送愛心送服務,他們用愛點亮了韓庭心中的「燈」。
搶修路上、保電期間、下班以後,幫老人換個開關,整理一下陳舊線路,或者為孤寡老人扛液化氣罐、到藥房買藥、維修電視、打掃衛生等,這些身邊的小事,他們從來都是「捎帶」著就幹了。
「我們是黨員,幫群眾解決困難,是我們最先要做到的。」副隊長黃禮志說。
是一個黨員,就要擔負起應盡的責任,就要成為一面光輝的旗幟。
去年夏天,臨沂遭遇「達維」颱風侵襲,臨沂電網遭受重創,黨員服務隊員迅速趕赴災區,輾轉於大茅敦村、高家老窩村等16個村莊,奮戰四天三夜,為災區早日恢復供電做出了積極貢獻,被山東電力集團公司評為抗臺搶險保供電功臣集體榮譽稱號。
為了讓濱河大道附近300戶居民早點用上電,四名隊員忍著惡臭,冒著40多度的高溫,跳進滿是糞便、廢紙、樹葉等汙穢的下水管道裡,一泡就是5個小時,恢復送電的時候,人們把他們緊緊地圍起來,像英雄一樣的致敬。
這支隊伍還圓滿完成了全國青乒賽、亞沙會、臨博會、園博會等幾十項國際級、國家級、省級重大活動,以及高考、中考等事關民生的重要活動保供電工作,為構建和諧臨沂做出了積極貢獻。
他們,已成為沂蒙大地上一盞最明亮的「燈」,呵護萬家燈火。(趙建波 李鐵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