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網友問我,若預算有限,到底哪些裝修要先做?
我個人有五大原則:
① 住得舒適比美觀重要 —— 格局動要先動
② 舒心的設計比風格重要 —— 把錢留給心動的事物
③ 觸覺與視覺一樣重要 —— 一半預算給家具
④ 做得少比做得多重要 —— 有猶豫就先不做
⑤ 好看
順著這些原則做下來,花錢的方式就會與常見的省錢裝修不太一樣。
為什麼教省錢裝修的書籍,多建議「不要動格局」?
一個百平米的老屋,只想花15萬,要裝修到像雜誌上美美的風格,光水電加上天地壁等基礎工程就花掉八成,剩下的錢拿來砌牆、做柜子,銀兩就沒剩了,設計師最後只能將一個空白的空間交給房主。
但偏偏許多房主就是想看到裝修後有個燈光美、氣氛佳的三室兩廳,留白的空間只會換來白眼而已。
省點拆除、油漆與隔間牆的費用,又可擠出個幾萬元用來做木作裝飾,讓你至少有個「看起來美美的家」
但一個家最後讓人感動的,往往不是風格,而是住得舒不舒適。
這裡提醒大家:「我們裝修前要經常想想,裝修的最原始渴望是什麼。」
我們裝修家,不過就是為了打造:
一個遮風擋雨的地方。
一個吃喝拉撒睡的地方。
一個儲放生活必需品的地方。
一個能和家人開開心心住一輩子的地方。
最後一點:能開開心心住一輩子的地方,就是住得舒適。
所以我們建議該動的格局先動。通風與採光都是長期居住後才會逐漸浮現的優點,這一點也得到了很多業主的驗證,可以通風與採光是舒適的必備條件。
但動了格局的確有可能會花掉大半的預算,但若為了長久居住的舒適,小編認為還是值得的。
這一點還是根據每個人的實際情況來做考量的。
投入家的裝修後,大部分的人是把預算平均分給各工程,但建議先想想家裡會讓你覺得舒心的地方是哪裡?
然後花多點的錢去好好營造它,尤其是在預算有限時。
因為若每項工程都只分配到很少的預算。
只能用次級建材、家具也爛爛的,與其每處都普普通通,天天相對無言,看了傷心,不如把錢集中在自己喜歡的物品上,創造一個令人心動的角落。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有舍才有得。
所以在規劃裝修前,一定要先想清楚自己喜歡的是什什麼,多花點錢去設計,日後你會更喜歡這個家。
大部分的人在設計居家時,想的都是視覺性的,往往會忽略觸覺這一塊。
但我覺得觸覺才是生活中重要的元素。
住得舒適,除了通風採光以外,也要能讓人放鬆,而放鬆,就要靠觸感去達成,當你感到溫暖時,生理與心理就很自然地放鬆了。
對新屋,建議應把一半以上預算留給家具家飾品。
就是所謂的輕裝修,重裝飾!
好看的家居圖片多是靠好看的家具撐起來那份氛圍的,所以,把一半以上的預算給家具與家飾品是必要的。
把錢花在會和你有身體接觸的工程吧,尤其是地板與家具,不但與你有互動, 也是決定空間好看與否的視覺焦點,這兩項配得好,你家就成功了8 成!
因此建議新屋的話,一半預算可撥給觸覺工程,但老屋,就還是先投在基礎工程吧。
接下來說說裝修的中心原則:做得少比做得多重要。
當你很猶豫,不知某項工程到底要做或不做時,這條原則就很好用啦,答案是「不做、不做、不做」!
很多人會擔心日後後悔當初為何沒做,現在要找木工師傅來釘個小柜子還沒人要理你,但我想說的是,後悔當初做那麼多的人也很多,以我個人經驗,慶幸沒做的比後悔少做的例子多。
等把格局變好,室內物品品質都不錯的話,好看就不在話下。
房間通暢了,品質高了,也就有了氣質。
有了氣質,你說能不好看嗎?
# 部分文字及圖片來源於網絡
# 如侵犯到您的權益,請及時通知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