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幸福感在家門口升級
老城區有機更新、城市體檢、「一圈兩場三道」建設、棚改拆遷等穩步推進,市城市人居環境局成立一周年交出精彩答卷
始建於明代的西文廟坪牌坊和街巷裡有機更新後的白牆黛瓦、青磚老宅,在紅色年味的襯託下,越發活色生香。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石禎專 攝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孫佔鋒 通訊員 顏林 蔡琴
推開大門,家住開福區的楊娭毑像往常一樣早起上街買菜。如今呈現在她眼前的,不但有修繕一新的自家老屋,更有記憶中的老招牌正在古街上一塊塊懸起。這裡就是在長沙老城區有機更新項目推進中迎來第二春的潮宗街歷史文化街區內的老字號名食街——北正街。
北正街、白果園、化龍池、白沙液街……經過有機更新,長沙一批老街巷顏值提升,煥發了新氣質。
2019年1月22日,長沙市委、市政府率先全國成立城市人居環境局。省委常委、市委書記胡衡華在全市棚改和城市人居環境工作會議上指出,要以優化城市人居環境為抓手,積極探索「長沙模式」,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建設高品質城市,讓老百姓更宜居、更滿意、更有獲得感。
2019年,通過推進老城區有機更新、城市體檢、「一圈兩場三道」建設、棚改拆遷、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等項目,長沙城變美了,老百姓的幸福感更強了。
答卷
群眾幸福感在家門口實現升級
時代是出卷人,人民是閱卷人。過去一年,長沙人居環境工作交出了怎樣的答卷?長沙市城市人居環境局以全國城市體檢和全國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兩項試點為契機,在城市人居環境領域探索了閉環式「六步工作法」,制定了《長沙市優化城市人居環境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關於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試點工作的實施方案》,並編制《長沙市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技術導則》,明確了改造標準。
群眾幸福感在家門口不斷實現升級!截至2019年底,市城市人居環境局基本完成白果園、省立一師範、西文廟坪一期、潮宗街一期、麓山南路、白沙液街等15個街區的有機更新,為「宜居宜業、慢行生活」提供了時空載體。高質量打造了「一個幸福圈、兩種便利場、三條風景道」。2019年建成「15分鐘生活圈」197個,停車場151座、停車泊位5.47萬個;新建和改造生鮮市場58個、社區門店57個;改建新建人行道345.22公裡,改建新建自行車道425.6公裡,健身步道8條、69公裡,建設歷史文化步道36.7公裡。
閃亮的數字還有一串:2019年市棚改任務13500戶,完成13758戶;新啟動改造城中村2個,改造驗收6個,改造戶數1022戶;改造城鎮老舊小區50個、859棟、24710戶、160萬平方米;實施危房改造1586戶;完成城市房屋徵收49個項目、2030戶、涉及61個單位、約25萬平方米。
去老街打卡,帶紅了太平街、潮宗街、坡子街、白果園化龍池等「網紅」地標,新老市民的歸屬感和文化認同感也進一步增強。
2019年,長沙棚改連續3年獲得了國家激勵,長沙市被省政府通報表彰為2019年棚戶區改造工作真抓實幹成效明顯地區。商務部向全球發展中國家推介長沙城市有機更新工作經驗,阿富汗、多米尼加、馬爾他等國家高級官員現場觀摩都正街、白果園化龍池、後湖等項目。承辦了全國城市體檢經驗交流會議,長沙城市體檢工作經驗在全國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會議上得到推介……
規劃
精心打造「一圈兩場三道」升級版
2020年,市城市人居環境局將重點圍繞「123456」思路開展工作,即「開展一大行動」——長沙市優化城市人居環境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進一步優化城市人居環境;「做優兩項試點」——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和「美麗城市」建設全國試點,為城市人居環境高質量發展貢獻長沙智慧;「推進三大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和制度建設,築牢事業發展根基;「建設四大平臺」——加快建設城市人居環境信息平臺(「智慧人居」)、強化城市人居環境工作聯席會議、城鎮老舊小區改造領導小組、城市有機更新聯席會議的統籌作用,匯聚強大的工作合力;「推動五項改造」——大力推進棚戶區、城中村、老舊小區、危舊房和街區「微改造」,探索在同一地域範圍內各類改造工作深度融合,切實優化群眾房前屋後的人居環境;「打造六大亮點」——加快推進「美麗城市」「完整社區」建設,加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聚焦「一老一小」功能性需求,精心打造「一圈兩場三道」升級版,爭取一批項目創建「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持續推進城市房屋徵收與補償工作,擦亮「陽光徵收、和諧徵收、法治徵收」工作品牌。
夢在前方,路在腳下。長沙城市人居環境事業正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