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4月16日晚間,A股四大上市險企均已披露一季度保費收入。藍鯨財經統計發現,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太保、新華保險四家上市險企一季度合計原保險保費收入達6564.14億元,較去年同比增長10.20%。此外,從3月單月成績來看,四大上市險企壽險業務逐漸擺脫開年低迷狀態,負增長態勢緩解,逐漸回升;財險業務方面,則延續前兩月上升趨勢,保費收入實現同比18%以上漲幅。
漲勢回暖:一季度四大上市險企原保險保費收入達6564億
具體來看,中國平安累計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2529.62億元,其中平安人壽、平安財險、平安養老、平安健康一季度的原保費收入分別為1823.61億元、632.17億元、65.17億元、8.6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0.39%、17.81%、21.36%、73.25%。整體而言,中國平安在今年一季度實現同比19.88%的漲幅,為四家上市險企中同比漲幅最大的一家。
中國太保一季度原保險保費收入1206.18億元,合計保費收入同比上漲19.20%,其中太保壽險原保費收入893.24億元,同比增長19.23%,太保財險原保費收入312.94億元,同比增速緊跟中國平安,累計同比上漲19.11%。新華保險一季度原保險保費收入394.34億元,同比上漲5.86%。
值得關注的是,四大上市險企中,一季度原保險保費增速「三漲一跌」,中國人壽一季度累計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2434億,同比下跌1.14%。縱向來看前三月數據,中國人壽原保費成績在2月單月下跌至278億之後,3月單月原保險保費收入已顯回升,達到888億。
從上市險企披露的數據來看,今年四家上市險企一季度合計保費6564.15億元,較去年同比增長10.20%。值得注意的是,在平安、太保及新華保費增速均達到19%以上的情況下,新華人壽僅增5.86%,相比前兩月增幅下降了2.05%,而中國人壽保費收入雖較前兩月18.59%的跌幅有較大回升,但仍未擺脫負增長趨勢,一季度保費增速為-1.14%。
針對中國人壽保費持續下滑的原因,中國人壽總裁林岱仁曾在2017業績發布會上專門回應:一是產品期限、領取方式等出現變化,銷售難度增加;二是其他理財產品對理財型保險的銷售形成衝擊。並表示:「但由於結構調整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負增長逐月下降,今年全年保費不會出現負增長」。
業務向好:財險增幅達18% 壽險負增長趨勢有所緩解
從具體業務線來看,數據顯示,一季度四大上市險企財產險保費收入共945.11億元,同比增長18.24%,其中平安產險一季度保費632.17億元,同比增長17.81%,延續了前2月較強增速,與此同時,非機動車輛保險業務增速亮眼,實現原保險合同保費收入111.13億元,較去年同期大幅增長125.70%。太保產險一季度保費312.94億元,同比增長19.11%,相較於前2月17.85%的增速上有小幅上漲。
縱觀整個行業,2018開年以來,財險行業整體表現穩健。1月份,財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達到1251.5億元,同比增長20.79%;前兩月,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1946.32億元,同比增長17.65%。從目前市場情況來看,保險公司財險業務未來或仍將保持穩定,實現穩健增長。
壽險業務方面,不同於1-2月壽險業增速持續走低的頹勢,四大上市險企在一季度實現保費收入同比8.96%的漲幅。其中,中國人壽一季度保費收入雖同比下降了1.14%,但保費達2434億元,3月淨增888億元保費收入,單月同比增長57.73%,仍為已披露上市險企中壽險保保費收入最高的險企。太保壽險同比上漲19.23%,是上述險企中唯一一個壽險增速超財險的險企。平安人壽同比增20.39%,增速繼續領跑行業。新華保險同比上漲5.86%,相較前兩月環比繼續下跌2個百分點。
根據銀保監會公布的保險企業經營情況統計信息,1月壽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5600.41億元,同比下降25.50%;前兩月壽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7757.11億元,同比下降24.31%,較1月負增長幅度有所收窄;一季度,就上述壽險公司來看,原保險保費均有不同幅度上漲,預期未來壽險業情況正在逐步好轉中。
申萬宏源研報表示,在134號文發布實施後,快返型產品受壓,其他理財產品收益率提升,行業開門紅產品吸引力下降,各壽險公司新單保費出現不同程度的負增長,保險公司積極調整、疊加4月份為行業擴員小高峰,預期行業保費數據逐步改善、拐點可期。
此外,銀保監會於4月8日公開表示,一季度保險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保障型業務平穩增長,資金運用平穩提升,行業償付能力不斷優化。總體來看,在行業整體嚴監管環境下,保險業業務表現正逐步向好。
未來可期:嚴監管優化市場環境,政策加碼加強企業活力
如今,對於已過去四分之一的2018年,保險業還有哪些領域值得期待?近日,保險業也頻頻傳出利好,相信,強化監管讓行業更為合規的2018年,保險業將迎來發展新機遇。
從監管層面來看,今年以來,保險業監管不斷加強,相比於2017年行業整肅風暴有過之而無不及。銀保監會掛牌後,銀行與保險開始了統一監管的步伐,監管資源得到更好的整合和使用,業內人士預計未來行業嚴監管將持續,相關監管規則將更加清晰。在此過程中,野蠻生長的險企將會退出市場,整體市場環境更加健康,行業合規性增強,有助於行業整體發展。
從業務上來看,相關政策的出臺使商業養老險、健康險等迎來利好。近年來健康險領跑行業發展,從2007年-2017年,其年均複合增長率為27.6%,高於壽險和意外險。銀保監會副主席黃洪在「中國養老與健康保險50人論壇」論壇中表示,要堅持發展商業養老和健康保險。推動商業養老保險在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中發揮更大作用。此外,下月在上海等地試點的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突出的稅收優惠使得個稅遞延政策有望成為個人購買商業養老險的催化劑。
就行業主體來講,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上,新任央行行長易綱在談到金融行業開放的幾大措施裡,有四條提到保險,將保險業對外開放提到了實質進程。可以預見的是,在對外開放帶來的新活力、強競爭下,大量外資險企的湧入會為中國保險市場帶來新的活力,促進中資險企的轉型改進和高質量發展。(藍鯨財經 實習 管麗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