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旦,春秋末年越國美人,與西施同被越王勾踐選為進獻吳國的八個美人中的一員,用以迷惑吳王夫差。西施,是中國古代四大美人的沉魚,天生麗質, 是家喻戶曉的美人。
鄭旦,春秋末年越國(今浙江諸暨)美人,與西施同被越王勾踐選為進獻吳國的八個美人中的一員,用以迷惑吳王夫差。西施,本名施夷光,是中國古代四大美人的沉魚,春秋末期的浙江諸暨一帶人氏,又稱西子,天生麗質, 是家喻戶曉的美人。時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句踐臥薪嘗膽,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與鄭旦壹起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西施與楊玉環、貂蟬、王昭君並稱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在越教授以禮儀,習以歌舞。精通舞技,容貌堪比西施,與西施有「浣紗雙姝」之稱。鄭旦為越國美女,是歷史上與西施齊名且同樣具有愛國情懷的剛烈女子,與西施同處於春秋時期。鄭旦好劍,性格剛烈。但多年來,西施是廣為人知的「古代四大美女之首」,而鄭旦呢,倒是默默無聞,不為人知。約在公元前鄭旦一直想和西施做好朋友,所以到處說她是美女,因為西施常常自卑,所以鄭旦總是鼓勵她要自信起來。西施說自己腳大,鄭旦就幫她做長裙。西施說自己臉小,鄭旦就讓她照湖面,說水裡的魚看到她的美而發現自己臉小就逃走了。 西施說自己的眼睛不如鄭旦大,鄭旦就拉西施去照井水,說兩個人的眼睛在水中看上去就像四條魚,魚不是身體長就好看的,好比眼睛不是大就算美的。終於西施克服了自卑成了美女,願意做鄭旦的朋友了。
現今諸暨坊間,普遍認為鄭旦長得比西施還要漂亮,在他們的心目中,西施與鄭旦是密不可分的兩大美女。採訪中,有一位諸暨年輕人表示,他非常喜歡西施,但同樣喜歡鄭旦。鄭旦的名氣為何沒有西施響亮?因為四大美女都是她這樣的人誇出來的,由於美女找不到朋友,所以誇出來的美女更有名氣。490年,鄭旦與西施一同被越王勾踐選中,教以禮儀,習以歌舞,獻吳王為妃,以迷惑吳王夫差,離間其君臣關係。她們臨危受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扮演了使者和間諜的角色。公元前473年,越國軍隊攻佔了吳國都城姑蘇,滅掉了吳國。這在一定程度上,與西施和鄭旦的犧牲奉獻是分不開的。在家鄉人的心目中,鄭旦是永遠的女中豪傑。他們以她為榮,他們敬仰她。現今鸕鷀灣村仍以鄭姓為主,村北臨江建有鄭旦亭,以紀念這位愛國女子。自古江南多佳麗,但產生過歷史影響的不是很多,有必要進行收集整理,像鄭旦這樣的愛國女子即使放在今天,仍有很強的教育意義。歷史文化如果沒有人物進行串聯,就是僵化和教條的東西。為此,他建議評選浙江古代四大美女,而他自己心目中的浙江古代四大美女除西施、鄭旦外,還有大喬和小喬(一說為浙江義烏人)。鄭旦與西施,是越王勾踐送給吳王夫差的一對美女。她們來自同鄉同村,入吳的職責相等,但鄭旦的命運沒有西施好。就連她的死,也始終是個謎。後人關於鄭旦之死,有多種文學的聯想。
史書記載,吳王夫差見西施、鄭旦大悅,收西施於姑蘇臺,收鄭旦於吳宮。後鄭旦「鬱郁不得志,經年而死,夫差哀之,葬於黃茅山」,史官稱,鄭旦之死,乃「妒西施之寵」。臺灣柏楊先生在他的《皇后之死》一書中這樣寫道——兩位美女沒有辜負她們所受的長期嚴格訓練,進宮後不久,就把吳王宮的其他得寵的漂亮小姐,統統擠掉;把吳夫差先生吃的死脫。不過,兩位美女之間,西施與鄭旦,美貌相同,生活背景相同,所受的教育相同,可以說沒有一樣不相同。可是,在吳夫差先生色迷迷的尊眼裡,卻有了差異,大概西施女士的調調正適合他的調調,他就也特別寵愛西施。相形之下,鄭旦女士就感覺到寂寞,美麗的女孩子最悲痛的是受到冷落,過了一年,她竟憂鬱而終。吳夫差先生難過了一陣,把她安葬在黃茅山,立廟祭祀。嗚呼,鄭旦女士這種下場,使人疑問叢生,可能兩位同是越國的美女發生內鬥。然而,無論如何,西施女士名傳千古,而鄭旦女士卻與草木同朽,默默無聞……然而,距鄭旦女士之死,已兩千四百年矣,僅此一見,又流傳不廣,哀哉。江蘇吳縣《太湖備考》及《香山小志》載,鄭旦墓冢在吳縣黃茅山。但在諸暨人的心裡,鄭旦的香魂就一直紮根在家鄉的土地。鸕鷀灣村已成為西施故裡旅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門。在這裡,有她與西施比美的四眼井,有村中父老為紀念她建的一座八角重簷的翼亭,還有她踏足過的古街和他們鄭氏家族的宗祠等。西施,名夷光,春秋戰國時期出生於浙江諸暨寧蘿村。天生麗質。時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句踐臥薪嘗膽,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與鄭旦一起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把吳王迷惑得眾叛親離,無心國事,為勾踐的東山再起起了掩護的作用。表現了壹個愛國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後吳國終被勾踐所滅。傳說吳被滅後,與範蠡帆舟五湖,不知所終。一直受到後人的懷念。西施與楊貴妃、王昭君、貂蟬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