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三大習俗有哪些?對應了中國文化的3個重要特徵

2020-12-11 文史老火湯

中秋節是中國除春節以外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不同的地方,中秋節的習俗會有所不同,但有三個習俗是一樣的。它們對應著中國文化的三個重要特徵。

1. 吃月餅:崇尚實用理性

(月餅)

中國幾乎所有的傳統節日,都圍繞著一個「吃」字做文章。春節,殺年豬、包餃子、炸煎堆、吃年夜飯;元宵節,吃湯圓;清明節,給祖先送吃的;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中元節,給鬼送吃的;重陽節,吃螃蟹、喝菊花酒、雄黃酒。

這樣看來,中國人真的很重視吃。這是因為,中國人有一種實用理性的哲學。

這種實用理性,在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時就已經確立。這些爭鳴的儒家、法家、道家、兵家、墨家、陰陽家等等,基本的思想都圍繞著如何實現天下太平,如何戰勝對手,如何得道成仙這些實用的問題。而同一時期的古希臘哲學家,思考的是世界由什麼組成,客觀真理是否存在這些形而上的問題。

(拜佛)

中國人的民間信仰也是這樣。中國很多人分不清道教、佛教還是基督教,只要見到神仙就拜,所謂「見廟燒香,見佛拜佛」。他們祈求的當然也不是什麼靈魂得救、死後升上天堂,或來世投胎到一戶好人家,而是身體健康、工作順利、學業有成、嫁個好老公、娶個好老婆什麼的當下的問題。為了安心,他們通常還要捐點香油錢,當作是神佛保佑自己的辛苦費。

這種實用理性的形成,是因為中國長期處於小農經濟社會。遇到豐年,能保證一家溫飽,遇到荒年,就有很大的可能會餓死。長期的生存壓力讓中國人形成了一種實用主義的思維習慣,看到一個東西,首先考慮的是能不能吃,如果不能吃,能不能用?如果既不能吃,又不能用,我們就會問:那它有什麼用?

(廣東人不吃的東西)

直到現在,人們流傳的關於廣東人什麼東西都能吃的段子,依然是實用理性的反映。

2. 慶團圓:重視親情倫理

(大團圓)

每到中秋節前後,蘇東坡那首《水調歌頭 中秋》總是被人們反覆吟詠,因為蘇東坡用優美的語言替天下的人說出了對家庭團圓的期盼和對無法團圓的遺憾。

中秋節之所以跟「團圓」聯繫在一起的,因為中秋節的時候,月亮最圓。人們很自然會聯想到,月亮都圓了,那家庭也應該團圓了。

(蘇軾)

王維的一句「每逢佳節倍思親」,說出了中國人對親情倫理的重視。

這種對團圓的祈盼,體現在春運期間火車站的人山人海中,體現在春節堆滿車輛的高速公路上,也體現在月餅氤氳的香氣裡。

(春運火車站)

中國重視親情倫理文化的形成,同樣是歷史積澱的結果,尤其是儒家文化長期教化的結果。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開始成為中國的統治思想。儒家重視「禮」,主張以禮治天下。儒家相信只要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各安其位,各守本分,恪守忠孝仁義禮智信,整個社會就會像一架功能順暢的機器一樣,永遠地運轉下去。這套儒家哲學,經過一代代大儒的完善,加上宗族制度的實操,逐漸變成了中國社會的運行法則,同時也內化到中國人的文化基因裡了。

(宗祠)

這種對親情的重視,擴大開來,就形成了中國人「我們都是一家人」的共同體意識,塑造和強化了中國人的凝聚力。

3.拜月亮:尊重歷史傳統

中秋節拜月的習俗由來已久。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間也有中秋祭月之風,中國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蟬就留下了「貂蟬拜月」的故事。到了後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但現在仍然有不少地方保留著拜月的習俗。

(貂蟬拜月)

事實上,拜月並不是要從月亮中祈求到什麼,而更多的是一種對歷史傳統的尊重。

歷史傳統是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中國之所以能成為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文明沒有斷絕的國家,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對歷史和傳統的尊重。

早在中國文明的童年時期,中國就已經開始設立史官了。傳說倉頡就是黃帝時期的造字史官。夏朝開始設立太史令。《呂氏春秋·先識覽第四》記載:「夏太史令終古出其圖法,執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亂愈甚。太史令終古乃出奔如商。」這個名叫終古的人就是當時的史官。其後,歷代王朝都重視修史,再暴虐的皇帝也忌憚後世歷史對自己的評價。

(二十五史)

正如人靠記憶確認自己的身份,一個民族也要靠集體記憶確認自己的身份。這種集體記憶,除了固化在汗牛充棟的史書中,也活躍在傳統的習俗中。中秋拜月的習俗能夠延續至今,說明中國人是非常尊重歷史傳統的。

空山新語

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從中秋節的習俗中,我們可以看見中國文化有崇尚實用理性、重視親情倫理、尊重歷史傳統這三個重要特徵。

了解這些文化特徵,可以讓我們更清楚: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我們要往哪裡去。

(文:空山說歷史)

相關焦點

  • 中秋節的習俗風俗有哪些 中秋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中秋節的習俗風俗有哪些 中秋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中秋佳節即將到來,小編在此祝您闔家團圓,幸福美滿!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農曆八月中旬是秋糧收穫之際,人們會舉行一系列慶祝活動,稱為「秋報」。後來祭祀的色彩逐漸褪去,而這一節慶活動卻延續下來。
  • 中秋節怎麼過有哪些習俗 花燈懸於高處
    中秋節怎麼過有哪些習俗 花燈懸於高處時間:2017-10-04 18:04   來源:閩南網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中秋節怎麼過有哪些習俗 花燈懸於高處 還記得這些中秋習俗嗎?
  • 中秋節的風俗來歷有哪些 中秋節習俗簡短20字30字50字100字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 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 之中秋節。我國古曆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 稱謂「仲秋」, 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中秋節有哪些風俗習俗呢?小編整理了中秋節風俗的相關資料,帶大家一起了解中秋佳節賞月、吃月餅的傳統習俗。
  • 中秋節民間習俗趣談
    中秋節民間習俗趣談枯木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很多,比如春節、元宵節、二月二、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下元節、冬至節、臘八節、小年、除夕等等,無一不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文化傳承積澱而成,每個節日都中華傳統美德的文化精髓和作為禮儀之邦的重要特徵。
  • 中秋節有什麼習俗
    中秋節到底有哪些習俗,你知道嗎?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中國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中秋節是人們團圓的節日。祭月。中秋夜,要拜祭月神,設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 什麼是中秋節,中秋節有什麼習俗
    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節是我國傳承已久的一個節日,那麼,這中秋節到底是什麼呢?它又有什麼樣的別稱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中秋節是什麼中秋節,又有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等一系列名稱,是傳承已久的一種漢文化,中秋節日期在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因為這天又恰逢三秋之半,所以就被叫為「中秋」了。
  • 湛江八月十五中秋節有哪些習俗?
    今天8月15是中秋節,一家人大團圓的節日。在湛江,八月十五有哪些風俗呢?一、好酒好菜一家樂團聚。八月十五這一天,家家戶戶買魚買肉,殺雞殺鴨,做大餐,全家歡聚一堂共話家常,親朋好友之間還互相贈送月餅。二、拜月八月十五的晚上,待字閨中的女孩還有拜月卜婚卜命運的習俗。這個習俗又叫做「浮針」。村中的姐妹三五成群,由好命的大嫂帶領,在庭院中設供拜月。供品有月餅、水果,還備上一隻碗,一枚繡花針。佔卜時在碗中盛滿清泉水,卜者將針浮於水上,然後看浮針在月下的投影論兇吉(針影平滑者為吉,凹凸不平者為兇)。
  • 除了吃月餅,中秋節還有哪些習俗呢?
    明天就是中秋節了,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是一家人團聚,一起賞月吃月餅,祈盼豐收、幸福的節日,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小時候大家都聽過「嫦娥奔月」、「玉兔搗藥」「吳剛伐桂」等神話故事,也都有中秋賞月吃月餅的習俗,然而,除了吃月餅,中秋節還有哪些你不知道的習俗呢?
  • 廈門中秋習俗有哪些 中秋節傳統習俗風俗及由來介紹
    中秋節,又稱為「八月節」「團圓節」(中秋節賀卡寄語祝福語簡單大方 中秋節給長輩老師的溫馨祝福)。在我國,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而在閩南地區,過中秋也有著獨特的風俗。  日前,記者採訪了閩南文化專家,帶您走近「古早味」的廈門中秋。
  • 傳統文化節日:中國的中元節,有哪些文化習俗
    在新疆幾十年,我感覺人們對各種節日較為淡薄,特別是對中國傳統節日,除了較大的傳統節日外,一些延續幾千年的歷史傳統節日,當地幾乎都不會舉辦什麼活動,我想後世對文化傳承這個概念還是很模糊,需要學校和當地文化部門,還是要重視和加強中國各種傳統節日的學習和宣傳。
  • 中秋節奇葩習俗大盤點,韓國掃墓,越南過兒童節,泰國拜神!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後來,這個祭祀活動漸漸演變成了中秋拜月習俗,至北宋時,中秋拜月被正式確定為「中秋節」。3.中秋是農民慶祝豐收的節日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穫的季節。
  • 2019中國園林博物館中秋節文化系列活動時間+亮點+內容
    中國園林博物館「月圓京城 情系中華」2019年中秋節文化系列活動    活動時間:2019年9月13日—9月15日  招募對象:8—12歲中小學生  中秋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中秋節期間,中國園林博物館將舉辦「月圓京城情系中華」2019年中秋節文化系列活動,與觀眾朋友們相約園博館,體驗古人傳統佳節的園居生活,共度團圓佳節。園博館將把傳統中秋節俗體驗搬進詩情畫意的美麗園林間,體驗傳統中秋節俗手工藝,與觀眾們一同度過原汁原味的中秋佳節。
  • 中秋節來歷、習俗及詩詞
    中秋節是怎麼來的?有什麼習俗?有哪些優美的中秋節詩詞?哪一句最令您動容?今天,我們帶您來了解一下中秋節的來歷和習俗,順便欣賞幾首關於中秋節的詩詞。最初這一天被定為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日,慢慢就演變成為中秋節。中秋節來歷二中秋節由嫦娥奔月的故事演變而來。這個我們最熟悉了,先是后羿射掉了多餘的九個太陽,然後上天賞賜他一種成仙的藥,他捨不得離開自己的妻子嫦娥,就把藥交給嫦娥保管。在八月十五這天嫦娥吃了仙藥,然後奔月亮去了。
  • 中秋節的風俗有哪些 盤點老一輩留下哪些習俗
    大家都知道中秋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一些自然習俗自然少不了,但是雖然代代相傳,也有很多習俗被忽視了,很多網友對中秋節的風俗也只停留在吃月餅這一項活動上,其實有關於中秋節的習俗還有很多。   吃月餅   據現有記載,吃月餅的習俗最早源於唐代,唐僖宗在中秋節吃月餅,感覺味道極美,便命御膳房用紅綾包裹月餅賞賜給新科進士們。到了宋代,月餅有「荷葉」、「金花」、「芙蓉」等雅稱,其製作方法也更加精緻。詩人蘇東坡有詩稱讚說:「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其美味可想而知。
  • 中國文化——中國三大傳統節日有哪些英文表達呢?
    中國傳統節日多種多樣春節、端午節、中秋節被稱為「中國三大傳統節日"這三個節日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了那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些節日的Word & phrasesthe Spring Festival春節the Dragon Boat Festival端午節the Mid-Autumn Festival中秋節
  • 中秋節的來歷和習俗 中秋節的由來故事
    中秋節的來歷和習俗 中秋節的由來故事時間:2020-09-30 23:05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中秋節的來歷和習俗 中秋節的由來故事 中秋佳節 每逢佳節倍思親 Mid-Autumn Festival 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為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 老北京文化:民俗中的「觀音」情結,以及中秋節的習俗
    唐代時,已經形成了一種民間習俗,即在八月十五固定的時間內,有了特定的內容,如全家團聚、賞月、玩月…並得到了百姓的認同和參與。這就完全符合了民俗節日的性質。及至宋朝年間,八月十五正式被定為中秋節。北宋蘇東坡的詩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正是關於中秋節的千古絕唱,其中的「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一句在如今可謂家喻戶曉。
  • 漲知識 一 帶你認識不一樣中秋節習俗
    中秋節的緣由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中秋節與端午節、春節、清明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文化與習俗一樣的中秋一樣的月光下,全國各地的中秋習俗還是有一些不同的。你知道中秋節各地風俗習慣嗎?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去看看不一樣的中秋節!
  • 韓國、日本、越南也過中秋節?細數漢文化圈內的中秋節習俗
    漢文化圈——是以漢族文化為文化載體的區域的統稱,漢文化圈包括中國、越南、日本、朝鮮、韓國、東南亞部分地區。 中國文化傳播的途徑有以下幾種:一、中國歷史文化空前繁榮時期,各國派遣使者來中國,學習了解相應的習俗,回國後,再大力宣傳發揚;二、移民,華人自己把文化習俗帶去國外,例如新加坡,總人口的80%都是華人,不難猜到這些移民者會將中國文化帶到新加坡的本土文化之中, 中秋節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從唐朝開始就隨之傳播到日本、朝鮮半島
  • 亞洲各國中秋節的那些習俗趣聞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中國傳統的中秋佳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南亞和東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生活在當地的華僑華人的傳統節日。雖然同為中秋,但各國習俗不同,多樣的形式一併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韓國       家團圓,品鬆餅      韓國陰曆的八月十五稱為「秋夕」,也就是中國的中秋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