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是中國除春節以外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不同的地方,中秋節的習俗會有所不同,但有三個習俗是一樣的。它們對應著中國文化的三個重要特徵。
1. 吃月餅:崇尚實用理性
中國幾乎所有的傳統節日,都圍繞著一個「吃」字做文章。春節,殺年豬、包餃子、炸煎堆、吃年夜飯;元宵節,吃湯圓;清明節,給祖先送吃的;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中元節,給鬼送吃的;重陽節,吃螃蟹、喝菊花酒、雄黃酒。
這樣看來,中國人真的很重視吃。這是因為,中國人有一種實用理性的哲學。
這種實用理性,在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時就已經確立。這些爭鳴的儒家、法家、道家、兵家、墨家、陰陽家等等,基本的思想都圍繞著如何實現天下太平,如何戰勝對手,如何得道成仙這些實用的問題。而同一時期的古希臘哲學家,思考的是世界由什麼組成,客觀真理是否存在這些形而上的問題。
中國人的民間信仰也是這樣。中國很多人分不清道教、佛教還是基督教,只要見到神仙就拜,所謂「見廟燒香,見佛拜佛」。他們祈求的當然也不是什麼靈魂得救、死後升上天堂,或來世投胎到一戶好人家,而是身體健康、工作順利、學業有成、嫁個好老公、娶個好老婆什麼的當下的問題。為了安心,他們通常還要捐點香油錢,當作是神佛保佑自己的辛苦費。
這種實用理性的形成,是因為中國長期處於小農經濟社會。遇到豐年,能保證一家溫飽,遇到荒年,就有很大的可能會餓死。長期的生存壓力讓中國人形成了一種實用主義的思維習慣,看到一個東西,首先考慮的是能不能吃,如果不能吃,能不能用?如果既不能吃,又不能用,我們就會問:那它有什麼用?
直到現在,人們流傳的關於廣東人什麼東西都能吃的段子,依然是實用理性的反映。
2. 慶團圓:重視親情倫理
每到中秋節前後,蘇東坡那首《水調歌頭 中秋》總是被人們反覆吟詠,因為蘇東坡用優美的語言替天下的人說出了對家庭團圓的期盼和對無法團圓的遺憾。
中秋節之所以跟「團圓」聯繫在一起的,因為中秋節的時候,月亮最圓。人們很自然會聯想到,月亮都圓了,那家庭也應該團圓了。
王維的一句「每逢佳節倍思親」,說出了中國人對親情倫理的重視。
這種對團圓的祈盼,體現在春運期間火車站的人山人海中,體現在春節堆滿車輛的高速公路上,也體現在月餅氤氳的香氣裡。
中國重視親情倫理文化的形成,同樣是歷史積澱的結果,尤其是儒家文化長期教化的結果。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開始成為中國的統治思想。儒家重視「禮」,主張以禮治天下。儒家相信只要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各安其位,各守本分,恪守忠孝仁義禮智信,整個社會就會像一架功能順暢的機器一樣,永遠地運轉下去。這套儒家哲學,經過一代代大儒的完善,加上宗族制度的實操,逐漸變成了中國社會的運行法則,同時也內化到中國人的文化基因裡了。
這種對親情的重視,擴大開來,就形成了中國人「我們都是一家人」的共同體意識,塑造和強化了中國人的凝聚力。
3.拜月亮:尊重歷史傳統
中秋節拜月的習俗由來已久。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間也有中秋祭月之風,中國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蟬就留下了「貂蟬拜月」的故事。到了後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但現在仍然有不少地方保留著拜月的習俗。
事實上,拜月並不是要從月亮中祈求到什麼,而更多的是一種對歷史傳統的尊重。
歷史傳統是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中國之所以能成為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文明沒有斷絕的國家,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對歷史和傳統的尊重。
早在中國文明的童年時期,中國就已經開始設立史官了。傳說倉頡就是黃帝時期的造字史官。夏朝開始設立太史令。《呂氏春秋·先識覽第四》記載:「夏太史令終古出其圖法,執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亂愈甚。太史令終古乃出奔如商。」這個名叫終古的人就是當時的史官。其後,歷代王朝都重視修史,再暴虐的皇帝也忌憚後世歷史對自己的評價。
正如人靠記憶確認自己的身份,一個民族也要靠集體記憶確認自己的身份。這種集體記憶,除了固化在汗牛充棟的史書中,也活躍在傳統的習俗中。中秋拜月的習俗能夠延續至今,說明中國人是非常尊重歷史傳統的。
空山新語
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從中秋節的習俗中,我們可以看見中國文化有崇尚實用理性、重視親情倫理、尊重歷史傳統這三個重要特徵。
了解這些文化特徵,可以讓我們更清楚: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我們要往哪裡去。
(文:空山說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