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有沒有人曾經這麼跟你說過:「如果你努力一點,以你的天資,肯定可以做得很好。」或者「你再努力也沒卵用,你沒有那個潛力,你不是那塊料。」久而久之,我們很容易就形成了一種觀念,好像各行各業中出現的傑出人物,多多少少都是受到遺傳基因的眷顧,才比普通人更容易獲得成功。這也難怪大部分人都喜歡別人誇自己「聰明」而不是「努力」,因為這樣即便自己達不到預期目標,也可以假裝是不夠努力,而不是能力問題,從而在別人面前保護了自我形象。
可能某些傑出人物確實比普通人在先天上佔有優勢,比如智商160的霍金、上身比下身長的飛魚菲爾普斯。只不過,我們要怎麼解釋那些和我們一樣的普通,甚至比我們的條件還要差的人,最終被冠以天才的名號呢?比如,怎麼解釋患有長短腿、近視高達600度的李小龍卻成為了享譽全球的武道大師呢?又怎麼解釋眼皮下垂、缺乏旦角顧盼生輝的眼神,卻還是成為了四大名旦之首的梅蘭芳呢?這篇我們就來關注這個問題,我們從李小龍開始來聊聊吧。
一、李小龍的「天才」速度
談到李小龍,大家都免不了會提到他的出拳速度。網上盛傳他能夠「一秒打出九拳」、「一秒踢出六腳」,這聽起來是有點誇張,不過現代美國武術研究機構曾對李小龍的速度做過充分的研究,他們的結果表明,李小龍在0.9米之外,能夠用0.05秒的速度出拳擊中對手。如果距離增加到1.5米,李小龍能夠在0.08秒以內擊中對手。其疾步側踢更快,只要四分之三秒就能向前推進2.5米,如果是原地起腿,十五分之一秒就可以漂亮地完成一個高位勾踢動作。在李小龍逝世後,他的魔鬼訓練計劃也隨之被曝光,一天又一天堅持不懈地練拳、踢腿、打樁、搏擊,除了睡覺和拍戲外,他的全部注意力都傾注在了功夫上。不難看出,李小龍的成功是一天天重複練習的結果。
二、無效的重複練習
並不是所有重複練習都能有效,如果練習的過程中不思考做得對不對,能不能做得更好,那這樣的練習就是無效的重複練習。這類練習者往往一直待在舒適區內,試圖靠大量的時間投入,達成目的。
舉個例子,健身。
假設有一個新手來到健身房,他把健身房裡的各種器材都把玩一遍,直到漸漸意識到健身房的人都有一套自己的健身計劃,才學著怎麼健身。通常來說,健身達人每天會固定練習一個部位,比如星期一練習臀部,星期二練習背部,星期三練習手臂,星期四練習胸部,星期五練習肩部和腹部,周六日做有氧運動或者休息。然後到下周再次同樣的一個循環。每天在特定部位的練習會在45分鐘以內,按組數和次數來練習幾個有針對性的動作。比如練習手臂的時候,推舉做三組,每組15次。
所以,這名新手就按照這種慣例開練。一開始他選擇1kg的啞鈴進行推舉,一段時間過後,他發現越做越輕鬆了,肌肉好像增大了不少,他興奮地投入更多時間進行重複相同的鍛鍊,只不過後來,他沮喪地發現,他的肌肉維度並沒有增大,而且和健身房的其他人比較起來,他雖然付出了更多的時間,可是其他人練出來的體態體型卻比他要更加好看。由於這名新手沒有思考他的動作是否做對了,針對性部位的肌肉群是否真的發力了,是否借了其他肌肉群發力,也沒有跳出舒適區,增大啞鈴的重量和訓練組數和次數,導致了他即使花了大量的時間去練習,也是無效的。
那麼怎樣做才是有效的重複練習呢?
三、有效的重複練習
有效的重複練習,核心是,帶著思考、重複練習過去傑出人物早已驗證過的有效方法。這是什麼意思呢?
回到李小龍的傳奇故事中,李小龍19歲到美國的時候,已經練過幾年詠春拳,但是並不是最傑出的武術高手。不過,在他24歲的時候,他就受邀出席了加州長堤國際空手道錦標賽,只用了短短5年時間打敗了唐人街的一眾高手。他到底做了什麼?
過去的武術界相對的封閉,未經允許學習別家的功夫是欺師滅祖的行為,但李小龍沒有這樣的偏見,他從很多高手那裡吸收技能,比如,他從美籍菲律賓武術家伊諾山度那裡學習雙節棍、從跆拳道高手李峻九那裡學習高踢腿,從美國拳王阿里那裡學習步法。他沒有閉門造車,而是學習已經經過高手驗證的,現成的方法,同時進行大量重複的練習 。大量重複的練習不是盲目的,他會先設立自己的目標,把目標分解成一個個小目標,然後針對小目標,找到相應解決方法,再進行大量的重複練習,並且在遇到瓶頸時,思考問題出在哪,可以怎麼改進,再重複練習,直到目標一個個被攻破。待他武術有所精進之時,他對每個動作就有了自己深刻的理解與把握,利用這番理解,他甚至可以下意識地分析出對手出拳的方向、速度、力度、打法等等,通過每次與對手的過招,他又可以發現自己有什麼不足,可以通過什麼方法解決,然後再次進行大量重複練習,直到把問題攻克。這種重複練習才是高效的練習。
有人會提出這樣的質疑:「如果重複練習是指重複練習傑出人物的方法,會不會失去自己獨立思考、創新的能力?」
實際上,以李小龍為例,他不僅沒有成為前輩思想的複製品,而且他運用了創新思想,開創了獨樹一幟的武術風格。他把哲學、健身、舞蹈、中國傳統武術、跆拳道、空手道、菲律賓短棍術、柔術等相融合。而他之所以有創新能力,和他有效的重複練習密不可分,因為通過有效的重複練習,他創建了有效的心理表徵,而有效的心理表徵又反過來幫助他留意到什麼時候做得不對,讓他有意識去思考如何糾正錯誤。
上述說到有效的心理表徵,簡單來說就是幫助自己形成下意識的動作。有人做過一個實驗,讓運動員和普通觀眾去觀看同一場比賽。運動員會對場中選手的反應作下意識的推論,比如球會往哪裡踢,為什麼會這樣踢。但是普通觀眾卻無法準確判斷出來,這是因為運動員經過長期的訓練,創建了各種有效的心理表徵,相比沒有任何實戰經歷的普通觀眾來說,心理表徵令他們對同一件事的認知深度、認知敏感度產生了天差地別。
最後總結一下:
本文通過分析李小龍是如何練就驚人的速度,以及如何在短短5年實現快速崛起,我們可以看出天才並不是天生為才,而是依靠後天大量有效的重複練習,創建有效的心理表徵,藉助有效的心理表徵精進自己的技能。
小燈塔,網際網路職場大學,祝你升職加薪,祝你找到稱心如意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