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寶萊塢巨星阿米爾·汗的作品接二連三在中國市場取得票房成功。隨後,《小蘿莉的猴神大叔》以及《起跑線》兩部印度電影又在中國刷出上佳表現。
於是,有人說印度電影在中國已成流行,只要是印度的電影,就會受到中國觀眾的歡迎。然而,近日上映的《巴霍巴利王2:終結》票房撲街了!
這部印度史上最貴的電影於5月4日登陸中國,第一天以1584.79萬的票房不溫不火的開場,隨後一直不鹹不淡,始終未能火爆起來,待到《復仇者聯盟3:無限戰爭》上映,乾脆直接啞火,票房定格在7000多萬就是翻不過8000萬。
對此,筆者早已預料到。
仔細分析下不難發現,在中國獲得成功的印度電影都是清一色反映社會現實的溫情喜劇。不但如此,從《摔爸》中涉及的性別歧視,到《起跑線》中揭示的教育商品化,教育資源壟斷,都是中國人能感同身受的內容,中印文化間的巨大隔閡,就在無形中繞過了。
可見,在中國取得成功的印度電影,局限在一些特定品種,且都是不同程度上「去印度化」的作品,阿米爾·汗的電影更是被公認為寶萊塢的異類產品,有節制的歌舞佔比、儘量精簡的敘述方式以及努力追求的人文關懷,這都不是印度電影的代表性特色。
但是《巴霍巴利王2:終結》卻是一部不折不扣典型的印度電影。
取材自古典史詩的它,有著深厚的印度傳統文化底蘊。無論是巴霍巴利王在象頭神甘尼許雕塑旁,踏著象鼻,登上象背,向草扎的魔王射箭以昭示正義的不可侵犯,還是其子希瓦舉起巨大的林迦石雕彰顯神性,對中國人來說都是很難get到要點的劇情,中印文化的鴻溝頃刻顯現。
片中,諸如椰子樹彈射士兵之類超大腦洞的印式開掛,喜歡頻繁擺慢動作POSE的印式英雄以及印度南部電影特有的兩段式故事結構,也都是中國觀眾難以消受,卻恰恰代表了印度電影特色的標誌性元素。
《巴霍巴利王2:終結》在本土上映後,受到了印度觀眾的熱烈追捧,成為首部在十天內票房就突破100億盧比的印度電影,最終在國內斬獲140億盧比,可見它確實代表著印度人民的主流審美,而同期《摔跤吧!爸爸》只獲得了51億盧比的本土票房,還不到它的一半。
可以說,《巴霍巴利王2:終結》是一塊很好的試金石,它的撲街足以證明中國人並不是真的喜歡印度電影,一旦不能聯繫到自身情況,中國觀眾就立即對印度電影失去興趣,純正的印度電影特色對大多數中國人並無吸引力。
相較之下,好萊塢電影甚至韓流、日流的作品,就沒有遇到這種情況,它們依靠自身的文化特色就能贏得中國市場,而無需通過情感上的共鳴來籠絡人心。最近票房在中國一路高歌猛進的《復仇者聯盟3:無限戰爭》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它宣揚的是典型的美式英雄主義,而整個漫威宇宙也是地道的美國文化。
其實,《巴霍巴利王:開端》也就是這個系列片的上部,在中國上映時就已經遭到冷遇,總計票房才700多萬,非常慘澹。但很多人認為這是因為當時印度電影的人氣不夠,宣傳做的不足,排片不高等等外界因素造成的,事實證明並非如此。
反過來說,這次《巴霍巴利王2:終結》能獲得十倍於上一部的票房,已經是借了印度電影近期火熱的東風,不然更慘。
而在《巴霍巴利王》系列之前,沙魯克·汗的《新年行動》,甚至阿米爾·汗的《幻影車神3》也是撲街的,後者在米叔的號召力下,好歹撐到了近2000萬的票房,而前者則只有可憐的237.1萬......這兩部同樣都是集愛情、歌舞、開掛、英雄主義於一體的主流印度電影,並都是在本土取得商業成功的作品。
因而,我並不認為印度電影在中國已成流行,起碼它的主流作品,代表之作並未獲得中國市場的接納,但也不可否認,印度電影確實已經成功引起了中國人的注意。
由於接連幾部印度電影在中國取得了好成績,不少公司都躍躍欲試要引進印度電影,據悉《廁所英雄》和《護墊俠》已經被中方買下版權,估計不久就能上映,相信在這之後,還會有更多的印度電影被引進。
筆者認為,當下的情況,引進印度電影完全是可行之策,因為它已經打開了中國市場,立下了口碑,但是由於市場接受度依然有很大的局限,所以挑選環節,必當審慎。
《巴霍巴利王》就是個挺糟糕的選擇,除了以上說到的文化隔閡和審美差異,其作為賣點的大製作與特效,也是它票房撲街的原因之一。
儘管是史上最貴的印度電影,但《巴霍巴利王》上下兩部總製作費也就43億盧比(折合人民幣4億多元),其實只能算是一部中等投入的作品,且印度電影目前的工業水準也無法與好萊塢匹敵,《巴霍巴利王2》中的很多畫面,讓已經被好萊塢電影特效餵養許久的中國觀眾覺得略顯粗糙。
可以說,這簡直是一部暴露印度電影短板的作品。
引進印度電影一定要摸清它在中國市場的優勢是什麼,劣勢又是什麼,不能想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