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夏天發生的事,記憶中總是伴隨著一股燒荒草的味道。」
這是姜文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中的一句臺詞。主人公馬小軍多年後回憶往事,最深刻的記憶竟然來源於嗅覺。
很詩意不是嗎?但你有沒有想過,這也許並不完全是電影的藝術加工,甚至是有一定科學依據可循的。
嗅覺是一種由感官感受的知覺,它由嗅神經系統和鼻三叉神經系統兩大感覺系統參與。嗅覺不僅能夠幫助我們感受長距離的化學刺激,也與我們的記憶息息相關。
最新的科學研究表明,人類通過氣味回憶起的往事大部分發生在人生的頭十年,比通過畫面、文字等其他線索激發出的記憶更加古老。不僅如此,嗅覺喚起的記憶也更為清晰、更富於細節,就像電影中的閃回畫面,能帶給我們情真意切之感。
這也能解釋,為何聞到熱氣騰騰的餃子,你就會想起想起媽媽做的飯;聞到鞭炮的氣味,兒時過年的一幕幕歡聲笑語就會浮現眼前……
究其原因,相比其他感官信息要經過丘腦——前額葉皮層——海馬體這條「翻山越嶺」的路徑才能形成長期記憶,嗅覺信號可以「抄近道」似的直達海馬體以及杏仁核,從而讓保存下來的記憶更完整、更持久、更能牽動情緒。
人的鼻子可以識別外界約1萬種以上的不同氣味,但嗅覺與人體的內在關聯性仍有很大的探索空間,這也讓近年來醫學領域的嗅覺研究愈發受到關注。
你的鼻子有多奇妙,其實遠遠超出你的想像。
1.鼻子是上帝賜予的禮物——動物嗅覺之最
嗅覺也是自然界中許多動物的主要感覺之一,特別是對大部分哺乳類及爬蟲類動物而言。
在人們的傳統認知中,狗鼻子似乎是天下最靈的。的確,狗狗擁有大約3億個嗅覺細胞,是人類的60倍。
經過訓練的警犬可以輕鬆辨別毒品、炸藥等特定氣味,在人類的緝毒、反恐領域屢立戰功。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狗狗甚至可以通過嗅探人腋下的汗水來辨別新冠肺炎患者,準確率高達75%-100%。
可跟狗相比,自然界還有許多嗅覺大咖深藏不露。它們可以依靠嗅覺獲得極大的生存優勢,甚至佔據生物鏈頂端。
舉個例子,豬的嗅覺其實就比狗強得多。豬鼻的嗅黏膜絨毛面積大,嗅神經密集,嗅區廣闊。據科學家測定,豬大腦中負責嗅覺的部分與負責聽覺、視覺的兩個部分大小相當,所以豬的嗅覺發達程度高於狗數倍,高於人類7-8倍。
通過某些特定方式的訓練,豬能用鼻子嗅出埋在土裡的地雷,甚至可以作為海關偵緝動物,在一定程度上替代警犬的工作。
熊也是地球上嗅覺最靈敏的哺乳動物之一。熊的大腦體積約為人類的三分之一,但嗅覺區域卻是人類的五倍大。保守估計,一隻熊的嗅覺要比人類的嗅覺好上2100倍,這足以讓它探測到32公裡外的動物屍體,也有助於精確地尋找伴侶、躲避危險並追蹤幼崽。
體型更小的動物也可以擁有一副「好鼻子」,比如王蝶(又稱大斑蝶)。根據科學研究,雄王蝶可以在11公裡外嗅到雌王蝶身上發出的氣味,考慮到它的體型大小,王蝶堪稱動物界嗅覺能力排行榜之首。
此外,在螞蟻、飛蛾和小鼠的族群中,人類都發現了它們通過氣味分子交流的案例。可以說,鼻子是上帝賜予世間萬物的禮物,靈敏的嗅覺對許多動物的生存繁衍也至關重要,這也證明了嗅覺擁有相當古老的進化地位。
2.人類也有「超級嗅覺」,能治病還能掙錢
與上面提到的動物們相比,人類的嗅覺似乎要「弱雞」許多,可事實果真如此嗎?
2015年,BBC報導了一位英國退休女護士喬伊·米恩爾的神奇故事。她在丈夫萊斯診斷出帕金森病數年之前,就在他身上聞到了不同尋常的味道——她確信帕金森病患者會散發一種特殊的氣味。
英國愛丁堡大學研究帕金森病的神經生物學家蒂洛·庫納特為喬伊安排了一次測試,結果是她準確聞出了12名被測人員中的6名帕金森患者。
科學家們經過一番研究後發現,二十烷、馬尿酸、十八烷醛和紫蘇醛是導致帕金森特殊氣味的最重要的化合物。而這四種化合物組成的混合物,竟然能夠被喬伊的鼻子捕捉到。嗅覺就這樣神奇地成為了她的「超能力」。
不僅如此,嗅覺還能帶來「鈔能力」。
隨著人類對生活品質的苛求,世界上誕生了許多「靠鼻子吃飯」的職業,如葡萄酒釀酒師、香水調香師、香菸調香師等等。這些職業往往待遇豐厚,從業者的鼻子自然也「身價不菲」。
據報導,法國釀酒師伊利亞·戈特曾為自己的鼻子買了一份保險,如果他的鼻子和嗅覺出現意外,他將獲得390萬英鎊(約合人民幣5423萬元)的保險賠償。
用他的話說:「鼻子是我最重要的資產。許多人都以為釀製出好酒和味蕾有關,但實際上我們卻是用鼻子工作。」
沒有必要羨慕。這些人的鼻子與你的鼻子也許根本就不一樣。
根據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獲得者理察·阿克塞爾和琳達·巴克的研究,人的嗅覺系統中有一個由將近1000種不同基因編碼的嗅覺受體基因群,它們的交叉組合使人類可分辨並記憶1萬多種氣味。
也就是說,那些擁有「超級嗅覺」的人從本質而言是由基因造就的,他們的左右腦也均比常人發達許多。
3.用鼻子捍衛生命健康?嗅覺其實還能這樣用
21世紀初,來自瑞典的沃爾沃汽車組建了一支專門檢驗汽車空氣品質的「鼻子小組」。小組共8位成員,人人天生都有一個異於常人的靈敏鼻子。
8位小組成員一般會分為4人一組,坐進剛下線的新車裡辨別車內40多種混合氣味。隨後,他們還將隨車進入高溫實驗室,在60℃的車廂內檢驗氣味。
測試結束後,「鼻子小組」會將車內味道分為6個等級:1級最高,代表「察覺不到」,6級最低,代表「不可接受」,而3級「細微察覺,但可接受」通常會被作為通過標準。
如果組內超過一半成員判斷「不可接受」,哪怕這臺車已經通過了儀器的安全檢測,也需要對材料、流程進行重新檢查。
可以說,「鼻子小組」是所有沃爾沃新車能否順利下線的「把關人」。
為了達成全球統一的質量標準,沃爾沃汽車在中國也有一支這樣的「鼻子小組」。其成員的篩選標準極為嚴苛,不過敏、不吸菸是基本門檻,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時刻保持鼻子的嗅覺敏銳度。
一個有趣的故事是,成都的沃爾沃「鼻子小組」成員某次檢測新車時聞到了一股淡淡的怪味,雖然專業儀器的結果顯示空氣品質已完全合格,但「鼻子小組」並不打算輕易放過它。
為此,沃爾沃徹查全部流程,發現一批頂棚曾誤放進運輸海鮮的卡車當中,從而染上了一些魚腥味。為了徹底杜絕這份令人不適的味道,沃爾沃並沒有簡單地進行除味處理,而是將該批次新車返廠重新組裝。
沃爾沃是當今市面上為數不多具備車內空氣健康測試環節的汽車廠商,這一優良傳統自上世紀70年代就已埋下了伏筆。
彼時,聯合國環境大會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舉行,北歐各國也逐漸培養起了強烈的環保與可持續發展意識。它們發現,工業化國家中有45%以上的人口都患有某種程度的過敏或超敏的反應性疾病,超過10%的人有哮喘。
沃爾沃從那時起,就致力於研究並優化車內空氣與人的關係。如今,這支「鼻子小組」就像一位捍衛車內空氣健康的勇士,用最尋常不過的方式,讓人類的嗅覺發揮了最溫暖、最善良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