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微生物所葉健團隊發現雙生病毒調控植物免疫平衡實現全新...

2020-12-25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

傳統種群生態學認為生物群落由捕食者(predators),獵物(Prey)和競爭者(competitors)組成。寄生性病原,在生態學研究中常常被忽略。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等環境因素的改變,生態學家開始重視這些病原,特別是媒介傳播的病原的生態學功能,例如寨卡病毒和木薯花葉病毒,在全球入侵危害,影響全球生態系統,個體微小的蟲媒病原在宏觀生態系統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到目前為止,人們對這些病原扮演的生態學功能的分子機制尚知之甚少。

棉花曲葉病 (Cotton leaf curl disease, CLCuD)是世界棉花產業中最重要的病害之一,由煙粉蝨傳播的棉花曲葉雙生病毒(cotton leaf curl virus)引起,是我國進境檢疫性病毒,嚴重危害棉花的生長,給棉花生產帶來巨大經濟損失,如每年造成巴基斯坦和印度棉花產業經濟損失高達十億美元以上。在10年前,該病毒被發現經我國東南沿海多個省份入侵,感染棉花和其他多種觀賞性園藝錦葵科植物,在近年來更是入侵到我國腹地,已在我國新疆等地區發現。有分析表明此病毒可能給我國棉花生產所造成的損失,直接經濟損失、間接經濟損失和防治費用能高達500億元。近日,Science雜誌綜合子刊Science Advance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葉健研究員團隊最新論文,題為Viruses mobilize plant immunity to deter nonvector insectherbivores的研究論文,揭示了該類雙生病毒可以通過感染植物,影響植物—介體昆蟲以及與非介體昆蟲等生態因子的互作關係,進而改變了昆蟲群落結構的組成,實現其全新生態學功能,輔助該病毒在全球範圍內的入侵危害。

棉花曲葉病毒引起的作物病毒病害在全球的迅速入侵,是煙粉蝨這種全球公認的唯一超級介體昆蟲傳播的雙生病毒科(Geminiviridae)病毒在全球嚴重危害的一個縮影。雙生病毒是一類單鏈環狀DNA病毒,是世界上文字記載最早、種類最多的一類植物病毒,可以侵染番茄、棉花、小麥、玉米、木薯等多種重要經濟作物。由於主要宿主作物抗病基因少,此類病害具有發病率高、傳播效率高、危害大、防治難等特點,在過去幾十年裡,由該類群病毒引起的木薯花葉病毒(cassavamosaic virus)、棉花曲葉病、番茄黃曲葉病等病害對全球範圍內的農業造成了嚴重損失。

葉健課題組長期致力於煙粉蝨傳雙生毒毒的致病機制與作物的抗病機理研究,前期已有的研究工作首次發現並報導了木薯花葉病毒入侵我國,揭示了雙生病毒(中國番茄黃化曲葉病毒TYLCCNV)等其他RNA病毒(番茄斑萎病毒TSWV),可以通過對宿主植物MYC2介導的多種抗性途徑的「脅持」,以改變植物茉莉酸途徑調控的次生代謝合成,抑制植物萜類化合成,吸引介體昆蟲煙粉蝨和薊馬取食,並促進其與介體昆蟲的間接互惠共生(Wang et al., PlantDisease, 2018,Li et al., The Plant Cell, 2014; Wu et al., PLoS Pathogens, 2019)。雙生病毒與介體昆蟲「狼狽為奸」還體現在病毒誘導煙粉蝨分泌唾液蛋白,其中的效應蛋白Bsp9可以抑制植物抗病和抗蟲免疫(Wang et al., Philos. Trans. Roy. Soc. B. 2019)。

在此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棉花等植物被雙生病感染後,大幅度提宿主植物抵禦農業重大害蟲—棉鈴蟲和蚜蟲的能力,抗棉鈴蟲的能力甚至比轉殺蟲Bt毒基因的抗蟲棉還好(如圖1)。該團隊同國內外科學家合作,進一步發現雙生病毒利用了高等雙子葉植物中保守的免疫抗性基因WRKY20調控的植物的免疫平衡制約機制(如圖2),顯著減少植物維管束組織(雙生病毒侵染部位和煙粉蝨取食部位)中抗蟲化合物的積累,如芥子油苷等,促進傳毒介體煙粉蝨的種群增長。但是會提高非維管束組織如葉肉細胞中脂肪族芥子油苷水平,並激活植物體內阿司匹林類藥物-水楊酸的產生,從而抑制棉鈴蟲和蚜蟲—煙粉蝨的主要競爭對手的生長,進一步促進了與煙粉蝨的互惠共生,加速了病毒在全球範圍內的入侵,造成了嚴重的糧食安全和生物安全問題。

圖1.棉花曲葉病毒感染增強棉花對棉鈴蟲的抗性:A煙粉蝨和棉鈴蟲在健康棉花和感染棉花曲葉病毒棉花上存活五天後的照片;B煙粉蝨在健康棉花和感染棉花曲葉病毒棉花上的存活數;C棉鈴蟲在健康棉花、感染棉花曲葉病毒棉花和轉基因Bt棉花上體重增長情況。

2.雙生病毒操縱植物免疫來抑制非介體昆蟲的工作模型:βC1,雙生病毒β衛星鏈編碼的效應蛋白;JA,茉莉酸; SA,水楊酸;IGS,吲哚類芥子油苷;AGS,脂肪族芥子油苷。Cotton ballworm: 棉鈴蟲,aphids: 蚜蟲。

在自然和農業生態系統中,病原微生物影響媒介生物和非媒介生物行為及組成是一個普遍的生態學現象,因此病原微生物—媒介昆蟲—宿主三者互作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特別是在農業生態系統中,近80%的植物病毒由媒介昆蟲傳播,通過對病原微生物的定向改造,可以利用其資源屬性,為人類社會持久綠色發展提高提供新路徑。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趙平芝為論文第一作者,方榮祥院士、助理研究員姚香梅和孫豔偉為文章的共同作者,葉健研究員為論文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鄒振研究員,浙江大學的汪俏梅教授、劉樹生教授和李冉研究員,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DanielJ. Kliebenstein教授,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吳家和研究員、劉俊研究員、蘇鸓博士、武瑤博士,清華大學的劉玉樂教授,新疆石河子大學的孫杰副教授等的大力支持,並得到了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優青項目和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等項目支持。

全文連結: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5/8/eaav9801

相關焦點

  • 微生物所發現水稻黃單胞菌效應子調控作物免疫新機制
    黃單胞菌是一類能夠侵染水稻、小麥、番茄以及十字花科等多種單子葉和雙子葉植物的病原細菌。水稻黃單胞菌侵染水稻造成的白葉枯病是水稻最主要的細菌性病害之一,給農業生產帶來了巨大的損失。   病原細菌通過三型分泌系統分泌許多效應子進入植物細胞內,操控植物細胞內的免疫信號傳導以及其他多種細胞生物學過程(如幹擾植物蛋白功能、操縱植物激素改變等),來幫助病原微生物致病。
  • 植物免疫研究與抗病蟲綠色防控:進展、機遇與挑戰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團隊發現, 植物受到雙生病毒侵染後通過激活MAPK途徑來對抗病毒的侵染, 但雙生病毒衛星分子編碼的βC1蛋白能夠巧妙地通過靶標MKK2和MPK4來抑制MAPK介導的防禦, 從而有助於病毒侵染植物. 泛素連接酶通過泛素化修飾調控靶蛋白的降解、轉運和功能變化, 是控制免疫信號轉導的重要調控因子.
  • 中科院許琛琦團隊發現免疫系統「剎車」分子PD-1的調控新機制...
  • 植物靠遺傳網絡調控「葉圈」微生物
    植物葉片上生存著大量的不同性質的微生物,有益微生物和有害微生物與植物長期共存,植物是如何控制其地上部分的葉、果實、莖這些「葉圈
  • 中科院多項成果入選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
    中國科學院相關單位獨立或合作取得的5項科學進展入選,分別是:基於膽固醇代謝調控的腫瘤免疫治療新方法、植物雌雄配子體識別的分子機制、精子tsRNAs可作為記憶載體介導獲得性性狀跨代遺傳、MECP2轉基因猴的類自閉症行為表徵與種系傳遞、伊波拉病毒入侵機制研究。
  • 中科院微生物所施一:探索科研無人區,關注冰川凍土下古病毒
    施一是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最年輕的研究員之一,30歲即晉升為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其本科畢業於浙江大學生物科學專業,2006年至2011年,施一跟隨現中國疾控中心主任、中科院院士高福在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進行碩博連讀。博士畢業後,施一曾作為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在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開展研究,2016年回到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建立研究組。
  • 微生物所撰寫植物蟲媒病原抗性機制綜述文章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是國內最早開展蟲媒病害研究的科研機構之一,近現代植物病毒學家周家熾是我國第一個病毒研究室創始人,他早期通過研究線蟲傳小麥蜜穗病的發生規律,在1946年發表研究論文,提出通過土壤線蟲媒介的控制來實現對病害細菌的防治策略(1),最終我國成功消滅了這種病害。
  • 研究發現調控植物免疫的鈣離子通道
    研究發現調控植物免疫的鈣離子通道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1 18:55:03 近日,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Sheng Luan研究組發現了一個鈣調蛋白門控的鈣離子通道參與植物免疫調控
  • 研究建立植物高特異性抵禦DNA病毒新方法
    雙生病毒(Geminiviruses)是存在於植物中唯一一類具有孿生顆粒形態的單鏈DNA病毒,也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的單鏈DNA病毒家族。據ICTV(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es)報導該類病毒目前已增至九個屬,其在單子葉和雙子葉植物中具有廣泛的宿主,對農業生產危害較大。傳統抗病機理的研究主要基於對病毒基因功能的分析及宿主病毒互作機理的解析,但目前在育種中的應用還比較有限。
  • 植物所發現水稻低溫適應性的「分子開關」
    植物所發現水稻低溫適應性的「分子開關」 2018-01-30 植物研究所 【字體:因此,植物適應環境的分子機制是植物科學最重要的科學問題之一,也是作物分子設計的理論基礎。但當前研究對逆境下植物調節生長發育與防禦反應間動態平衡的分子機制的認識並不清晰。  近日,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種康團隊發現,水稻MADS-box轉錄因子家族OsMADS57協同其互作蛋白OsTB1,能夠調控水稻的低溫耐受性,具有平衡器官發生和防禦反應的分子開關特性。
  • 研究揭示氣孔在植物免疫中的新功能
    氣孔是由一對保衛細胞構成的植物葉表皮上的開孔,可響應環境因子刺激控制植物氣體交換和水分蒸騰。作為植物表面的天然開孔,氣孔也是許多病原菌入侵的通道。然而,植物可以主動關閉氣孔來阻止病原菌的入侵,這一抗病過程被稱為氣孔免疫。但氣孔在植物,特別是單子葉植物中是否還以其它的方式參與抗病免疫仍不清楚。最近,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邱金龍課題組研究發現,水稻Osaba1突變體對水稻白葉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pv.oryzae, Xoo)的廣譜性抗性是由於氣孔開放程度(氣孔導度)的增加引起的。
  • 植物如何抵抗病毒?
    莖尖脫毒:植物可能存在一個廣譜的抗病毒機制跨領域新發現:WUS激活幹細胞抗病毒免疫自上世紀中葉發現植物莖尖脫毒現象以來,人們推測植物莖尖中病毒含量少或者沒有病毒,大量的科研工作者圍繞這一科學問題進行探索研究,其機制一直未被揭示。
  • 鈣離子通道OSCA1.3調控植物氣孔免疫
    鈣離子通道OSCA1.3調控植物氣孔免疫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7 15:14:30 英國東英吉利大學Cyril Zipfel團隊在研究中取得進展。
  • 微生物研究:綜述A型流感病毒免疫逃逸I型幹擾素的分子機制
    近日,寧夏大學魏凡華副教授在國際期刊Critical Reviews in Microbiology(IF=7.349,中科院二區)上發表綜述文章,題為「Evasion mechanisms
  • 微生物所在流感病毒聚合酶調控RNA合成機制研究領域取得進展
    微生物所施一研究組博士生彭齊、聯合培養碩士生劉雨騫和助理研究員彭如超為論文並列第一作者;研究員施一和中科院院士高福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所研究員鄧濤、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章新政、南方科技大學冷凍電鏡中心教授王培毅、微生物所研究員齊建勳和嚴景華等的大力支持,並得到中科院戰略先導B專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中科院國際合作重大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青年科學基金和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等的支持。
  • ...科學》封面報導人類遺傳學新紀元,曹雪濤團隊在免疫領域取得...
    研究發現,氧化-還原是葉片和根部鹽調控蛋白質組中最豐富的生物過程,突出了氧化還原平衡在脅迫耐受中的潛在作用。然而,鹽脅迫上調和下調的精確分子和代謝途徑在葉片和根部之間基本不同,這表明這兩種植物器官利用了不同的應對機制。
  • 張文宏:氫與免疫平衡的重建!
    通過這個病例,讓我看到了富氫水促進機體免疫平衡的重建可能性。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病毒或者細菌感染十分常見,很多時候這些病菌都無影無蹤地光臨過我們的身體,一次短暫的打噴嚏、發熱或者全身不適,過後身體就恢復正常了。這看似非常普通的很像感冒一樣的經歷,實則我們的身體依靠自己的免疫力已經與外界侵犯我們的病毒和細菌有過一次激烈的短兵相接了。
  • 曹雪濤等發現免疫炎症的新型表觀調控機制
    2月26日出版的新一期《免疫》(Immunity)雜誌刊登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研究團隊的論文,報導了一種稱為
  • 科學網—發現微生物殘體對土壤有機碳積累很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