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十幾年前的東南亞劇,卻在今夏翻拍同樣大獲成功,《小娘惹》中到底有著怎樣的魔力呢?從影視品家具,從家具觀文化。
娘惹與峇峇
「峇峇(baba)娘惹」,是東南亞的土生華人族群,也可稱其為海峽華人——Peranakan Chinese。
在十七世紀甚至更早,來自中國福建、廣東潮汕或客家地區的華人中上層及商賈,在與當地婦女結合後,所生的移民後代中,男孩被叫做峇峇,女孩則被稱呼為娘惹,往往會帶有一些「尊稱屬性」。
所以,峇峇娘惹文化是以中華傳統文化為本,以閩南文化為源,在東南亞地區融合後的一種特殊文化,似大熔爐般混合了泰國、緬甸、荷蘭、英國等國的文化及其精髓。
比如在建築上,由於受到當時荷蘭制度裡產業稅按屋面寬度計算的影響,娘惹建築為了少交稅,而建造成了面闊窄、進深長、甚至前窄後長的形狀,與中國建築鋪展的形狀大為殊異。
但是在有限的布局裡,娘惹建築上依舊保留了相當多閩南建築的英姿,比如類似閩南古厝的 "—條龍式」一字排開、騎樓的裝飾;還同樣是講究「幾進幾落」,以天井為分隔形成前後幾進院落,既保證了採光與通風,也象徵著聚寶盆。
與天井配套的,還有獨特的「門屏」,既承載著門的封閉作用又承載著屏風的裝飾屬性。
而且這種小矮門馬來語叫 Pintu Pagar, 其作用是當居室大門打開通風時,這兩扇矮門關上,既能保障室內通風,又能遮擋外人的視線。
比如《小娘惹》中黃家,取景地就是經典的,宅子屋面寬度窄,但是縱深很長。走過扇屏風門窗,就是一個個封閉的天井空間。
雖然還有著馬來式的屋簷、歐式的梁柱裝飾等等異國風情的點綴,但基調依舊是中華式的。
而在家具上,配合著建築縱深長的布局,多是呈點到線鋪展開來,為了視覺上的圓融性,在廳堂兩側往往陳列太師椅、茶几、中間主人座放羅漢床與圓桌。
頗有意思的一個雙人椅
與華美的木雕門窗相匹配的是,南洋家具因為地利之便,與原材料所在地和精加工之地都相距不遠,能夠較為方便的將廣作家具運至東南亞,用料既奢,工亦極精,木匠騰挪施展的技藝也更豐富。
體現在南洋家具上,就是料子用的厚、雕刻面積寬廣深,磨工鑲嵌精細,再加上吸收了西式圓雕的技法,立體感也更強,頗有一種「中華巴洛克」的味道。
在裝飾上,由於閩南文化與客家文化的保守性,以及共通的對於子孫繁茂的看重,娘惹文化中的建築,也是圍繞著「多子多福」的主題。
在南洋家具中,極愛木雕,無論是在房梁、櫃角、床頂,還是門扇、擺件、門墩、房簷、桌椅板凳的邊角,都是各式各樣的木雕裝飾,所用的題材也基本是花卉、山石、仙鶴、枝葉等,和國內的磚雕不同,很少出現人物;且刻畫得很細,不似中原地帶的簡樸,而更多的偏向廣式的華貴。
南洋家具博物館
由於距離那個時代並不算遠,現如今還有如檳城僑生博物館、敦陳禎祿峇峇屋、峇峇娘惹祖屋博物館等幾個峇峇娘惹老建築保存尚好,還留下了相當多精美的圖片供我們參考。
檳城僑生博物館
檳城首府喬治市教堂街,坐落著一座「僑生博物館」,它在2011年被《孤獨星球 lonely planet 》評為世界十大豪宅之一,同樣是這次《小娘惹》劇組的取景地之一。
這座建築始建於19世紀末期,原本是華人「甲必丹」(音譯自馬來語「Kapitan Cina」,意即僑領)鄭景貴的府邸。
在電視劇中,黃家的正廳、天井、偏廳、30年代古董店以及海味店均是在僑生博物館取景的。
單從建築的規模和造型上,就能讓人感受到鄭家當年的威望。同時外牆鮮豔的薄荷綠,雖然不是傳統中國人的嗜好,卻是熱帶地區對於鮮豔色彩的偏愛。
這座老宅的整體建築和家具都是典型的海峽折衷主義風格,
家具上的歐式百葉、大陽臺、金屬鏤空花紋欄杆、花紋瓷磚、玻璃水晶吊燈、彩繪玻璃窗、水晶器皿;與東方式樣的各種木雕門、牌匾、燈籠和雕花屏風、龍鳳櫃、螺鈿桌椅等共處一室,既富麗堂皇,又充滿獨特的南洋藝術氣息。
客廳
和中國的中堂文化一樣,在娘惹文化中同樣注重空間布局的對稱。
無論是以進向的中軸對稱還是,以圓桌所在中心的原點對稱,南洋家具在擺放時也是按照對稱統一的思路來陳列,家具從材質、紋飾、到數量上都是成組成套的。
而且娘惹文化中,特別愛使用圓桌,尤其是螺鈿鑲嵌大理石的圓桌,一方面是閩南文化裡「和合團圓」觀念的影響,另一方面從屋宅吊頂、天花板、再到天井、「門屏」,整體動線觀之,圓桌圓椅比方桌確實更為契合。
廚房
舊時代的娘惹,多屬於大家閨秀;由於不能拋頭露面、足不出戶的限制,廚房自然就成了消磨時間的好地方;也是娘惹本人技藝實力的展現之地。
在大家族背景影響下,多人圍桌分食的需求,也讓南洋家具順勢發展出了傳統中所未有的Tok Panjang,意即指長桌——Tok 是福建話的「桌子」,Panjang 是馬來語的「長」。
臥室
臥室中,中式傳統元素保留更多,不論是四角立柱,床頂有架的架子床,還是衣櫃或者梳妝檯,都基本沿襲了中式造法。
臥室裡的南洋家具,雖只在門柱、門圍子、屜板等部位的裝飾中夾雜了少部分的西洋元素,整體依舊是以民間傳說、山水花果等為題材;但描金雕花處從未嫌繁瑣,所配的床幔圍簾孺墊,都因受馬來和暹羅文化影響,配色甚為鮮豔俏麗。
祠堂
由於祖先背井離鄉的緣故,在峇峇和娘惹的社會中,對於「「家譜孝道」、「長幼禮儀」的看重,甚至遠超想像。
像當地的土生華人至今還保留著相對頻繁的祭拜儀式,而且這種祖先崇拜還混合了道教佛教的宗教信仰,讓其在移民生活中留印更為深刻。
所以略寬裕些的娘惹家庭中,都會保留著固定空間作為祠堂祭拜之所;至少會單獨列佛龕供祖先神位。
馬來西亞馬六甲
峇峇娘惹祖屋博物館
相比於僑生博物館,峇峇娘惹祖屋博物館的娘惹氣息更為鮮明。
它是一所典型的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建築,是當時曾清秀(音譯)先生(1865-1919)的家族住宅。曾家四代人都居住於此,後來既作為辦公之處又是家族的祭祖之地,直至1985年,整座建築才被改建為博物館。
此件博物館由三間私宅合成,其中48號和50號房屋是主人房,是曾家人招待客人、寢居祭祀的地方,另一間52號房則是傭人屋,可分為大廳、中廳、內廳、天井、後院、側院。
屋子的室內設計容納了葡萄牙,荷蘭和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建築風格,並大量的用到了潮州金漆木雕;而家具上,則大多都使用的是從中國運來的紅木家具,體量大且多用螺鈿大理石點綴。
福(蝠)、祿(鹿)、壽(鶴)刺繡鑲螺鈿掛屏
在裝飾上,娘惹文化裡的裝飾元素更為「柔和」,也更世俗化。
比如在中國客廳中堂裡兩側的掛屏、書畫等等,都更具有文人氣息,比如大理石掛屏、山水瓷器掛屏等等;而娘惹博物館中,相當大比例的裝飾圖畫都是刺繡的與玻璃鏡制的。
熱帶樟腦木製作而成的樓梯,底下雕刻有八仙、蓮花、笛子、文房四寶等傳統中國紋樣
富裕的華僑商賈們將金箔銀箔,貼到任何觸目可及的地方,就連樓梯上的雕花都會貼金而飾,即使是在樓梯上,也有用細木工精心點綴的金葉。
而臨近海邊的優勢,使得他們隨心所欲的使用珍珠、貝母、螺鈿從廣州定製鑲嵌成各類捲曲曼妙的花鳥,而娘惹們所偏好的粉嫩底色、圖案華麗的陶瓷同樣也是從江西、廣東等地,定製而進口的。
尤其是在一些細節上,可以發現海峽地區家具風格與大陸地區的不同。
比如對竹編材質的多樣化使用、櫃櫥門窗上各類開窗、透空隔板的廣泛運用,還有魚骨芭蕉等裝飾,都是熱帶特有的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