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科舉制,不少人就會想起八股文,似乎八股文就是科舉制的代名詞。其實,從明朝才開始實行的八股取士制度,顯然不能代表科舉制的全部。從正式創立科舉制開始,包括後來實行八股取士制度的明清兩朝,每次考試都分好幾場。比如在明清兩朝,科舉要考三場,除頭場考八股文以外,第二場考論、判、詔、表等當時政府的應用文寫作,第三場考經史時務策,時務策的出題常常是如何處理現實中的一些國家大事。所以,只通八股文而不懂其他知識,也是無法考上的。
科舉匾博物館展示的古代科舉考場
明朝狀元趙秉忠的試卷(複製品)
古代科舉的金榜
唐朝經常考作詩唐朝的詩人多,李白、杜甫、白居易、賀知章、王維、孟浩然等至今都是令人仰望的存在。而唐朝的科舉考題也受唐詩的影響,經常出題讓考生寫詩。唐朝科舉常設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俊士等科不經常舉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漸廢。所以,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進士考時務策和詩賦、文章,明經考時務策與經義)。詩、賦均是有韻的文體,講究文辭華美,音韻和諧,詩歌要對仗工穩,賦要駢驪頓挫,基本上可反映出一個人的文學才華和學識水平。 所以,進士考試最引人注目,常由禮部、吏部或其他朝中要員主持,或者由皇帝親自命題,多在春天舉行,故又稱「春闈」,考中者稱「及第」或「奪魁」。及第後,皇帝賜宴,就算具備了做官資格。進士考題也是刁鑽古怪,五花八門,讓人難以猜測。
詩人祖詠參加科舉考試時,只寫了20個字就被取中,也算是一段傳奇。據《唐詩紀事》卷二十記載,玄宗開元十二年(724年),祖詠到京城長安參加進士考試。按照考試的慣例,舉子們要寫上一首六韻十二句的五言排律詩。而這次應試的題目叫《望終南餘雪》;終南山,亦即橫亙陝西等省的一座著名山脈。望著它上面的餘雪,寫出一首詩來,想像的餘地非常大。
眺望終南山北仍未融化的餘雪,祖詠想到的是什麼呢?後人不得而知。不過,祖詠一氣呵成,只寫了四句,就站起來對主考官說:「試官大人,我現在可以出場了嗎?」那位正在沉思的試官大人連頭也都沒抬地悶聲說:「這麼快就考好啦?那你把考卷拿來我看!」祖詠遂把考卷呈獻給考官,卷上寫著: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按照規定,應該作成一首六韻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寫了這四句。於是,考官問祖詠怎麼不寫了,祖詠回答:「意盡。」結果祖詠當年被錄取了。不過,祖詠的仕途卻不順利,以至於後來以捕魚砍柴為生。
詩賦雖是唐朝科舉的考試重點,但時務策卻是最關鍵的內容。唐朝名相張說多次給考生出策論題,《全唐文》中就收錄了不少。比如張說給洛州參加進士科考生出的《試洛州進士策問四道》中,第一道題是問大家:「有徵無戰,道存制御之機;惡殺好生,化含亭育之理。頃塞垣夕版,戰士晨炊,猶復城邑河源,北門未啟;樵蘇海畔,東郊不開。方議驅長轂而登隴,建高旗而指塞,天聲一振,相吊俱焚。夫春雪偎陽,寒蓬易卷,今欲先驅誘諭,暫頓兵刑,書箭而下蕃臣,吹笳而還虜騎。眷言籌畫,茲理何從?」其意主要是問如何通過外交努力,和邊境藩虜罷戰息兵。這道題既考察考生對國家軍事和外交的關心和了解程度,也能看出考生處理國家大事的實際能力。從《全唐文》可以發現,唐朝歷次科考,時務策考題內容多涉及具體的政治、經濟、軍事、法律、社會、教育等方方面面,都是十分具體而現實的問題,要考生給出明確的解決方案。
宋朝和唐朝一樣,考題也重視詩賦和經義,到明代,詩賦就從考題中淡出。
武考既重謀略也重騎射科舉考試並非只有文科,從唐朝開始就有武舉,是為朝廷選拔武將的一種方式。直到清朝,武舉考試才改稱為武科。歷史上武舉一共進行過約五百次。相對於文科舉,武科舉較為不受重視。歷朝的武舉時而被廢,時而恢復。
唐代的武舉主要考舉重、騎射、步射、馬槍等技術;此外對考生外相貌亦有要求,要「軀幹雄偉、可以為將帥者」。宋朝武舉已經根本上改變了唐朝以前憑武藝選拔人才的作法,僅保留了騎、步射兩項,而且科考用弓不超過當時軍隊所用的弓力,大大降低了臂力的要求。此外,宋武舉還添置了謀略的考核、武經七書(包括《孫子》、《吳子》、《司馬法》、《尉繚子》、《黃石公三略》、《姜太公六韜》、《唐李問對》)經義理論的掌握、對兵書理論的靈活運用和解決當朝現實問題等為考試內容的對策。要是不能對《武經七書》爛熟於胸,通過經書大義和策問這兩關就難上難了。因此,識文章、應策對成了入武闈的高門坎。
到了明朝,武舉更改為「先之以謀略,次之以武藝」,如果在答策的筆試中不及格,不能參考武試。初期的筆試考三題,試策兩題,另一題論考四書。後來四書的題目改為默寫武經。武試則最少要求騎射九矢中三,步射九矢中五。至清朝時,武科與文科一樣,分為童試、鄉試、會試和殿試四級。考試改為先試馬步射,馬射二回六矢,中三為合。步射九矢中五為合。之後比併力氣,包括拉硬弓、舞刀、舉石。弓分八、十、十二力;刀分八十、一百、百二斤;石分二百、二百五十、三百斤。合格者才考筆試。
《兵部試將門子弟策問三道》,是唐朝兵部招考武官的三道謀略考題,考生均為將門子弟。第一道題是:前不久,軍隊在營州打了敗仗,至今士氣不振。現在,朝廷要重振軍威,渴求良將。你們都是將門子弟,善於刀槍劍戟,熟知兵法軍紀,你們打算如何恢復士氣?請你們根據所學的知識,結合現狀,充分陳述大唐將士威加四海的方略。大名鼎鼎的天下兵馬副元帥李光弼,就是通過該科考試成為武將的。李光弼的父親是大唐名將李楷洛,李光弼不僅善騎射,而且精通歷史,擅讀《左氏春秋》、《史記》、《漢書》,因此,一進入軍隊,便任軍官,為左衛左郎將。
只會八股文也當不了狀元長期以來,八股文被廣為詬病,但明清兩朝不只有八股文,時務策仍是科考的重要內容。明朝嘉靖年間狀元林大欽在府試期間,就顯示出一定的憂國憂民政治情懷和不俗的水準。如府試期間的策論《李綱十事》就很有「醫國」的獨到見解。1532年(明嘉靖十一年),林大欽赴京會試,在禮部會試上獲第12名貢士,取得殿試資格。1532年4月24日參加殿試,「天子臨軒賜對。一時待問之士,集於大廷者凡三百餘人」。林大欽的能力在殿試中得到充分體現,他所作的約5000言《廷試策》,是他最為著名的作品。該文切中時弊,措施得力而實用;流暢奔放,文筆犀利而平實。歷代論者均不約而同地以其比之賈誼、蘇軾的策論。這篇策論能得到嘉靖皇帝青睞,更主要的是其中的論點。林大欽少時家境貧寒,他曾在鄰村教書維持生計,也因此有機會接觸了解最底層勞苦大眾生活,並思考當時社會政治腐朽的根源,明確地提出了八項治國方略:均田、擇吏、去冗、省費和闢土、薄徵、通利、禁奢。因此,林大欽被欽點「御擢第一」,成為狀元。
有據可查的明朝科舉考試中,明萬曆26年的時務策是「論帝王之政與帝王之心」。嘉靖年間的科舉也非常注重策論,比如嘉靖十四年的策論題目是「安國全軍之道」。而明朝亡國之君崇禎也是如此,崇禎帝根本沒有唐太宗策試時「天下英雄盡入我彀中矣」的得意心情,想力挽危局的崇禎帝親自出題,300字的策問中共發出9問,出語嚴峭無華,卻大多切中時弊,劈頭第一問就說:「同朕共同治理天下的,是士大夫。如今士風不正,欲求無邊而見識短淺。想要正士風以復古道,用什麼辦法可以做到?」
而到了清朝也是如此。比如康雍之間發生三次大的戰爭,即三藩之亂、三徵噶爾丹以及對準噶爾之戰,而如何應對這幾次戰爭帶來的問題,就成為考試的重要內容,清朝的第十四位狀元韓菼就因應答得當而中了頭名。韓菼的曾祖、祖父和父親都通過科舉入仕,做過地方官或京官。生長在這樣家庭中的韓菼好學上進,擅長詩詞古文。康熙十一年(1672)八月,韓菼考中順天鄉試,成為一名舉人,翌年二月,韓菼參加禮部會試,奪得第一名會元。四月,參加殿試。殿試考時務策,韓菼在時務策策文中指斥「三藩」擁兵自重,圖謀不軌,應儘快撤銷。殿試結束,擔任評卷的大臣把前十名的卷子送呈康熙。康熙正在籌劃撤藩,韓菼的對策正中他下懷,遂在韓菼卷的卷首寫下「第一甲第一名」六個大字。在考試中敢指責三個大權在握的王爺,可見科舉也有其可取之處。
來源:北京晚報 北晚新視覺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