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代科舉都考什麼樣的題 只會八股文也當不了狀元

2021-01-10 北晚新視覺網

提起科舉制,不少人就會想起八股文,似乎八股文就是科舉制的代名詞。其實,從明朝才開始實行的八股取士制度,顯然不能代表科舉制的全部。從正式創立科舉制開始,包括後來實行八股取士制度的明清兩朝,每次考試都分好幾場。比如在明清兩朝,科舉要考三場,除頭場考八股文以外,第二場考論、判、詔、表等當時政府的應用文寫作,第三場考經史時務策,時務策的出題常常是如何處理現實中的一些國家大事。所以,只通八股文而不懂其他知識,也是無法考上的。

作者 楊昌平

 

科舉匾博物館展示的古代科舉考場

明朝狀元趙秉忠的試卷(複製品)

古代科舉的金榜

唐朝經常考作詩

唐朝的詩人多,李白、杜甫、白居易、賀知章、王維、孟浩然等至今都是令人仰望的存在。而唐朝的科舉考題也受唐詩的影響,經常出題讓考生寫詩。唐朝科舉常設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俊士等科不經常舉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漸廢。所以,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進士考時務策和詩賦、文章,明經考時務策與經義)。詩、賦均是有韻的文體,講究文辭華美,音韻和諧,詩歌要對仗工穩,賦要駢驪頓挫,基本上可反映出一個人的文學才華和學識水平。 所以,進士考試最引人注目,常由禮部、吏部或其他朝中要員主持,或者由皇帝親自命題,多在春天舉行,故又稱「春闈」,考中者稱「及第」或「奪魁」。及第後,皇帝賜宴,就算具備了做官資格。進士考題也是刁鑽古怪,五花八門,讓人難以猜測。

詩人祖詠參加科舉考試時,只寫了20個字就被取中,也算是一段傳奇。據《唐詩紀事》卷二十記載,玄宗開元十二年(724年),祖詠到京城長安參加進士考試。按照考試的慣例,舉子們要寫上一首六韻十二句的五言排律詩。而這次應試的題目叫《望終南餘雪》;終南山,亦即橫亙陝西等省的一座著名山脈。望著它上面的餘雪,寫出一首詩來,想像的餘地非常大。

眺望終南山北仍未融化的餘雪,祖詠想到的是什麼呢?後人不得而知。不過,祖詠一氣呵成,只寫了四句,就站起來對主考官說:「試官大人,我現在可以出場了嗎?」那位正在沉思的試官大人連頭也都沒抬地悶聲說:「這麼快就考好啦?那你把考卷拿來我看!」祖詠遂把考卷呈獻給考官,卷上寫著: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按照規定,應該作成一首六韻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寫了這四句。於是,考官問祖詠怎麼不寫了,祖詠回答:「意盡。」結果祖詠當年被錄取了。不過,祖詠的仕途卻不順利,以至於後來以捕魚砍柴為生。

詩賦雖是唐朝科舉的考試重點,但時務策卻是最關鍵的內容。唐朝名相張說多次給考生出策論題,《全唐文》中就收錄了不少。比如張說給洛州參加進士科考生出的《試洛州進士策問四道》中,第一道題是問大家:「有徵無戰,道存制御之機;惡殺好生,化含亭育之理。頃塞垣夕版,戰士晨炊,猶復城邑河源,北門未啟;樵蘇海畔,東郊不開。方議驅長轂而登隴,建高旗而指塞,天聲一振,相吊俱焚。夫春雪偎陽,寒蓬易卷,今欲先驅誘諭,暫頓兵刑,書箭而下蕃臣,吹笳而還虜騎。眷言籌畫,茲理何從?」其意主要是問如何通過外交努力,和邊境藩虜罷戰息兵。這道題既考察考生對國家軍事和外交的關心和了解程度,也能看出考生處理國家大事的實際能力。從《全唐文》可以發現,唐朝歷次科考,時務策考題內容多涉及具體的政治、經濟、軍事、法律、社會、教育等方方面面,都是十分具體而現實的問題,要考生給出明確的解決方案。

宋朝和唐朝一樣,考題也重視詩賦和經義,到明代,詩賦就從考題中淡出。

武考既重謀略也重騎射

科舉考試並非只有文科,從唐朝開始就有武舉,是為朝廷選拔武將的一種方式。直到清朝,武舉考試才改稱為武科。歷史上武舉一共進行過約五百次。相對於文科舉,武科舉較為不受重視。歷朝的武舉時而被廢,時而恢復。

唐代的武舉主要考舉重、騎射、步射、馬槍等技術;此外對考生外相貌亦有要求,要「軀幹雄偉、可以為將帥者」。宋朝武舉已經根本上改變了唐朝以前憑武藝選拔人才的作法,僅保留了騎、步射兩項,而且科考用弓不超過當時軍隊所用的弓力,大大降低了臂力的要求。此外,宋武舉還添置了謀略的考核、武經七書(包括《孫子》、《吳子》、《司馬法》、《尉繚子》、《黃石公三略》、《姜太公六韜》、《唐李問對》)經義理論的掌握、對兵書理論的靈活運用和解決當朝現實問題等為考試內容的對策。要是不能對《武經七書》爛熟於胸,通過經書大義和策問這兩關就難上難了。因此,識文章、應策對成了入武闈的高門坎。

到了明朝,武舉更改為「先之以謀略,次之以武藝」,如果在答策的筆試中不及格,不能參考武試。初期的筆試考三題,試策兩題,另一題論考四書。後來四書的題目改為默寫武經。武試則最少要求騎射九矢中三,步射九矢中五。至清朝時,武科與文科一樣,分為童試、鄉試、會試和殿試四級。考試改為先試馬步射,馬射二回六矢,中三為合。步射九矢中五為合。之後比併力氣,包括拉硬弓、舞刀、舉石。弓分八、十、十二力;刀分八十、一百、百二斤;石分二百、二百五十、三百斤。合格者才考筆試。

《兵部試將門子弟策問三道》,是唐朝兵部招考武官的三道謀略考題,考生均為將門子弟。第一道題是:前不久,軍隊在營州打了敗仗,至今士氣不振。現在,朝廷要重振軍威,渴求良將。你們都是將門子弟,善於刀槍劍戟,熟知兵法軍紀,你們打算如何恢復士氣?請你們根據所學的知識,結合現狀,充分陳述大唐將士威加四海的方略。大名鼎鼎的天下兵馬副元帥李光弼,就是通過該科考試成為武將的。李光弼的父親是大唐名將李楷洛,李光弼不僅善騎射,而且精通歷史,擅讀《左氏春秋》、《史記》、《漢書》,因此,一進入軍隊,便任軍官,為左衛左郎將。

只會八股文也當不了狀元

長期以來,八股文被廣為詬病,但明清兩朝不只有八股文,時務策仍是科考的重要內容。明朝嘉靖年間狀元林大欽在府試期間,就顯示出一定的憂國憂民政治情懷和不俗的水準。如府試期間的策論《李綱十事》就很有「醫國」的獨到見解。1532年(明嘉靖十一年),林大欽赴京會試,在禮部會試上獲第12名貢士,取得殿試資格。1532年4月24日參加殿試,「天子臨軒賜對。一時待問之士,集於大廷者凡三百餘人」。林大欽的能力在殿試中得到充分體現,他所作的約5000言《廷試策》,是他最為著名的作品。該文切中時弊,措施得力而實用;流暢奔放,文筆犀利而平實。歷代論者均不約而同地以其比之賈誼、蘇軾的策論。這篇策論能得到嘉靖皇帝青睞,更主要的是其中的論點。林大欽少時家境貧寒,他曾在鄰村教書維持生計,也因此有機會接觸了解最底層勞苦大眾生活,並思考當時社會政治腐朽的根源,明確地提出了八項治國方略:均田、擇吏、去冗、省費和闢土、薄徵、通利、禁奢。因此,林大欽被欽點「御擢第一」,成為狀元。

有據可查的明朝科舉考試中,明萬曆26年的時務策是「論帝王之政與帝王之心」。嘉靖年間的科舉也非常注重策論,比如嘉靖十四年的策論題目是「安國全軍之道」。而明朝亡國之君崇禎也是如此,崇禎帝根本沒有唐太宗策試時「天下英雄盡入我彀中矣」的得意心情,想力挽危局的崇禎帝親自出題,300字的策問中共發出9問,出語嚴峭無華,卻大多切中時弊,劈頭第一問就說:「同朕共同治理天下的,是士大夫。如今士風不正,欲求無邊而見識短淺。想要正士風以復古道,用什麼辦法可以做到?」

而到了清朝也是如此。比如康雍之間發生三次大的戰爭,即三藩之亂、三徵噶爾丹以及對準噶爾之戰,而如何應對這幾次戰爭帶來的問題,就成為考試的重要內容,清朝的第十四位狀元韓菼就因應答得當而中了頭名。韓菼的曾祖、祖父和父親都通過科舉入仕,做過地方官或京官。生長在這樣家庭中的韓菼好學上進,擅長詩詞古文。康熙十一年(1672)八月,韓菼考中順天鄉試,成為一名舉人,翌年二月,韓菼參加禮部會試,奪得第一名會元。四月,參加殿試。殿試考時務策,韓菼在時務策策文中指斥「三藩」擁兵自重,圖謀不軌,應儘快撤銷。殿試結束,擔任評卷的大臣把前十名的卷子送呈康熙。康熙正在籌劃撤藩,韓菼的對策正中他下懷,遂在韓菼卷的卷首寫下「第一甲第一名」六個大字。在考試中敢指責三個大權在握的王爺,可見科舉也有其可取之處。

 

來源:北京晚報 北晚新視覺網

相關焦點

  • ...高考難多了:朱元璋將1000多年科舉制發揮到頂峰,嚴厲推行八股文...
    中國的科舉制度發源於南北朝時期,真正作為選拔人才制度起源於唐朝,而到了明朝的時候發展最鼎盛。據記載明朝時期,全國一共產生了90位狀元,榜眼探花進士更是不盡其數,所以明朝它會產生由讀書人組成的文官集團,成為明朝重要的政治力量之一。(古人讀書論道)科舉制度完善於唐朝,是因為當時士族文化的衰弱,李唐皇室打擊博陵崔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等隋唐時期重要的氏族門閥。
  • 古代歷史上哪些有名的科舉狀元 你認識幾個
    從古代的科舉到現在的高考,每個考生都想憑藉高考或科舉來翻身。今年的高考,由於疫情的原因,推遲了一個月,希望考生都能認真答題,考出一個好成績。我國每年都有很多高考狀元,但在古代也與很多,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古代哪些科舉狀元有哪些?
  • 古代科舉考試到底有多難?鄉試要考三天三夜,看完才知道高考太簡單了!
    縣試考試時間是在農曆二月,一般是考四到五場,第一場:八股文、試帖詩;第二場:八股文試帖詩;第三場:詩和賦;第四、五場:對四書五經的理解。 考試一共考兩場,第一場考八股文兩篇、試帖詩一首還要默寫《聖諭廣訓》,第二場考八股文一篇、試帖詩一首,也是要默寫《聖諭廣訓》,《聖諭廣訓》(清朝官方頒布,並運用政治力使之廣為刊行的官樣書籍)就是記錄皇上說的一些重要的話,是考試的必考項目。 院試考試合格的學生叫做「生員」,民間老百姓一般叫做「秀才」。考到這裡,你就有了參加正式考試的資格了。
  • 古代八股文會讓人變「蠢」?膚淺!或許是最優秀的選拔人才方式
    表面上看似乎答案顯而易見——八股文章就四書五經取題,固定格式、固定內容,必須是代聖賢立言,不允許自由發揮,也不允許有自己的觀點。同時句子的長短、聲調高低等也都要相對成文,字數也有限制。如此一來必然形式單一、思想空洞。都這麼束縛精英的思想和論調了,還不叫埋沒人才嗎?於是一種「陰謀論」甚囂塵上,認為八股文就是一種愚民政策,達到鈍化精英以長治久安的目的。
  • 何謂八股文?為什麼古代很多有名的才子屢試不第?
    而這恰恰就是八股文的結構。——也就是說,八股文是中國古代議論文體發展到極致的產物。結果有考生書沒背會,不知道這句話,望文生義,以為「徵商」就是徵討商朝,於是破題曰「以臣伐君,武王非聖人也」,大家看看,這種文章下面都不用再看,直接丟垃圾桶就行了。第二部分「承題」承題就是承接破題,對題目展開進一步的說明。前面說了,破題只能用兩句話,那麼承題也有規定,最多只能用三句話。
  • 古代科舉考試,是不是只考語文?除了語文還有別的嗎?
    在古代,科舉考試是大多數讀書人入仕為官的方式,也是寒門弟子改變命運的途徑。歷史上,對科舉考試,無論是在史書記載還是影視劇演繹,對科舉考試也有很多描述。不過,我們很多人雖然對科舉考試這個名詞不陌生,但是對科舉考試所考科目,其實並不是太了解。只是印象當中,科舉考試都是以語文形式出現。
  • 三元及第:古代科舉最高榮譽,與現在高考狀元誰更難獲得?
    一、從錄取的比例來說,現代高考狀元的獲取之難,是要遠遠超過古代狀元的看到這個題目,肯定很多人會想,科舉制度三年才選一次,一次頂多幾百人,少的時候幾十人也有,跟現在高考動輒錄取數十萬來說,根本不在一個數量級。就算是古代一個普通的進士考試之難,也遠超現代,更別提狀元。
  • 古代科舉考試 秀才、舉人、進士,地位相當於現在什麼級別官員
    在我國古代封建社會有四個社會階層,分別是士、農、工、商,仕途的等級最高,所以好多富人都會選擇捐個官坐,但是對於絕大多數的底層人員來說,家中即沒有錢捐官,朝中又沒有關係,唯一的辦法就是通過科舉考試。科舉考試以八股文為主,因為八股文實在不能有益於世,所以康熙在登基之後曾廢過八股,但牢籠英雄,除此也無別的良法,沒有這塊敲門磚,你就敲不開這扇門!而且八股在仁義之道上也不儘是空話。
  • 我國古代的狀元郎放現在什麼學歷?博士能考上嗎?
    自從隋朝開始實行科舉制起,寒門子弟就有了出頭之日,無數人捧起書本,將進士作為自己奮鬥的目標。為什麼不是狀元呢,因為狀元是非常難考的,所以大多數人都不敢奢望,能考上進士就已經很滿足了,我國古代的狀元郎,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博士生能考上嗎?
  • 在古代想要中狀元,要通過多少考試?這些考試都考什麼內容?
    古代讀書人入仕為官,要參加哪些考試?古代學生要通過多少考試,才能中狀元?這些考試都考什麼內容?自送隋朝楊廣開創科舉取士的先河,科舉制歷經兩千多年,在明清時期才漸漸僵化,成為阻礙中國知識分子進步的障礙,最後不得不退出歷史舞臺。
  • 蘇軾出的這道國考策論題,你會答嗎?不要再誤認為科舉是八股文了
    長久以來,對古代科舉考試一直有這樣的輿論觀點:什麼八股文,禁錮讀書人思想等負面觀點。但這是不科學,也是不準確的一種論調。發於隋唐的科舉制度在宋朝得到不斷完善和規範,迎來了充滿活力的鼎盛時期,為無數寒門學子提供了進入社會上層的制度性通道,大量的底層百姓有了入仕當官,改變自身甚至家族命運的機會。
  • 暑期回頭看—古文化常識分類積累練(科舉制度)
    唐、宋進士科主要考詩賦。宋神宗熙寧時,王安石改用經義。元、明、清均用其法。明、清兩朝的經義以「四書」「五經」的文句為題,規定文章的格式為八股文,解釋須依朱熹的《四書集注》等書。光緒二十七年(1901),一度改變科舉辦法,廢止八股。
  • 看人生巔峰,談談古代狀元的那點事
    一、科舉作為科舉制度下的產物,提到狀元就不得不先提到科舉。科舉制度,又稱科舉,是古代選拔官吏的制度。從隋朝創立,到清末廢止,前後持續了1300多年。科舉制徹底打破了血緣世襲和世族壟斷,唯才是舉、不拘一格,是一種較為公平的人才選拔制度。
  • 八股文僵硬腐朽?那是你沒看到狀元寫的八股文
    提起八股文,人們的第一印象就是僵硬,腐朽的代表。八股文自明朝出現以來,影響了其後世近五百年的讀書人。為了應付八股文,造成學子只會讀死書,死讀書。可以說八股文在很大程度上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八股考試的弊端很多,選出的人才很多都是書呆子。
  • 有關科舉考試的謊言,你還相信嗎?
    近年來,很多古裝劇都會提到科舉考試;一些文化旅遊節目,介紹地方文廟、貢院時候也會提到科舉考試。普通民眾通過這些節目,似乎對科舉考試也都相當熟悉了。 但是這些節目中不少有關科舉考試的說法是不準確的,對科舉考試的介紹難免誤導觀眾。
  • 清朝要想通過科舉考試做官需要經過怎樣的歷程?
    古代科舉考試是眾多人實現仕途夢想的路途,更是高官厚祿的第一步。因此,古代讀書人,明知道那是一條獨木橋,擠破頭也要擠上這條路。可是,古代科舉可謂金字塔制度,也讓不少人痴迷。古代的科舉是為了選拔官員,年年考的話哪有那麼官可以分配啊?
  • 從詩賦策論到八股截搭題,為什麼古人吐槽小考尤難,大考愈易?
    一年一度的高考已經結束,自然也各位學子少不了對高考試題的吐槽,畢竟高考本就是盛產偏題怪題的產地。其實不獨是我們現在學子,古代科舉的偏題怪題更是讓答題者欲哭無淚。這種題型就是科舉八股文中的「截搭題」。科舉由隋文帝開創,並在隋煬帝大業年間正式實行,從唐宋到明清,直至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實施最後一場科舉考試,一共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
  • 太平天國科舉考試,不考四書考聖經,一年幾場隨便考,錄取率奇高
    天試元甲取三名,名稱也是狀元、榜眼、探花,文武相同。二甲文試第一名稱為傳臚,以後若干名稱國土。三甲第一名稱會元,以下稱達士,這些相當於傳統科舉的進士。而武試二甲稱威士,三甲稱壯士。狀元、榜眼、探花,職同指揮(太平天國前期,指揮之上的職官就只有丞相與檢點兩級,算是高階了,但後期官職泛濫,指揮也貶值得厲害)。
  • 高三考生語文成績好,數學成績很差,如果穿越到古代能中進士嗎?
    如果我通過古代,我能成為一個進士嗎?」有人問。這個問題很有趣:古代的科舉考試不考數學。但是,你的中文很好,有多好?如果你只能做一些閱讀題,寫幾篇與通順,相比的文章,那就叫做「好的語文成績」,像四書五經、八股文等等,問問題不知道,那麼就很難成為一個進士或學者!
  • 穿越回古代參加科舉是什麼體驗?鄉試半夜點名,考上進士改換門庭
    有人認為是科舉制。如果今天讓你穿越回古代,去參加科舉考試,又會是怎樣一種體驗?科舉的魅力科舉不只是官場選拔考試制度,也是一種教育制度,前後存在了約1300年,現代學教育也才存在約100年。用歷史的視野來看,在民族心理留下的印跡和分量是不一樣的。那科舉留下的心理印跡是什麼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