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毅:五四時期新文化運動的歷史評價

2020-12-16 人民網

五四運動是近現代中國歷史上劃時代的事件。它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與新民主主義革命分界的標誌,是中國先進思想界方向轉換的關鍵。

五四運動既是一場政治運動,又是一場文化運動。五四時期的新文化運動,按照張聞天在《中國現代革命運動史》一書中提出的看法,是以1915年《新青年》(當時稱《青年雜誌》)的創刊為起點,以1921年社會主義問題的論戰和1923年人生觀問題的論戰為一個終點的。

這場新文化運動,在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後,構成了兩個不同的階段。五四以前的新文化運動,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新文化反對封建階級的舊文化的鬥爭;五四以後,社會主義思潮開始注入這場運動,並且逐步發展成了這場運動的主流。

從形式上看,這場運動似乎只是在進行思想文化問題的探討,從本質上說,它所提出的卻是怎樣才能拯救中國的危亡這樣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在這個運動中,各類人物都對中國的出路問題提出過自己的主張,而在近現代中國歷史上流傳過的各種社會思潮也差不多在這個時期都有自己的早期表現。正因為如此,怎樣評價這場運動,成為一個古老而常新的問題,成為一個容易引發爭議的問題,是不奇怪的。

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有人提出,五四運動的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傳入,救亡運動的興起,把啟蒙運動壓倒了。他們站在「西化」論的立場上,只承認以資本主義反對封建主義是啟蒙,不承認以社會主義反對封建主義是更深刻的啟蒙。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來,又有人舉起文化復古主義的旗幟,反對所謂文化上的激進主義。他們根本否定在思想領域批評封建主義的必要性,著力攻擊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造成了中國文化的斷裂,要求以儒學「取代馬列主義」,使之重新成為中國的「正統思想」。

一些人在為自己的「西化」思想和文化復古主義作論證時,都是以全部或局部否定五四時期的新文化運動為前提的。因此,為了判別這些思想觀點的是非,我們有必要考察一下人們對於這個運動所作的重新評價是否符合實際。

怎樣認識五四以前的新文化運動?

五四以前的新文化運動從一開始就是一場思想啟蒙運動。當時的啟蒙思想家們對戊戌維新的失敗和辛亥革命的流產進行過思考,認為少數先覺者的救國鬥爭之所以成效甚少,中國國民對之「若觀對岸之火,熟視無所容心」是根本原因。由此,他們提出了改造國民性這個任務。

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口號是民主和科學。在其倡導者陳獨秀看來,民主,就是「西洋式之新國家」即資產階級民主國家,就是「西洋式社會國家之基礎,所謂平等人權之新信仰」;科學,狹義是指自然科學,廣義是指社會科學而言。這裡所說的社會科學的代表,就是美國詹姆士的實用主義、法國柏格森的創造進化論、英國羅素的新唯實主義等唯心主義的思想體系。而提倡民主和科學的目的,是為在中國「建設西洋式之新國家,組織西洋式之新社會」,即建設資產階級的國家制度和資本主義的社會制度,「以求適今世之生存」。

陳獨秀等人為什麼要反對孔學所倡導的封建禮教呢?他們認為,這是由於孔子之所提倡、所垂示、所主張的,是「封建時代之道德、禮教、生活、政治」,與現代生活不合。根據「道與世更」的原則,沒有理由再繼續把孔子當作偶像、當作權威。他們指出:封建禮教維護等級制度,這是與現代的民主政治不可兩立的;它扼殺個性自由,否定個人獨立之人格,這也與現代社會中自由地殖產興業的需要不相適應;而且「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也違反思想自由的原則,不利於輸入平等人權之新信仰。因此,為了引導人們確立民主主義的信念,推動中國走上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對於此新社會新國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禮教,不可不有徹底之覺悟,勇猛之決心」。

孔學是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它所倡導的封建禮教,是為維護封建社會的秩序服務的。團結在《新青年》周圍的啟蒙思想家是中國第一批自覺地反對封建禮教的戰士。他們進行的反對封建禮教的鬥爭,間接地也就是反對它所維護的那個社會制度的鬥爭。他們否定孔子在現代社會中的權威地位,有利於改變近兩千年人們那種「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的不正常現象,推動人們去衝破思想的牢籠,進行獨立思考。他們由此在中國社會中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正如毛澤東所說,這個潮流是生氣勃勃的、前進的、革命的。事實上,禁錮思想的閘門一旦被打開,各種新思潮的湧流就不僅不可避免,而且也是無法遏制的了。這個巨大的歷史功績,是任何人都抹殺不了的。

是不是當時的啟蒙思想家對於中國的傳統文化採取了否定一切的態度呢?不是。首先,他們集中攻擊的是孔學所倡導的封建禮教,對於其他學派並沒有一概否定。比如易白沙在《孔子平議》一文中就說過:「孔子之學只能謂為儒學一家之學,而不可以稱以一國之學。蓋孔學與國學絕然不同,非孔學之小,實國學範圍之大也。」

其次,即使對於孔學,他們也是著重指明其「施於今日社會為不適於生存」,並沒有否定它的歷史作用。比如,李大釗在《自然的倫理觀與孔子》一文中就說過:「孔子於其生存時代之社會,確是為其社會之中樞,確是為其時代之聖哲,其說亦確是代表其社會其時代之道德。」

再次,他們也並沒有說孔學中沒有任何合理的因素,他們所反對的主要是它宣揚的維護封建等級制度的根本的倫理原則,反對封建衛道者們在現代社會生活中仍然企圖維護的孔學的思想統制。比如,陳獨秀在《古文與孔教》一文中說過,「孔學優點僕未嘗不服膺」;在《孔教》一文中,他在反對孔子主張的「根本的倫理道德」的同時,還說過「記者非謂孔教一無可取」這樣的話。

當然,這並不是說,五四以前的新文化運動就沒有弱點。這些弱點主要是:

第一,他們批判孔學,是為了給中國發展資本主義掃清思想障礙。但是,「資產階級的共和國,外國有過的,中國不能有」。提倡資本主義,並不能夠為中國人民提供一種思想武器去認識中國的必然,從而有效地對中國社會進行革命的改造。

第二,他們把改造國民性置於最優先的地位,以為離開改造產生封建思想的社會環境的革命實踐,僅僅依靠少數人的吶喊,依靠有限的宣傳手段,就可以根本改造由這種社會環境所產生的思想,所造成的國民性。這顯然是天真的、不切實際的。

第三,正如毛澤東後來所指出的:「那時的許多領導人物,還沒有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精神,他們使用的方法,一般地還是資產階級的方法,即形式主義的方法。他們反對舊八股、舊教條,主張科學和民主,是很對的。但是他們對於現狀,對於歷史,對於外國事物,沒有歷史唯物主義的批判精神,所謂壞就是絕對的壞,一切皆壞;所謂好就是絕對的好,一切皆好。這種形式主義地看問題的方法,就影響了後來這個運動的發展。」

怎樣認識五四以後的新文化運動?

在十月革命特別是五四運動之後,中國的一批先進分子開始把自己的目光從西方轉向東方,從歐美轉向俄國,從資產階級的民主主義轉向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

中國的先進分子接受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開始形成為一股有重要影響力的思想潮流,這是五四以後新文化運動的顯著特點和最大收穫,也是這個時期思想解放運動的深入發展。如果說,從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的先進分子曾經企圖通過學習西方、走資本主義道路來解決中國問題但沒有獲得成功的話,那麼,這個資本主義死胡同的牆壁如今是被推倒了,在馬克思主義光輝的照耀下,他們開始看到了展現在前方的一片廣闊的新天地。儘管他們在當時發出的聲音也還比較微弱,其影響也還沒有來得及擴展到廣大的人民群眾中去;但他們的出現,是近代中國歷史上的全新的因素,是中國即將經歷偉大事變的發端。他們所宣傳的思想,所從事的事業,是具有遠大的發展前途的。所以毛澤東說:「這時,也只是在這時,中國人從思想到生活,才出現了一個嶄新的時期。」

1.中國的先進分子在接受馬克思主義之後,有沒有拋棄五四運動時期的科學和民主精神呢?沒有。他們繼承了五四運動的科學和民主的精神,並且在馬克思主義的基礎上加以改造,從而賦予它們以新的含義,使它們在更高的層次上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揚。

首先舉起民主和科學兩面旗幟的陳獨秀在開始向社會主義方向轉變時,即指出:「十八世紀以來的『德謨克拉西』,是那被徵服的新興財產工商階級,因為自身的共同利害,對於徵服階級的帝王貴族要求權利的旗幟。」而「如今二十世紀的『德謨克拉西』,乃是被徵服的新興無產勞動階級,因為自身的共同利害,對於徵服階級的財產工商界要求權利的旗幟」。在信仰馬克思主義之後,陳獨秀更明確地指出,「民主主義只能夠代表資產階級意志」;「共和政治為少數資本階級所把持」,「要用他來造成多數幸福,簡直是妄想」;多數人要享有民主權利,必須剷除少數人享有的階級特權,改變「大多數的無產勞動者困苦不自由」這種「不合於『德謨克拉西』的狀況」。這樣,他們就把少數人的民主和多數人的民主,資產階級的民主和勞動階級的民主區分了開來。顯然,提倡多數人的民主、勞動階級的民主,這不是對民主的否定,而是把民主提到了更高級的層次、擴展到了更廣泛的範圍,從而把民主的旗幟真正地高揚了。

至於科學,陳獨秀這時認為,研究社會科學,我們應當「用科學的方法從客觀上潛心研究人事物質底分析」,不應當「天天用冥想的方法從主觀上來解決宇宙人生問題」。而「馬克思所說的經濟學或社會學,都是以這種科學歸納法作根據,所以都可相信的,都有根據的」。「所以現代的人都稱馬克思的學說為科學的社會學」,「為科學的社會主義」。顯然,提倡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觀察和研究社會,這不是對科學的否定,而是真正使科學方法的運用不再局限於對自然界研究的領域,而且擴展到了對人類社會、歷史研究的領域中去。這不是科學精神的進一步高揚又是什麼呢?

2.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有沒有中斷或取消五四以前新文化運動參加者們所從事的反對封建主義思想文化的啟蒙工作呢?沒有。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從一開始就是封建主義思想文化的堅決批判者。由於他們運用新的思想武器即歷史唯物主義史觀來解析封建主義思想文化,他們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以往啟蒙學者的弱點,從而把反封建的啟蒙工作有力地引向深入、推向前進了。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比以前的啟蒙學者用進化論思想來否定孔子學說在現代生活的權威更進了一步,「由經濟上解釋中國近代思想變動的原因」。他們指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孔子學說之所以支配中國人心兩千年,「因他是適應二幹餘年來未曾變動的農業經濟組織反映出來的產物,因他是中國大家族主義的表層構造,因為經濟上有他的基礎」;這種學說由於「不能適應中國現代的生活,現代的社會」,隨著傳統的農業經濟的變動以及相應的大家族制度的解體,它的崩頹粉碎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這樣,他們就揭示了封建主義思想文化產生的社會根源,從根本上否定了它在現代社會中作為人們的基本行為規範的價值。

其次,與人以往啟蒙學者主要運用個人主義思想來批判綱常、名教之類不同,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成為這種批判的思想武器。他們指出,絕對的個人自由是不可能有的,普遍的個性解放離不開整個社會的解放。指明這一點,並不意味著否定個人自由的價值,而是為了給個人自由的內涵作出科學的界定,並對爭取這種自由的途徑作出切實的說明。

第三,與以往多數啟蒙學者把爭取個人的個性解放作為反封建思想鬥爭的主要出發點與立足點不同,其主要著眼於爭取人民群眾的社會解放。他們把反封建思想的鬥爭,擴展為反對滋生這種思想的封建主義的社會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鬥爭;把反封建鬥爭的方式,由少數人進行的思想批判,逐步地發展為人民群眾的革命實踐。

此外,在思想文化戰線上,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也做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正是在五四以後,中國產生了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嶄新的文化生力軍。這支生力軍與革命同步,在鬥爭中成長。他們在社會科學領域和文學藝術領域中,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這個文化新軍的鋒芒所向,從思想到形式(文字等),無不起了極大的革命。其聲勢之浩大,威力之猛烈,簡直是所向無敵的。其動員之廣大,超過中國任何歷史時代。」

由此可見,所謂「救亡壓倒啟蒙」這種說法,經不住歷史事實的檢查,是完全站不住腳的。

3.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有沒有割裂或中斷中國優秀的文化傳統呢?沒有。中國的先進分子之所以在中國的大地上舉起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旗幟,只是因為它作為嚴密的科學理論比之其他任何一種學說都適合於中國的需要,「只是因為他能夠圓滿解決我們的問題,能於我們有益處」。正因為如此,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在一開始就是注意從中國的實際出發來創造性地運用這個科學的理論。

中國的第一個馬克思主義者李大釗在當時就指出,我們「應該細細的研考馬克思的唯物史觀,怎樣應用於中國今日的政治經濟情形」;應該懂得「宣傳理想的主義」與「研究實際的問題」是「交相為用」、「並行不悖」的。後來,毛澤東更明確提出了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樣一個任務。中國共產黨人強調,應當使馬克思列寧主義這一革命科學「更進一步地和中國革命實踐、中國歷史、中國文化深相結合起來」。中國共產黨人是我們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優秀傳統的繼承者,我們應當「把這一切優秀傳統看成和自己血肉相連的東西」,認為自己的一個任務就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把這一切「發揚光大」。

正是遵循著這樣一條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經過中國共產黨人的不懈努力,馬克思主義這個產生於歐洲的科學世界觀和社會革命論才獲得了在中國藉以實現自己的民族形式,獲得了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這個中國化了的馬克思主義完全是馬克思主義的,同時又是中國的。它不僅以新的理論、新的觀點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寶庫,而且也使我們民族的優秀文化由於充實了新的時代內容,而得到了升華。正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指引下所進行的偉大鬥爭,使得我們得以洗刷百年來所蒙受的難堪的屈辱,而光榮地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中國馬克思主義者主張,對於中國古代的文化遺產,「應當充分地、批判地利用」,應當採取「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方針。他們同文化復古主義者的分歧,並不在於要不要繼承中國的歷史文化遺產,而在於:第一,對於中國的歷史文化遺產是批判地繼承呢,還是無批判地兼收並蓄,以至連它的封建性的糟粕也加以吸收,對其中的封建性毒素也加以讚揚?第二,是通過批判地繼承中國歷史文化的優秀遺產來推進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和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呢,還是頌古非今,把孔學奉為中國的正統思想以取代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指導地位?顯然,這裡所涉及的,不是問題的若干細枝末節,而是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方向、道路的根本。正因為如此,在這類問題上,人們應當保持清醒的認識,而不能有絲毫含糊。

相關焦點

  • 周月峰:五四後「新文化運動」一詞的流行與早期含義演變
    這與歷史上的新文化運動如何演化為後來新文化運動的歷史認識,關係密切」。在這一過程中,之所以胡、陳敘述崛起,其他勢力聲音隱去,與五四時期胡、陳在北大及北大在運動中的主導地位密不可分。日),楊琥編:《民國時期名人談五四:歷史記憶與歷史解釋(1919-1949)》,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385頁。
  • 胡適 新文化運動的急先鋒
    五四新文化運動中頗具影響力的雜誌《新青年》。胡適評價甚高的《新潮》雜誌。再具體一點說,蔡元培是北大校長,他把北大改造成了新思想新文化運動的發源地,陳獨秀是《新青年》主編,正是有了這一輿論陣地,新文化運動才會興起,而胡適則憑藉一系列的言論主張,尤其是首倡白話文運動而「暴得大名」,其成名之速,可謂奇蹟。當是時也,屬兔的胡適年僅26歲,陳獨秀比他大一輪,是38歲,蔡元培又比陳獨秀大一輪,是50歲。三人生肖都屬兔。
  • 羅志田︱重新認識五四新文化運動
    我們歷史教科書中的「五四運動」,多是放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脈絡中,偏於狹義的五四,強調「愛國運動」的一面(若說及新文化運動,則放在另一部分)。不過,現在上級的精神是「五四運動形成了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應傾向於廣義的五四,估計以後的教科書或會有改變。
  • 新文化運動名義上打的是孔家店,其實就是為了救出孔夫子
    一說五四新文化運動,人們馬上想到最熟悉的口號「打倒孔家店」。就連著名的教授易中天都是這種觀點,可見其影響有多深。實際上這是對五四運動的誤讀,新文化運動根本就沒有打倒孔家店。此後,這一口號在新文化運動中廣泛流傳使用,衍成「打倒孔家店」。「打孔家店」僅僅是批判的意思,「打倒孔家店」卻是全盤否定。民國時期的哲學家張申府在新啟蒙運動中提出一個著名口號「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在張申府看來,對作為儒教糟粕的「孔家店」應該打倒,而對作為孔子精神的「孔夫子」應該繼承。實際上,新文化運動名義上打的是孔家店,其實就是為了救出孔夫子。
  • 新文化運動與西學東漸
    綜上所述,人們把1915年陳獨秀創辦《新青年》雜誌視為新文化運動開始之年,是有根據的。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魯迅以及其他一些在《新青年》上發表文章的學者、名人被視為新文化運動的闖將,也是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的。
  • 陳衛平 |「五四」:在多元闡釋中重建知識敘事
    一、「五四」與全盤反傳統通行的歷史教科書以及有關新文化運動的論著,都認定五四新文化運動提出了「打倒孔家店」口號。20世紀80年代中期,把「五四」稱之為全盤反傳統激進主義的觀點,從海外傳入中國大陸,如今已成描述「五四」的慣用說法,而「打倒孔家店」則是全盤反傳統的激進主義標識。
  • 厲以寧講述「新文化運動與西學東漸」
    陳獨秀提倡的民主與科學(舊稱「德先生」「賽先生」),很快地掀起了一場思想革命、文化革命,沉重打擊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傳統禮教、傳統道德觀,啟發了廣大群眾的民主覺悟、革命覺悟,為「五四」運動的爆發、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奠定了思想基礎。  北京大學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  在這裡必須指出,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以及北京大學成為蓬勃開展的新文化運動中心的意義。
  • 工作坊︱如何開闢五四新文化研究的新境
    過去我們過於關注《新青年》、《新潮》這些雜誌及新派人物,對其對手方關注不是特別多,如吳宓等人參與的《民心周報》,頗批評新文化運動,以往研究者只注意吳宓等人和後期《學衡》雜誌的立場和論述,而幾乎不注意這個可視為《學衡》前身的刊物。其四,關於五四時期的世界語運動情形,留存的資料很多,但深入的研究不多,特別是這一時期世界語運動與清末和之後的關係,以及蔡元培等人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仍有待詳察。
  •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山東——「五四」運動在山東
    「五四」運動前山東人民的愛國熱潮 4月20日,山東各界群眾10萬多人在濟南舉行國民請願大會,強烈要求北洋軍閥政府「懲辦賣國禍首,廢除非法密約」,收回青島和山東的路礦權。大會還首次提出了「外爭青島,內懲國賊」、「廢除非法的賣國條約」等口號,表現了山東人民徹底反帝反封建的鬥爭精神。
  • 當啟蒙遭遇愛國——「五四」九十周年尋思
    90年前的五四運動及其前後的新文化運動有許多考察的面向,啟蒙—救亡(愛國)便是最主要的一個,甚至可以說是最關鍵的一個,這一對時而是合作然而更多時候不幸是冤家的「啟先生」與「救先生」,它們關係的此消彼長,以及在歷史弔詭中的含糊不清,決定了中國近現代歷史的許多重大走向,直至今日中國社會生活的框架性
  • 紀念五四百年 探源中華民族復興軌跡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評價五四運動歷史意義,深情寄語當代青年要繼續發揚五四精神,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不辜負黨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託,不辜負我們這個偉大時代。由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國青年報社、共青團中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合作主辦的「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學術座談會」,4月24日在北京舉行。
  • 書單|關於五四運動,這8本書囊括了歷史、文化、思潮、人物
    書中14篇文章多是對「五四」時期一些著名知識分子的描繪與評價,包括了魯迅、胡適、陳寅格、丁玲、巴金、顧準、李慎之等等,批判性地審視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歷史使命、歷史道路及其生存困境, 並著力彰顯出他們在困境中的言說方式及其價值選擇。這種有血有肉的豐富解讀讓人受益匪淺,但飽含個人色彩的理解同時也意味著爭議。
  • 五四運動局內人⑨|魯迅:「鐵屋」中的吶喊與反省
    作為大學教師,魯迅在五四時期,在各個學校講授的課程主要有二:一是以廚川白村的《苦悶的象徵》為教材的文藝理論課,二是用自編的《中國小說史略》《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做教材的中國小說史課。前者是引進的外國文學思潮;後者則是談傳統文化,不過其觀念已突破傳統文化的樊籬。在當時的環境裡,小說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只有詩文是崇高的。因此,開設這門課本身就意味著超越了傳統。
  • > 高三歷史教案:《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及國民革命運動教案》教學...
    【考點清單】  1.新文化運動(提法變得更細緻):(1)新文化運動的背景及其興起;(2)新文化運動的內容。  【解析】本節內容作為中國近代化思想科學化和民主化的重要裡程碑,一直是歷年高考的重點與長效熱點。
  • 【講壇】厲以寧:「五四」前後的西學東漸
    今天是「五四」青年節,它源於中國1919年反帝愛國的「五四運動」。五四愛國運動是一次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也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新文化運動」與「西學東漸」是當時熱議的話題且至今備受學界關注。
  • 五四精神與中國青年的時代使命
    《新青年》大力宣傳民主、科學和新文學,發起新文化運動。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新青年》成為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宣傳反帝反封建思想的主陣地。 1919年5月4日,愛國青年學生們高呼「內除國賊,外抗強權」「取消二十一條」「還我青島」「保我主權」等口號,向反動當局和帝國主義強烈抗議,掀起了震驚中外的五四愛國運動。
  • 「五四」思想論戰:瀰漫在紙上的火藥味
    回顧「五四」時期的思想文化方面的論爭,我們看到,引起論爭的問題在時過百年之後依然存在,可見當時討論的範圍之廣。一代現代思想前驅者在論戰中寫下的檄文極富於啟蒙的意義,今天重讀,我們一樣有醍醐灌頂之感。「五四」一代決定降生的時候,現代思想觀念從西方進入中國,已經有了二十年或更長的歷史了。
  • 二十世紀初的新文化運動,胡適首次提出「白話文」的重要歷史意義
    20世紀早期,中國文化界中一群受過新式教育的人發起了一次中國文化的革新運動,史稱新文化運動。陳獨秀、胡適、魯迅等人站立在時代的潮頭,成為了新文化運動的核心人物。當時的新文化運動分為兩個層面,一是文化內容的革新,一是文化形式的革新。
  • 胡適曾留學美國,是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也是著名學者
    胡適曾留學美國,是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也是著名學者胡適(1891-1962),字適之,安徽績溪人,曾留學美國,是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民國時期著名的學者。胡適的哲學思想主要來源於赫胥黎的進化論和杜威的實用主義,尤以杜威的實用主義為主,是五四時期介紹實用主義哲學最著名的代表。他的哲學著作主要有:《實驗主義》、《演化論與存疑主義》、《介紹我自己的思想》等。首先來說一下實用主義的「經驗」論。「經驗」是實用主義哲學的基本概念,胡適在介紹杜威對於「經驗」的見解時說:「經驗確是一個活人對於自然的環境和社會的環境所起的一切交涉」。
  • 康有為倡導的「五四」運動下的美術革命
    「五四」運動除了有政治和歷史紀念意義,它也是中國美術史在近現代的分水嶺。西方文化的急劇湧入,給中國藝術帶來了啟示,也帶來了困惑。鴉片戰爭激起了有識之士的憂憤,在抵抗帝國主義侵略的同時,國人也感受到了向西方學習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