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藝術——守正創新 薪火相傳

2020-12-18 中國青年報

圖為京劇電影《龍鳳呈祥》劇照,京劇名家李維康飾演孫尚香。

圖為崑曲《長生殿》劇照,崑曲名家蔡正仁飾演唐明皇。

核心閱讀

戲曲藝術薪火相傳,既要十分重視經典劇目的傳承傳播、戲曲表現技法的代際傳承,還必須致力於符合戲曲藝術規律的新劇目創作

經典劇目具有藝術完整性,通過它們的不斷演繹、傳承,可以整體地傳遞這門藝術的美學精義

現實題材從來不是戲曲化的障礙,只要堅持守正創新,就能攻克「既是現代戲,又是戲曲」這一難題

戲曲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廣泛的世界影響。戲曲藝術的薪火相傳,靠的是一代代戲曲藝術工作者的長期共同努力,靠的是戲曲優良傳統的接續傳承,靠的是守正創新,靠的是從弘揚中華文化戰略高度推動戲曲藝術健康發展的使命和責任。

戲曲藝術薪火相傳,既要十分重視經典劇目的傳承傳播、戲曲表現技法的代際傳承,還必須致力於符合戲曲藝術規律的新劇目創作。三者互為表裡、相互支撐,是戲曲藝術歷數百年傳承不墜的主要原因。當代戲曲藝術家守正創新的生動實踐,再一次證明這一藝術規律。

賡續傳統 弦歌不輟

傳統經典劇目有序傳承

傳統經典劇目的持續、高水平展現,是戲曲藝術生命力的切實保障,是創作者領悟戲曲美學原則的最好範本。

戲曲藝術內涵豐富,從多樣化戲曲劇種到各劇種大量題材風格各異的劇目,共同組成了戲曲這座五彩斑斕的藝術大廈,傳統經典是重要組成部分。

戲曲經典傳承並非一成不變。在跨地域傳播過程中,產生了表演形態變化;在不同時代語境下,因觀眾審美趣味實現了發展。戲曲界歷史形成的對傳統的尊重與敬畏、創作者在實踐中形成的對藝術規律的掌握與理解,保證了戲曲藝術發展中雖有變化,卻不離戲曲之根本,延續著優秀傳統的文脈。

歷代戲曲藝術家通過經典劇目的有序傳承,將戲曲藝術一代一代地傳至當下,努力使其傳得更遠、更廣。從京劇經典劇目「音配像」工程到近年來中宣部、文化和旅遊部相繼推出的「名家傳戲——當代戲曲名家收徒傳藝工程」、戲曲藝術「像音像」工程、全國地方戲曲劇種劇團普查和在江蘇崑山舉辦的「百戲盛典」展演活動,都是致力於更好傳承展現傳統經典劇目的基礎性工程。

這些重要工程和活動已產生巨大影響。如「音配像」工程拍攝的300多出京劇經典劇目,早已成為京劇表演和教學的模板。京劇名家通過言傳身教的經典傳授方式同樣重要。比如,崑曲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重要契機,全力以赴開展了挖掘與修復傳統經典的工作。上海崑劇團的蔡正仁、浙江崑劇團的汪世瑜、江蘇省崑劇院的張繼青等退休多年的崑曲名家重新忙碌起來,全國各地許多優秀中青年演員紛紛向他們求教、學習,呈現出全新氣象。崑曲現已成為最具市場號召力的劇種之一,尤其是上海崑劇團近年在全國各地以傳統經典為主的巡迴演出應接不暇,所到之處皆因其精緻典雅的表演獲得盛讚。

經典之所以為經典,是因其蘊含和承載著戲曲藝術最重要的美學因子。經典劇目具有藝術完整性,通過它們的不斷演繹、傳承,便足以整體地傳遞這門藝術的美學精義。

傳戲帶徒 教學相長

技術訓練體系有規可循

戲曲事業繁榮發展關鍵在「人」。作為表演藝術的戲曲,是以表演者身體(形體與聲音)表達為媒介的。因而,只有一代代戲曲表演者充分掌握表演技法,自覺遵循美學原則,戲曲藝術才能真正實現薪火相傳。

戲曲人才的培養是基礎和關鍵。藝術家對戲曲美學精神的把握和傳承是以技術訓練為起點的。技術訓練是戲曲教育機構之責,戲曲專業院校堅持正確的人才培養路徑與方法,對戲曲藝術有序傳承具有決定性意義。

戲曲藝術的功法(即通稱的「四功五法」),是戲曲美學在身體訓練與表達層面具象化的結果。數百年來,戲曲界前輩逐漸從實踐中,總結歸納出一系列深刻反映戲曲藝術規律的知識,建構了完整的功法訓練體系,包括從開蒙到進階的劇目教學內容,保證了各劇種技術訓練體系在整體上有規可循、有範可依。

精彩藝術需以精湛技藝為依託。中國戲曲學院近年挖掘整理的武旦經典劇目《朝金頂》是突出範例。因注重技術訓練的系統性和規範性,戲曲表演專業的技術和藝術水平明顯提升,幾近失傳、表演繁難的京劇武旦經典有機會重現舞臺。

戲曲教育傳統將基本功訓練與經典劇目表演融為一體,相輔相成,這一行之有效的優良傳統延續至今。戲曲以人為載體,所以更要重視個體差異。所有基礎功法和技術規範,都必須在實際舞臺表演中與表演者身體相結合,找到適宜的表達方式。傳統經典往往能給表演者最大限度的個人發揮空間,它們是最佳的教學劇目。

戲曲人才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除了表演人才培養,還應重視戲曲編劇、導演、音樂、舞臺美術及文化傳播、理論研究等領域的人才培養。

立足時代 守正創新

不斷激發戲曲藝術新活力

藝術門類的發展與演進,既要靠傳統經典的重新演繹,還須有立足時代的創作。戲曲藝術生命力的延續和激活,呼喚當代藝術家的新創造。新劇目是戲曲藝術表現力的新開拓和新貢獻,是戲曲藝術對時代和觀眾需求的回應。

守正是創新的前提,只有符合戲曲藝術規律的創新,才具有推動戲曲藝術健康發展的積極意義。如果說,活在當下舞臺的傳統經典深刻闡釋了戲曲藝術中何者為「正」,當代那些尊重戲曲本體的新創作的成功,則有力地說明了堅持守正創新的意義。

新世紀以來,陸續有滇劇《水莽草》、薌劇《保嬰記》和近年的莆仙戲《踏傘行》、豫劇《重渡溝》、京劇《紅軍故事》等精品佳作問世。在新編古裝戲和現代戲兩個方向,它們都因高度戲曲化的舞臺表達而贏得認可。

戲曲藝術的守正關鍵在遵循戲曲美學原則的藝術表達,是戲曲功法手段在創作和演出中自然圓熟的運用,而不在題材和時代之分。現實題材從來不是戲曲化的障礙,只要堅持守正創新,就能攻克「既是現代戲,又是戲曲」這一難題。豫劇《重渡溝》就是有說服力的代表,主演賈文龍嫻熟運用戲曲的翻跌功夫,高度戲曲化的手法,讓人物情感心理較好地外化為舞臺動作,成功地讓當代觀眾接納並喜歡上了這部現代戲曲作品,以及鄉鎮幹部馬海明的人物形象。

戲曲美學傳統對接當代觀眾及其審美取向,是戲曲藝術薪火相傳的重心,戲曲現代戲創作的成功,是戲曲藝術薪火相傳的重要指標之一。這是薪火相傳的應有之義,對戲曲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積極推動作用。

(作者為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戲曲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

來源:人民日報

相關焦點

  • 天涯明月刀手遊薪火相傳攻略 薪火相傳任務怎麼做
    天涯明月刀手遊師徒系統上線了,隨之而來的有個薪火相傳任務,算是傳薪版本的一大主題了,就是需要師傅帶徒弟組團刷本。薪火相傳任務怎麼完成?怎麼做才能更快獲得薪火相傳任務獎勵呢?這就來了解個清楚吧。
  • 學界共議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根植傳統、守正創新
    中國戲曲學院供圖 中新網北京12月9日電 (記者 馬海燕)「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是不言而喻的,如果一個人不根植傳統,他的文藝創作、學術研究不可能有創新。同時,如果不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傳統也無法恪守。」北京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楊乾武表示,文藝工作者要做到守正創新和服務人民,面對外來文化的衝擊,一定要堅定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通過文藝創作去徵服觀眾。
  • 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丨唱念做打揮灑時代風流——中國戲曲的新時代...
    這副傳統戲臺上的楹聯,道盡了中國傳統戲曲的魅力。新時代,戲曲這個「非遺」國寶應如何面對傳統和創新,又該如何薪火相傳?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戲曲學院師生回信中強調:「希望中國戲曲學院以建校70周年為新起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引導廣大師生堅定文化自信,弘揚優良傳統,堅持守正創新,在教學相長中探尋藝術真諦,在服務人民中砥礪從藝初心,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 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傳承戲曲魅力 推廣文化藝術
    戲曲中心中庭  促進交流鼓勵創新  戲曲中心是西九文化區面世的第一個場館,在方美昂看來,西九文化區作為世界其中一個的文化藝術區域,戲曲中心「打頭陣」非常合適在這裡,來自中國各地及東南亞地區的戲曲藝術家及戲團,定期上演傳統及創新戲曲表演。2019年適逢粵劇申遺十周年,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與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共同舉辦"粵劇申遺十典暨中華藝文節2019",以增進公眾對粵劇的認識和興趣。當代粵劇薪火相傳,戲曲中心也挑選極富南派藝術精萃、武場連連的兩套精彩劇目 ——《武松》及《枇杷山上英雄血》進行展演。
  • 「感恩20年 薪火相傳」金巴利陶瓷企業戰略峰會舉行
    會議緊圍繞著「感恩20年 薪火相傳」為主題進行展開。 潘大歡在致辭中由衷表示,「金巴利企業文化就是團結、創新、奮進。20周年將成為企業發展史上的裡程碑,實現跨越的新起點。我希望各位金巴利人能夠一如既往,將金巴利企業的精髓融入到產品與服務當中,打造更深入民心的領航、領袖品牌。
  • 振興國家傳統工藝 龍泉青瓷寶劍百億產業薪火相傳
    龍泉青瓷和龍泉寶劍作為當地最有特色的經典產業,在「剛柔並濟」中得到薪火相傳。龍泉是一座歷史悠久、文化璀璨的劍瓷名城。一塊普通的泥巴經藝術之手,變成了世界「非遺」——龍泉青瓷;一塊普通的鋼鐵經千錘百鍊,成為了高雅藝術品——龍泉寶劍。兩大產業還入選全省十大經典歷史產業,成為中國馳名商標。
  • 《中樂嘉年華》音樂會落幕 薪火相傳逐夢飛翔
    「薪火相傳·逐夢飛翔」,香港中樂團以用心培育中樂幼苗的初衷,多年來一直堅持舉辦香港少年中樂團及樂器班,除了有盧偉良、蔡雅思、張重雪等導師在培養學員專業學習民樂以外,也會定期爭取更多機會增進少年中樂團的團體互助合作精神。
  • 中華詩詞學會新任「掌門人」周文彰:詩詞中國呼喚薪火相傳
    新華社北京11月30日電 題:中華詩詞學會新任「掌門人」周文彰:詩詞中國呼喚薪火相傳  新華社記者史競男、劉碩  「中華詩詞的無窮魅力和強大生命力,使學習、誦讀、創作的人越來越多。中華文化自信和繁榮發展的大背景,是促進中華詩詞事業發展極為有利的條件,也為我們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
  • 碰撞與交融 | 當中國傳統戲曲遇見現代裝置藝術
    ,在藝術創作水平與表現手法不斷創新的今天,戲曲藝術能否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揚?本次主題展覽項目創新性地將「戲曲」、「藝術裝置」這些不同領域的藝術形式相結合,讓中國傳統戲曲文化與現代裝置藝術相互碰撞與交融。主題展系列作品選取傳統戲曲視覺符號,作為裝置藝術的創作題材與表現載體,並增加其他綜合材料,重新排列組合作品的藝術符號關係,是對傳統藝術的傳承與拓展,用現代裝置藝術的創新手法賦予戲曲新內涵。
  • 守正創新護佑健康 湘潭市中醫醫院高質量發展側記
    近年來,市中醫醫院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中醫為主,中西醫互補,走現代中醫綜合發展道路」戰略,重視重點專科建設和中醫藥人才培養,重視中醫醫療、治未病、康復全生命周期中醫藥服務,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在中醫藥事業的發展中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在努力守護人民群眾健康的同時,也取得了高質量發展的豐碩成果。
  • 金巴利陶瓷"感恩20年 薪火相傳"媒體見面會召開
    中國陶瓷網訊 作為備受終端稱道的品牌新貴,金巴利陶瓷"感恩20年,薪火相傳"媒體見面會,於2017年2月27日,在佛山西樵金巴利企業總部舉辦。金巴利市場部總監孫薈鈞    對於即將在3月2日盛大啟幕的慶典年會,屆時我們將邀請到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梅文鼎
  • 第七屆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學術會議在中國戲曲學院召開
    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精神,以實際行動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工作導向不動搖,增強辦好戲曲教育責任感和使命感,要堅定文化自覺,弘揚優良傳統,堅持守正創新,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深入研究藝術的本質特徵,發揮文藝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的獨特作用,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社會主義強國做出更大的貢獻。
  • 薪火相傳:央視紀錄片《傳薪者》致敬大師
    央視4集系列紀錄片《傳薪者》——薪火相傳,致敬大師  「敦煌女兒」樊錦詩、「譯界泰鬥」許淵衝、「半世清史」戴逸、「詩詞留香」葉嘉瑩潤物細無聲地向我們走來。  用影像留住文化風骨,讓閃光思想薪火相傳  文化有多重要?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民族的魂。魯迅先生1925年就說過:「文化是國民精神所發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昭示著中華文化的閃耀與輝煌。文化界有一批德業雙馨的哲學社會科學家,經歷和見證了時代變遷和社會變革。
  • 萬州原創話劇《薪火》國泰藝術中心上演 講述天坑絕壁修路故事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2月19日15時30分訊(通訊員 李成敏)12月18日晚,天氣雖然寒冷,但重慶國泰藝術中心劇場卻暖意洋洋,話劇《薪火》在這裡參演「暢想新時代·闊步迎小康」優秀原創劇目展演活動,觀眾隨著劇情的發展時而緊張時而歡笑,純樸的鄉音、扣人的情節、動情的表演,贏得觀眾陣陣熱烈的掌聲,演出獲得圓滿成功
  • 技藝和文化薪火相傳 宜興紫砂榮登十大人氣地理標誌品牌榜首
    在這裡,紫砂陶藝術館、紫砂藝術創作中心、紫砂陶文化交流學習中心一應俱全,他努力讓民間口口相傳的老招牌,以現代品牌的形象走向世界。   這樣的「傳承」,在當地並不罕見。「葛盛陶莊」的經營者葛韜,也學習了自己曾祖父勇創紫砂商號的精神,走出紫砂廠創辦了自己的品牌。
  • ...關於開展2020-2021學年「薪火相傳再出發」 主題團日活動的通知
    經研究,決定在我院各學生團支部開展「薪火相傳再出發」主題團日活動,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一、活動主題薪火相傳再出發二、主辦單位黨史重點突出「英雄」主題,用好英雄事跡和英雄精神這一「教科書」;新中國史重點突出「復興」主題,全面展示中華民族走上實現偉大復興的壯闊道路的偉大曆程;改革開放史重點突出「創新」主題,深刻領略黨經過40多年的艱辛探索,靠創新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開闢了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的偉大轉折
  • 微粵曲新作餘音繞梁 薪火相傳
    12月23日晚上7:30,微粵曲大賽第二屆作品創作賽頒獎典禮在粵劇藝術博物館盛大舉行。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蔣文端和著名星腔傳人、中國曲藝牡丹獎獲得者葉幼琪共同演繹為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主題創作作品《美好祖國譜新篇》當晚參演陣容鼎盛,一眾名家老倌、著名歌手以及五位歷屆演唱賽金獎得主攜手獻上16首粵曲新作的全球首唱!
  • 讓中華文化生生不息薪火相傳
    新華網北京7月21日電 題:讓中華文化生生不息薪火相傳新華社記者 廖翊「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
  • 河北大學第十三屆研支團薪火相傳建功新時代
    中國青年網北京7月31日電(記者李川)青春志願,薪火相傳。從2006年至今,河北大學已連續派出13屆共計143名志願者奔赴青海省共和縣、貴州省六枝特區及河北省阜平縣開展扶貧支教志願服務。十三年的積澱,十三年的傳承,一屆屆志願者、一批批河大人薪火相傳,用愛為西部山區的孩子們搭建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