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年底年初,各大媒體總要總結一下過去一年的重大新聞。在各大媒體評選的2015年十大國際新聞中,「李光耀去世」都名列其中。去年3月他去世時,媒體已經對他的功過蓋棺論定,只是沒想到他過世後影響力依然在。去年11月,「習馬會」舉行,舉辦地與23年前的「汪辜會談」一樣,都在新加坡,李光耀的兒子李顯龍接替父親,成為了給兩岸搭橋的那個人。
從36歲當選新加坡總理,到91歲辭世,李光耀在國際政治舞臺上閃耀了半個多世紀,是當之無愧的新加坡國父。而作為華人,他與中國的關係卻忽遠忽近。一方面,海峽兩岸兩次最重要的會談地點都選在新加坡,李光耀及其子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足以顯示其特殊地位;另一方面,新加坡又是最晚與中國建交的東南亞國家,李光耀本人甚至曾在《人民日報》上被斥為「傀儡」「走狗」。這一切的來龍去脈又是怎樣的呢?
一、1950年代直呼其名李光耀
能以管理彈丸之地的新加坡而躋身世界偉大政治家之列,可見李光耀的政治天賦之高。他早年留學英國,回到新加坡後從事律師職業,不到30歲就因代表罷工的郵差與政府談判而聲名大噪,後來順利當選立法議員。
中國人第一次知道這個名字是在1955年,那時年僅32歲的他已經開始謀劃大事——帶領新加坡獨立。「新加坡人民行動黨立法議員李光耀支持馬歇爾的提案。他還要求立即在新加坡實現完全的獨立。」①《人民日報》用這四十多個字描述了這位年輕議員的事跡。當時誰都不會想到,日後《人民日報》還將幾百次寫到他。
李光耀一家,他懷中抱著的是他的大兒子李顯龍。
二十年後,李顯龍從劍橋大學畢業,父母參加他的畢業典禮。
又過了三十年,已成為新加坡副總理(此後不久成為總理)的李顯龍與父母一起,慶祝父親八十壽辰。
彼時新中國成立不久,全球也處於第三世界國家紛紛獨立的大背景之下,所以中方對新加坡從馬來西亞聯邦獨立出來這件事,總體上是支持的。而李光耀本人也被描述為領導第三世界人民擺脫西方殖民統治的領袖形象。
到1959年新加坡正式自治,這一形象依然如是。《人民日報》在新加坡自治後第二天即以四篇報導的專題形式,大規模報導了該事件。其中給李光耀個人出了個「豆腐塊」短文,介紹了一下他的生平:
「即將出任實施新加坡內部自治的新憲法的第一任總理的李光耀,從人民行動黨建黨時起就是該黨的總書記。……在新加坡地方當局同英國殖民地部在1956年、1957年和1958年舉行的三次關於新加坡實現自治的談判中,李光耀都以人民行動黨代表的資格參加了談判。」②
這段報導文字平實不含感情色彩,按說是標準的新聞報導,但如果放在時代背景下看,又不那麼「標準」。如果翻看五六十年代的《人民日報》,會發現大量帶有感情色彩的新聞報導,尤其是對國外領導人的介紹,涇渭分明地分為兩類:一類是朋友,另一類是敵人;要麼是「兄弟般的情誼」,要麼是「無恥的走狗」。
像對李光耀這樣平實介紹,不褒不貶的描述,只因為四個字——跟他不熟。
新中國成立最初的十年,只有三十幾個國家與中國建交,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是社會主義陣營的,其他也多是印度、巴基斯坦這種近鄰,有「兄弟般的情誼」。而經過韓戰及與蘇聯關係惡化之後,圍繞在美蘇兩大國周圍的國家又都被我們視為敵人,所以當時報紙上介紹到大多數國家,跟我們都是非敵即友的關係。而像新加坡這種新興地區,我們沒怎麼打過交道,不太熟悉,所以報導上反倒客觀中立了很多。
俗話說,一回生兩回熟,隨著兩國漸漸熟悉起來,新加坡與李光耀本人也在我們的新聞報導中有了敵友之分。準確地說,是成為了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