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第二部《縱橫》於今年9月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黃金時段播出。這是繼2009年《大秦帝國》第一部《裂變》引發收視轟動之後,《大秦帝國》系列又一次重回螢屏。它以宏大的歷史氣象和厚重的藝術風格吸引了大批觀眾,其收視率一路飄紅的同時,也讓學者孫皓暉的歷史著作《大秦帝國》再度獲得廣泛關注。日前,上海世紀出版集團在京舉辦全新修訂版《大秦帝國》作品研討會,喬良、雷達等十餘位學者、評論家現身,探討該書關於中國文明核心價值的時代意義。
身為共和國同齡人,孫皓暉對中華民族的歷史興趣濃厚。從1993年起,孫皓暉基於對中國原生文明的思考,歷時16年創作了歷史巨獻《大秦帝國》。它共6部11卷,505萬字,描述了秦興亡生滅的全過程。秦帝國崛起於鐵血競爭的群雄列強之際,建立了強大統一的帝國,開創了全新的鐵器文明。但這又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巨大的興亡之謎。孫皓暉認為,中國原生文明的高原在春秋戰國時期,而富於虎狼精神和創造力的秦則是這個文明高原上的最高峰,對兩千多年來中國的歷史進程和民族精神影響深遠。
著名軍旅作家、空軍少將喬良稱《大秦帝國》「為中國新時期以來不多見的歷史佳作」,在他看來,這部巨著揭示了中國數千年來歷史的來龍去脈和根源核心。「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專制史,就是一部『鼎盛——腐敗——重整——歸零』的歷史,這在《大秦帝國》中得到了深刻體現。」喬良告訴記者,隨著發展,中國的崛起擔負著一個歷史使命,未來世界將會出現一種新的文明。
評論家雷達稱自己看膩了文壇上所謂「歷史小說」的解構、娛樂與消遣,《大秦帝國》「對中華民族的文化根源作出了大膽評判」,讓他頗感振奮,也令讀者耳目一新。他說:「原生文明是一個民族的根基。秦帝國開始的中國原生文明更加燦爛更加複雜。秦帝國是中華文明脫胎換骨大轉折的時期,而當代也面臨著與彼時代相近的問題:即,如何創造新的國家形態和現代文明、如何走向法制文明、如何建立新的生活方式等。」
與會專家表示,所有的歷史敘事都是當代敘事,《大秦帝國》裡無處不在對家國命運的剖析,反映了作者對現實的觀照。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曉明說:「今天處在全球化時代,『帝國』不是在民族國家的疆域裡而是全球乃至宇宙的範圍內建構的。放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讀《大秦帝國》,追問大國何以成為大國,就會看到作者思想的博大精深。」
中山大學教授謝有順是出版界最早推薦《大秦帝國》的專家之一。他回憶自己當初是「手不釋卷」地讀完了該書,因為「在蒼白、孱弱的當代文壇,這是一部少見的、有時政精神的歷史著作。」與許多作家只熱衷於描寫小情小愛、細枝旁脈相比,謝有順覺得孫皓暉的作品貫穿著對歷史問題的辯證思考,體現了「直面主要真實的勇氣和能力」,這種回答歷史核心問題的雄心令他十分感慨。
歷史情懷難自抑,因而《大秦帝國》中穿插了作者的諸多論述。這曾招致學界的質疑:史著中可以議論嗎?謝有順認為:「所謂的技巧不是問題,枝節永遠影響不了主幹。」
作家出版社總編輯、評論家張陵則用「內力旺盛、格局宏大」8個字來概括他對此書的讀後感。他認為:「這本書有可能改變我國當代學術思想走向。」在他看來,目前我國的現當代文學集中於剖析人性。而《大秦帝國》站在中華文明的立場和高度上寫作,影響深遠。」
《大秦帝國》所刻畫出的文人風骨,讓不少專家心生共鳴。評論家賀紹俊說: 「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歷史處境正是大秦帝國建立過程中奠定下來的。文人獨立的思想品性,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憂患意識,在這部小說中都得到了充分體現,從書中可以看到我們民族的思想根基。」賀紹俊強調,在如今中國,這樣的風骨正是人們所缺少的,卻也是中華復興所必需的。
生於陝西三原的孫皓暉自稱「老秦人」,在該作品中他花費了大量心血為「暴秦說」重新詮釋,把秦始皇的功過放在深刻的歷史語境中解讀。喬良認為孫皓暉「辯誣正名用力過猛」,謝有順卻認為「它面對兩千年來的歷史偏見正面論述,是一個創舉」。孫皓暉說:「我長在陝西,這裡是中國文明的根源。我只是要為中國文明尋找陽剛的代言而已。」(本報記者 蔡夢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