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工地將更多人工智慧,傳感技術、虛擬實境等高科技技術植入到建築、機械、人員穿戴設施、場地進出關口各類物體中,並且被普遍互聯,形成「物聯網」,再與「網際網路」整合在一起,實現工程管理干係人與工程施工現場的整合。智慧工地的核心是以一種更智慧的方法來改進工程各干係組織和崗位人員相互交互的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明確性、效率、靈活性和響應速度。這裡面智能安全帽的運用也就運勢而生。
市面上的智能安全帽有很多,如何選購一款放心的智能安全帽,對項目方來講尤其重要。既要花錢,又要花對錢。安全帽是工地上強制佩戴,也幾乎是最重要的,個人安全保護設備。選購智能安全帽時我們需要注意以下幾個雷區:
一、智能安全帽的自身重量
安全帽用於防止衝擊物傷害頭部,是施工人員必須佩戴的防護用品。工人需要長期佩戴,帽子的舒適度及重量就十分重要,帽子如果太重,工人無法長期佩戴,也就不可能在現實中運用。
普通安全帽在符合材質及安全的要求下一般在450g左右,工人佩戴感覺也較為舒適及無感。調研了市場上的主流智能安全帽發現:因為智能安全帽嵌入了考勤管理、定位管理、視頻等功能後,帽子普遍偏重,遠遠超過1kg。可以想像在實際運用中,工人很難堅持佩戴,頸椎完全負荷不了。
因此商家們在產品介紹時往往有意識地忽略其重量,選擇誇大功能性,避免探討重量。這裡面還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詳的知名物聯網公司。智能安全帽不能只作為由上而下強制要求佩戴的工具,應該是出於實際運用需要,解決工人真實需求及人文化設計的產品。這也是為了更好的執行智慧工地項目,而不單單只是口號。因此我們在選擇智能安全帽的時候,不單單只看功能,其產品本身的重量也需要關注。避免花了大價錢採購產品,因為其自身不可逆的大重量,而導致產品最終無法使用的情況。
二、智能安全帽的續航時間長短
智能安全帽在選購時除了需要關注重量以外,其本身的續航時間也值得關注。我們調研了多款市面上的智能安全帽,通過測試發現市場上的智能安全帽待機時間普遍在6-12個小時左右,當然也有待機時長在15天左右的智能安全帽,鳳毛麟角。正常使用大部分在2-6個小時,為數不多的一款在5天左右。
造成這些智能安全帽續航能力不同的最大原因在於產品本身的功能設計及性能上。通過實驗發現,很多續航能力不夠理想的智能安全帽主要是產品功能上添加了:攝像頭、探照燈、4G定位監測、語音對話等大功耗功能,促使產品使用時一直處於高頻的工作狀態,從而導致耗電量大且發熱較快並持續發熱。相對而言鳳毛麟角續航時間長的產品則沒有探照燈、攝像頭這些耗電量大的功能。
不同產品擁有不同的產品定位及設計,為了讓我們的選購高效而有意義,其實購買者本身關注的是否能解決自身的實際需求,滿足自己的使用場景,帶有目的性的去思考和選擇會更好。不能一味的圖強、圖全,適合自己的才是好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