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松嶺:兩岸關係的大方向大格局沒有根本改變

2020-12-12 中國軍網

兩岸關係的大方向大格局沒有根本改變

——訪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朱松嶺

■吳儲岐

2016臺灣地區選舉已經塵埃落定,臺灣政局這一變化對兩岸關係走向有何影響?大陸方面應如何因應這一新形勢和新變化?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朱松嶺日前就相關問題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記者:2016臺灣地區選舉結果已經出爐,您如何解讀這一選舉結果?

朱松嶺:民進黨獲得2016年臺灣地區「二合一」選舉的勝利。通過數據分析不難看出,蔡英文只獲得了全臺三分之一選民的支持,民進黨政黨票得票率更低。選民的政治冷漠、政治失望,使得投票率低迷,選票分散。三分之二的選民並沒有投票給民進黨和蔡英文,即便投票給民進黨和蔡英文的,也不代表認同「臺獨」。某種程度上,臺灣的選舉制度和政治體系對民意回應的失靈已經成為臺灣政治的痼疾,被選舉數字屏蔽的主流民意需要被尊重和重視。

記者:國民黨在這次選舉中遭遇重大挫敗,您認為原因何在?國民黨未來應如何因應這一變化,以圖再起?

朱松嶺:選舉出現這樣的結果有諸多方面的原因,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島內經濟、民生、社會狀況和年輕選民心態等複雜因素。國民黨執政8年,在全球經濟不振的大背景下,臺灣經濟景氣低迷、社會貧富差距擴大、民生問題改善不力、臺灣選民希望「換人做做看」的心態起了很大作用。另外,國民黨以長遠利益和整體利益出發的政策不能滿足短期的、現實的選民需求。馬英九的很多政策從長遠看,都有一定的戰略考量和戰略利益。但是,他的施政沒有注意增量和存量的關係,傷害了部分民眾的既得利益。革了支持者的命,還希望支持者繼續投票支持,比較困難。加之內部存在的許多問題以及泛藍的分裂,導致了國民黨選票的大幅度流失。

此次慘敗給了國民黨反思的機會,有六成選民沒有投蔡英文,國民黨只要認真反思,找準定位,就能重新匯集民意。國民黨要圖東山再起,需要改變政黨文化,重視青年、重視基層和人才梯隊培養,重視中南部。

國民黨的優勢在兩岸。敗選後,國民黨要繼續堅持「九二共識」,讓選民看到國民黨在兩岸關係上的不可替代性和堅持「九二共識」的正確性,讓選民看清楚沒有「九二共識」,就無法保證和平發展的成果。

記者:臺灣政局的這一變化對兩岸關係將產生怎樣的影響?大陸方面應如何因應這一變化?

朱松嶺:本次島內政黨輪替是兩岸關係面臨的新問題,因為臺灣未來執政黨在「九二共識」上尚未明確態度,這種不確定性將隨著民進黨和蔡英文的執政而逐步顯現。有兩種可能性:一種認同「九二共識」,維持現狀;另一種是拒絕「九二共識」,將地動山搖。

民進黨和蔡英文對「九二共識」的態度還需要觀察。5月20日蔡英文就職之前,是相對重要的觀察期,這一個觀察期內形勢將逐漸由混沌到明朗。

大陸方面,中臺辦、國臺辦發言人在對選舉結果發表談話時已經表明了態度:「我們的對臺大政方針是一貫的、明確的,不因臺灣地區的選舉結果而改變。」大陸方面已經體認到,選後民進黨將要全面執政,成為兩岸關係未來發展的可能變量,同時也將成為對臺工作面對的必然常量。我們尊重臺灣人民所做的選擇;同時期待蔡英文為首的民進黨能順應歷史潮流,順應主流民意,以兩岸民生福祉為重,以和平發展為重,以臺灣人民利益為重,及時做出對於「九二共識」的積極表態,從而為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夯實互信基礎。

2016臺灣地區選舉之後,兩岸關係的大趨勢、大方向、大格局並未有根本性的改變,兩岸民眾都十分希望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並在過去的8年中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經濟、文化、社會和安全等方面全方位的紅利,這是兩岸最大的民意,也是最常的根基,因而也是我們最大的信心所在。兩岸領導人會面,已經清晰定義了兩岸關係現狀為以「九二共識」為共同政治基礎,以「和平發展」為共同道路,以民生福祉為依歸,以民族復興為共同目標。這是兩岸最大的共識,也是兩岸最常的現狀。

歷史的辯證法告訴我們,變即是常。針對這種形勢之變與格局之常,政局之變與民意之常,大陸方面同樣要堅持常變結合,有所為有所不為。大陸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完整的堅定意志不會變;追求國家統一的政治目標不會變;謀求兩岸民生福祉的訴求不會變;對於經過兩岸雙方共同努力,確定下來的「九二共識」的堅持不會變。

當然,針對臺灣選舉後顯現出來的新問題、新矛盾、新變局,大陸應未雨綢繆、應勢而動。唯有主動應變,才能保持對臺工作的與時俱進,才能更好地維護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才能更好地朝民族復興的方向前進。

《 人民日報 》( 2016年01月21日 20 版)

相關焦點

  • 中央舉辦座談會重申《反分裂國家法》兩岸學者:一錘定音
    《海峽新幹線》特約評論員、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朱松嶺指出,中央及時地召開《反分裂國家法》實施15周年座談會,能起到一錘定音的作用。朱松嶺表示,2016年民進黨重新上臺「執政」以後,妄圖借外部勢力幹擾兩岸關係發展、推動島內「臺獨」進程的企圖心不斷暴露出來。
  • 綠大賣「芒果乾」臺學者:只要不踩越紅線,兩岸關係不會變
    解放軍在臺灣海峽南北兩端舉行大演習。(圖源/解放軍東部戰區官方微博)據香港中評社報導,民進黨每逢選舉就操作兩岸議題、炒作敵我意識,大賣「芒果乾」。淡江大學全球發展學院院長包正豪表示,只要不踩越紅線,兩岸關係不會變。
  • 美眾議院通過「2019年臺灣保證法」 根本給不了臺灣民眾什麼保證
    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朱松嶺表示,臺灣問題是中國的核心利益。在事關國家尊嚴和主權問題上,中國政府和人民是毫不含糊的,絕不會坐視不理。他說,美國利用臺灣問題牽制、遏制中國的陰暗圖謀一直存在。「長期以來,美國國會總有一批議員和島內的臺獨勢力往返穿梭,眉來眼去,不斷為中美關係,為兩岸關係惹出麻煩,製造事端,他們在幹涉兩岸關係,阻擾中國國家的統一大業問題上說三道四、樂此不疲,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年以來美國國會粗暴幹涉中國內政一系列的涉臺法案一直不停地出現,妄圖利用美國國內法律規範中國內部事務,他們動輒對中國的內政問題橫加指責,跟島內的部分政治勢力搞所謂的價值聯盟等,拉臺灣站隊。
  • 兩岸關係發展面臨四大變數……
    未來一個時期,兩岸關係面臨更加複雜嚴峻的態勢。涉臺國際因素的風險挑戰前所未有增大,美臺勾連將達到十分危險程度。民進黨「一黨獨大」格局持續,大肆操弄「漸進臺獨」「法理臺獨」,島內分裂活動將更加猖獗。同時,大陸率先從新冠肺炎疫情中走出,經濟發展穩定向好,對兩岸關係發展的主導權、影響力不斷增大。兩岸關係發展將面臨四個主要變量的影響。一、涉臺國際因素將成最不穩定變量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變,疫情對國際格局產生深刻影響,加大對中國安全形勢的不確定、不穩定性,並向臺海方向傳導。
  • 臺海觀瀾|淺析兩岸關係最新表述
    評論的作者指出,以往大陸的對臺政策,其中很重要的一條是「和平統一」,但是,在去年11月初發布的中共中央十四五規劃建議中,涉及兩岸關係的部分,「和平統一」的表述沒有了,代之以「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作者由此得出結論,這是嚴重的政治信號,「或可真正視為重大改變」。
  • 關係破冰?兩岸合作迎來新機遇!
    日前,兩岸企業家峰會正式拉開帷幕。在峰會上,兩岸企業屆代表都表達了想要共同合作的期願。如今,大陸的數字經濟蓬勃發展,與傳統產業的深入結合,讓數字經濟迎來更多新的機遇。這不由讓人抱有疑問,這會不會是兩岸關係破冰的開始?
  • 臺灣地區政黨體制與兩岸關係的內在聯繫
    於「兩岸關係」的對立性方面,兩岸關係指的就是中國大陸與臺灣地區的關係問題,而兩黨對於兩岸關係的對立性,集中體現在對「九二共識」的看法上。國民黨對「九二共識」是認可的,並且提出「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口號,試圖尋求與大陸關係的穩定平衡點。國民黨馬英九執政時期,多次提到兩岸具有「九二共識」,兩岸關係也因此向好的方向發展。相反,民進黨完全不認可「九二共識」的說法。
  • 臺教授:蔡英文處理兩岸關係 莫被浮雲遮望眼
    他說,承認九二共識的韓國瑜喊「貨出去、人進來」,當選高雄市長,足以說明臺灣老百姓最期待怎樣的兩岸關係。劉容生說,沈君山一生都在關心兩岸,思考如何增進兩岸關係;沈校長也真正看出,位居高位者的責任與使命,必須具備的胸懷,如果真正用心做事,多從民眾角度來看,自然可以把浮雲或烏雲給趕走,清楚知道怎樣做出選擇。
  • 最有格局的3大星座,有設想,有規劃,大格局
    格局,說白了是一個人的眼界。井底之蛙,看到的只是一小片天空,所以,他覺得窩在井底就挺好了。魚兒看見的,是一片海域,對蛙來說,有很大進步,但仍有局限。而雄鷹,看見的是整個天空,所以,他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歷練更多。要想像鷹一樣翱翔天空,只有學會打破局限,擴大格局。要想擁有江山,心中必有江山。
  • 兩岸關係「划龍舟」 蔡英文你卻在岸上走
    這可以看出幾位大咖臺商缺席此次活動,一方面是表達對臺灣當局對兩岸關係的不作為的抗議和不滿,另一方面則是用這種方式希望臺灣當局需要拿出務實行動來化解兩岸關係僵局。冷暖之間見民情,增減之間看民意。自從1987年臺當局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以來,兩岸貿易與臺商赴大陸投資愈來愈多,目前大陸是臺灣最大的貿易夥伴、第一大出口與第二大進口地區,同時也是臺商對外投資與民眾外出旅遊最多的所在。同時,根據國臺辦發布的數據,2016年,臺灣居民來大陸573萬人次,比2015年增加30萬人次,同比增長4.2%。大陸居民赴臺灣361萬人次,減少近80萬人次。
  • 兩岸經濟增長,臺當局:大陸根本離不開臺灣
    今年的「兩岸企業家峰會」針對逐漸增加的「出口額」給出了答案。從會議數據中不難看出,臺灣地區之所以能在疫情期間維持增長的經濟狀況,很大的原因來自大陸。如果沒有大陸,臺灣地區的經濟增長將難以實現。但是臺灣陸委會卻認為,從臺灣地區的「出口額」能看出,大陸非常依賴臺灣地區「出口」的商品。
  • 2020兩岸關係回顧(二):兩岸民間交流凝心聚力,助推和平發展
    今年以來,隨著民進黨贏得島內選舉,臺灣政治環境日益「綠化」,島內民進黨一黨獨大的政治格局不斷穩固。臺當局加速推動「去中國化」,大肆破壞兩岸交流合作,同時加緊勾連國際反華勢力,向「臺獨」方向不斷邁進,嚴重衝擊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在兩岸日益複雜嚴峻形勢下,大陸始終堅持「九二共識」及一個中國原則不動搖,持續深入推動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兩岸融合發展取得新成效。
  • 2019「六問」臺灣:兩岸關係發展好or差
    在民進黨及「臺獨」勢力的操弄、裹脅下,島內民意對大陸較為敵意,誤解頗深,即便是馬英九主政時期,雖進行了撥亂反正,但島內政治氛圍未發生大的變化,民意亦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大中國意識下降,臺灣主體意識上升,對大陸的好感與認同度不高。而現今民意發生了明顯變化,島內民眾對大陸好感與認同度上升,敵意下降。
  • 國民黨不能缺席兩岸關係
    這一論壇的舉行說明,哪怕已在島內失去主導性,甚至是被打壓到生存維艱,國民黨仍是溝通兩岸不可或缺的角色。兩岸和平論壇是國共論壇轉型而來。在此之前,有人預測今年論壇不辦了,因為國民黨在島內過於弱勢,民進黨「一手遮天」,且一意孤行地將兩岸關係越帶越僵,官方溝通渠道已斷。
  • 《兩岸關係》——臺中紀行
    大甲鎮瀾宮——開啟兩岸媽祖文化交流的臺灣媽祖宮廟   曾於19世紀80年代末首先開啟海峽兩岸媽祖文化交流的臺中大甲鎮瀾宮,近20年來每年都要組織信徒前往福建莆田湄洲島進香朝聖,使其成為與湄洲島媽祖祖廟聯繫最密切的臺灣媽祖宮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