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地圖是怎樣「畫」出來的

2020-12-16 人民網

原標題:古代地圖是怎樣「畫」出來的

  最近大家對於中國古代的地圖有很大興趣。南京博物院的鎮館之寶《坤輿萬國全圖》走出「深閨」上了電視節目被大眾認知。今年央視春節聯歡晚會上的《絲路山水地圖》不僅反映了明代中國和西方的陸路交通,還代表了中國古代地圖製作的一種傳統,注重旅行者視角。

  中國歷史上,更科學的製圖傳統來源於魏晉時期的裴秀。裴秀曾任職司空,負責地籍管理。他發現前人地圖沒有比例尺,而且方位也不嚴謹。他摸索出繪製地圖的六項原則:分率、準望、道裡、高下、方邪、迂直。前三者大致相當於現代地圖的比例尺、方向和距離,後三者用於校正實測裡程。裴秀以一分為十裡,一寸為百裡,將前人繪製的《天下大圖》縮為《方丈圖》,「備載名山都邑」。他的門客還進一步將《方丈圖》縮小到1/5,製作了西晉的全國地圖。

  裴秀的製圖原則被認為是「計裡畫方」的淵藪。這種方法把地球當成一個平面,用於地籍管理、城市規劃等小範圍製圖,誤差尚可接受。但是,在製作大範圍地圖時,地球的球面導致的變形嚴重影響了準確度,地圖質量大打折扣。北宋的《禹跡圖》是現存最早的按計裡畫方製作的地圖。此時,裴秀時代已經過去了700多年,成圖質量依然不可直視。明代的全國地圖是羅先本1541年前後繪就的《廣輿圖》,也採用了計裡畫方製圖。

  怎樣把地球的球面表現在二維平面上?這就催生了地圖投影。最早準確測出地球周長的埃拉託色尼也最先創立了經緯網,繪製了地中海周邊地圖。1569年,墨卡託設計了正軸圓柱投影,相當於在地球中心點一盞燈,把地面上的點投射到垂直於赤道的圓筒上,繪成地圖。在這種投影製成的地圖上,經線和緯線垂直相交,地圖上的角度與實際一致,是在大航海時代使用最廣泛的地圖。墨卡託地圖是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地圖,有兩個突出要素:球面投影,經緯網製圖。

  墨卡託投影地圖上,高緯地區面積變形大,甚至無法表示極點。把墨卡託投影的圓筒兩端適當收縮,就可以畫出我們日常最常見的世界地圖:緯線彼此平行,緯度越高長度越短,僅中央經線與緯線垂直。1570年,這種地圖以奧特裡烏斯地圖之名首次出現,現代世界地圖由此奠基。

  10年後,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到達澳門。在中國輾轉多地、漢語精熟的利瑪竇向當時的明朝萬曆皇帝獻上了生日賀禮,一幅偽圓柱投影的木刻世界地圖。萬曆甚為喜歡,協助工部員外郎李之藻將中國轉繪到世界地圖的中心位置,並利用《大明混一圖》等中國地圖資料對利瑪竇的底圖進行完善。一年左右的時間裡,李之藻增補了大量關於中國的地理信息,中國省份、重要城市都有詳細標註,對黃河、長江還詳細標出了其發源地和流經的省份。

  1602年,李之藻將此圖刻為6屏,名《坤輿萬國全圖》。1608年,明王朝摹繪了《坤輿萬國全圖》,現藏於南京博物院。

  算起來,利瑪竇1578年離開歐洲時,奧特裡烏斯世界地圖只有最初的1570版本,利瑪竇帶到中國的就是這一版。1584年,他在肇慶將奧特裡烏斯地圖漢化為《輿地山海全圖》,1600年,在南京把地圖更新為《山海輿地全圖》。目前所見的《坤輿萬國全圖》則是李之藻在利瑪竇支持下,整合歐洲、美洲、中東和中國等大量地圖數據完成的。《坤輿萬國全圖》不僅糾正了1570版奧特裡烏斯地圖中關於中國和東亞的大量錯誤,甚至南美洲的輪廓也更接近真實。

  《坤輿萬國全圖》中還有400多個不見於奧特裡烏斯地圖的中文地名。聊舉一例。高中地理關于洋流一節的圖中,在非洲南端有一支厄加勒斯暖流,名字來自非洲最南端厄加勒斯岬角。厄加勒斯是西班牙語「針」的意思,但附近沒有針狀地標。同樣位置,《坤輿萬國全圖》標為「羅經正峰」,意思是,用來校正羅經(指南針)的山峰。現在我們知道,磁偏角在不同地點各異,而且同一地點的磁偏角也會隨時間變化。查詢美國地質調查局磁偏角的數據發現,1590年,非洲最南端磁偏角為零。據此,知名學者李兆良指出,「中國人航海經驗豐富,很早就知道磁北並非真北。因此,《坤輿萬國全圖》把這裡的山峰命名為『羅經正峰』,表示在這裡,這個時期,正北與磁北重合,完全合理。這清楚表示明代人已經到達非洲最南端。西班牙命名『Cape Agulhas針狀岬角』即使有指南針的含義,也是不明所以,缺乏解釋的,唯一可能是得自中國的部分信息。」

  古地圖代表著一個人群、一個國家認識世界的廣度、深度和角度。《坤輿萬國全圖》是17世紀初一流中西地圖學者密切合作的結晶,不僅奠定了我們中國人觀察世界的最初視角,也代表了大明王朝對世界的認識廣度和深度,甚至有可能重新書寫世界地理大發現的歷史,這樣的國寶應該讓更多的人認識熟悉。

(責編:魯婧、潘佳佳)

相關焦點

  • 科普|在中國古代,是怎麼繪製地圖的?
    《禹跡圖》和《華夷圖》參考唐代的《海內華夷圖》,宋朝時繪製,經過不斷地完善,和今天我們看到的全國地圖已經非常接近,特別是境內的長江、黃河等水系的輪廓十分接近當下,看完讓人驚訝古人的智慧。那麼像《禹跡圖》和《華夷圖》這樣的全國地圖,1000年前的先民不藉助現代技術,是怎樣繪製的這麼精準的呢?
  • 怎樣畫一張地圖?
    視頻文字稿: 怎樣畫一張地圖? 用紙筆勾勒出道路大概的方向、周圍建築物的輪廓,寫上路名。這樣就得到了一張簡單的地圖,但是你照著它可能連自己家都找不到。 因為你的地圖不能準確地描述道路的長度、方位等信息。
  • 沒有衛星以前,中國人畫的地圖是怎樣的?
    我們享受著衛星導航系統帶來的巨大方便,但你可曾想過,沒有衛星以前,古人畫的地圖又是怎樣的呢? 它的另一個突出特點,在於細密的方格之中,畫出了遠較《華夷圖》精確的海岸線。這是因為該圖採取了以「每方折以百裡」的比例尺而「計裡畫方」的結果;這種12世紀的科學繪圖方法,「大大超過西方製圖學」。 這一點還可見於它較之《華夷圖》細緻地畫出了山東半島外凸的輪廓,以及杭州灣內陷的海灣。
  • 在沒有衛星的古代,人們靠什麼畫地圖?
    這三份地圖各當典範近百年,只因歐洲的地圖製作者們總是長時期偏愛既有的範本而忽視或拒絕了新資料。路德維科·喬裡奧地圖明顯含有古代歐洲人對東亞和中國的想像,但也體現一些更具時代性和實證性的資料,可以視為耶穌會士登上舞臺之前,西方有關中國地理知識的總結之作。耶穌會士衛匡國繪製中國地圖時主要根據中國的現有地圖和方志資料,再以其西方繪圖技術和地理知識加以調整。
  • 古人是怎樣繪製地圖的?拉著「機器人」全國跑,繪製方法了不起
    歷史九點半/文古人沒有衛星,是怎樣繪製地圖的?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禹跡圖》和《華夷圖》參考唐代的《海內華夷圖》,宋朝時繪製,經過不斷地完善,和今天我們看到的全國地圖已經非常接近,特別是境內的長江、黃河等水系的輪廓十分接近當下,看完讓人驚訝古人的智慧。那麼像《禹跡圖》和《華夷圖》這樣的全國地圖,1000年前的人不藉助現代技術,是怎樣繪製的這麼精準的呢?
  • 古人為何要畫地圖?
    【編者按】地圖是什麼?當代最著名的兩位地圖史學家哈維繼而大衛如是定義:「地圖是一種圖形表現,可以從空間上幫助理解人類世界的事物、概念、條件、進程或事件。」那麼,繪製地圖到底是為了表達怎樣的歷史、文化和態度?模山範水,繪山畫海的動因是什麼?
  • 「茶葉地圖」怎樣畫出來
    茶葉最早作為祭品使用  「茶葉」在世界各國有多種叫法,比如「Tchai」「Cha」「Tay」等,但「茶」這一詞彙來源於中國古代方言。  公元前2世紀,西漢司馬相如在《凡將篇》中提到的「荈詫」就是茶;西漢末年,在漢代辭賦家揚雄所著的《方言》中,稱茶為「蔎」;《神農本草經》中,茶葉也被稱為「荼草」或「選」。  茶葉源於中國。
  • 古代地圖簡史: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繪製地圖的國家之一
    古代地圖發展的歷程,大致可以分為原始地圖、古典地圖和實測地圖三個階段。 原始地圖時期——西晉之前 有關地圖的傳說,最早見於《易·繫辭》中「河圖洛書」的傳說。「河圖洛書」到底什麼樣,眾說紛紜,誰也沒見過,是不是具備地圖因素,無法定論。現存史籍中真正可以看做具備地圖要素的,是《世本·作篇》中記載的史皇所作之圖。
  • 梁海雁徒手畫中國地圖各省份地圖信手拈來
    一根粉筆,一個黑板,沒有任何參照,邢臺第十二中學的初二年級美術老師梁海雁一分鐘內就畫出一個地圖。拿著地圖對照,無可挑剔。昨日,記者走進第十二中學,看老師梁海雁寓教於樂,教授學生畫畫。不足一分鐘畫出地圖走進一間教室裡,只見梁海雁拿起一根粉筆站在講臺授課。梁海雁先從「雞」的脖子部位開始畫起,一邊畫一邊教學生:「走著走著就到內蒙古了,接下來就是渤海灣,這個地方要注意,不能太彎了,好,這就可以完整合上了。」再畫上臺灣和海南島。在輪廓內部,梁海雁彎彎曲曲勾勒出長江和黃河,這樣,一個地圖就出現在眼前了。整個過程用時不到一分鐘。
  • 畫一張杜甫的人生地圖:中學教師布置開放式作業走紅
    西安一中學教師布置「唐詩地圖」作業走紅,希望用開放式作業激發學生創新思維  「讓傳統文化成為觸手可及的現實存在」  「畫一張杜甫的人生地圖,他一生去了哪些地方,在哪些地方都留下了怎樣的詩作。」後來,我鼓勵學生回去都畫一張杜甫的人生地圖,他一生去了哪些地方,在哪些地方都留下了怎樣的詩作。  新京報:第一次繪製「唐詩地圖」是什麼時候?  劉麗萍:是2017年,我們學校買了吳真的「唐詩地圖」讓學生讀,那本書的寫作思路就是介紹各個地點的詩歌。當時有語文組的老師提了一句,為什麼不能讓學生以地圖的形式畫出來呢?
  • 臺版的中國歷史地圖到底畫得怎麼樣?
    說通俗一點,學習歷史可以使你智慧,可以使你變得更聰明 關於中國歷史地圖,有很多版本。其中譚其驤版本流傳最廣,也是目前中學歷史教材中的權威版本。然而譚版地圖的「地圖開疆」是其最大的缺陷。除了譚版之外,還有其他版本,但是很少出現比較精美的。最近,小編發現一套臺灣製作的中國古代歷史地圖,也十分精美,也相對客觀。
  • 古人怎麼畫地圖,比現代人厲害多了
    古人是怎麼畫地圖的?他們比現代人厲害多了我們讀了所有的介紹,只是為了呈現一段不同的歷史。眾所周知,映射是一項非常複雜的任務。測量員不僅要知道他要繪製的區域的輪廓和山內地形的方向,還需要準確測量山的輪廓和兩個地方之間的距離。在現代科學技術和衛星的幫助下,雖然這些任務很容易完成,但毫無疑問,在科學技術水平較低的古代,很難繪製地圖。
  • 古代沒有衛星和無人機如何繪製最早的「世界地圖」?
    在這座墓葬中發現了7幅距今2400多年的地圖。這也是我國最早的地圖,比《禹跡圖》提前1300多年。1602年,明代地理學家李之藻和傳教士利瑪竇共同繪製了一幅世界地圖,起名字叫《坤輿萬國全圖》。地圖的繪製參考了西方的相關資料,但並沒有把歐洲放在世界的中心,而是以中國為中心。
  • 中國古代地圖出現在何時?當時是如何製作的,地圖用在哪兒?
    中國古代地圖出現在何時?當時是如何製作的,地圖用在哪兒? 我們生活在現在的人們對於地圖是相當熟悉,工作和生活中越來越離不開地圖,去一個單位或地方,駕車旅遊等等都用上了電子地圖了。但是你們知道在古代是什麼時候開始出現地圖的嗎?我們的先民在那個時候是怎麼樣製作地圖和實用地圖的呢?
  • 世界上最早的古地圖究竟是何人繪製出來的?
    可是一幅幾千年前的古地圖的發現打破了現代人的認知,這幅地圖的出現說明了幾千年以前就已經有人類對南極洲進行過探險並且繪製成了地圖。這是多麼令人不可思議的事情啊。很難想像幾千年以前是何人將南極洲冰雪下的地貌給繪製出來的,並且這不是瞎畫出來的,通過現代科技的探索,確認古圖所記錄的山脈走勢和高度都是非常精確的。2.「澤諾地圖」之謎。澤諾地圖」上的挪威、瑞典、德國、蘇格蘭等地的精確度以及島嶼經緯的精確度,達到了令我們今天的現代人吃驚的地步。
  • 古代人沒有衛星,是怎麼畫出地圖的?看完簡直佩服中國古人的智慧
    小夥伴們有沒有想過,現在有衛星定位,拍照,做出導航地圖易如反掌。但是在古代,那時候的人沒有衛星,甚至連望遠鏡,羅盤都還沒發明的時候,又是如何繪製地圖的呢?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說說地圖的起源。有些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在合作調查之後,發現了人類在地圖繪製方面的起源甚至要早於文字。
  • 18分鐘畫出中國地圖
    本報訊(記者鄢璐)文家市鎮31歲的青年王國柱有一個奇怪的嗜好,工作之餘只要一看到白紙,他就情不自禁想要在上面畫地圖。如今,世界地圖、中國地圖、瀏陽地圖,他都爛熟於心,拿起筆不用看原圖就能描出一幅。18分鐘畫出中國地圖及各省省界線  「聽說你不用臨摹就能畫出各種地圖,還包括世界地圖?」
  • 這些中國古代地圖數量龐大,為何沒有得到重視
    數量如此龐大的地圖在以往中國古代地圖的整理與研究中基本被忽略了,其原因一方面是古籍中的插圖大多是刻版印刷的,精美程度難以與繪本地圖相比;另一方面,傳統中國古代輿圖的研究大都只關注那些體現了「科學性」、看上去繪製「準確」的地圖,從這一視角來看,古籍中的地圖絕大多數都是示意性質的,遠遠談不上「科學」。
  • 地圖的歷史⑥︱遊走在製圖學與山水畫之間的中國傳統地圖
    後世在編纂二十四史的時候,大多會根據前朝留下的地圖等檔案編成《地理志》一章,以體現皇朝正統的延續。「東方託勒密」裴秀和他的「製圖六體」古代中國製圖的人很少像西方那樣在歷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即使留下名字,也無法和作品對應。歷史記載東漢著名科學家張衡曾畫過一幅地形圖,但具體畫了什麼、怎麼畫的,卻並無定論。
  • 瀏陽男子嗜好畫地圖 18分鐘能畫一幅中國地圖
    瀏陽市文家市鎮31歲的王國柱有一個特殊嗜好,只要一看到白紙,他就情不自禁想要繪地圖。如今,世界地圖、中國地圖、瀏陽地圖,他都爛熟於心。    王國柱找來一張14開白紙向記者展示他的「特長」,短短18分20秒,一幅輪廓清晰的中國地圖躍然紙上,各省市分界線,從漠北到滇南,從天山到餘杭,王國柱幾乎是一口氣描下來。「因為要畫得細緻,山川,河流、著名景點,所以比較考驗記性。我最喜歡畫湖南,因為它與六省搭界,不過要畫好邊角有難度。」王國柱說。    王國柱說,他是讀小學時愛上的畫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