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疫情持續蔓延的當前,全球汽車行業企業轉產口罩、呼吸機又有了許多進展。
新冠肺炎檢測,目前常用的核酸檢測,在專門的實驗室中最快也要四個小時以上拿到結果,而汽車零部件巨頭博世最新研發的全自動快速測試系統,可以在現場2個半小時出結果。
近來,不僅是博世,還有更多零部件企業加入抗疫大軍,法雷奧等生產呼吸機,李爾、採埃孚、馬勒等忙著做口罩。為提高防疫物資的製造水平,4月7日,國際電工委員會(IEC)聯合國際標準化組織(ISO)首次面向全球免費公開了呼吸機等電子醫療設備相關的28項國際標準。
開發技術贏得時間
全球蔓延的疫情,已是觸目驚心。世衛組織報告表明,截至歐洲中部時間4月8日10時(北京時間4月8日16時),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為1353361例。統計顯示,截至北京時間4月9日8時,美國累計確診病例430376例,是全球累計確診病例數最多的國家。
圍繞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這一核心,零部件企業迅速進行相關研發工作。博世研製的全自動分子診斷測試系統,不僅可以檢測新冠肺炎,還可以對甲型和乙型流感等其他九種呼吸道疾病進行測試。「博世檢測方案的特殊之處在於它提供的鑑別診斷,可以為醫生爭取時間。而其快速可靠的診斷結果,可以幫助醫生迅速採取適當的治療手段。」博世醫療健康有限公司總裁馬克·邁耶(Marc Meier)表示。
疫情較為嚴重的美國紐約,由於呼吸機短缺,部分醫院已開始讓兩名患者共用一臺呼吸機。為了改善呼吸機短缺的現狀,讓更多有能力的生產企業迅速轉產, 近來很多歐美國家已經批准汽車企業生產呼吸機。
目前,法雷奧與醫療器械公司合作,將在4月初至5月中旬的50天內生產1萬臺醫用呼吸機。在英國政府推動下,沃克斯豪爾、本田和豐田在英國的工廠已經在開展呼吸機等相關設備的製造籌備。在歐洲疫情較為嚴重的義大利,馬瑞利、法拉利及其母公司FCA正與Siare合作生產呼吸機零部件,希望將Siare的呼吸機月產量從150臺提升到500臺。呼吸機製造商Siare執行長吉安盧卡·普雷齊奧薩表示,「呼吸機製造和汽車製造存在共同點,都非常依賴電子和氣動技術。」
在美國,通用汽車已開始與一家呼吸機公司合作,月產能目標將達到1萬臺。而福特汽車將與合作夥伴Airon公司合作生產簡易版呼吸機,未來100天內將生產5萬臺,根據需要,每月最高產量可達3萬臺。
而美國知名研發機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研究人員提出,希望通過開發3D列印的呼吸機分配器來解決呼吸機短缺的問題。的確,在呼吸機上有部分一次性消耗部件,通過3D列印技術是最佳選擇。
就地取材迅速轉產
新冠肺炎超強的傳染力,使一線醫護人員的健康受到威脅,而防護面罩無疑增加了一道安全屏障。
在德國沃爾夫斯堡和英戈爾施塔特的3D列印中心以及奧迪、本特利、布加迪、曼特拉布斯、保時捷、大眾以及大眾零部件的工廠,正在依靠3D印表機,生產救治急需的醫用防護面罩。而斯柯達也與研究機構合作開發了新技術,靠3D列印生產可重複使用的FFP3級別的防護面具。
而「吸粉力強」的特斯拉,則就地取材,利用汽車零部件及顯示屏面板設計生產了一款呼吸機。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宣布,特斯拉紐約工廠將很快重啟全部用來生產呼吸機。
美國福特也開始用3D列印方式生產面罩,第一批3D列印面罩已經運往密西根州的醫院使用。福特表示,每周將從兩家福特工廠製造10萬個3D列印面罩。近期,福特還與3M和通用合作,為防護面罩和呼吸機的製造提供支持。福特和3M現在正在研究設計電動空氣淨化呼吸器面罩。不同尋常的是,研究人員充分利用了福特汽車的零部件,其中包括使用通風座椅上的風扇,並配備了可攜式電池,一次充電持續使用8小時。
在口罩的生產方面,已經有FCA、福特、通用、邁凱倫等汽車企業表示將考慮投產。而蘭博基尼將在義大利工廠生產口罩和防護面罩,其宣布每日產量為100隻,原因是使用了汽車隔音棉等現有材料加工並全部手工縫製。而位於南非的大眾汽車公司已開始製作口罩和防護面罩。
近日,通用汽車負責全球採購和供應鏈的副總裁希爾潘·阿明在致供應商的一份報告中表示,通用汽車將向600家零部件供應商提供關於口罩生產的詳細材料、設備和工藝規範,以幫助零部件企業改進和擴大口罩生產線。「我們的目標,是為那些急需口罩的人提供更多的口罩。」阿明說。
通用汽車在底特律郊區一家零部件工廠於4月6日開始試產口罩。通用汽車預計,將在4月8日生產出2萬隻口罩,一旦該生產線全速運轉,每日將生產5萬隻口罩,月產能將達到150萬隻。
這些企業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歐美疫情防控一線的物資需求,但是與眼下的形勢相比,還需要更多的企業齊心協力,共同努力。近來,紐約州從中國訂購了1.7萬臺呼吸機應急,法國從中國訂購了10億隻口罩,同時,比亞迪要出口7000萬隻口罩,還有些中國車企生產的防疫物資也正在加速走向海外,共同參與全球的抗疫行動。
在全球抗擊疫情的關鍵時刻,中國汽車業先為全球汽車行業做了一個「滿分」示範,隨後,憑藉工業技術能力,全球車企也在迅速研發和轉產抗疫物資的道路上,形成了一股強大力量。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中國汽車報,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