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這些食品與健康流言,你中招了嗎?

2021-01-12 科技日報

◎ 科技日報記者 付麗麗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2020年已然過去,這一年,與民眾生活密切相關的食品安全與健康流言有哪些?1月8日,在「2020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上,中國科協科學闢謠平臺與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共同發布「2020年食品安全與健康流言榜」,以澄清事實,還原真相,終結謠言,用科學的聲音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

且看這十大流言,你聽說過幾個?

流言一:冷鏈食品外包裝發現新冠活病毒,看來不能再吃冷凍食品了。

這一年,新冠肺炎疫情牽動人心,繼青島首次在冷鏈食品外包裝上分離到新冠活病毒,並證實接觸新冠活病毒汙染的外包裝可導致人的感染以來,多地出現進口冷鏈食品外包裝檢出新冠病毒陽性。一時間,「看來,冷凍食品都不能吃了!」網絡上這種聲音鋪天蓋地而來。

圖源:視覺中國

真相:低溫冷凍食品相關的主要是流通環節,如搬運、操作環節引起的傳播,截至目前全球8000多萬例確診病例,並沒有發現因為直接食用冷凍食品而引起的感染。

專家表示,正規渠道購買的正常冷凍食品可以食用。

如果從非正規渠道購買冷鏈食品,這些食品包裝表面一定要做好消毒處理,做好自己的防護;接觸這些食品以後,要做好手衛生;處理這些食品時要防止飛濺,避免對周邊環境的汙染;處理完以後,要對環境、工具表面做必要的清潔、消毒處理;另外,在疫情期間最好吃熟食。流言二:復原乳沒營養是「假牛奶」。

有媒體報導,復原乳是「假牛奶」,甚至是牛奶中的地溝油,營養流失嚴重,喝復原乳對孩子的身體沒有好處。

真相:這一說法沒有任何科學依據。鮮牛奶是指牛奶脫離牛體24小時之內的牛奶;復原乳又被稱為「還原乳」或「還原奶」,是將乾燥或者濃縮後的乳製品與水按比例混合均勻後獲得的乳液。相比鮮牛奶,復原乳的生產工藝增加了高溫殺菌的步驟,但對於主要營養成分(如蛋白質和鈣),幾乎沒有影響。

專家表示,復原乳是一種普遍使用的乳製品原料,並非「劣質產品」,其同樣可以為人體提供蛋白質和鈣等營養素。

流言三:泡發食物都很危險,都會造成米酵菌酸中毒。

去年,黑龍江雞西酸湯子中毒致9人死亡事件在網上瘋傳,米酵菌酸這個原本人們不太熟悉的物種,卻引發了大大的恐慌。很多人因此開始擔心各種浸泡食物安全性,拒絕浸泡一切食物,生怕中招。

真相:米酵菌酸是由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麵亞種在特定溫度和生長條件下才會產生的小分子毒性代謝產物。家庭泡發穀物自發酵食品、變質鮮銀耳和變質薯類食品是容易導致此類中毒的主要食品。

有一項關於酵米麵和銀耳米酵菌酸中毒的調查顯示:

檢出椰酵假單胞菌和米酵菌酸的陽性率依次為鮮銀耳>其它穀類及製品>玉米和酵米麵>幹銀耳,鮮銀耳的檢菌、檢毒陽性率分別高達4.04%和8.21%。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浸泡食物都有米酵菌酸的,大可不必因此而拒絕一切浸泡食物。

流言四:吃冷凍肉有害健康。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冰箱的冷凍層,長年都囤著冷凍肉,但有流言說,長期吃冷凍肉對身體有害,這是真的嗎?

圖源:視覺中國

真相:正規生產的冷凍肉經過嚴格的標準和生產程序,安全有保證。其解凍後,除了營養成分會有少許損失,其他食用品質幾乎沒有影響。

流言五:加食品添加劑的零食都是不健康的。

很多人經常說,零食裡都是添加劑,甚至一根雪糕裡都有十幾種食品添加劑,都是不健康的。

真相:按照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相關要求使用食品添加劑,不會影響人體健康。專家介紹,食品添加劑在批准使用前都會經過嚴格的安全評價,到目前為止沒有發現因為規範使用食品添加劑而導致的損害消費者健康的事件。食品添加劑的安全性歸根結底是要看使用量和攝入量,和使用的品種數量沒有必然聯繫。只要按照國家標準的要求,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劑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大家並不用太擔憂。

流言六:速凍食品沒有營養。

逛超市,速凍餃子、點心、肉丸……各種各樣的速凍食品讓人目不暇接,很多人都覺得這些東西凍了很久,都是沒有營養的。

真相:速凍食品是中國傳統食品工業化的優良載體,是採用速凍的工藝生產,在冷鏈條件下進入銷售市場的食品,其特徵是利用低溫最大限度保存食品的原有品質。

以蔬果為例,冷凍蔬果一採摘下來很快就會在零下 18℃ 下進行冷凍。在這個溫度下,蔬果的呼吸作用幾乎停滯,微生物也無法生長繁殖,理論上甚至更有助於營養物質的保留。

美國農業部調查顯示,冷凍蔬果和新鮮的相比,營養素含量整體上沒有明顯差異,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冷凍蔬果中維生素 C、B 族維生素、類胡蘿蔔素的保存率還更高;英國謝菲爾德哈萊姆大學研究 37 種產品後發現,新鮮食品和冷凍食品之間並沒有太大營養差別。

正因如此,國際上的健康機構,包括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英國營養師協會(BNF)都認為:速凍食品和新鮮食品的營養價值並沒有太大差異,都可以作為健康膳食的一部分。

流言七:生乳標準低,所以奶味變淡了。

去年,有這樣一條流言賺足了公眾眼球,在2010年有關生乳的國家標準中,把蛋白質含量和菌落總數的標準下調、放寬了。因為標準低了,奶的質量差了,牛奶味道變淡了,越來越沒有奶味了。

真相:《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生乳》適用於生乳,不適用於即食生乳。「奶味」是主觀因素,不能作為衡量產品質量的指標,不影響產品的營養。

也就是說,這個標準針對的是那些被加工成鮮牛奶以及奶粉、冰激凌等奶製品的原料,而不是我們直接會喝到嘴裡的鮮牛奶產品,從生乳到牛奶,中間是要經過一系列加工處理過程的。

其次,奶味是個很主觀的感覺。由於個體差異影響,很難準確描述牛奶的口味變化,不同人、不同時候的感覺都不一樣。

流言八:國產食鹽裡的亞鐵氰化鉀有毒。

真相:亞鐵氰化鉀是我國食用鹽中允許添加的一種抗結劑,在常規烹飪條件下不會產生氰化鉀。按照相關規定在食用鹽中合理使用亞鐵氰化鉀,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流言九:食用隔夜菜會導致腎衰竭。

這真的是一個陳年老梗了。每隔一段時間,有人疑因吃隔夜菜引發急性腎功能衰竭的新聞都會重現,事實到底如何呢?

圖源:視覺中國

真相:隔夜菜密封后冷藏較短時間食用不會對健康造成危害,但發生腐敗變質的隔夜菜則不可再食用。儘量「按需適量製作,避免剩飯剩菜」。

一般來講,隔夜菜是指存放超過5~8小時的飯菜,特別是在天氣炎熱時,容易成為細菌生存、繁殖的天堂。而引起隔夜菜食用品質下降的主要原因包括由細菌增殖引起的食物腐敗變質和亞硝酸鹽含量的增加。

人體在食用被汙染的飯菜後很容易引發胃腸炎產生腹痛、腹瀉、腹脹、嘔吐等身體不適感。只有在極個別情況下,食用腐敗變質的隔夜菜導致腹瀉、又未及時補充水分而導致人體嚴重脫水時,才會引起腎臟缺血,引發急性腎衰竭。

在正常情況下,人體食用了變質的隔夜菜後僅會影響機體平衡造成不適感,並不會嚴重到引起腎衰竭。

流言十:塑料包裝的食品會引發癌症。

真相:允許用於食品包裝的塑料都經過嚴格的安全性審查,食品使用符合國家標準的塑料包裝,不存在安全問題。

編輯:劉義陽

相關焦點

  • 2020年的這些食品與健康流言,你中招了嗎
    2020年已然過去,這一年,與民眾生活密切相關的食品安全與健康流言有哪些?1月8日,在「2020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上,中國科協科學闢謠平臺與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共同發布「2020年食品安全與健康流言榜」,以澄清事實,還原真相,終結謠言,用科學的聲音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這些流言,你聽說過幾個?
  • 2020年這些食品與健康流言,你中招了...
    2020年已然過去,這一年,與民眾生活密切相關的食品安全與健康流言有哪些?1月8日,在「2020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上,中國科協科學闢謠平臺與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共同發布「2020年食品安全與健康流言榜」,以澄清事實,還原真相,終結謠言,用科學的聲音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
  • 2019年食品安全與健康流言榜公布,錯誤「養生」建議有害無益
    喝「千滾水」會中毒?喝荷葉茶減肥?生吃魚膽能清肝明目?錯誤的「養生」建議,不僅無益,還會對健康產生危害。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近日發布了2019年食品安全與健康流言榜,十個平時容易「中招」的流言被一一擊破。流言1 喝「千滾水」會造成亞硝酸鹽中毒科學真相:反覆煮沸的飲用水中亞硝酸鹽含量會有所增加,但在人體正常飲水量下,不會引起亞硝酸鹽中毒。
  • 冷凍食品不能吃? 戳破食品安全與健康流言
    中國消費者報報導(記者 孫燕明)1月8日,中國科協科學闢謠平臺與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共同發布「2020年食品安全與健康流言榜」,用科學的聲音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2020年食品安全與健康流言榜」發布現場。資料圖片流言一:冷鏈食品外包裝發現新冠活病毒,看來不能再吃冷凍食品了。
  • 這些科學流言你中招了嗎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茜)日前,2020年11月「科學」流言榜發布,快來看看這些流言你「中招」了嗎?1.「手機信號增強貼」能增強信號?對於這些疾病,都應該早檢查、早治療,梨子其實幫不上什麼忙。梨子水分佔了將近90%,靠吃一兩個梨治病,並不現實。5.獻血會影響人體免疫力?流言:獻血會影響人的免疫力,不要隨便獻血。
  • 2019食品安全與健康流言榜發布,撕下害人的偽裝
    錯誤的「養生」建議,不僅無益,還會對健康產生危害。   1月3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的「2019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在京召開。中國科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孟慶海出席會議並致辭。
  • 唾液測天賦、紙做饅頭:8月「科學」流言你中招了嗎
    唾液測天賦、紙做饅頭:8月「科學」流言你中招了嗎 社會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8年09月03日 18:08 A-A+   那麼,剛剛過去的8月都有哪些流言?最新一期的每月「科學」流言榜為你揭曉↓  流言1  瀋陽確診我國首例非洲豬瘟疫情,吃了患病豬肉會致死。
  • 別讓你的健康被這些流言「中傷」
    ■「拍完X光片後發現懷孕,孩子就不能要了」 ■「食鹽含有亞鐵氰化鉀,劇毒堪比砒霜」  ■「染上鼠疫無藥可治」 ■「5G基站輻射比4G強,對人體危害大」……  別讓你的健康被這些流言而且,很多流言喜歡從公眾關心的健康安全問題入手,聳人聽聞,製造恐慌。日前,在北京市科協等指導下,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北京地區網站聯合闢謠平臺發布了「智止流言,探求真知——2019年度十大『科學』流言求真榜」,榜單裡的流言絕大部分都與健康相關。本版摘取部分健康流言及其真相解讀、套路分析,以正視聽。
  • 2019年2月「科學」流言榜,這七個流言你中招了嗎?
    人工增雪催化劑影響健康?流言:2月13-14日,華北地區的大範圍降雪是人工增雪。人工增雪催化劑中含有的碘化銀會危害人體健康,並造成環境汙染。真相:在本次降雪中,確實有部分地區進行了人工增雪,但增雪使用的碘化銀催化劑即使全部降落到地面上,每平方公裡碘化銀的含量也僅有0.21克。
  • 這10個流言都闢謠了
    1月8日,在「2020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上,中國科協科學闢謠平臺與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共同發布「2020年食品安全與健康流言榜」,現在就讓我們來看一看。 且看這十大流言,你聽說過幾個?
  • 這些健身誤區你中招了嗎?
    在為健康保駕護航的基礎上,減重塑形也成為大家關注的重點。但很多人會陷入「無氧運動無法減脂」「力量訓練只適合男性」等健身誤區,看你中招了沒? 來源:新華網更多闢謠信息:網傳「2022年藝術課程進中考」?這些最新疫情謠言別信@貴州車主!ETC詐騙又出新套路,收到這種簡訊千萬別點連結!家長們請注意,別再被這類「教育資訊」欺騙!貴州各級網信部門9月依法查處違法違規網站6家、自媒體帳號26個「分段睡眠法」睡得又少又好?
  • 民生智庫 | 健康真相,別讓這些「科學」流言困擾你
    別讓這些「科學」流言困擾你,一起來看真相吧。1.「量子原塑」能防癌防糖尿病防高血壓?流言:量子原塑(礦物飲液)是經過量子技術磁化後的磁化水,富含百餘種天然礦物質和微量元素,飲用這種水可以防治癌症、糖尿病、高血壓、皮膚病等多種疾病。
  • 2018年這八大流言你信了嗎?
    2018年這八大流言你信了嗎?   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疫苗沒用可以不用接種?……2019年1月10日,智止流言,傳播真知――2018年度十大「科學」流言求真榜在北京科學中心揭曉。在十大「科學」流言中,有8條流言與健康息息相關,擺數據、做實驗,讓我們一一揭穿這些流言真相。
  • 九月的這些流言你信了幾個
    秋季各種海鮮水產大量上市,傳說中海鮮裡含有大量微塑料正毀掉國人身體,是真的嗎?「量子原塑」能防癌症還可治糖尿病、高血壓和皮膚病?每天只用4小時的「分段睡眠法」,真的能睡出「高效率」?滴幾滴眼藥水,就能有效治療白內障?以上這些網絡流傳的所謂「健康知識」,通通沒依據。9月科學流言榜出爐啦,逐個擊破這些忽悠人的健康流言。
  • 歲末 別被這些「偽科學」流言迷了眼
    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 張崢2020年即將步入尾聲,但各種傳言仍不消停:今冬將現60年來最冷冬天、吃泡發食物會引起中毒、「抗幽牙膏」能殺幽門螺桿菌、安檢儀輻射會傷害胎兒健康、空氣炸鍋易致癌……這些傳聞究竟是真是假?
  • 歲末,別被這些「偽科學」流言迷了眼
    2020年即將步入尾聲,但各種傳言仍不消停:今冬將現60年來最冷冬天、吃泡發食物會引起中毒、「抗幽牙膏」能殺幽門螺桿菌、安檢儀輻射會傷害胎兒健康、空氣炸鍋易致癌……這些傳聞究竟是真是假?
  • 新一季流言榜出爐,你中招了嗎?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這些都是流言,流言,流言!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北京地區網站聯合闢謠平臺、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昨天又公布了新一季的流言榜單,其中大多是我們也曾經將信將疑過的所謂「科學」。  公共WiFi風險很大?  貪小便宜就容易吃大虧
  • 減肥期間的幾個飲食誤區,你中招了嗎
    減肥期間的的幾個飲食誤區,你中招了嗎每個人想擁有一個完美的身材,肥胖不僅影響形象,更加容易增加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痛風、呼吸睡眠暫停症候群等多種疾病的風險。也許你存在以下飲食誤區,一起看一看有沒有中招吧。
  • 【謠言粉碎機】歲末,別被這些「偽科學」流言迷了眼
    2020年即將步入尾聲,但各種傳言仍不消停:今冬將現60年來最冷冬天、吃泡發食物會引起中毒、「抗幽牙膏」能殺幽門螺桿菌、安檢儀輻射會傷害胎兒健康、空氣炸鍋易致癌……這些傳聞究竟是真是假?流言1:今冬將是60年來最冷冬天真相:中國氣象局氣象分析師翟羽解釋,「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水大範圍持續異常變冷的現象。當溫度偏低現象的持續時間達到一定程度時,就稱之為一次「拉尼娜」事件。今年冬天會偏冷還是偏暖,需要在科學分析基礎上進行綜合研判,不是通過幾次降雪就能判斷出來的。
  • 這些健身誤區你中招了嗎?
    這些健身誤區你中招了嗎? 2020-11-30 16: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