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渡:經濟奇蹟背後的代價,大陸和臺灣是相似的

2020-12-19 騰訊網

[摘要]我覺得臺灣走過的路,特別是六七十年代的時候走過的那些路,仿佛是一個工業化過程中必經的痛苦。犧牲了環境,重工業汙染犧牲了人的健康,甚至於無數的家庭付出了代價。

騰訊文化 徐娉婷 發自北京

「2016華文好書評委會特別獎」獲獎作品《一百年漂泊:臺灣的故事》,楊渡 著

西方人曾經一度對臺灣「經濟奇蹟」鼓吹和豔羨,臺灣作家楊渡很不以為然,如今「經濟奇蹟」這個詞經常被用來形容大陸。楊渡深深知道,奇蹟的背後有著無數個體的辛酸疼痛、萬千家庭的流離失所。因為大陸正在經歷的,和二十年前的臺灣如此相似。

楊渡1958生於臺中農村,在童年時見證了臺灣經濟騰飛背景下家庭的分崩離析。這些經歷他在紀實小說《一百年漂泊:臺灣的故事》裡娓娓道來。

1960年代,臺灣土地改革後安定下來,開始從農業向工業轉型。農村紛紛開起了工廠,在這一背景下,楊渡的父親,一個天生不甘於平庸的農民,也開起了鍋爐廠。由於資金缺乏,他賣田地、借高利貸。但是由於他不懂鍋爐技術加之不善管理,財務上產生了巨大的漏洞。他用一個個親戚的名義去開支票應付財政困難,但是最終這些債務都壓在了他妻子——楊渡的母親身上。

因為跳票(空頭支票),楊渡母親被捕。母親在牢裡手足無措地哭泣時,旁邊的一個女人說,有什麼好哭的,這裡一半女人都跟你一樣。那個年代有許多女人在承擔著男人闖蕩失敗的後果。母親被捕期間,一家人嘗盡了人情冷暖:追債人惡語羞辱、房屋及家具被法院查封、孩子們天天吃醃菜……這些給少年楊渡帶來了巨大恥辱,他發誓一定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

聰明賢惠的母親出獄後,不得不接管起鍋爐廠的管理,勵精圖治,才慢慢有了起色,最終一家人從赤貧走向了富裕。

楊渡說,對於已經工業化完成的西方國家來講,他們在看到我們經濟飛躍時會說,哎呀,亞洲四小龍是經濟奇蹟。其實在這個轉型的過程中,多少農家破碎了。這樣的生命故事,這樣些人的傷心和眼淚、憂傷和彷徨都沒有被看見,好像只有「經濟奇蹟」四個字。

這也是促使他寫下家族故事的原因。他說自己寫的不是一本家族史,而是透過父母親的故事,去呈現臺灣社會從農村轉型到工業社會,再到商業社會的資本主義化歷程。這個過程,歐洲國家是以四百多年的長時間跨度逐步完成的,但在臺灣卻是以四十年時間,他稱之為「十倍速發展」。由於速度之極端,人性也遭到前所未有的扭曲,人們無法立即適應,所以產生了各種悲劇。

二十年後,這一幕幕轉型之痛又在大陸上演,1980年代之後,勞力密集的加工出口型工業在大陸急速發展起來,它所呈現的社會變遷之劇烈,幾乎與臺灣當年無異。

除了這一面向,這本書中也能看到臺灣政權更替下普通人的心境,書中借父親之口說到:

我們生下來被當做日本二等公民,讀完小學,就被美國人轟炸,天天躲恐襲。戰爭一結束,咱們以為可以做臺灣的主人了,可是國民黨來了,我們還是二等公民。「二二八」那時,打打殺殺。然後,美國人來了,說是來保護你,我們還要反過來感謝他們,幫助臺灣人打大陸。這個世界,改天換地隨便你,我們臺灣人吶,像土沙堆裡焢地瓜,燒得燙心肝,卻只能悶在地底沒得說。

近日,楊渡這本書獲得2016騰訊·商報華文好書評委會特別獎,對於此書的主題及背後的故事,他接受了騰訊文化的專訪。

臺灣作家、詩人楊渡

歷史轉變中女性承受的苦難容易被忽視

騰訊文化:這本書有兩個名字,臺灣版叫《水田裡的媽媽》,你的初衷是想寫母親的故事嗎?

楊渡:對,初衷是想寫女性的故事,畢竟在大的歷史裡面男性參與了轉變,參與了創造、創業,可是實際上承受這些苦難的是女性,所以我想寫一下母親這個角色。可是到了大陸這邊,編輯從書裡看到了臺灣百年劇變,而不僅僅是女性在變遷過程中所承受的苦難,所以在大陸就改名為《一百年漂泊:臺灣的故事》。

騰訊文化:你如何客觀看待女性這樣的命運呢?她們其實為了家庭在隱忍。

楊渡:我覺得女性很像是大地母親,她們承載了整個劇變過程中所有的後果,但是她們又維持了大地的穩定,使得再大的折騰、再大的苦難都還可以承受得起。就像我父親不斷在創業的過程中,起起伏伏、跌跌蕩蕩,可是並沒有翻船。這個家是靠母親把孩子、把家庭維繫住了。所以我覺得在整個中國也好,歷史上也好,其實最重要的還是母性的力量。

童年楊渡(右)和母親、弟弟合影。

騰訊文化:書中有一些通靈的故事,比如祖父被神靈召喚成三界公,並預測到外孫即你的出生,這些看上去挺魔幻的,你個人覺得是真的嗎?

楊渡:那是我親身經歷的,不是魔幻,是真實的。像我外公,神明要找他,所以他變成通靈人,可以預測到我和弟弟的出生。在農業社會的時候這些仿佛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我想要寫那種氛圍,人們依然有一種古老的信仰,用信仰來預測未來命運。可是像我父親未來命運也好,時代的劇變也好,這些是神明所無法預測的。所以我是想要描繪一個時代的農業文明的面貌。

經濟奇蹟一詞掩蓋了個體疼痛

騰訊文化:臺灣六七十年代經歷了從農業向工業社會轉型,這種轉型可以說現在在大陸重演,很多現象都挺相似的,像很多農民轉變身份變成工人、經濟發展帶來了環境汙染等等,臺灣當年走過的路,現在看來對大陸有什麼啟發?

楊渡:我覺得臺灣走過的路,特別是六七十年代的時候走過的那些路,仿佛是一個工業化過程中必經的痛苦。犧牲了環境,重工業汙染犧牲了人的健康,甚至於無數的家庭付出了代價。對於已經工業化完成的發達國家來講,他們在看到我們的時候會說是經濟奇蹟,就容易去歌頌它。我在想,我們不要讓亞洲以及我們自己有過的奮鬥和血汗變成他們的一個抽象概念,而是很具體的人的面容。

所以我那時候就想起我父親在創業過程中碰到的艱難,他要學習當一個現代的企業家,學習怎麼去管理人,去管理錢,乃至於因為他的失敗而導致一個家庭差點破碎,如果最後不是因為我母親回來,我父親重新再做起來的話,這個家庭就破碎了,我就會輟學去當工人了,我弟弟妹妹也沒有什麼機會再去上學了。類似的家庭的破碎難道只有我們一家嗎?當然不止,在這個轉型的過程中,多少農家破碎了,這些生命沒有被看見,這種家庭的起伏跌蕩,這些人的容顏沒有被看見。因此我當時決定一定要好好寫父母親的故事,我一定要讓西方人知道,那不是亞洲的經濟奇蹟,那是他們以為的奇蹟,其實是我們用家族、用生命、用血汗堆疊出來的一條艱難道路。

騰訊文化:大陸現在也在歷經農業向工業的轉型,比如農民工潮,其實有很多家庭也承擔了這種劇變的代價?

楊渡:在90年代,每次要過年的時候,臺北就變成一座空城,很多人都回去了,北京、上海現在也是一樣的。我覺得這個工業化過程已經走到這一步,對於執政者來講,往下就應該是如何處理工業化過程中所帶來的問題。

第一個是農村的沒落,如何拯救農村,農村所代表的也是中國的生態,不僅僅是你可以產出多少稻子,多少玉米,賣多少錢,不只是這些產值,而是你保留了農村的種植之後,可以讓中國維持在一種生態平衡,所以你要投給生態保育的錢其實有很大一部分應該可以投入到農村,讓農民可以去生產,而不會把田地給荒廢了。土地如果荒廢,破壞了,生態也會破壞,與其說到那個時候再付出錢彌補,不如現在把它補助給農民。

第二個是工業化的過程中會有大量的人口從農村遷徙出來,所以城市要有足夠的準備,城市的衛生、安全、健康等等,這些都要有各種準備。現在大家在醫院排隊看病那麼痛苦,很簡單,是因為你的醫療系統沒有準備好去容納這麼多人去城裡面看病,這是城市化過程中城市應該做的一些準備。

再一個是生態,已經汙染的應該好好把它整治回來。特別要提的是,中國有許許多多的地方需要做生態,或者說是汙染的處理。這個處理包括比如煤、石油或者碳排放所造成的汙染,這些設備是可以好好做研究的。過去臺灣很難是因為臺灣的這種燃煤的發電設備只有幾座而已,太沒有效益,而中國有太多,所以應該是一個有效益的行為,環境保護可以作為一種產業來發展,而不要只看到人家發展電子產業。

再一個就是教育,勞動力勢必要移動到城市,所以要為未來的孩子設想。我強烈建議,政府一定要讓移動人口的孩子可以很容易地進入父母工作地的學校去就讀,不要設名額的限制,儘量讓學校去配合。為什麼呢?現在如果讓農民工的孩子不跟父母在一起,回到農村或者到其他地方去,會造成未來的很多社會問題,而未來你要解決這些社會問題要付出的代價太高了,會帶來社會治安的代價。不如現在從教育上就付出,未來可以省下許許多多的錢。而且坦白說對一個政權的安定來講也是很有益的。

臺灣年輕人會在大陸看到希望

騰訊文化:你在書中也借父親之口講到臺灣人的悲哀,你自己怎麼看?

楊渡:臺灣的命運跟中國大的歷史是聯結在一起的。我個人來看,其實臺灣人確實是有很多人覺得這是悲哀的,特別是在日據時期,臺灣人被當成二等公民,明明白白地寫在法律裡面。日本人的教育在臺灣達到98%,臺灣人到日據的後期,受教育的比例在46%左右,臺灣人只能讀醫科、讀農業學校,不讓你讀人文、政治、歷史,不要你有思想。因此臺灣會有一種不平。

臺灣光復的時候人們覺得自己終於可以恢復成為一個堂堂正正的國民。可是因為國民政府去到臺灣的時候是很落後的,不是一個現代化的政府,沒有現代化的管理能力,因此一到臺灣就發生了衝突。臺灣人本來以為自己可以由二等公民變成一個正式的公民,結果發現國民黨來了之後連公民的概念都沒有,這是悲劇的所在,所以會覺得悲哀,但是要克服這種悲哀,臺灣人要認清自己在國際局勢中的角色,並且了解自己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觀念。清楚自己的命運,不要有過度的自憐情緒,把悲哀放大之後反而看不清楚自己的未來。

騰訊文化:由於政局的動蕩,臺灣人的自我認同也發生很多變化,現在是什麼狀況?

楊渡:現在臺灣人對臺灣這一塊土地,對於自己的生活方式特別是文化有一種認同。但是對於未來,臺灣人希望兩岸能夠維持現狀的人居多,就是希望臺灣繼續經濟發展,大陸也在發展,最好的情況是兩岸在不斷發展下去之後,大陸因為發展快速,事實上臺灣這幾年的增長有點趨緩,兩邊的經濟發展跟社會發展越來越接近的時候,就很容易融合。因為大陸畢竟跟臺灣不同,是一個很大的載體,這個大載體才能讓臺灣找到新的出路。臺灣年輕人看到希望的時候自然就會走過來,會把他的命運跟這裡的命運相結合。

本文系騰訊文化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臺灣作家楊渡
    書中,楊渡寫到日本殖民時期的臺灣農民運動領袖簡吉。上世紀20年代,簡吉創建「農民組合」,領導民眾反抗日本殖民壓迫和經濟剝削,曾兩度被捕入獄。臺灣光復後,他於1949年10月出任中共臺灣省工委山地工委書記,1950年被捕,隔年被殺害。
  • 楊渡自傳體小說《一百年漂泊——臺灣的故事》首發
    楊渡以「一百年漂泊——臺灣轉型經驗啟示錄」為題現場演講。  該書講述一個臺灣農民家族,從晚清到日據時代,再到光復後國民黨主政的七十年,五代人一路走來的真實故事,顯現了臺灣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尋常農村生民的社會生活史,透視「臺灣經濟奇蹟」背後臺灣農村的生活圖景和向工業社會轉型的困頓與艱辛。
  • 林毅夫:只要大陸經濟發展得好,臺灣經濟就會更好
    我們知道臺灣被認為是亞洲四條小龍當中的一條小龍,它從 50年代一直到七八十年代,創造了一個經濟增長的奇蹟。我首先想談談臺灣為什麼可以創造這樣一個經濟增長的奇蹟。我們知道這幾年臺灣的經濟有一點停滯,我想分析一下臺灣的經濟為什麼會停滯,然後我想和各位探討一下怎麼再創臺灣經濟發展的奇蹟。
  • 書評|典範衰退:臺灣「經濟奇蹟」之後
    經濟觀察報 劉玉海/文連續30年經濟年均增長9%,金融管制、貸款主要流向大型「國有企業」,全民炒股一代人之間即完成從白手起家到企業主的階層躍遷,「經濟奇蹟」的讚譽從四面八方湧來……沒錯,這是臺灣,20年前的臺灣:如日中天的「亞洲四小龍」之一,「奇蹟的典範」。
  • 「財經縱橫」林毅夫:只要大陸經濟發展得好,臺灣經濟就會更好
    我們知道臺灣被認為是亞洲四條小龍當中的一條小龍,它從 50年代一直到七八十年代,創造了一個經濟增長的奇蹟。我首先想談談臺灣為什麼可以創造這樣一個經濟增長的奇蹟。我們知道這幾年臺灣的經濟有一點停滯,我想分析一下臺灣的經濟為什麼會停滯,然後我想和各位探討一下怎麼再創臺灣經濟發展的奇蹟。臺灣的經濟發展被認為是奇蹟,是說在50年代的時候,臺灣的經濟還非常的落後。
  • 臺灣「悶經濟」的出路在大陸
    這份來自臺灣有關部門的統計數據,顯示出即便兩岸經貿合作受到疫情的衝擊和影響,但大陸的市場機遇、發展空間、利益獲得依舊受到廣大臺商臺資的青睞,他們用行動和角度高度民進黨當局,大陸依舊是臺灣經濟的活水源頭,臺灣經濟的未來發展出來也在大陸市場。
  • 臺灣人的集體意識鄉愁
    說起臺灣人的鄉愁,有兩種,一種是個人意識上的鄉愁,主要是解放戰爭時期流亡臺灣的大陸人,在臺灣被稱之為外省人,他們對大陸還保持著落葉必須歸根的念想;另一種是集體意識上的鄉愁,清朝政府1895年4月17日與日本籤訂的《馬關條約》中割讓了一部分國土給日本,其中就包括臺灣全島,整個臺灣島上的居民與大陸幾乎徹底斷離,對母文化的還念與牽掛在幾代臺灣人的血液中隱隱傳承。
  • 臺灣經濟成長率超過大陸的真相
    表面看來這是個好消息,深層觀察卻可能是一個大警訊,臺灣切勿自滿,更不可掉以輕心。首先,臺灣經濟成長未必真能超過大陸,經濟研究機構惠譽日前提高對大陸今年成長率的預測到2.7%,超過《經濟學人》對臺灣經濟成長的預估;就算臺灣今年成長率真的超越大陸,也只會是偶發的特殊,明年大概就會消失。
  • 蔡英文勝選後再打「反中牌」,大陸學者:可能是臺灣經濟不幸的開始
    4年前,蔡英文首次當選,國臺辦發言人曾稱,「(此前8年兩岸的)良好局面得來不易,需要倍加珍惜」,並稱「我們願意與所有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政黨和團體加強接觸交流」。分析認為,當時大陸曾希望臺當局「做完答卷」,但現在國臺辦回應中顯然未留對話的選項。多位大陸臺灣問題專家12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大陸今後對臺政策「反獨促統」的大方向應當是不變的。
  • 臺灣時報文學獎40年來將首度在大陸頒獎
    作為本屆樂活節一大重頭戲,臺灣時報文學獎40年來首度與大陸合作展開評選的「時報文學獎暨金沙書院散文獎」,將在本屆樂活節上舉行頒獎典禮。  本屆樂活節以「齊心防抗疫情,共享美好生活」為主題,由1場啟動儀式+1場頒獎典禮+1場主題書畫攝影展+「樂善、樂業、樂藝、樂動」四個版塊38個分項活動組成,從今年9月持續至12月。
  • 楊澤軍:數據顯示臺灣的經濟出路在大陸
    為此,臺緊抱美國大腿,積極設法尋求與美恰籤自由貿易協議(FTA),專門提出了所謂的「新南向政策」,積極向東南亞、南亞、印度尋找市場,藉此減少對大陸的經濟依賴。大陸海關總署2020年7月14日公布的最新外貿數據顯示, 1至6月,兩岸進出口貿易總額為1126.7億美元,同比上升7.8%,其中,大陸對臺出口274.2億美元,同比上升7.9%;臺灣對大陸出口852.5億美元,同比上升7.7%。從單月看,2020年6月,兩岸貿易額為211.1億美元,大陸對臺出口48.9億美元,臺灣對大陸出口162.2億美元,是相當不錯的成績。
  • 中國臺灣的經濟總量,相當於大陸的哪一個省?
    來源:小白讀財經我國臺灣自上世紀60年代起由於產業承接,成功轉型出口導向型經濟,至上世紀90年代成功崛起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同時臺灣半導體、IT、電子工業等領域的技術水平位居世界領先地位。那目前臺灣的經濟發展水平如何呢?
  • 大陸"妖怪村"被指抄襲臺灣:村內設計細節相似(圖)
    (圖片來源:香港《經濟日報》網站)參考消息網5月16日報導 港媒稱,內地山寨事物層出不窮,臺灣南投著名景點妖怪村也「慘遭毒手」。江蘇省常熟市出現了翻版妖怪村,村內場景布置與臺灣妖怪村雷同。臺灣妖怪村設計師擬提起訴訟。
  • 臺灣時報文學獎在廈門頒出 40年來首度與大陸合作舉辦
    這是臺灣時報文學獎創辦40年來,首度與大陸合作舉辦的大型文學類徵文評獎活動。  中共廈門市委常委、海滄臺商投資區黨工委書記林文生,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張志強和出席兩岸人文學論壇的200多位嘉賓到場祝賀。
  • 臺灣問題深層分析:大陸一系列操作背後存在兩種可能
    雖然對於什麼叫「一個中國」,其背後的政治涵義兩邊各有不同的解讀,但九二共識至少確立了一點: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兩岸不是國與國關係。蔡英文不承認九二共識,堅持把臺灣稱作是一個國家,這是大陸不可接受的,所以蔡英文當選後,臺灣和大陸的關係就沒有好轉過。
  • 國臺辦:臺灣經濟離不開大陸,大陸發展進步是臺灣的重大機遇
    海外網1月13日電 1月13日,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發言人朱鳳蓮就涉臺熱點問題回答記者提問。有記者問:民進黨發言人日前稱,2020年臺灣對大陸出口創新高,證明大陸需要臺灣,而不是臺灣對大陸的依賴加深。請問發言人對此有何評論?謝謝。 朱鳳蓮表示,我們已經連續好幾次發布會涉及到相關問題。
  • 臺塑董事長王永慶:臺灣和大陸是家內人
    東方網5月25日消息:「解決臺灣目前的經濟問題也可以很簡單,就是承認『一中』原則。假如臺灣的政治家懂得這一點,和大陸在政治上有轉機,問題就通通解決了。」臺塑關係企業董事長在回答記者有關臺灣經濟如何走出困境的提問時說。
  • 民進黨當局一番「折騰」後,臺灣對大陸經濟更依賴了
    作者:滕飛審稿:淺夢受今年疫情的嚴重影響,臺灣經濟下行的壓力直接成倍增長,這讓民進黨當局進退兩難。原本在今年年初,民進黨當局還想出各種舉措,意圖達成與大陸經濟「脫鉤」的目的。可現如今民進黨當局卻不得不接受現實,經過一番「折騰」後,兩岸經濟不僅沒有愈發生疏,反而讓臺灣對大陸經濟更加依賴了。據數據表明,在6月份臺灣出口大陸的總佔比達46.1%,這也是史上最高紀錄。
  • 人才流失創新停滯 臺灣經濟靠什麼?
    距離蔡英文就職,只有兩個月多的時間而已,等待她的,恐怕不只是支持民眾的歡呼而已,而是棘手的兩岸問題與經濟問題。兩岸問題,其實相對單純,就看蔡英文如何回應九二共識這個議題而已,比較複雜的反而是經濟問題。臺灣的經濟問題,可以說是多年的沈痾,不是嘴上喊一喊五大產業或類主權基金就可以迎刃而解。
  • 2020年臺灣對大陸出口創新高 國臺辦:臺灣經濟離不開大陸
    人民網北京1月13日電 (劉潔妍、蘇纓翔)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13日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發言人朱鳳蓮主持發布會並答問。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記者提問:民進黨發言人日前稱,2020年臺灣對大陸出口創新高,證明大陸需要臺灣,而不是臺灣對大陸的依賴加深。請問發言人對此有何評論?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