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寧德軍分區、寧德師院一行在壽寧縣平溪鎮燕窠村寧德軍綠農業茶葉基地調研茶產業。 呂巧琴 攝
「現在這裡辦了一個茶廠,什麼都方便了,茶青收購的價格提高了,收入也就提高了。」福建壽寧縣平溪鎮燕窠村的貧困戶吳巖福29日如是對中新網記者說。
燕窠村地處壽寧縣與周寧縣兩縣交界處,海拔780米-1140米,因地處偏僻、交通閉塞、信息不暢,全村經濟發展嚴重滯後。吳巖福稱,以前採茶晚回來,都要拉到平溪鎮去賣,因為時間晚,茶青收購的價格很低;可如果去早了,白天又採不了多少茶。
11月29日,國家一級評茶師、研究員、寧德師範學院黨委書記夏良玉,用手機展示智能物聯網助力茶園管理。 呂巧琴 攝
燕窠村村委會主任黃高英也提到,新鮮茶葉在運輸過程中,會對葉片有一定的傷害;而依靠外來的茶青收購商,他們也會將運輸、物流的成本,算到農戶的頭上。
一次偶然的機會,將陳雪瑩和燕窠村聯繫在了一起。黃高英在北京的一次演講,讓寧德人陳雪瑩感動不已,遂於2014年先後兩次來到燕窠村,發現該村偏遠,且特困戶、貧困戶、五保戶較多。
「我們看完一趟回去,心就也會被它揪在這裡了。」寧德市軍綠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陳雪瑩稱,如果將廠房建設在燕窠村,將會加強村集體的造血功能,只要是能夠勞動的村民,將都會有收入,脫離貧困。
圖為成片老茶樹。 呂巧琴 攝
為此,陳雪瑩在燕窠村投資建廠,採取「村支部+龍頭企業+生產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大力發展茶產業;並提供技術人員長期對茶農進行技術指導。
解決了後顧之憂,村民發展茶葉的信心也更加充足了。「茶青晚點拿來,也不怕沒人要,以前採一年也就萬把塊錢,現在一年有三四萬塊錢。」吳巖福稱,今後計劃利用荒地種植茶葉新品種。
陳雪瑩也提到,燕窠村的海拔、空氣、土壤和水質,都達到了做茶葉最好的標準。且在山上發現一片300畝的百年高山野茶樹,將保護好這些原始的茶葉,打造、推廣高山茶品牌。
在下黨村,中國第一個扶貧定製茶園模式的實施,也讓種茶超過50年的村民王明江,這幾年不再擔心價格被壓低了。「平常茶青平均是三塊多錢一斤,在這收購統一都是七塊,我們就增收了一半。」
2014年底,下黨村推出600畝茶園,以一畝每年2萬元的價格向全國招募愛心茶園主;茶園主每年不僅能收穫100斤生態好茶,還能因為幫助村民,成為榮譽村民、獲頒愛心茶園主證。
茶園賣出去了,誰來種植和加工?村中成立了夢之鄉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村委會、村民、管理人員以共同入股的形式,建設標準化廠房確保訂單完成。依託扶貧定製茶園項目,茶農的收入翻番,達到了每畝6000元,村收入逾20萬元,實現了零的突破。
11月29日,在壽寧縣高山茶品質鑑評會上,茶葉專家聞香氣。 呂巧琴 攝
隨著壽寧縣茶產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偏遠山村的群眾,因茶結緣、以茶脫貧。
壽寧縣是「中國名茶之鄉」「全國十大生態產茶縣」,全縣有60多萬畝海拔在500-1200米之間的山地資源,是最適宜種植高山茶的區域之一;且土壤富含硒鋅保健元素,被列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
29日在壽寧縣調研茶產業的國家一級評茶師、研究員、寧德師範學院黨委書記夏良玉表示,壽寧高山雲霧繚繞,空氣及土壤等生產環境優越,造就了「壽寧高山茶」葉厚、形美、耐泡、香高、味醇的天生麗質。
據統計,壽寧縣現有茶園面積15.5萬畝,2016年產量1.45萬噸,產值9.3億元,全縣70%人口從事「壽寧高山茶」相關行業,擁有3萬多人的營銷隊伍,在全國各地開設的茶莊、茶店、茶葉公司有2000多家。
近年來,當地茶葉加工工藝不斷推陳出新,在各級茶事評比中獲得100多項殊榮,尤其是花香型高山紅茶以其特有的硒鋅含量和高山韻味,受到茶業界的普遍青睞,且遠銷東南亞、歐盟、俄羅斯等地。
品種優化、品質提升和品牌打造,讓壽寧縣的茶產業不斷發展壯大。為進一步帶動茶農技術提升,壽寧縣茶業局今年來深入鄉鎮舉辦精準扶貧「雨露計劃」培訓班6期,為300多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茶農提供茶園管理和茶葉採摘技術指導。(完)
(責編:姚璐瑩、吳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