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經典音樂,筆耕原創評論喜歡音樂的你,加個關注吧
縱觀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華語樂壇,真可謂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兩岸三地的歌壇,都呈現出空前的繁榮盛世。
曾經的華語歌壇
香港前有四大天皇(譚張梅陳)稱霸歌壇,後有四大天王(張劉黎郭)風頭無倆。
臺灣既有羅大佑、李宗盛這樣的人文教父,又捧出齊秦、王傑、周華健、任賢齊等等的超級巨星。
內地颳起轟轟烈烈的西北風和搖滾風,校園民謠、都市情歌也如火如荼的席捲大江南北。
回望華語樂壇那一段「教父輩出、天王盛行」的光輝歲月,締造出來的經典金曲多如過江之鯽,時至今日,仍然佔據著我們歌單上的大半壁江山。
華語音樂在八九十年代迸發出來的萬丈光芒遮天蔽日,相形之下使得當下歌壇黯然無色,仍舊籠罩在其光環之下。
當下的中流砥柱們
究其因,毋寧說是大環境使然。八九十年代,華語流行音樂逐漸與國際接軌,開始邁入唱片工業時代,造星能力顯著提升,商業機制日趨成熟,呈現出一個群星交匯、奼紫嫣紅的樂壇盛世。
公元1979年,是華語樂壇最重要的轉折年份。我們常常講: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往往只有幾步,這句話放在華語流行音樂史上,亦然。
流沙一樣的樂壇,太多人和事都稍縱即逝, 但總會有人橫空出世,對華語流行音樂的走向和轉折,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也註定會被歷史銘記。
神奇的1979年,是一個值得被銘記的年份,稱之為開天闢地也不為過,甚至可以將其視為華語流行音樂的元年。如果把八九十年代華語樂壇的燦爛輝煌,當做累累碩果的豐收季節,那麼1979年無疑是栽下希望之種的時節。
今天,我們就來回顧一下兩岸三地、華語樂壇,最重要的這個轉折年份,以及其間值得被記取的人和事。
內地:李谷一《鄉戀》,打開流行音樂大門
1979年,中央電視臺籌拍的紀錄片《三峽傳說》上映,其中有首李谷一配唱的插曲《鄉戀》不脛而走,火遍大江南北,成為人人爭相傳唱的歌曲。《鄉戀》由張丕基作曲,馬靖華填詞,李谷一破天荒的採用「輕聲唱法」演繹,不僅運用架子鼓、電吉他等西方樂器。
在那個改革開放都還沒有全面邁開步伐的年代,《鄉戀》這首充滿氣聲探戈舞曲節奏和略帶傷感情緒的歌曲,滌蕩著人們乾涸已久的心田。從歌曲的溫情度、歌詞的人性化、以及演唱的甜美上來講,對於以往的歌曲和演唱形式,都不啻於一場顛覆式的跨越。
如今看來,這首歌曲沒有任何不良的影響,但放在還沒有從「樣板戲」裡走出來的1979年,李谷一和她演唱的《鄉戀》無異於捅了「馬蜂窩」,招致來的非議令人啼笑皆非。《鄉戀》觸動了當時文藝學術界的敏感神經,諸如小資情調、靡靡之音,黃色歌曲等等一連串帽子鋪天蓋地而來。
此間,已有華人天后鄧麗君的歌曲衝破藩籬,漂洋過海進入內地,但被斥為「靡靡之音」。當時傳言說:臺灣有個鄧麗君,大陸有個「李麗君」,指的就是李谷一。為此,《北京音樂報》開闢專欄,對《鄉戀》一曲進行了長達4個月之久的討論。甚至連配樂中出現的架子鼓等西方樂器,都成了所謂專家們攻訐的對象。
《鄉戀》沒有革命鬥志,聽了容易使人意志消沉,上氣不接下氣的唱法讓人想入非非,架子鼓在間奏之間一陣亂敲,象在瓷器店裡砸碗一樣,噼裡啪啦,像什麼東西,糟蹋了歌曲。
討論出來的結果是:認定《鄉戀》是一首充滿資產階級腐朽思想的「黃色歌曲」,這種靡靡之音甚至上升到了「亡黨亡國」的高度。電臺和電視臺停播《鄉戀》,並將之列為「禁曲」,並且煞有介事的衍生出一本名為《怎樣鑑別黃色歌曲》的小冊子。
最終,《鄉戀》在首屆央視春晚的舞臺上得到「解禁」。1983年中央電視臺直播第一屆春節聯歡晚會,觀眾熱線高密度點播禁曲《鄉戀》,《鄉戀》終於在春節晚會得以正名,同時也被喻為中國內地第一首流行歌曲。
《鄉戀》一曲,開創一代歌風,不論是從歌曲的藝術屬性、演唱技巧、以及意識形態上,這首歌都是內地流行音樂當之無愧的「開山之作」,內地流行歌壇也始肇於此。
香港:十大中文金曲頒獎禮,邁入黃金年代
70年代中葉,香港建立起粵語歌壇秩序。首先要歸功於締造粵語流行曲的「絕代雙驕」——歌神許冠傑和曲聖顧嘉輝,兩人分別創作的《鬼馬雙星》和《啼笑因緣》,被並舉為揭開香港當代流行樂壇的序幕曲。
七八十年代交替之際,香港歌壇不論是舞臺上的歌手還是幕後創作,不拘一格人才濟濟。1979年,以十大中文金曲頒獎禮的舉辦為節點,香港歌壇迎來長達20年之久的盛世,港樂就此邁入黃金年代。
港樂教父顧嘉輝曾經說過,「十大中文金曲評選具有真正的領導樂壇的地位」。十大中文金曲頒獎禮,是香港歷史最悠久最具影響力的樂壇頒獎禮。由香港電臺主辦,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國際唱片協會(香港會)、香港唱片商會協辦,獎項由歌迷和專業音樂團體投票產生,除了得獎歌手外,每首十大中文金曲的作曲、填詞人均有份得獎。
第一屆香港十大中文金曲頒獎禮,於1979年2月20日下午五時,在香港九龍尖沙咀喜來登酒店舉行,候選歌曲均為香港電臺《中文流行曲龍虎榜》的榜首歌曲,經過歌迷投票、唱片公司互相、電臺音樂騎師推薦等等的層層選拔,最終揭曉十大中文金曲榜單。
鱷魚淚——袁麗嫦風雨同路——徐小鳳賣身契——許冠傑每當變幻時——燻妮明日話今天——甄妮誓要入刀山——鄭少秋小村之戀——鄧麗君小李飛刀——羅文倚天屠龍記——鄭少秋願君心記取——張德蘭
除許冠傑和鄧麗君因故缺席外,其他獲獎歌手悉數到場,以及顧嘉輝、盧國沾、黃霑、鄭國江、黎彼得、莊奴等創作宗匠出席。這份獲獎榜單,十分客觀的反應出當年的歌壇形勢。在第一批粵語流行音樂人的共同努力下,港樂逐漸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
十大中文金曲的設立,標誌著香港流行音樂商業運作體系已經構架完成,歌手的包裝制度業已成熟。香港歌壇作為華語歌壇的一座橋頭堡,開始把觸手延展到東南亞等地。凡有華人處,都能聽到香港流行歌曲,十大中文金曲便是最好的印證和體現。
臺灣:民歌與流行高度結合,打開嶄新紀元
70年代中期,臺灣掀起了華語流行音樂啟蒙的「民歌運動」,改寫了整個華語歌壇的歷史走向。民歌運動的起源,仰仗李雙澤、楊弦和胡德夫,史稱「民歌三君子」,及至70年代末,民歌開始邁入主流歌壇。
唱片公司抓住民歌深受年輕群體青睞的商機,將其引入臺灣樂壇競爭機制和商業運作模式,是為民歌中興的階段。其中尤以新格唱片和海山唱片貢獻最為突出,可謂「猛將如雲,謀士如海」,形成民歌風潮中的兩大陣營,同時也是整個民歌運動的最中堅力量。
1979年,臺灣民歌界接連誕生出《橄欖樹》《恰似你的溫柔》《外婆的澎湖灣》三首傳世佳作,意味著臺灣民歌與流行音樂的完美融合,在華語樂壇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橄欖樹》由三毛填詞、李泰祥作曲、齊豫演唱,是一首樂以載詩的作品。1979年一經推出之後,旋即風靡兩岸三地。在那個壯闊瑰麗的年代,這首用音樂和詩歌編織出來的旋律,道出了人們嚮往自由的執著和追求,成了年輕人爭相傳唱的歌謠。
《恰似你的溫柔》由梁弘志創作,潘安邦在1979年首唱,收錄於他的首張專輯《外婆的澎湖灣》中,隨後被蔡琴和鄧麗君演繹,傳遍整個華人世界。這首歌仿佛在用一種淡然的語調,訴說著某年某月某一天的分手和別離,兩位歌后的聲音不分伯仲,都久經歲月沉澱,歷盡時光打磨,愈久彌真令人沉醉。
1979年,葉佳修為潘安邦寫下《外婆的澎湖灣》,滿滿溫情,蘊藉著無數人的童年回憶,是一首跨越時代和地域的經典歌謠。一段祖孫情甚至讓澎湖灣成了著名旅遊景點,其承載的意義早已超出流行範疇,儼然成為華人世界的一段共同記憶。
篇後語
神奇的1979年,兩岸三地的華語樂壇同時迎來最重要拐點。在這一年中,李谷一推出《鄉戀》,開內地流行音樂之先河;香港設立並舉辦了第一屆十大中文金曲頒獎禮,港樂邁入黃金年代;臺灣湧現出《橄欖樹》《恰似你的溫柔》《外婆的澎湖灣》,成為華語音樂的標杆之作。
這些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在70年代尾巴稍的位置上集體井噴。終於,華語樂壇迎來了八九十年代的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