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縣回龍鎮沿河村易地扶貧搬遷聚居點——家門口能掙錢 住得比城...

2021-01-07 騰訊網

潔白外牆、亮色灰青瓦,一棟棟民居錯落有致地建在綠水青山間,漂亮的路燈、寬敞的廣場、潔淨的公廁……到過中江縣回龍鎮沿河村易地扶貧搬遷聚居點的人,都會對這裡優美的居住環境點讚。

4月22日下午,60歲的沿河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彭國海說起現在的居住條件就笑得合不攏嘴:「搬進新家大半年,比以前破舊的土坯房安逸多了,越看越喜歡。」

從「不願意搬」到「愛上新家」

一個客廳、兩間臥室、一個廚房、一個盥洗間、一個廁所,簡潔的裝修、乾淨的牆壁、有序的擺設。這是彭國海的新家。

2015年以前,彭國海常年在外打掙錢,妻子陳春容把家裡打理得井井有條,有時還去打些零工補貼家用,女兒考上了重點大學,眼看著一家人的日子越來越好。

就在2015年過完春節又一次外出務工時,彭國海突發疾病,導致腰部以下截癱。從此,一家人的「頂梁柱」失去了勞動能力,也切斷了全家的收入來源。一家人的生計以及孩子的學費都面臨困難。在當地黨委、政府關懷下,彭國海一家於2017年被調整為整戶新增貧困戶,享受國家各項扶貧政策,並於2018年脫貧。

2018年,在市縣發改等相關部門和當地黨委、政府指導下,沿河村準備集中修建易地扶貧搬遷聚居點。當村支書鄧文平找到彭國海向他宣傳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動員他搬遷時,他還有不少顧慮。「我是沿河村一組的人,聚居點在五組,搬過去不就成了『外來戶』了嗎?我家的土坯房確實修建有三四十年了,舊是舊了點,但還可以住。」

經過鄧文平的政策宣傳,彭國海的顧慮逐漸打消,一家三口享受到6萬元的補助資金,政府為其在沿河村一個叫紅豆彎聚居點的地方修建了一套75平方米的住房。「我們聚居點依山傍水,汽車可以開到屋邊,水電氣全通、房前屋後有塊小菜地,還有廣場和公廁。比以前破舊老房子的居住條件好上了千百倍……」彭國海稱,2019年9月24日集中搬家那天,看著這麼好的居住環境,他興奮得一晚上都沒睡著。

陳春容也感慨道:「我們這裡的居住環境和條件比城裡一些小區都要好。不少城裡人來參觀後,羨慕得很,感謝黨和政府以及各級領導幹部的關懷。」

鄧文平介紹,紅豆彎聚居點共有36戶人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5戶、非貧困戶11戶。所有當初有顧慮不太願意搬的人現在全部都對遷到聚居點表示滿意。此外,修建村民聚居點還能節約土地和建築成本,有利於村民養成生活好習慣,村民可以相互照應。「村民們現在都明白,這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好政策。」

配套產業讓搬遷戶安居樂業

回龍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廖聖介紹,該鎮312戶易地扶貧搬遷戶已全部搬進新家。易地扶貧搬遷的同時,鎮上抓實配套扶貧產業,讓貧困戶穩得住、住得下。目前,包括沿河村等點位共有6000餘畝經濟作物扶貧產業園,主要種植蔬菜、麥冬、桑蠶、芍藥等經濟作物,下一步將擴大產業園的規模。貧困戶不但有土地流轉費用收入、還可以在扶貧產業園務工。對於年齡較大,或者務工不便的,鎮上結合政策進行再次投入,提供了一些公益崗位。

「下一步,鎮上結合脫貧攻堅在鄉村振興上下功夫,利用沿河村這個聚居點面臨凱江,背靠山丘的獨特環境打造體驗式農旅項目。遊客可以上山觀景、下河抓魚,通過農旅項目帶到貧困戶增收,讓他們安居樂業。」廖聖說。

中江縣發改發局易地扶貧搬遷辦公室主任陳愛明介紹,中江縣易地搬遷集中安置共2699戶4774人,分散安置3527戶8127人,2019年12月前已全部搬完。已撤除舊房4612戶,復墾復綠4147戶。目前,主要工作是做一些搬遷後的配套建設工作以及加快推進各搬遷點的配套扶貧產業。

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十三五」期間全市易地扶貧搬遷總任務為12918人。2016—2019年全市建成住房6233套,覆蓋搬遷人口12918人。截至2020年4月,配套基礎設施建成飲水管道79.37千米,電網259.1千米,道路硬化274.11千米;建成活動場地16.34萬平方米,環衛設施802個,飲水設施570處。

據了解,我市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堅持「三配套」,完善基礎服務。堅持集中安置房與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後續扶持同步謀劃,同步建設,著力改善搬遷戶生產生活環境。

除了基礎設施「齊」、社區服務「優」外,我市對易地扶貧搬遷戶的後續扶持工作要求「實」。認真做好搬遷戶的低保、醫保和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銜接工作,讓符合條件的搬遷戶繼續享受扶貧政策,同時加強安置點與產業扶貧項目的對接,就近解決搬遷戶脫貧致富。

【文章來源:德陽日報】

相關焦點

  • 德陽市中江縣回龍鎮沿河村舉行「迎新年、話三農、奔小康」活動...
    國際在線四川消息:近日,在德陽市中江縣回龍鎮沿河村紅豆灣聚居點,上百名村民在寒冬中舉行了「迎新年、話三農、奔小康」活動,此次活動也點燃了村民的奮進激情。活動現場 供圖 中江縣委宣傳部  紅豆灣聚居點佔地23畝,背靠青山、面依小溪,房屋分三層梯次而建,白牆灰瓦、綠樹成蔭;修建有800平方米的文化健身廣場、32個停車位,三米寬的小區道、一米寬的入戶路及多彩壓模混凝土路面
  • 雲南雲龍:易地扶貧搬遷新生活 家門口就可以掙錢
    有了穩定的收入,還住上了漂亮的電梯樓房,就醫就學就在家門口,我從沒想到會過上這麼好的日子。」  「這裡好在,家門口就可以掙錢!」  和石麗珍一樣對新生活充滿熱情和幹勁的,還有37歲的羅二業。在福堂社區永福服裝扶貧車間裡,羅二業專注地擺動著手裡的布料,腳下縫紉機踩得熟練又飛快!
  • 四川中江縣村民搬出土坯房住進小洋樓 村裡還發「年終獎」
    據了解,當地充分利用土坯房改造、易地扶貧搬遷等政策,因地制宜,特色突出,著力在農旅結合上下功夫,打造出產村相融的美麗新村。此外,當地還通過流轉土地引進外地業主,建成300餘畝西南地區最大的工廠化食用菌生產體驗園區。
  • 中江縣回龍鎮——村裡來了「6789」工作隊 帶領鄉親們拼出好日子
    這是中江縣回龍鎮原梔子灣村(村級建制調整後,梔子灣村併入歇馬村)村民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60後」農技員黃昌學;「70後」駐村隊員王永旭;「80後」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何韜;「90後」民政幹部蘇莉。他們是村民交口稱讚的「6789」駐村工作隊。他們把「雞肋」變成「香餑餑」梔子灣村位於中江縣東部,回龍鎮東南部,距縣城10餘公裡。
  • 住進新房子 過上好日子——我市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紀實
    三室一廳的新居收拾得乾淨整潔。  搬遷只是方式,脫貧才是目的。如今,易地扶貧搬遷讓我市69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1823人住進新居,圓了脫貧夢。  就業幫扶,「家門口」掙錢  趙銀秀原先是郊區楊家莊鄉大南莊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
  • 雲龍: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
    搬遷群眾羅二業談起在扶貧車間的工作,有些激動。羅二業的老家在苗尾鄉早陽村,距離縣城有90多公裡,要照顧兩個正在讀書的孩子,抽不開身外出打工掙錢,只能在家務農,一家人的主要經濟來源靠種植業和養殖業,年收入僅有一萬多元,生活十分貧困。
  • 白銀區:易地搬遷讓貧困群眾開啟安居樂業新生活
    中國甘肅網5月8日訊(本網記者 沈文剛)累計投入扶貧資金20多億元;全面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規劃,10個移民搬遷小區和棚戶區改造項目,讓近2萬人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搬進了新家。「挪窮窩」「改窮業」,白銀區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實現了「安居樂業」。
  • 「新華社」易地扶貧搬遷 遷出殘疾人的幸福來
    貴州省是全國易地扶貧搬遷人口最多的省份,搬遷人口達188萬,其中9.67萬殘疾人也搬出草窩進金窩,拔掉窮根,迎來了幸福新生活。20歲的何福霞2歲時因意外燒傷成肢體一級殘疾,喪失了勞動能力,以前常年跟隨在廣州務工的父母身邊,易地扶貧搬遷後她回到習水,負責在家照顧年幼的弟弟。記者了解到,習水縣殘聯投入近100萬元為東皇街道易地扶貧搬遷點83戶殘疾人家庭進行衛生間蹲改坐、裝配低位洗手臺盆、安裝扶手抓手等無障礙設施。
  • 搬出土坯房 德陽村民住上小洋樓 村民感嘆「比以前好一千倍」
    黑化的村道將一棟棟白牆紅瓦的小洋樓串聯,路燈漸次排列;地裡,油菜苗生機勃勃,將「白寨人家」四個字映襯得更加醒目……12月9日,全國主流媒體看「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走進德陽活動啟動。中新網、國際在線、四川日報、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四川新聞網等多家媒體,將在接下來的時間裡,聚焦飲水、住房、產業扶貧等重點領域,傾情講述德陽脫貧故事,全面展現德陽脫貧成就。
  • 一個仫佬族易地扶貧搬遷戶的新生活
    這家公司現有工人205人,其中易地扶貧搬遷貧困戶71人。 一家人住上縣城的新房子,夫妻二人在小區旁上班,小孩在縣城上學——現年36歲的仫佬族青年吳才忠一家,過上了易地扶貧搬遷戶的新生活。 吳才忠是廣西羅城易地扶貧搬遷仫佬家園安置區的搬遷住戶,來這裡之前,他家住在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四把鎮棉花村下巖屯。那裡生產生活條件惡劣,交通不便,石漠化嚴重,就地發展生產困難。
  • 《工人日報》頭版聚焦會澤易地扶貧搬遷村民的新生活
    12月8日《工人日報》頭版刊發稿件聚焦曲靖市會澤縣村民靠易地扶貧搬遷過上新生活跟著小布一起來看今年6月下旬曲靖市會澤縣大海鄉302戶隨遷戶通過抽籤方式抽取自家新房這是安置點的最後一批安置對象會澤新城一角 宗琪 攝至此安置點搬遷群眾全部入住雲南省曲靖市會澤縣易地扶貧搬遷模式解決了「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難題
  • 老俵出深山 蘇區拔窮根——江西省贛州市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紀實
    有序推動基層治理,為搬遷群眾創造安全、穩定、休閒、舒適的社區生活環境,引導搬遷移民群眾轉變觀念、提升幸福感、獲得感,確保搬出來的群眾「穩得住」。在社區管理服務方面,贛州市梯度設置「移民社區服務中心」「社區移民服務站」「移民服務工作崗」,配齊配全「機構、場所、人員」,建立服務機制,完善社區技能培訓、就業介紹、產業服務、心理疏導等功能配套。
  • 中國易地扶貧搬遷新生活見聞:直播帶貨 產品暢銷海內外
    (中國減貧故事)中國易地扶貧搬遷新生活見聞:直播帶貨 產品暢銷海內外中新社貴陽9月21日電 題:中國易地扶貧搬遷新生活見聞:直播帶貨 產品暢銷海內外作者 周燕玲 王俊惠>在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阿妹戚託小鎮上,身穿苗族服飾的搬遷戶陳勇慧正在新家中縫製苗族服飾。
  • 好「嫁妝」助推好日子——土橋鎮日光溫室讓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安居...
    村民種植辣椒苗    建在臨夏縣土橋鎮辛付村的300座日光溫室,是易地扶貧搬遷政策送給來自全縣貧困山區300戶搬遷群眾的「嫁妝」,好「嫁妝」讓他們有了致富的根基,改變了原來的生產生活方式  冬日的臨夏縣萬頃塬,沉浸在全縣脫貧摘帽的喜悅裡,她像是在回憶300戶建檔立卡戶脫貧致富的歷程,訴說著易地搬遷日光溫室生產中的最美故事。  生活在井溝、營灘、榆林、掌子溝等山區鄉鎮的貧困群眾,居住地特別偏遠,土地資源貧瘠,生產生活成本特別高,脫貧難度特別大。在脫貧攻堅決戰決勝的關鍵時期,臨夏縣緊緊依託「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政策,讓貧困群眾下山入川、出山進城。
  • 永勝縣陽和村委會易地扶貧搬遷見聞
    原標題:住新房 興產業 奔富路——永勝縣陽和村委會易地扶貧搬遷見聞  從永勝縣順州鎮政府出發,車子沿著盤山公路爬到山頂,再從山頂沿著盤山公路下山,在半山腰遠遠地就看見陽和村位於兩山之間。  在陽和村委會,最顯眼的就是新建的易地扶貧搬遷陽和茶山安置點,一棟棟白色的樓房排列得整整齊齊,與一河之隔的老村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從危房搬進新房  「感謝黨和政府讓我們住上了新房,以前我家住在山上,有事到村委會差不多要走一個小時,非常不方便。」
  • 銅川市近9000名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入住新居
    這戶人家姓龐,弟兄三個,在搬遷入住新家前,弟兄三個都沒有結婚,別人介紹對象時,對方都以家中條件不好、沒有房子為由,不願意嫁到老龐家。通過移民搬遷,老龐家只交了幾千塊錢就住上了新房子,生活生產條件變好了,弟兄三個中的老二也娶上了媳婦。當前,我市有近9000名群眾像龐家一樣,通過易地扶貧搬遷而住上了新房子。
  • 人民網:貴州「扶貧車間」忙運轉 搬遷群眾有活幹
    走進六盤水市六枝特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扶貧工廠」,正在組織工人生產的凱麗達公司負責人鄭娟說。生產車間裡,十餘條生產線已經全部開工,來自當地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30多名員工也開啟「趕貨模式」,加足馬力忙生產。  「我們公司的訂單目前已經排到7月份,只要當地群眾有手藝,願意學,都可以來這裡上班。」
  • 挪「窮窩」 拔「窮根」 信豐縣大力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作
    近日,信豐縣古陂鎮悅心苑社區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舉行交房儀式,57戶集中安置貧困戶搬進了新房。  近年來,信豐縣以「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為目標,改善貧困戶生產生活條件,建設配套基礎設施,培育後續富民產業,大力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作,讓貧困群眾圓了安居夢。
  • 在關愛和感恩中逐夢前行——來自貴州易地扶貧搬遷點的暖心故事
    近日,遵義市紅花崗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搬遷群眾正排隊求職,與建在安置點的「扶貧車間」籤訂勞動合同後,等待覆工上崗。加大對搬遷群眾就業的扶持,讓他們搬得出,能脫貧,就業有收入,小康有奔頭,是貴州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後半篇文章」的重點之一。當前,全省搬遷家庭勞動力的97.3萬人中,年前已落實就業的勞動力有88.24萬人。截至目前,共有65.04萬人已經返崗就業,佔搬遷勞動力的67%,其中省外務工的佔返崗就業人數的43.4%。
  • 幸福生活從這裡開始——沅陵縣七甲坪鎮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紀實
    幸福生活從這裡開始——沅陵縣七甲坪鎮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紀實孫國好「搬遷到這裡,不僅住上了新房子,還能在集鎮上務工,這不,集鎮上有好幾家私營企業和個體戶都 要招我們進廠務工。」近日,沅陵縣七甲坪鎮集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搬遷戶張柳英激動地對筆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