潔白外牆、亮色灰青瓦,一棟棟民居錯落有致地建在綠水青山間,漂亮的路燈、寬敞的廣場、潔淨的公廁……到過中江縣回龍鎮沿河村易地扶貧搬遷聚居點的人,都會對這裡優美的居住環境點讚。
4月22日下午,60歲的沿河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彭國海說起現在的居住條件就笑得合不攏嘴:「搬進新家大半年,比以前破舊的土坯房安逸多了,越看越喜歡。」
從「不願意搬」到「愛上新家」
一個客廳、兩間臥室、一個廚房、一個盥洗間、一個廁所,簡潔的裝修、乾淨的牆壁、有序的擺設。這是彭國海的新家。
2015年以前,彭國海常年在外打掙錢,妻子陳春容把家裡打理得井井有條,有時還去打些零工補貼家用,女兒考上了重點大學,眼看著一家人的日子越來越好。
就在2015年過完春節又一次外出務工時,彭國海突發疾病,導致腰部以下截癱。從此,一家人的「頂梁柱」失去了勞動能力,也切斷了全家的收入來源。一家人的生計以及孩子的學費都面臨困難。在當地黨委、政府關懷下,彭國海一家於2017年被調整為整戶新增貧困戶,享受國家各項扶貧政策,並於2018年脫貧。
2018年,在市縣發改等相關部門和當地黨委、政府指導下,沿河村準備集中修建易地扶貧搬遷聚居點。當村支書鄧文平找到彭國海向他宣傳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動員他搬遷時,他還有不少顧慮。「我是沿河村一組的人,聚居點在五組,搬過去不就成了『外來戶』了嗎?我家的土坯房確實修建有三四十年了,舊是舊了點,但還可以住。」
經過鄧文平的政策宣傳,彭國海的顧慮逐漸打消,一家三口享受到6萬元的補助資金,政府為其在沿河村一個叫紅豆彎聚居點的地方修建了一套75平方米的住房。「我們聚居點依山傍水,汽車可以開到屋邊,水電氣全通、房前屋後有塊小菜地,還有廣場和公廁。比以前破舊老房子的居住條件好上了千百倍……」彭國海稱,2019年9月24日集中搬家那天,看著這麼好的居住環境,他興奮得一晚上都沒睡著。
陳春容也感慨道:「我們這裡的居住環境和條件比城裡一些小區都要好。不少城裡人來參觀後,羨慕得很,感謝黨和政府以及各級領導幹部的關懷。」
鄧文平介紹,紅豆彎聚居點共有36戶人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5戶、非貧困戶11戶。所有當初有顧慮不太願意搬的人現在全部都對遷到聚居點表示滿意。此外,修建村民聚居點還能節約土地和建築成本,有利於村民養成生活好習慣,村民可以相互照應。「村民們現在都明白,這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好政策。」
配套產業讓搬遷戶安居樂業
回龍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廖聖介紹,該鎮312戶易地扶貧搬遷戶已全部搬進新家。易地扶貧搬遷的同時,鎮上抓實配套扶貧產業,讓貧困戶穩得住、住得下。目前,包括沿河村等點位共有6000餘畝經濟作物扶貧產業園,主要種植蔬菜、麥冬、桑蠶、芍藥等經濟作物,下一步將擴大產業園的規模。貧困戶不但有土地流轉費用收入、還可以在扶貧產業園務工。對於年齡較大,或者務工不便的,鎮上結合政策進行再次投入,提供了一些公益崗位。
「下一步,鎮上結合脫貧攻堅在鄉村振興上下功夫,利用沿河村這個聚居點面臨凱江,背靠山丘的獨特環境打造體驗式農旅項目。遊客可以上山觀景、下河抓魚,通過農旅項目帶到貧困戶增收,讓他們安居樂業。」廖聖說。
中江縣發改發局易地扶貧搬遷辦公室主任陳愛明介紹,中江縣易地搬遷集中安置共2699戶4774人,分散安置3527戶8127人,2019年12月前已全部搬完。已撤除舊房4612戶,復墾復綠4147戶。目前,主要工作是做一些搬遷後的配套建設工作以及加快推進各搬遷點的配套扶貧產業。
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十三五」期間全市易地扶貧搬遷總任務為12918人。2016—2019年全市建成住房6233套,覆蓋搬遷人口12918人。截至2020年4月,配套基礎設施建成飲水管道79.37千米,電網259.1千米,道路硬化274.11千米;建成活動場地16.34萬平方米,環衛設施802個,飲水設施570處。
據了解,我市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堅持「三配套」,完善基礎服務。堅持集中安置房與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後續扶持同步謀劃,同步建設,著力改善搬遷戶生產生活環境。
除了基礎設施「齊」、社區服務「優」外,我市對易地扶貧搬遷戶的後續扶持工作要求「實」。認真做好搬遷戶的低保、醫保和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銜接工作,讓符合條件的搬遷戶繼續享受扶貧政策,同時加強安置點與產業扶貧項目的對接,就近解決搬遷戶脫貧致富。
【文章來源:德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