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變幻無窮,短短半年,樓市就像是「變臉」達人一般,幾次變臉,不僅房企壓力驟增,就連消費者也在飽受「折磨」,畢竟樓市的政策和大家買房息息相關,稍有變動,損失的不僅僅是開發商,消費者也有損失的可能。
此前房企「三道紅線」大家都知道,住建部在8月20日時召集了部分房企在北京面談,而多家房企收到通知後立即前往會場,而此次面談之後,所謂的「三道紅線」也徹底被揭開面紗。
根據21世紀財經報導稱,監管部門出臺新規控制房企有息債務的增長,也就是「三道紅線」的設置,而這三道紅線分別是:剔除預收款的資產負債率>70%;淨負債率大於100%;現金短債比小於1.0倍。
2020年,國家對於樓市的關注度,又變「高了」。這三道紅線一旦落定,勢必會影響激進的高負債高槓桿房企經營。中國的房企們,最著名的就是「兩高」:高負債、高槓桿。而現在樓市調控加強,這兩高是必要「割肉保命」了。
房企們正在人人自危的時候,監管部門又來了一記重磅,9月27日,有大行收到通知,監管機構要求大型商業銀行壓降、控制個人住房按揭貸款等房地產貸款規模。除此之外,有部分銀行也發出反饋,個人按揭貸款額度明顯緊張,有不少銀行開始呼籲,客戶辦理房貸要提早還款。
自從房企三道紅線之後,已經很久沒有這麼「驚人」的消息了。雖然有部分大行還未收到相關發文,但是近期新增涉房貸款的額度,明顯有所壓縮。不過對於個人按揭貸款政策,並未調整,也就是說,此輪房地產金融政策的調整,主要還是針對房企,個人申請房貸影響並不大。
幾經周轉,最後還是回到了房企的頭上。根據數據顯示,在融資新規的影響之下,三季度房企的發債規模,刷新了歷史記錄,而大部分房企為了應對未來的市場,都在加快儲備資金的速度。畢竟此輪涉房貸款壓縮,對於房企的影響要遠大於個人。
根據最新消息稱,目前已經有多家大行新增涉房貸款的佔比降到了30%以下。低於30%,這到底是什麼水平?2019年全國比重是34%,而今年30%以下,也就是下降了4%左右,但是在前幾年的時候,這個佔比最高曾接近45%。
雖然目前有大行還未收到正式的文件通知,但是從銀行最近的動作來看,樓市政策收緊還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而對於此次政策調整,業內人士也表示,一旦壓縮房地產開發貸款,銀行和房企合作的新樓盤的個人按揭貸款,還是會受到影響。
也就是說,個人按揭並不是全然沒有影響,如果對房企的影響太大,那麼購房該房企建設的樓盤的購房者,或多或少還是會受到影響。不過如果是二手房申請個人按揭貸款的話,影響並不大。
房貸規模和利率的變化,時刻都在牽動著剛需一族的心,不管是針對誰而變化,對於剛需來說都值得關注。而貝殼數據此前研究了全國39城市9月份的放款周期,平均為39天,而房貸平均放款周期拉長的城市,從原來的13個增加到了18個。
對於此次監管收緊銀行涉房貸款的原因,貝殼研究院的分析師表示,銀行之所以對涉房貸款規模佔比設置上限,是想從金融端降低房地產行業的負債。畢竟房地產行業的負債率,幾乎是全國各行業中,最高的一個。
和此前的「三道紅線」相呼應,這次壓縮涉房貸款,和「三道紅線」也正好形成互補,而此次「雙管齊下」,未來銀行對於購房者貸款的資格審查以及貸款額度的把控,都會更加嚴格。個人貸款影響小,但並不是全無影響。
對於此次的消息,外界人士也紛紛猜測,一方面認為這是房價要「下跌」的信號,因為銀行壓縮貸款,開發商賣房更加困難,房價自然而然就要下降了,不然賣房根本無法獲得足夠的現金流來支撐。
不過有人對此也持反對意見,認為這是釋放了房價要上漲的趨勢,畢竟開發商貸款難度增大,只能通過漲房價來回籠資金,再加上新房的建設速度放緩,市場上的二手房去庫存銷量明顯要增加,不說新房,連二手房的價格都有上漲的可能。
一項政策,被大家解讀出來這麼多「意思」,究竟哪個才是官方真正想要要表達的「意思」,我們也自相矛盾了。畢竟發展經濟很重要,但是擴大內需也很重要,而擴大內需的首要一點就是:增加消費水平。
受到這幾次融資新規的影響,不少房企不約而同開始行動,債券融資超預期發行,已經有不少房企這麼幹了。根據貝殼研究數據顯示,第三季度房企境內外債券融資發行307次,融資規模約為3274億元,同比大增了14%。
全國房企境內外融資全面井噴,可以看出,房企們也開始「鋪後路」了,連美元融資都超過了60億美元。可見這兩次融資政策的縮緊,對於房企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
除了監管部門的「要求」嚴格之外,本身就已經臨近年底,銀行貸款額度比較緊張,很多銀行在年初就制定了綜合經營計劃,到了年底貸款額度自然會更緊張一些。再加上有個別城市樓市此前有回暖跡象,不少支行半年就用完了全年的個人按揭貸款額度。
疫情期間銀行經營壓力也比較大,可以看出來,上半年貸款的發放量明顯比下半年多,而且在審核方面也更加寬鬆一些,此前有幾個城市出現了首付比例20%也被銀行默認了,隨後後期並沒有進行到底,但是期間也有不少人「薅了羊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