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東時間19日上午,蘋果公司市值一度突破2萬億美元,成為美國首家實現這一裡程碑業績的上市公司。
2萬億美元,相當於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十分之一,幾乎等於整個義大利的經濟規模。更為驚人的是,蘋果從首家市值突破1萬億美元的上市公司,到市值翻倍,中間僅僅經歷兩年。
當前仍在美國肆虐的新冠疫情,完全沒有阻擋蘋果股價的狂飆突進。與3月下旬的谷值相比,蘋果股價已回升超過一倍。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從宏觀經濟看,美國第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年化後環比暴跌32.9%,創下自20世紀40年代有記錄以來的最大跌幅;從企業表現看,今年至今美國已有超過400家大型企業宣布破產,其中包括數十家歷史悠久「百年老店」,是美國十年來最大規模的破產潮。
而蘋果又並非在疫情中「乘風破浪」的唯一美國科技企業。亞馬遜和微軟的市值均達到1.6萬億美元左右,谷歌市值也超過1萬億美元。科技巨頭逆勢走強,固然與疫情期間居家辦公等措施,以及公司本身的技術操作不無關係,但也在相當程度上反映出,美國經濟「恆者恆強、弱者愈弱」的馬太效應在疫情中進一步強化。
而這一趨勢背後,是美國當局若隱若現的身影。2萬億美元,不僅是蘋果市值的裡程碑,巧合的是,也大致等同美國為應對新冠疫情衝擊,推出紓困計劃的金額。然而,自4月計劃通過以來,美國失業率已連續4個月超過10%。一方面,是平均每周超過百萬人首次申領失業救濟;另一方面,是「無處安放」的流動性推動少數巨頭企業市值連創新高——而數據顯示,在美國家庭持有的股票中,50%屬於最富有的1%,92%屬於最富有的10%。「疫情政治」苦了誰,又富了誰,答案一目了然。
美國當局在國內「損不足而補有餘」,在國外又瘋狂打壓美國企業的競爭對手。市場分析大多認為,支撐這一輪蘋果股價上漲的因素之一,是投資者對蘋果即將發布的5G手機充滿期待。而在5G手機領域作為蘋果最強勁對手之一的華為,近年遭到美國不斷升級的政治迫害,直至近日被美國徹底切斷晶片及相關技術的供應渠道。
政治因素固然能讓蘋果等美國科技企業暫時獲得部分競爭優勢,但「君以此興,必以此亡」。美國打開的潘多拉盒子,也在給自家企業造成越來越多的麻煩。目前歐盟多國實施的數字稅,目標直指蘋果等科技巨頭,令美國當局大呼受到歧視性針對,甚至以加徵關稅作為報復。而這只是美國企業在海外初嘗的政治苦果之一。
事實上,蘋果等科技企業也對美國當局製造的政治風險心懷警惕。在川普政府公布即將禁用微信的行政命令後,包括蘋果在內的十餘家美國大型跨國企業與白宮官員通話,稱此舉可能破壞他們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競爭力。可見,沒人比他們更清楚中國市場的價值;沒人比他們更懂得「合則兩利、鬥則俱傷」的道理;更沒人願意從本可閃著金光的蘋果,淪為一枚政治的苦果。
編輯:朱賽雨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繫,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