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給分享日本生活博主,大家羨慕他們一絲不苟的精緻生活同時,也有很多朋友格外清醒:
「養兩個小孩試試,生活全是雞飛狗跳,哪還有力氣去認真過日子。」
「跟爸媽同住,這種極簡生活我想都不敢想......」
不得不說,許多來自日本的生活理念,雖說以人為本,但放在許多中國家庭不一定行得通。
就拿斷舍離來舉例好了。
不少年輕人認為把不需要的物品清理掉,才能更好提高居住空間的舒適度。然而,每每在斷舍離的時候,總能遭到家裡長輩的阻攔。
最近居裡在重溫紀錄片《我住在這裡的理由》,剛好刷到一期關於斷舍離的話題。
當日本收納達人遇上中國節儉老人,這場斷舍離簡直就是我們家日常的真實寫照!
紀錄片導演竹內亮,是一名在中國生活了7年的日本人,老婆是中國人,如今他在南京和嶽父嶽母同住。
因為生活習慣和收納方式很不同,他一直都想給自己家來一次大整理。
這天,他請來定居在上海的日本收納達人池田惠美,給自己家進行一次全面的斷舍離和收納整理。
惠美進門後第一件事,檢查冰箱。
熟悉的一幕出現了,各種瓶瓶罐罐、隔夜飯菜和果蔬零食混放在一起,又多又雜。
彈幕上紛紛飄過:是誰打開了我家的冰箱?
各種食品帶著包裝紙、塑膠袋堆成一座小山,一看就是平時隨手塞的。
肉買回來不處理,就這麼塞進了冰箱冷凍室,看不清是什麼肉,放久了也想不起來什麼時候買的。
話不多說,池田惠美立刻抄傢伙,給冰箱來個大掃除。
只見她從工具箱掏出兩塊布,把冰箱裡的東西全部拿出來,然後給需要留下和捨棄的東西分門別類。
這一看不得了,過期了5年的調味品無人知曉......
因為它還。沒。開。封。
已經發芽快修煉成仙的土豆,
爛到面目全非的青椒,
還有冰箱裡隔層底下沉積了幾百年的汙漬......
經過一輪清潔和消毒,竹內亮家的冰箱瞬間清爽明亮了很多。
惠美說,冰箱整理的重點,就是在打開冰箱門的時候,東西一看就知道放哪裡。
整理完冰箱,接下來就是竹內亮家的收納重災區——餐廳。
餐廳的位置本來就小,而且採光不好,這裡囤放了各種閒置的小家電和雜物,顯得更擁擠陰暗。
還是按照原來的方法,先把所有東西騰出來,把需要和不需要的一一分類。
於是,一場由斷舍離引起的家庭內戰就這樣開始了。
買了兩年只用過一次的麵包機,竹內亮老婆死死抱住不肯撒手。
兒子則眼明手快地撈起麵包機的紙箱:這個也不能扔!
雖然爭執不斷,但一切都在順利地進行中,直到......出門散步的嶽父嶽母回家了。
起初老兩口還以為這是拍攝需要,做做樣子罷了。
嶽母還很有梗地調侃道:「我看把你也給斷舍離算了,這才是徹底乾淨。」
後來發現事情並不簡單。
一聽女兒說不是為了拍攝,是真的要扔,老人家瞬間不淡定了。
在一堆雜物裡翻翻找找,像挖寶藏一樣,眼裡看啥都是寶,都有用,都得留著。
「這茅臺瓶子怎麼給我扔了,擺著多好看吶~」
嶽父拿起幾個閒置已久的茶壺發話了,好幾百呢,不扔,堅決不扔(雖然不用)。
眼看事情不受控,表示自己堅定立場後,他又機靈地話鋒一轉:「這是日本請來的磚家啊?」
然後搖搖頭淡定地自問自答:我不相信(潛臺詞:你們休想騙我扔東西)
其實職業收納師在國內的知名度和接受度都比較低,老一輩的人更是聞所未聞。
嶽母聽說是專家,耿直地真誠發問:老師怎麼擱這給人搞衛生呢?
經過一輪解釋後,兩位老人家總算對收納師這個職業有了基本認識。但是,他們還是對許多不需要的舊物戀戀不捨。
經歷過物資匱乏的年代,曾經那份不安感讓老一輩的人依然囤積物品的習慣,總想著「物盡其用」。
對於他們的做法,惠美表示很理解,她說就算在盛行斷舍離的日本,上了年紀的人也一樣愛囤積。
不過,在房價高走的今天,被不需要的東西佔據空間其實是一種浪費。
房子買來為人提供舒適的居住空間,應該以人為本,如果一平米好幾萬的空間用來堆放雜物,就等於浪費了幾萬塊。
導演竹內亮家的餐廳,整理前和整理後感覺完全不一樣。
清理了那些雜物後,餐廳的空間變得更敞亮、通透。竹內亮說,環境變好了,吃飯的心情都更美滋滋。
柜子上的物品也變得一目了然。
惠美教他們自製一些合尺寸的收納箱,用來存放東西。平時只要看一眼,就能快速拿到自己想拿的東西。
大家都知道在日本收納師是一門職業,不過大多數人認為花錢收納師,還不如請家政阿姨來收拾。
也有人說,收納整理還不簡單?網上大把教程啊。
居裡身邊有個朋友也是這樣想的。他買了很多收納神器,也學了很多日式收納技巧,沒過兩個月卻跑來跟我吐槽:「我感覺房間變得更亂了!現在不僅要整理雜物,還要整理各種收納盒......」
相信很多人也有同感,看別人的收納都這麼牛,怎麼到自己這裡就一團糟呢?
惠美之所以會成為一名收納師,就是因為自己太懶,所以想了很多辦法來減輕家務的負擔。
她說,所有收納整理都要符合自己的性格和習慣,不能造成額外的負擔。
收納師存在的意義,並不是幫你做那一兩次的整理,而是傳遞一些理念和技巧,幫助養成收納習慣,提升生活品質。
所以可持續,才是我們學收納的根本。
這些年風很大的斷舍離也一樣。
曾經被許多人簡單粗暴地理解為零物慾,其實這個理念的初衷並不是空無一物,也不是一刀切地扔東西,而是指導我們更有規劃地過日子。
定期清理生活上我們已經不需要的東西,每一次整理都是一次收穫和反思。等下一次買買買,我們才會更仔細地選,認真地用。
這會是一個美好的循環。
無論是收納整理還是斷舍離,都是讓生活變得更簡單、輕鬆的方式,而不是給生活找麻煩。
別人的方法不一定適合你,但花點時間和耐心去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和習慣,我們也能找到最優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