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改造家」收官之作,《皮囊》作者蔡崇達的家

2020-12-13 騰訊網

父親病逝後,作家蔡崇達一直在北京上海工作,但內心始終牽掛著母親,牽掛著從小長大的家。

小鎮東石,坐落在福建東南沿海的晉江海邊,與金門島遙遙相望。這裡,就是他的故鄉。在散文集《皮囊》中,蔡崇達用深情的筆觸描摹了小鎮的歷史、風物,和對他而言刻骨銘心的一段關於母親修建房子的記憶。

如今,雖然房子夠住,生活還算方便,但他總擔心自己回來得越來越少,家園會日益荒蕪。

2020年1月8日,東方衛視《夢想改造家》第六季收官之作,應暢銷書《皮囊》作者蔡崇達的委託,改造他老家的房子,為小鎮的孩子們建造「母親的房子」公益圖書館。

01

改造前:皮囊裡的家

如今蔡家居住的這幢房子,是在原本石頭房子的基礎上,母親主持改建的。因為資金不足,先是造了一樓和二樓,之後又加蓋到了四樓。

閩南鄉土,深情重義。建一座圖書館於蔡崇達並不是突然。他說,閩南這地方很有趣,他拿自己的母校做例子:從校門進入,體育場、圖書館、教學樓,再小到實驗室裡的儀器,每樣東西上都寫著「某某鄉賢捐贈」,宗族文化在這裡以血緣關係為紐帶,但做的都是對社會責任的承擔。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蔡崇達希望這次改造,能把家裡的房子部分改建成面向小鎮孩子們的圖書館。

△委託人一家與設計師

他也想再一次用一個兒子的方式,在這個世界上為父親留下一點紀念。

一個現代安全的家同時也是小鎮孩子們的文化講壇,誰能實現這次偉大的夢想改造?著名設計大咖琚賓接受了這次挑戰,操刀打造公益圖書館,為小鎮的孩子打開一扇連接外面世界的窗口。

圓夢設計師

傳統與當下的碰撞,文化與生活的交錯,設計師琚賓如何通過個性化的設計語言,滿足蔡崇達的雙向要求?

△設計師琚賓

設計師;創基金理事;水平線設計品牌創始人、首席創意總監。2018 Andrew Martin年度大獎獲得者;2017 ARTPOWER100年度設計師;2017 GQ年度設計師;2015光華龍騰獎•中國設計業十大傑出青年。致力於研究中國文化在建築空間裡的運用和創新,以個性化、獨特的視覺語言來表達設計理念,以全新的視覺傳達來解讀中國文化元素。

02

改造思路

01

拆除重建

一個房子裡要兼併公共和私密兩個空間屬性,對設計師琚賓來說,這無疑是一大挑戰。而如此複雜的功能,原有的房屋空間也無法消化,在和蔡家商量之後,將房屋進行拆除重建。

西北面模型圖

1

西南面模型圖

2

東北面模型圖

3

東南面模型圖

4

02

格局再造

經過琚賓的重新規劃後,建築的一層以一個半開放式的文化講堂為主,下沉式的公共空間與一面通高的清水牆面交相輝映,自然形成了一種莊重的氛圍;與高處不同角度對望的視線關係,讓整個空間變得生動起來。北側是蔡崇達母親所珍視的宗祠空間,也是這座建築與閩南地區傳統文化深刻聯結的一角。

二樓為圖書館,包含一個室內圖書館和露天的讀書區域,通向二層的樓梯設計富有幾何感和趣味性,是專門供小朋友玩耍的空間。二層以上主要是蔡家的居住區域,和提供給一些文學界親友的客房,三層主要是母親的房間與家人的公共活動區。

(往右拉看更多平面圖)

為了界定公共、私密兩個區域,琚賓也特別為建築規劃了兩套立體交通體系。

03

改造後:母親的圖書館

入口•圖書館銘牌

正對入口,安放著母親的房子圖書館銘牌,以一枚為圖書館特別訂製的藏書章為原型而設計。

中庭•下沉式空間

步入中庭,首先見到的是下沉式的公共空間。

△一樓

作為講堂使用的時候,觀眾三面圍合朝向講臺,主講人身後,則是一面通高的清水牆面,自然形成了一種莊重的氛圍。

△一樓 分享空間

經過討論,蔡家長輩根據蔡崇達父輩家祠的堂號,將講堂命名為恆昌講堂,今後家族中對子弟的教育聚會也可以放在這裡進行。

這個空間最為特殊的設計,是與高處不同角度對望的視線關係,在舉辦活動時,高處、側面、面前都可以站滿人,形成奇妙的視線交錯,也讓整個空間都生動起來。

特別修建的小水池,以及移栽過來的,蔡崇達女兒出生時種下的香樟樹,在這個空間裡點綴出了波光與婆娑的綠影,也講述了時光的意義。

一層北側•宗祠空間

一層的北側,平日不輕易示人的,是母親所珍視的宗祠空間,也是這座建築與閩南地區傳統文化深刻聯結的一角。

二層樓梯

從一層南側進入,是轉向二層圖書館的通道。

△前往樓梯

通向二層的樓梯設計得特別富有幾何感和趣味性,是專門給小朋友們上下奔跑玩耍的空間。

上樓的樓梯形成一個岔路口,分別通向圖書館前後門的走廊。

△路徑轉換

△前往圖書館

作為中庭的一部分,這裡也是欣賞整座建築最好的角度之一,公共與私密、對話與對視、體塊與通透、半隱與半現,交織成足夠複雜迷人的空間關係。

二層圖書館分為室外閱讀區和室內圖書館兩部分。圖書館南側是通高的玻璃窗,採光充分,

朝向內庭的一側也可以供孩子們寫作業和閱讀。

「書籍好豐富,環境也很贊,可以讓我安靜地閱讀和思考。」看著琳琅滿目的書籍,東石中心小學五年級學生楊弘毅開心地說,這裡讓他感覺特別親切舒適。

之所以能讓走進圖書館的人有這樣的感受,設計師琚賓透露,一方面在於房屋設計時特別注重通風和採光,大量採用了落地窗、矮牆等元素,使樹影婆娑、陽光雨露都可無遮無攔地進入,讓人與自然更好地融合。

燈具全部為特別訂製,光線柔和;

館藏書籍,則是數千本來自全國各出版社和許多知名作家的精選贈書。文學、藝術、歷史、自然科學......圖書種類各式各樣,應有盡有。

設計師還特地在圖書館,為孩子們留下了一塊可以隨手塗畫的小黑板。

三四層•蔡家人居住空間

「父親花了好多錢,僱來石匠,把自己和母親的名字,編成一副對聯,刻在石門上,雕花刻鳥。母親與父親的名字就這樣命名了這座房子」書中如是寫到。為了紀念父母真摯的感情,這次改造,圖書館保留了兩側包含雙方名字的對聯,實木平開門保留了木門的影子。這是對父母感情的見證,更是對家的傳承。

三層主要是母親的房間與家人的公共活動區。

△客廳-餐廳-廚房

△家人就餐區

△客廳區域

五層以上

五層向上則更多地作為客房、茶室,由蔡崇達邀請作家朋友在此小住和創作。

改造房子的初心,也是對於父愛的紀念,這一願望終於達成。

從2018年年底勘景,經過設計、打樣、施工,歷經整整一年多的艱苦努力,這個建築體量達到1100多平方米的項目,預計2020年夏天時完工。母親的房子,終於猶抱琵琶半遮面,將已經落成的公共部分呈現在大家面前。

攝影師丨劉文毅

素材丨樂活設計、設計有料IfengDesign

相關焦點

  • 立邦攜手《皮囊》作者蔡崇達打造「母親的房子」公益圖書館
    2019年10月,當文學作品《皮囊》銷量突破300萬冊,晉江東石籍作家蔡崇達決定將老家的房子,建成一座對外開放的圖書館,取名為「母親的房子「圖書館。2020年1月4日,由立邦《夢想改造家》傾情打造的「母親的房子」圖書館正式落成。圖書館的設計凝結著傳統之美,面積雖不大,卻體現了手足親情,承載著大愛夢想,將為小鎮的孩子們打開一扇通向廣闊世界的的窗戶。
  • 蔡崇達:以「母親的房子」建一座公益圖書館
    新落成的房子,將有一半是打開的圖書館,另一半是家人居住的地方,將成為我在家鄉『新的家』。」蔡崇達進一步解釋,房子代表的情感是「小家」,而圖書館主動參與共同事務,代表的是「大家」。 「母親的房子」圖書館,這個名字開始於個人私密的珍惜的情感,但最終完成的是對公共責任的承擔形態。
  • 蔡崇達談寫《皮囊》:像把「手術刀」劃向自己
    蔡崇達談寫《皮囊》:像把「手術刀」劃向自己 2015-03-18 13:23:48來源:江南時報作者:責任編輯:唐云云 2015年03月18日 13:23 來源:江南時報
  • 蔡崇達的《皮囊》中最辛辣的一句話,是成年人世界中的指路明燈
    《皮囊》這本書是蔡崇達第一部文學作品,他對於自己作品的評價就是:「書中沒有一句廢話」。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懂得對人生做減法,才是對這具皮囊、這縷靈魂的善待。《皮囊》這本書是最近第二次閱讀了,每一次讀感覺都不一樣,很佩服作者蔡崇達可以將那麼深刻的感受慢慢的剝離出來,然後試著小心的一點點的展示給讀者,這本書值得在安靜的時候慢慢的品讀!
  • 蔡崇達:被眾大咖力捧的《皮囊》,人這一生終究要學會和自己和解
    蔡崇達:被眾大咖力捧的《皮囊》,人這一生終究要學會和自己和解蔡崇達的《皮囊》,是一本有著小說閱讀質感的散文集,初讀時,以為作業只是頓悟世情,再讀便發覺:皮囊之下,我們每一個普通人努力地活著,都是在嘗試尋找自己,與這個世界和平相處的方式。
  • 由屋及情,溫暖治癒 |《夢想改造家》第7季初評
    作者:楊曉彤9月23日,家裝改造節目《夢想改造家節目以《回訪特輯》為開篇:住著兩代四口人的11平方米小戶型、位於西安和上海的百年老宅、為身患腦癱的青年打造無障礙之家、為家有阿爾茲海默症老人改造的適老房屋……在《夢想改造家》的故事裡,改造房屋是基礎,解決住房問題背後人們對於生活的訴求才是關鍵。
  • 《夢想改造家》第三季收官 關注板萬村與留守兒童的生活
    東方衛視大型家裝改造節目立邦《夢想改造家》第三季將在11月22日晚21:35播出本季的收官之作。 教育、文化、經濟全方面改造 三方聯手守護「最後的布依家園」 為守護這片「最後的布依家園」,夢想改造家特別委託了中央美院建築學院的院長呂品晶教授作為本期的設計師。呂品晶教授從幾年前就開始從事黔西南地區的鄉村改造和研究,十分了解當地的民情文化與生活現狀。與此同時,冊亨縣也做出了對這「最後的布依部落」進行改造和開發的決定。三方聯手下,布依族家園的改造項目正式啟動。
  • 《夢想改造家》三十年日記裡的家 刷新夢想記憶
    注重具有普遍性和實用乾貨的改造  無論是上海30㎡的「夾縫屋」、39㎡的「水塔樓」,還是北京最小學區房,一直以來,《夢想改造家》給外界的印象標籤都是設計師善於利用空間的逆天改造,獨具匠心的設計一次次化腐朽為神奇,為業主實現居住夢想。
  • 凡塵俗世,誰不是普通人,一具皮囊而已 | 皮囊 · 蔡崇達
    皮囊作者:蔡崇達讀者:方塘我說服自己,這不值得流淚,這不值得哭皮囊開篇第一作者就談到了主題「皮囊」,寫的是他外婆的九十九歲的媽媽阿太,經常在嘴邊嘮叨的一句話,就是「肉體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所以他的阿太,在家裡面是一個十足的女強人,裹了小腳卻還東西奔跑,把舅公扔水裡學遊泳,幾乎讓舅公溺水。
  • 第四季立邦《夢想改造家》東方衛視暖心回歸 刷新愛改造家
    立邦《夢想改造家》融合了熱血綜藝的燃情和情感綜藝的溫情,以「刷新愛 改造家」的初心走過了三年,每一次全力以赴的改造都是一個美好夢想的見證,每一期的改造故事收穫了不少觀眾對生活的新理解,真正響應了「立邦為你刷新生活」的品牌主張。
  • 海爾熱水器攜手《夢想改造家》,用公益改造守護夢想
    海爾熱水器首席特約《夢想改造家》第四季已於12月5日正式落幕。收官之作「明日夢想之城」,延續了前三季的大規模公益改造並進行了升級,在節目組、設計師與愛心企業海爾熱水器的共同努力下,通過改造因512地震受重創的四川什邡這座城市,探索什邡的城鄉經濟轉型之路,助力什邡人民重繪美好未來,也為本季節目畫上了圓滿的句點。
  • 《皮囊》:唯有卸掉偽裝自己的皮囊,才能夠面對真實的自我
    李敬澤老師給《皮囊》作的序,則每一句都是經典。是啊,皮囊有心。不管這具皮囊是什麼質地,它包裹著一顆心。人生或許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攜帶著一顆心的羈旅。《皮囊》作者蔡榮達,他以這本書獻給已經離世的父親,阿太,獻給陪伴著他的母親、妻子和女兒。皮囊,就算再堅硬,再怎麼偽裝,終究都有朽敗的時候。一旦被破開,裡面所包裹的人心可能脆弱無助到你無法想像。《皮囊》中寫道:人最怕的發現自己想要的東西。
  • 《夢想改造家6》回訪特輯 揭秘「外灘背後的家」
    東方衛視大型家裝改造節目《夢想改造家》第六季回訪特輯,將於今晚21:30播出。節目組將和各位設計師一起從南到北走訪8個往年改造的案例,在回訪的覆蓋區域和房屋擇選上都注重了較強的社會廣度。節目會回到這些委託人的家中,將各個家庭改造後的生活現狀真實展現給觀眾,特別是在上季尚未完工的「外灘背後的家」改造成果的完整呈現。《夢想改造家》已走到第六個年頭,那些曾經驚豔眾人的設計巧思,在經過委託人居住使用後將變成怎樣的景象?大概是絕大多數觀眾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因此,新一季節目以回訪特輯「打頭陣」,其中最令人期待的莫過於對「外灘背後的家」的回訪。
  • 《皮囊》:人終要直面自己靈魂,可有人終其一生,都無法捨棄皮囊
    什麼是皮囊?就作者蔡崇達的話說:"皮囊標誌出生命的限度、生活的限度,生命和生活之所以值得過,也許就是因為它有限度,它等待著,召喚著人的掙扎、憤怒、鬥爭、意志、欲望和夢想。"這些人生活在虛幻之中,因為他不敢面對現實,明明知道那不過是欺騙自己的把戲,卻仍然樂此不疲,這樣支撐著的沒有生機的皮囊,就如是瀕死的掙扎,這樣只是在折騰自己的靈魂,讓靈魂沒有棲息之地。
  • 讀懂《皮囊》:為人生添一盞明燈,讓靈魂出來透透氣
    有人說,當然是皮囊重要啦,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肉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失去了靈魂的皮囊,活著的意義又在哪裡?在書中,「阿太」用自己的一生來告訴作者:「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能成材。」這也許就是「皮囊」跟「靈魂」的意義。
  • 《皮囊》因何讓韓寒、劉德華高度評價?10句經典語錄致鬱又治癒
    今天和大家聊一聊作者蔡崇達的一部散文集——《皮囊》。踏雪無痕是理想,泥足深陷是《皮囊》,韓寒評價《皮囊》:「我會將這本書帶上旅途,在每個靜謐陌生的夜晚拿出來慢慢看,而不是紅燈亮起或者堵車不動時。」蔡崇達的《皮囊》,是一本有著小說閱讀質感的散文集,初讀時,以為作者只是頓悟世情,再讀便發覺:皮囊之下,我們每一個普通人努力地活著,都是在嘗試尋找與自己、與這個世界和平相處的方式。
  • 讀《皮囊》,品99歲的阿太是殘忍還是脫離了皮囊?
    我們這個時代的年輕人啊,總是害怕現實太餓,吃了夢想。可誰知道在現在這個時代,還有多少個張美麗正在被迫投降。成為那些恪守成規,隨波逐流的一員。蔡崇達的《皮囊》,帶給了我關於故鄉的全新認知故鄉不再只是一種地理位置、文化符號,而是貫穿於成長過程的溫暖與教導,是長大以後,回首遙望時的一盞明燈。在這本書中,蔡崇達用了14篇非虛構的散文,講述了故鄉的人與事,回望了自己的青春歲月。
  • 不管皮囊是什麼質地,人生都是一具皮囊下打包攜帶著一顆心的羈旅
    我猶記得小時候,老師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不要空有一副臭皮囊,要有內秀」,當時對這句話的理解程度與現在肯定是有很大差異的。前幾天,我讀了蔡崇達的《皮囊》,心中頗有體會。於是,反覆讀了三五遍,想把《皮囊》這本書到底說了些什麼以及自己心中的感受分享給大家。
  • 讀完《皮囊》為何會哭的一塌糊塗?原來句句都戳中淚點,引人共鳴
    《皮囊》是為數不多,讓我想放慢速度仔細品讀的好書。讀完了這本書的後半部分,我驚人的發現,寫這本書的人,其實是自己。沒錯,是自己,這是一種面對生活的態度,沒有抗爭,沒有歇斯底裡,對讀者指手畫腳,傳授經驗或者生活之道的種種。
  • 《皮囊》中:阿太,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裡挑一
    如果說最近這幾年看過的書中,印象最深,感觸最深的書,那肯定是非蔡崇達的《皮囊》莫屬了。這本看似小說的帶有自傳性質的散文集,給人太多意想不到的收穫。《皮囊》先後得到著名青年作家韓寒、香港歌手劉德華、《人民文學》雜誌副主編李敬澤的高度評價。作者以簡明的敘事風格,語言精簡、冷峻,透出對生命的敬畏和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