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的發展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人類用棍棒和野獸抗爭的階段。隨著人類社會發展,部落之間衝突升級,逐漸積累的有防禦性和攻擊性的技能,於是漸漸形成了武術。
在漢朝時候的武術已經漸漸成型,有了豐富的套路,明朝武術發展是最快速的時期,出現了各種流派。其中器械、拳術等都得到了良好的發展。尤其在理論上進行了統一的規劃整理,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紀效新書》《武篇》《耕餘剩技》等。
在中國武術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幾十種拳術,其中就包括幾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拳種,也是武術訓練的必修拳種。今天咱們就來了解一下這幾種拳術都是哪些。
太極拳
太極拳在如今被分為三種:分別是比武用的太極拳、體操運動用的太極操和太極推手。2006年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們對太極拳有一個誤解,就是認為是張三丰所創。其實這只是小說中的橋段。太極拳起源於河南焦作,是17世紀中葉才漸漸形成的。
陳王廷在家傳拳法的基礎上,吸收眾家武術之長,融合易學、中醫等思想,創編出一套具有陰陽開合、剛柔相濟、內外兼修的新拳法,命名太極拳。
太極拳的出名,並非在於殺傷力,而在於其中的哲學,包含了陰陽理念。旨在用意念貫通全身,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
「平衡」即為太極的關鍵。所以太極並沒有我們想像的有那麼強大的殺傷力,它的本意是修身養性,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老年人都熱愛這項運動。年輕人學習太極,目的是學習其中的武術哲學,學習平心靜氣的處世觀念。
八卦掌
八卦掌是河北省起源的傳統武術,其創始人董海川曾在清朝肅王府作教練,故八卦掌首先在北京一帶流傳開來。
歌裡唱到的「太極八卦連環掌」,其中太極指的太極拳,八卦連環掌就是八卦掌了。但是這裡要注意的是,這個八卦和易經中的奇門八卦,是兩碼事,並無什麼聯繫。八卦掌是一種以掌法變換和行步走轉(走圈)為主的拳術。也就是,以自己的一個臂長的距離為半徑畫一個圓,然後沿著這個圓走圈。它將武功與導引吐納溶為一體,內外兼修。可以強身健體,而且能夠鍛鍊攻防搏擊的技能。
所以論實戰性,八卦掌的實戰性要比太極拳高一些。八卦掌更有力道,侵略性更強。但在修身養性方面,就不如太極了。
形意拳
形意拳起源於明末清初,創立之初主張「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所以又叫心意六合拳。
如果是學習武術的入門朋友,看到這「六合」的口訣是不是覺得很耳熟?其實就是來自形意拳的核心思想。
我們熟悉的十二形拳其實也是形意拳的分支,是效仿12種動物的姿態進行的改良,模仿12種自然界中的動物攻擊時候的動作。
形意拳的實戰性,也略高,有較強的殺傷力。
八極拳
八極拳的名字,取自「發勁可達四面八方極遠之地」,可見其實戰能力。我們了解的影視演員張震,學習的正是八極拳。
八極拳衝擊力強的原因,是因為八極拳發力自腳尖,由下而上由內而外由近及遠,文有太極安天下,武有八極定乾坤之說。所以在這幾種拳術裡,八極拳的實戰性是最強的,但是殺傷能力過大,不適合新手練習。
劈掛拳
劈掛拳又稱劈掛掌,可以說是中國武術界的一個奇葩:它是少有的遠距離攻擊為主的拳術,講究放長擊遠。
劈掛拳發揚的就是中國武術裡「一寸長一寸強」的思想。八卦拳歷史悠久,在明朝中期就流行於民間,例如愛國將領戚繼光(1528~1587)在《紀效新書》中,對劈掛拳就有精闢的論述。他曾描述:
「活足朝天而其柔也。"
這是指劈掛拳腿法靈活對該拳腿法的妙贊。在清朝中期,滄州的劈掛拳發展最為迅猛,分成兩派,分別在滄州南皮和滄州鹽山。所以滄州的劈掛拳,在全國是非常有名的,
劈掛拳雖然遠距離實戰能力不俗,但是實用空間有點小,並不擅長近戰,比如近戰對上八極拳的話,就會吃虧一些。
如果你學習武術,你最想學的是什麼拳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