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品上繡自己的名字——保護「署名權」,讓刺繡技藝無失傳之憂
為避免讀者們混淆了藝術欣賞類刺繡和生活日用類刺繡的創作目的,從而誤解兩大類刺繡的關係,今天簡單給大家講講。簡單類比來看,藝術類刺繡和生活類刺繡的區別,就好比名家書畫和日曆年畫的區別。一類不惜工本,創作量極少,市場罕見;一類講究績效,批量生產,廣泛銷售。(圖1)
生活日用品繡無失傳之憂
生活日用品繡因為生產需要,相對是沒有「失傳」之憂慮的,因其針法相對簡單、無複雜的結構、題材常見,閒時自繡自賞,忙時可以組織人手集體加工,無論是工藝層面還是生產層面,都是極具生命力且有其自身發展規律的。(圖2-1,圖2-2,圖2-3)
包括當代能見到的多數工藝品刺繡(電腦噴繪底刺繡),也都屬於這個範疇。還不了解這個類型刺繡的讀者,可以去看我之前的文章:《8000人年入16億!揭秘一統市場的噴繪底刺繡》。(圖3-1,圖3-2,圖3-3,圖3-5)
眾多刺繡老藝人、刺繡工人只要學會這種快速見效的刺繡方式,只要作坊主們(大師們)願意保留刺繡工人的「署名權」,出讓一部分利益,刺繡生產者們的收入還是很可觀的。
亟待傳承和保護的傳統藝術欣賞刺繡
目前亟待保護和傳承的,是歷史上很多盛極一時的名繡,它們影響深遠,歷史文化地位很高,但時過境遷,由於歷史環境的變換,到了如今很多欣賞類刺繡只能在博物館見到其物質遺存,在文獻中見到歷代的評述讚譽,符合其藝術特徵的活的刺繡創作卻已湮沒在歷史的洪流中了,比如宋繡、明代顧繡、魯繡等。(圖4-1,圖4-2,圖4-3,圖4-4)
為什麼說它們是藝術的高峰、相關工藝的標杆呢?
既然已經湮沒了,又為何要去研究傳承它們呢?
從審美和技藝的層面進行論述,是因為它們在審美方面代表了刺繡在整個工藝發展、藝術創作的最高水準和公認的高度,在技藝方面因表現作品的需要,往往會集一個時代針法技巧之大成。誠然,後世並非沒有能與之接近、比肩的優秀作品,這些作品放在自己的時代中所顯的出類拔萃並與宋繡、魯繡審美旨趣暗合。儘管宋繡、魯繡不可能超脫時代在題材、針法技巧上與後世相較,但其審美意境已近乎於「道」,除了作品本身之外,還有成熟的品鑑體系和欣賞群體。這就如同詩歌自然屬唐代為最高峰、詞是宋代的無法超越,都是一個道理。
從文化歷史發展的層面進行論述,近現代移風易俗,題材、材料、針法技巧多有發展,譬如近代蘇繡代表人物沈壽、正則繡創始人楊守玉……她們的精品之作都是站在歷史名繡的藝術高度上有所深入和發展的,創作目的性有異曲同工之妙。(圖4-5,圖4-6,圖4-7)
當今刺繡的發展不能為了超越而附會,為了求新而求異,而依然要求後世能對前代風貌有所追摹,在挖掘、整理、研究、創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地創新,這樣才能形成一種健康的文化保護和傳承態度。(圖4-8、圖4-9、圖4-10)
在如今的各種刺繡產品中,或多或少都能看到這些名繡的深遠影響。這就是歷史的魅力,也是我們文化自信的來源,更是當代刺繡藝術需要繼承和發揚的美好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