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運營商使勁倒騰5G,中國移動咪咕匯8K+120幀開啟直播新視界了嗎?
文/離離
來源/智能相對論(aixdlun)
上個周末,我偶然得到了觀看2020咪咕匯第十四屆音樂盛典雲端演唱會的機會。
天外飛來的幸運
接獲消息的那一刻,簡直像是突如其來抽中大獎。此前曾關注這場雲演出的我,看到官網公布的票價後,一直在糾結到底要不要買票,直到演出當天仍沒有出手。收到消息的瞬間,所有的遲疑猶豫立刻煙消雲散,心情豁然開朗。
咪咕匯這場演唱會最吸引我的,除了張靚穎、毛不易、鄧紫棋等實力強勁的音樂人外,就是業界首創的5G+8K+120幀超高幀率直播技術。據咪咕匯介紹,本次演出將由中國移動5G+專線雙千兆的傳輸保障支持,實現3路超高清4K+VR直播和1路超高清8K+VR直播的超低延時並發傳輸至雲端,從源頭上保障直播超高清畫質和畫面穩定性。藉由運營商的技術buff,解決以往線上演唱會直播信號不穩、畫面卡頓的問題,加強雲演唱會的用戶體驗。
此外,8K的超高清畫質也讓人翹首以待。對於因為疫情而無法到現場一睹偶像真容的粉絲而言,線上直播演唱會的鏡頭是為數不多的「解饞」方式。據說8K畫質的清晰度為平日所見藍光畫質的16倍、4K畫質的4倍,高清到甚至連愛豆的睫毛都數得清,能看清愛豆的每個表情細節。每秒120幀的幀率也將儘可能捕捉到登臺明星的每個細節瞬間,讓觀眾透過屏幕也能清晰的感受到愛豆的每一次呼吸和每一次轉音。
繪聲繪色的演唱會介紹讓人心癢難耐,有運營商加持的全新黑科技能帶來什麼樣的視覺饗宴?和一般的線上演唱會有何不同?這些都讓我對音樂盛典的演出充滿期待。
於是,我火速下樓買好了零食飲料爆米花,按照觀看指南,打開電視尋找直播接入口,準備替愛豆數睫毛。沒想到,房間的電視明明連接著中國移動的魔百和,按照操作手冊的指示,卻遍尋不著第十四屆咪咕匯音樂盛典的直播頁面。無論是門戶首頁、音樂頁面還是4K專區皆是如此,更新版本後也是一樣,切斷電源重新啟動也沒有作用。
嗯……好吧。
雖然意想不到的狀況讓人困惑,卻並未衝淡我對這場雲演出的期待。我繼續查閱官方指示,找尋另外的觀看方法。
大失所望
接著,悲劇發生了。並不是所有的手機型號都能夠享受8K+120幀和自由視角的黑科技!很不幸的,我和室友的手機都不在「白名單」上。按照官方指南,可支持自由視角的設備只有少數幾款特定機型,而能夠體驗8K/120幀的機型則更少了,僅有小米10 Ultra、Redmi K30 Ultra、OPPO Find X2、Galaxy S20 Ultra 5G、vivo iQOO Pro 5G、vivo iQOO Z1和一加8Pro 7款機型。
綜合以上資訊,真正能像宣傳廣告所言,同時享受到自由視角和8K/120幀黑科技的,僅有小米10至尊版、RedmiK30 Ultra和vivo iQOO Z1三款手機的持有者。不知道當天買票收看的觀眾當中,有沒有人像我一樣因為對設備的要求後知後覺而感到大失所望。
除了5G手機的設備限制,我還發現了第二個悲劇:自己並沒有8K屏幕,只有1080P的平板和電腦,徹底撲滅了我享受超清畫質的「美夢」。由於缺乏5G手機及8K屏幕等「高端設備」,今晚的音樂盛典,我將無法體驗期待已久的5G+8K+120幀創新科技,僅能當做一般直播觀看。對於觀看動機有一半是出於對黑科技的好奇的我而言,只能說是看了個寂寞。短短兩個小時,我的心情從原先的平穩飆到極high再down到谷底,可謂大起大落,「樂極生悲」。
即便無法感受到最優質的視覺體驗讓我非常失望,我還是準時收看了2020音樂盛典的演出,並發現了一些有趣的操作。與一般的線上演出不同,音樂盛典有九個觀看視角可供觀眾選擇:
「雲上盛典主視角」類似現場演唱會的大屏幕,主要從面對主舞臺的觀眾席正後方拍攝,偶爾切換到舞臺前的攝影機,給於演出者特寫。
「愛豆專寵視角」與「VR愛豆同臺視角」皆是從較近的距離鎖定臺上明星拍攝;「VR搖滾區視角」則為VR直播舞臺近區視角,能從360度直播舞臺與明星近景,可隨手勢或屏幕角度轉換觀看方向。VR視角的體驗十分新奇有趣,可以圍著明星和舞臺轉來轉去。角度變換時,畫面流暢穩定不會卡頓,成為整場演出中我使用最多的視角。
「上帝視角」從高空往下拍攝觀眾席,可看見星星點點的螢光棒。「匯客廳視角」與「VR匯客廳視角」則是拍攝主持人與明星在後臺採訪區的互動。「神秘X視角」拍攝了後臺、幕後花絮、探班等平常演出看不到的畫面。
雖然我的設備不支持8K/120幀視角與自由視角,「至臻原畫視角」的超高清50幀體驗也比普通的線上直播清晰許多,數睫毛是不可能,但能看清楚歌手的髮絲,也算是一種安慰。可惜的是,不知是寬帶網速問題還是觀看設備不夠「先進」,切換視角時常會卡頓,演出音畫也不同步,稍稍影響了觀看體驗。
此外,本次演出首創的5G全息投影技術也讓人十分驚喜,4D立體的身姿、動作和聲音,幾乎無法分辨眼前的並非真人,有如將科幻片中酷炫的電影特效重現於現實當中。
萬萬沒想到,在科技發達的今天,我和愛豆之間最遙遠的距離,並不是演唱會的天價門票,而是不夠高級的手機。
我不是一個人
5G時代,許多運營商和視頻平臺都開始嘗試新技術的應用,希望能帶給用戶更多更好的服務與體驗。5G技術發展至今,已有將近一年的「預熱」時間,國內三大運營商也在逐漸加快5G網絡覆蓋全國的速度。
「智能相對論」想說的是,對於一個主打5G+8K+120幀全新黑科技的雲端演唱會,以及希望藉由內容創作來吸引流量增加營收的運營商而言,活動主辦方的確提供了很多創新技術,5G基站逐漸上升的覆蓋率也讓越來越多城市能夠享受5G網絡訊號。但對於國內大多數手機用戶而言,5G技術仍然尚未普及,這些創新技術成了「看得見卻吃不到」的大餅。
首先,5G網絡訊號尚未完成全國覆蓋。截至2020年6月底,中國移動已在國內超50個城市累計開通了18.8萬個5G基站,並提供商用服務;中國電信全網基站總數已超20萬;中國聯通的5G基站累計數量達到21萬,在超過50個重點城市實現連續覆蓋,並在部分省份成功實現2.1GHz頻段軟體升級4G基站為5G基站。而全中國一共有663個城市, 包含4個直轄市、293個地級市和366個縣級市。目前僅有50多個城市完成5G基站建設,且建設基站的城市中並非所有地方都能使用5G。一位遼寧的網友曾發表過5G的使用感受:
663個城市中只有50多個城市完成覆蓋,代表大部份地級市與縣級市的居民暫時還無法使用5G網絡。即使運營商正在加快地級市的網絡升級速度,但距離完成5G信號的全國覆蓋似乎還需要一些時間。
其次,從設備上來看,截止到今年第三季度,國內5G手機的市場佔有率僅為8.4%,意味著絕大多數人還在使用4G手機,包含2020咪咕匯音樂盛典的觀眾。他們都有可能遇到和我一樣的困境,被排除在5G黑科技的大門之外。
雖然多數大城市已完成5G網絡覆蓋,但並非所有用戶都願意因此更換設備。一方面可能是因為5G網絡的體驗感受較為兩級,讓許多人不敢輕易嘗試;另一方面,目前市面上大多數5G手機的價格比4G手機高出許多,「性價比不高」的評價也不在少數,或許也勸退了一部份像我這種經濟不太寬裕且對手機網速要求不高的普通用戶。
此外,即使擁有5G手機,根據音樂盛典的官方操作指南,能夠體驗8K/120幀的機型僅有小米10 Ultra、Redmi K30 Ultra、OPPO Find X2、Galaxy S20 Ultra 5G、vivo iQOO Pro 5G、vivo iQOO Z1和一加8Pro。甚至不包含在安卓5G手機中佔有69%市場份額的華為,和市場佔比約五分之一的蘋果。全球兩大手機巨頭都「不配享用」行動裝置的8K/120幀視角,可見這款應用並未完成對所有5G設備的適配,能符合使用條件的觀眾更是少之又少。
5G網絡的設計初衷是服務工業網際網路,首先是為了滿足工業企業的需求,然後再逐步過渡到民用領域。從音樂盛典這場演出可以發現,由於目前5G網絡應用開發的速度較慢,即使運營商提供了先進的技術與服務,多數觀眾也「無福消受」。且顛覆性爆款應用也尚未出現,用戶沒有太多更換5G設備的動力。從覆蓋率、設備價格和應用適配性來看,5G網絡應用的生態尚未建立完成。
除了5G手機,8K屏幕也不是每個人都能擁有的。從各大品牌8K電視業務布局情況來看,夏普、Samsung、康佳、Sony、TCL、LG等都推出了8K電視產品。然而,8K電視行業發展仍處於起步階段,整體行業規模較小,市場滲透率極低。根據全國家用電器工業信息中心的數據,2019年中國8K電視銷量約2.3萬臺,銷量佔整體市場比重約0.05%;8K電視普遍價格較高,市場規模約8.59億元,佔整體市場比重約0.67%。
無論是5G手機還是8K屏幕,對於大多數作為技術體驗者的用戶們而言,在硬體設備尚未完成轉換、應用適配性不足的情況下,根本無法完全享受到新科技所帶來的便利。以音樂盛典這次雲端演唱會為例,在主推的5G+8K+120幀超高幀率直播技術中,大部份觀眾能享受到的黑科技,似乎只有九大視角和VR玩法,自由視角、8K超高清畫質和120幀超高流暢度都無法感受,甚至還可能因為寬帶速度之類的原因,造成切換視角卡頓或直播延遲導致音畫不同步,影響觀演體驗。
雖然5G技術的用戶體驗層尚未成熟,但在網絡科技飛速前進的現在,作為直播技術的創新應用,中國移動和咪咕匯的嘗試讓原本處於摸索階段的5G現場真正落地。打通5G+4K/8K+XR雲演藝、橫跨大小屏及VR端三端的音樂盛典在網絡新時代搶先邁出第一步,為線上文娛活動提供了更多可能。如多場景觀看體驗為線上演唱會創造出現場表演所沒有的獨特價值,酷炫的全息影像技術成功「欺騙」不少觀眾的雙眼,成功引起話題。
新技術的從無到有到真正落地創造商業價值,原本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對於希望藉由內容產品創造而轉型的中國移動而言,用雲端演藝活動的前沿技術「籠絡」粉絲群體不失為一個好主意。而如何加速5G技術的普及,讓更多用戶實際體驗到新技術帶來的福利,是運營商們無法迴避的問題。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此內容為【智能相對論】原創,
僅代表個人觀點,未經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製或建立鏡像。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且未核實版權歸屬,不作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請作者與我們聯繫。
智能相對論(微信ID:aixdlun):
•AI產業新媒體;
•今日頭條青雲計劃獲獎者TOP10;
•澎湃新聞科技榜單月度top5;
•文章長期「霸佔」鈦媒體熱門文章排行榜TOP10;
•著有《人工智慧 十萬個為什麼》
•【重點關注領域】智能家電(含白電、黑電、智慧型手機、無人機等AIoT設備)、智能駕駛、AI+醫療、機器人、物聯網、AI+金融、AI+教育、AR/VR、雲計算、開發者以及背後的晶片、算法等。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第三方自媒體作者發布的觀察或評論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圖片版權歸作者所有,且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極客網無關。文章僅供讀者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投訴郵箱:editor@fromgee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