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人而不致於人:李靖如何平定難纏的吐谷渾?

2021-02-23 划過歷史長河

唐太宗時期,大唐往往能以極低的成本、極高的效率,乾淨利落地擊敗對手!

其中,李靖無疑是太宗君臣中最成功的一個。

無論是平定「勝兵四十萬」的蕭銑,還是攻滅曾經的東北亞霸主東突厥,李靖都以極小的代價、極高的效率,乾淨利落的取勝。

而面對讓中原王朝頭疼數百年的吐谷渾,李靖只用兵四萬餘(原計劃十萬,但有兩路未參戰),費時半年,即迅速平定。

此戰中,李靖完美地註解了 「千章萬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於人而已矣」。

難纏的吐谷渾

吐谷渾,軍力不算強,中原王朝、突厥都曾把他打得大敗。

可是,他卻依然很囂張,誰也拿著他沒辦法。

隋煬帝就吃過他的悶虧。

當年,隋煬帝組織「四面圍攻」,大敗吐谷渾,伏允逃到党項人那裡躲了起來。

表面上,隋煬帝武功赫赫,算是滅了吐谷渾。他在張掖大會西域諸國,風光無限;又在吐谷渾故地設立了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自西平臨羌城以西,且末尾以東,祁連以南,雪山以北,東西四千裡,南北二千裡,皆為隋有」。

實際上,隋煬帝一退兵,情況就不同了。

大隋實際控制的只有河源一郡,隋煬帝派去管理的伏順(伏允之子,在隋為質)時,還沒到西平就前進不了了。

當然,後來隋朝亂了,吐谷渾就又復國了。

吐谷渾對付中原王朝的常規套路。

其實,隋煬帝不過是中了吐谷渾的套路。

吐谷渾對付中原王朝,有著成熟的套路:沒事的時候,他去掠奪;你派兵來了,他就退到國境東部的山地依險而守;打不過你了,他就把沿途的草燒掉,大踏步後退到伏俟城;你還來追,他就退到人跡罕至的地方去;你退走了,他又出來騷擾你!

靠著這個套路,吐谷渾成了當時中原王朝最難纏的對手之一。

大唐廟算得當,成功削弱吐谷渾的戰略縱深

很快,吐谷渾的對手換成了大唐。

伏允還是老一套:一方面,遣使交好,笑臉相迎;一方面,派兵騷擾。

你大唐剛立國,又是要掃平群雄,又是要應付突厥,一堆事情要忙,你能拿我怎麼樣?

很快,伏允發現自己虧大發了。

大唐確實還沒精力來打他,但是大唐也不是沒辦法辦他。

大唐一出手,就打到了吐谷渾的七寸。

吐谷渾之所以這麼囂張,不僅僅是因為地方難走,更是因為得到了羌人兄弟們的支持。

吐谷渾,原本是從遼東遷徙過來的。經過幾百年的融合,他們與羌人兄弟建立了極為密切的聯繫。

所以,講義氣的羌人兄弟,常常是吐谷渾最後的底牌。

北周時,吐谷渾的子吐延被刺,他連被插入在身上的劍都沒拔出來,就對兒子說:不要管我了,快去白蘭!那裡又遠又險,人又容易治理!

隋煬帝時,伏允被打得不行了,也是逃到了党項,暫避風頭。

現在好了,這個底牌被大唐挖走了!

貞觀三年,党項歸唐;貞觀六年,白蘭羌「內屬」···

党項、白蘭羌降唐,使吐谷渾戰略縱深大為削弱,也為李靖橫掃其國境創造了條件。

我們不知道伏允到底搶到了多少東西,但是我們知道:他肯定虧大發了。底牌都被唐太宗拿走了呀!

失敗的嘗試

文鬥差不多了,該武鬥了。

吐谷渾的這個套路確實厲害。大唐一開始,也吃了虧。

貞觀八年,吐谷渾又進犯涼州,並扣留唐使。唐太宗決心用兵。

當時,鄯州刺史來報:吐谷渾濁正在青海牧馬,現在輕兵掩殺,肯定能成!

唐太宗遂下令段志玄、樊興兵分兩路,前去進攻!

段志玄奔襲800裡,大破吐谷渾。

可是,可能是800裡奔襲太累了,段志玄暫歇了一下。結果,人家把牧馬都帶走了!

儘管志玄手下的李君羨(就是那位後來因為「女主武氏有天下」的讖語被殺的兄弟)猛烈追擊,掠得牛馬2萬匹而還,但是,大唐的目的並未達到,吐谷渾沒有受到什麼重創。

第一次攻吐谷渾,唐軍再次中了對手套路,無功而返。

果然,段志玄凱旋而回時,人都還沒回到鄯州,吐谷渾又進犯涼州了!

為什麼非要找李靖?

唐太宗生氣了,罷了段志玄的官。但是,不久,又給人家復了官。

確實,一味責人家段志玄也不合適。畢竟:吐谷渾這個套路確實不好對付!

你不追?人家跑了!你追?孤軍深入,也很危險!

隋煬帝攻吐谷渾時,在追擊作戰中,就有多位大將被殺!

這個仗,真不好打!

此戰,只有一個真正能把兵法融會貫通,既能不失時機的追擊,又能先勝而後求戰的大師!

李靖,就你了!

當時,李靖已經65歲,剛剛致仕,準備享受退休時光了。

現在國家要用我。「靖雖年老,固堪一行」!那再來這最後一戰吧!

初戰:山險之爭

大唐出徵,李靖掛帥,李道宗、侯君集為副。

你有戰神,我有套路!伏允開始執行套路:他將大軍撤入嶂山,「已行數千裡」。

一開始,諸將的意見高度一致:迅速進擊。侯君集更是建議趁「賊未走險」,立即進攻。

但是,在得知吐谷渾「賊已走險」(退入嶂山),諸將都主張:先不追。

高陵勿追,背丘勿攻,歸師勿遏,窮寇勿追。——《孫子兵法.軍爭篇》

是的,以常規而言,此時追擊,犯了上面所有的忌諱!「客場作戰」的唐軍極易遭遇伏擊!

李道宗堅持出戰,侯君集反對。李靖採納了李道宗意見,令他率偏師急襲。

李道宗遂率偏師,飛速奔襲。十天後,抵達庫山。伏允大驚,依託險阻進行抵抗。李道宗再率千餘騎兵翻山越嶺,包抄到了敵軍背後,兩面夾擊。

伏允大敗而逃!

此戰十分兇險,若非李道宗迅速找到迂迴之路,必被敵人迂迴擊敗!

李靖「犯兵家大忌」而取勝,在於他把握了「致人而不致於人」的第一性原理。

吐谷渾退入嶂山,自以為取「不可勝」之勢,以此獲取主動權。

對付這種套路,李靖是最有心得的!

蕭銑、劼利,都曾想以這個套路來防禦李靖。結果,荊門之險、惡陽山之險,李靖無不輕鬆突破!

地利是死的,人是活的。對於大多數將領來說,敵人先佔據地利,則我軍必失地利。但是,對於能迅速掌握地勢者來說,山險之利,未必不能「後發先至」。

而李道宗,正是擅長此道的高手!(所以他堅決請戰,絕非魯莽。)

道宗有兩項特長:迅速摸清地形、迅速鑽空子!

將不通九變之利,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孫子兵法.九變篇》。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李道宗的傳記。在初唐諸將中,他可能是最擅長偵察地形,最擅長利用地形鑽空子的一位了。

所以,李道宗急襲而去,不但沒被別人伏擊,反而迅速抄了「主隊」的後路!

李道宗與李靖將帥相得,故有此勝!

草料危機

伏允庫山大敗,逃走了。當然,他沒有忘記自己的套路步驟:燒掉了沿途的草。

不久,李靖的大軍來到了庫山。

大家再次討論下一步方略。

諸將認為:草都燒沒了,怎麼追?

之前的「激進派」李道宗謹慎了起來。

1、現在伏允到底逃到了哪裡,我們都不知道!而敵人境內很多地方自古以來就罕有人至,不好追!

2、這麼長距離作戰,依賴馬力。現在馬瘦糧少,很難追擊了!

所以,不如暫且回鄯州,等秋高馬肥,我們再來打!

不過,之前謹慎的侯君集現在「激進」了起來:追!之前段志玄擊敗敵人就回去,結果,人還沒到家,敵人又出來囂張了!這就是因為敵人的力量還很強大,眾人還願意為他效力!現在,敵人剛被打得鼠逃鳥散,君臣、父子都被打散了!如果不趁現在抓緊時間追擊,等他們整頓好了,又是一條好漢!

李靖這次採納了侯君集的意見。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難道李靖忘了嗎?

伏允沒有忘記。所以,他燒草而去,試圖以此剝奪唐軍的追擊權,重新獲取主動。

在缺乏草料的環境中千裡奇襲,李靖是很有心得的。

李靖也沒有忘。不過,李靖也還清楚地記得:當年,襲擊東突厥時,李靖本人,就曾在草枯水涸(初春)的漠南千裡行軍,奇襲鐵山!

你燒了草,不代表我找不到草!

誠如侯君集所言:此時的敵人一片大亂,根本沒有組織抵抗的能力!

路上沒有草,你那裡總有草料吧!

李靖決心:分兵前進,找敵人要糧草!

李靖兵分兩路:李靖自率一路,侯君集、李道宗另率一路,分頭攻擊分散之敵!

化解危機

事實證明:唐軍確實很快克服了困難。

李靖一路:當月二十三日,李靖部將薛孤兒就在曼頭山抓住了一股敵軍。果然,敵軍既人心未穩,又大出意料,完全不是對手!

薛孤兒一戰而勝,斬殺其名王,獲得了大量的牲畜、草料!唐軍糧草問題大為緩解!

隨後,唐軍再在牛心堆、赤水源擊破敵軍,一路追到吐谷渾都城伏俟城!

與此同時,自涼州出發的李大亮部也抵達伏俟城。

伏允無奈,只得開啟了套路中的最後一步:「盡燒野草」,逃到大非川,隨時準備逃進沙漠!

侯君集一路走赤水道,一路深入無人之境,直逼赤海。(臺灣出版的《中國歷代戰爭史》認為侯君集攻牛心堆獲取糧草,但《資治通鑑》、《新唐書》均言牛心堆系李靖部所破,從地圖上看,也應是李靖所破較為合理。侯君集一路應該沒有遭遇燒草之困。)

如此,伏允套路的第三步也被唐軍化解,他被逼到了沙漠邊緣。

殲敵主力

接下來,戰事進入到了最緊張的時刻。

五月,天柱王自赤海開始組織反擊。

真正的激戰,此時才開始。

1、隨著戰事的進行,吐谷渾部分力量已經從混亂中集結了起來。(被動的」以空間換時間「)

2、唐軍在追擊中兵力尚還比較分散。本來就分了南、北路軍,北路軍中的李大亮部又還未會合;

3、戰場已經接近高海拔區域:唐軍出發的鄯州海拔2300米;大非川海拔3250米。唐軍逼近大非川,

雖說3200米的海拔還不會太嚴重,但唐軍畢竟從事的是劇烈運動,出現不適是極為可能的。

天柱王把目標瞄準了輕敵冒進的薛萬均、薛萬徹兄弟。

薛家兄弟一頭扎進了天柱王的包圍圈,陷入苦戰。激戰中,兄弟二人都中槍,失馬步戰,將士們死者十之六七。

關鍵時刻,契苾何力率數百騎抵達,奮力衝擊,所向披靡,反敗為勝!

與此同時,執失思力、李大亮也分別擊敗吐谷渾軍。

決戰後,伏允已在大非川站不住腳,只得退入大漠。

此時,吐谷渾連遭大敗,民眾怨恨天柱王(伏允信賴的名王)。伏允之子伏順趁勢除掉了天柱王,舉國投降!

伏允無奈,只得開啟最後一招:逃入大漠!

知戰與不戰者勝

此時,唐軍如果不追了,依然難以消除吐谷渾的威脅。

當年,隋煬帝攻吐谷渾,吐谷渾投降十萬人!但是,當隋煬帝試圖以伏順接管餘部,卻走到西寧就回去了。

這是因為:分散於各地的吐谷渾及羌族支持者力量強大,地方偏遠,一旦大軍離開,根本不可能對他們進行有效管理。

所以,伏允的這最後一招,在歷史上曾屢試不爽。

現在,輪到李靖來破掉這個套路了!

李靖的決策"簡單、粗暴「:打穿他!

知戰與不戰者勝。——《孫子兵法.謀攻篇》

此時,敵人有組織的抵抗力量已基本消滅。決定戰與不勝的,主要是唐軍是否可能在「草料盡燒」的條件下正常組織進軍。

李靖根據軍隊的能力特點,兵分兩路:

李靖、薛家兄弟、契毖何力等人,順著積石山水源進軍,直攻且末,「窮其西境」,直接把吐谷渾打穿!

這一路,路途雖遠,但依水源而行,基本上比較安全。

同時,又以侯君集等,率軍橫掃吐谷渾南部。

這一路,海拔高,路途艱險。侯君集似乎深諳此道。(君集用兵,似乎極擅長挑戰極限,後攻高昌,更是艱險)

部署完畢,開幹!

窮追猛打

就在李靖」窮其西境「時,他們得到情報:伏允正在突倫川,準備逃入于闐。

李靖再分軍追擊!

剛在赤水吃過虧的薛萬均兄弟有點被搞怕了,不敢孤軍深入。契毖何力豪氣:敵人是逐水草而居住的,現在不趁機去追,等他們散了,我們還抓得住他們嗎?隨後,契毖何力率輕騎千人果斷追擊!薛家兄弟也不是孬種,跟著一起上了!

沙漠中,沒有水,將士們刺馬飲血,一路急進!最終,斬首數千,俘獲牲畜二十餘萬!

不久,逃入大漠的伏允被部下所殺!

南路的侯君集,途徑無人之境二千餘裡,一路急進。這些地方,海拔高,夏日降霜,常年積雪,沿途無草。人吃冰,馬吃雪,越過漢哭山,抵達海拔4000米的烏海,大敗敵軍。隨後,又越過星宿海、柏海,一路連續擊破分散之敵。最後,與李靖軍會師於大非川。

戰事結束。

後記

擊破吐谷渾後,唐立伏順為汗。

果然,吐谷渾內部不太服從,伏順不久被殺,國中大亂。

不過,由於李靖打擊比較徹底,這些餘部都還無法反抗大唐。

大唐以侯君集威懾,以使者勸解,平定局勢。

伏順之子在大唐的支持下坐穩位置,遣子為質。

吐谷渾,成了大唐的附屬國。

當然,誠如陳寅恪先生所言。這些政權不獨與大唐互為消長,彼此之間也互相影響。最終,吐蕃興起後,吞併了已經衰弱的吐谷渾,成了大唐勁敵。

這些,是後話了。

總結:把握「第一性原理」,把握事物本質。

千章萬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於人而已。——《李衛公對》

用今天時髦的話來說:李世民、李靖之所以能成為戰神,就在於他們抓住了兵法的「第一性原理」——「致人而不制於人」。

在每一種系統的探索中,存在第一性原理,這是一種最基本的命題或假設,不能被忽略或刪除,也不能被違反。——亞里斯多德。

如果不抓住「第一性原理」,兵法的千章萬句,即使僅僅從字面上看,也都是自相矛盾的。

在他們看來:戰爭,就是化解敵人的企圖,實現自己的企圖。一切指導軍事行動的思想都應在這個前提下展開的。

吐谷渾套路之所以屢試不爽,就是他充分利用了該國的地理、政權結構特點,做到了「致人而不致於人」。

要想化解一個成熟的套路,只靠一兩招奇招是不夠的,需要在「致人而不致於人」的總體思想下,環環相扣地組織攻勢。

唐軍每步看似冒險,實則牢牢把握主動。

伏允退守嶂山,依託險要拒唐。就是把「高陵勿向,背丘勿逆」的難題留給大唐,企圖化解大唐的攻勢。

但是,李靖深知:山險是死的,人是活的。如能及時審清地勢,「山險」未必不是唐軍的朋友。

於是,李靖以擅長「審地勢,出奇兵」的李道宗輕兵奇襲,「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迅速完成突破!

伏允燒草而大踏步後退,讓習慣於「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中原軍隊陷入了難以追擊的窘境。

但李靖、侯君集在分析了敵人弱點後,以「因糧(草)於敵」之法,化解危機,順利進軍!

伏允以退守大非川,甚至退入大漠的方法,企圖躲避唐軍追擊,以待唐軍退後復振。

李靖則以「行千裡而不勞者,行於無人之地」。一面窮追猛打敵人指揮核心,一面橫掃失去統一指揮的分散敵軍的方法,徹底粉碎其企圖!

以常理而言,李靖的每一步,都違反了兵法。因此,他每一次決策前,都有名將提出不同意見。

但李靖牢牢抓住「致人而不致於人」的思維主線,每一次都化解對手的套路「不致於人」,每一次都抓住敵人的弱點猛烈攻擊,「致人」。

正因為李靖深刻地把握了兵法的「第一性原理」,因此,總能看穿事情的本質,從彼此矛盾卻各有道理的建議中做出最優質的選擇。

因此,李靖的行動每次都看起來「冒險」,實則「心中有數」。

我們在生活中其實也常常會遇到一樣的情況:很多問題,錯綜複雜;大家的建議,互相矛盾卻各有道理。

此時,我們不妨對我們所屬領域的「第一性原理」進行深度思考,看穿問題的本質,化解對手的套路。或許,我們也能從一堆自相矛盾卻各有道理的選擇中,找出最優質的一個選項哦!

祝君勝利!

相關焦點

  • 大唐李靖:我用「十殺其三」
    中國古代軍事輝煌的巔峰之一,是大唐衛公李靖創造的,他內戰中消滅蕭銑、輔公祏,外戰奔襲東突厥、遠徵吐谷渾,皆取得全勝。尤其是率輕騎三千襲擊東突厥,俘虜頡利可汗,被唐太宗李世民譽為古往今來未有之功績。李靖李靖用兵如神,生平著有《六軍鏡》《玉帳經》等兵書,惜已失傳。幸好杜佑所著《通典》中還錄有部分內容,主要是李靖的帶兵之法。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 「冷瘴」逼人,古今軍隊是如何克服高原反應的?
    其實自古以來中原人民就對高原反應不陌生,如《漢書》裡便記載杜欽在勸說大司馬大將軍王鳳(王莽伯父)如何應對曾叛殺漢朝使節的罽賓(位處阿富汗斯坦與克什米爾間開伯爾山口的古國)時,形容罽賓之所以「自知絕遠,兵不至也」的地理因素之一,就是因為漢人前去時會「又歷大頭痛、小頭痛之山,赤土、身熱之阪,令人身熱無色,頭痛嘔吐,驢畜盡然」,詳實道盡頭痛欲裂、嘔吐等高原反應的症狀,也因此才將途經的崇山峻岭命名為
  • 大唐一人如何滅一國
    武威的軍人都不理解:「好不容易勝利,又全部放他們回去,這不是幫敵人嗎?不如全部活埋了!」李軌說:「老天如果保祐我們,要捉住薜舉,這些人都是我的人。如果不成功,殺他們有什麼用?」這幾次的寬大處理,很出彩,河西都傳遍了,大家知道大涼王李軌很特別,不亂殺人。李軌拓展地盤,河西張掖、敦煌、西平等全部歸降,整個河西,歸附李軌,名副其實的河西大涼王。
  • 王者榮耀:比程咬金還難纏的英雄,典韋見到他也害怕
    本文只代表個人觀點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火木,今天我和大家說一個比程咬金還難纏的英雄,哪怕是典韋見到他也會害怕。那麼那到底是誰會有這樣的實力呢?其實他就是老夫子。為什麼說老夫子比程咬金還要難纏?尤其是在後期偷塔時,二技能的加速更是有用畢竟來抓你的人有時會有很多,所以跑得快就能提升你的生存能力。第二種作用,就是可以為老夫子反彈傷害。這種反彈傷害並不是簡單的就讓能對方掉點血量,最主要同時它還能降低對方的百分之五十移速!
  • 致人而不致於人,掌控人生主動權
    很多時候,我們要面臨取捨,每個人都要在得失中做出自己的選擇。而左右我們選擇的,往往是我們的價值觀。什麼是你不能捨棄的?什麼對你來說最重要?人生如戰場,選擇很重要,我們要掌握戰爭主動權。每個人都想掌控自己的人生,《孫子兵法》講,「致人而不致於人」 。掌控自己人生的前提是,明確自己想要什麼;什麼對自己最重要;價值觀是什麼;最看重什麼;最想從職業中獲取什麼?
  • 他是平定七國之亂的功臣,爭了一輩子皇位,最後居然善終
    這場動亂最終被周亞夫用三個月的時間平定了。周亞夫是平定七國之亂的首功之臣,這點沒有什麼異議,不過在平定齊國之亂中,還有一個人也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就是漢景帝的親弟弟——梁王劉武。正是由於劉武帶領梁國將士浴血抵抗吳楚聯軍兩個多月,才使得周亞夫能夠從容平定山東,最終將吳楚聯軍包了餃子。
  • 又一個國家開始反美,難纏度堪比「10個伊朗」,喊美:照照鏡子!
    這國名次讓人難以理解!烏克蘭在瓦良格號裡面放了什麼,為什麼專家剛打開艙門就感動了?英國給出全球最安全的三個國,美俄沒上榜,第一名讓人不得不佩服如果美國關閉GPS,世界各國的制導武器將癱瘓?唯獨這兩國能倖免?美國GPS為什麼只要24顆衛星,而中國北鬥為什麼要35顆?
  • 「冷瘴」逼人 高原反應是否為古今軍隊戰力的桎梏
    古今中國軍隊在進藏時,又是如何克服這問題的呢?其實自古以來中原人民就對高原反應不陌生,如《漢書》裡便記載杜欽在勸說大司馬大將軍王鳳(?—公元前22年,王莽伯父)如何應對曾叛殺漢朝使節的罽賓(位處阿富汗斯坦與克什米爾間開伯爾山口的古國)時,形容罽賓之所以「自知絕遠,兵不至也」的地理因素之一,就是因為漢人前去時會「又歷大頭痛、小頭痛之山,赤土、身熱之阪,令人身熱無色,頭痛嘔吐,驢畜盡然」,詳實道盡頭痛欲裂、嘔吐等高原反應的症狀,也因此才將途經的崇山峻岭命名為「頭痛山」。
  • 紅色記憶|張愛萍將軍平定洪澤湖
    從清末以來多次剿而不滅,危害周圍十多個縣。自八路軍在洪澤湖的周圍建立抗日民主根據地,國民黨軍的殘餘勢力,在頑固派韓德勤的指使下,紛紛下湖,有七股頑軍,其主要首領三個:一是江蘇省洪澤湖水警大隊隊長陳佩華(泗陽縣黃圩鄉新四村人),擁有300多人槍及號稱「九裡錐」的小口徑炮,是水匪的主力;二是韓德勤部第五支隊司令魏友三(睢寧人,老土匪,有90人槍);三是泗陽縣縣長地頭蛇高鑄九(泗洪縣高嘴人,自稱「九路軍」,有100多人槍,原先是洪澤湖邊國民黨一個鄉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