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軍艦停靠臺灣了!」一則新聞今天下午迅速傳開,讓本來就不太平的臺海兩岸緊張了起來。
新聞源於以為現在可算「媒體人」的臺軍退役海軍少校呂禮詩,他在今天發布的臉譜內容上指出,隸屬美國海軍研究辦公室的海洋研究船「湯普森」號,今天正停靠在高雄港9號碼頭,預計到後天晚間才會離開。
▲ 媒體通過船舶定位軟體查詢到「湯普森」號停在臺灣高雄港內
隨後就有跑得很快的臺灣記者前往高雄港,果然在碼頭上拍攝到了「湯普森」號,這下新聞坐實,於是新聞也就由此傳開。畢竟這是美國總統川普籤署《國防授權法案》後,來到臺灣的第一艘「美國海軍的船」。
▲ 臺灣媒體在高雄拍攝到的「湯普森」號科考船
呂禮詩在受訪時暗藏深意地表示:這種廣義的美艦在這個敏感時間來臺,引發了無限的想像空間。他甚至以退役軍人的身份很專業地解讀說,高雄港外海為臺軍經常演習的「反潛第六區」,平均水深500米,最深約1000米,是適合反潛操演的地點,如果美國航空母艦有意通過臺海地區,該船可能就是來在現有資料基礎上進一步確認水文條件的……他甚至提出這一地區也是1996年臺海飛彈危機時解放軍發射彈道飛彈的落點水域之一,以顯示「有很多意涵值得觀察」。
▲ 呂禮詩曾經指揮過錦江級巡邏艇的「新江」號,在臺灣也算是海軍領域的知名媒體人
不過一貫「盡在掌握」的臺軍「國防部」這次倒是反應很快。臺灣「國防部」發言人陳中吉就表示,有關該船舶停靠相關動態,臺軍都有掌握,相關單位都有跟港務公司等單位經過正常、合法申請程序與協調工作,與臺軍無關。臺灣「國防部長」嚴德發今天下午也在「立法院」答覆「立法委員」林麗蟬質詢時表示,「湯普森」號來臺是進行與臺大海洋所的學術合作,並非軍事交流,與臺軍無關,也與國防授權法案無關。
總之一句話,這事兒和我們不挨著,把責任甩了個乾淨。
▲ 「湯普森」號本身的塗裝完全是民船樣子,船艏的"W"字母表示該艦屬於華盛頓大學
對於外界來說,雖然是科考船,但「湯普森」號頭到尾都有著美軍的「影子」。
「湯普森」號的產權屬於美國海軍(實際上是美國海軍研究辦公室),這是毫無爭議的內容。該船在1990年下水之時,其序列前綴是USNV,即「美國海軍船隻」,儘管該船從1991年7月交船之時起,其序列就換成了R/V,即「研究船隻」,也就是說從性質上,這又是一艘普通的民船。這一點與當年美國海軍被朝鮮扣押的「普韋布洛」號屬於正牌的USS(美國海軍艦船)有著根本的不同。
▲ 「普韋布洛」號是不折不扣的間諜船,身份上和「湯普森」完全不同
該船實際操作單位不是美國海軍,而是華盛頓大學海洋學院,但有關該船的新聞內容一直會在美國海軍官方網站上進行介紹。今年5月1日,美國海軍官網還刊發了「湯普森」號在經過18個月的升級延壽後重新投入使用的消息,而其服務的對象也很明白的是「美國海軍和科學研究組織」。對軍方來說,這種操作自然是為了加強與大學之間的關係,從而方便與學校展開其他涉及軍事內容的合作,對於科考船本身幹的活兒有沒有軍事意義,倒不是特別在意。
對於美國的學術機構來說,和軍方聯合使用科考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省錢。「湯普森」號的大修一共耗資5200萬美元,而按照估算,華盛頓大學與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如果投資建造一艘新科考船至少需要花費2億美元。
▲ 華盛頓大學海洋學院網站上對「湯普森」的介紹,可見改進之後的該船有了很多新設備
在當時的報導裡,美國海軍就直言不諱該船延壽之後」在今年已經前往紐西蘭和臺灣」。而在臺灣「國防部長」嚴德發的回應中,也承認這已經是該船今年「第四次(停靠)了」。
至於它來臺灣的任務,則可以從臺灣大學的網站上看到。
▲ 臺灣大學網頁上有關去年10月會議的照片
訪問臺灣大學海洋所的網站,確實能看到所謂「 海洋所SCSIMAR、大氣系SCSTIMX、美菲PISTON國際合作計劃」的相關內容。這一內容是美國海軍研究處邀請菲律賓和臺大海洋所的進行的海洋聯合觀測,觀測平臺則包括美國海軍研究處的「湯普森」號研究船與臺灣「海研一號」研究船,
▲ 臺灣大學海洋所的新聞截圖,可見相關內容的時間節點
根據臺灣大學的介紹,參與研究的三方於去年10月30-31日在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斯奎普斯海洋研究所內召開會議,探討計劃在2018年8-9月進行的海洋現場探測工作分工、儀式施放點位、研究船探測區域、後勤支援等相關事項。
在這次會議上,就已經確認了美國「湯普森」號研究船到南海的日程、靠泊高雄港的人員與探測設備後勤支援、前往呂宋島西側探測的海域範圍等內容。畢竟探測研究是三方合作,臺灣大學少不得要將自己學校課題的探測設備和人員轉運上船,所以在臺灣停靠也無不合理。
▲ 在高雄的「湯普森」船裝卸相關設備
「湯普森」號停靠的高雄港雖然是軍民混合的兩用港口,近150座碼頭中有28座碼頭是軍艦、港務和工作碼頭,且臺軍在高雄港也有海軍工廠,但「湯普森」號停靠的高雄港九號碼頭屬於蓬萊商港區的10座碼頭之一,確實與軍方無關。從這個角度來說,臺灣「國防部」這個「無關」的說法應該和實際情況是一致的。
▲ 高雄港布置圖,可見9號碼頭的位置,確實是一個純粹的商用港口
從臺美商定日程的時間來看,含有「美臺軍艦互停」內容的「2018財年國防授權法案」在2017年12月12日才被美國總統川普正式籤署生效,2017年10月底召開的研討會(實際方案的醞釀自然要更早)顯然是不會基於更晚的法案來制定的。有關這幾次停靠是美國「試探」或者「噁心」中國的說法,雖然很符合一些炒作地緣政治媒體的胃口,也可以翻出中國駐美公使李克新「美國軍艦抵達高雄之日,就是我解放軍武力統一臺灣之時。」這樣的歷史掌故,但恐怕並不符合實際的內容邏輯。
對於臺灣方面,尤其是臺灣軍方而言,這次行動完全是偶然發生,臺軍沒有進行任何的應對準備,但一旦事件走向嚴重方向,引發中美之間關係的進一步惡化,則臺軍毫無疑問是中國大陸各類反制措施必然的第一承擔者。正式這種「只賠不賺」的身份,讓臺軍在這件事情上急於自我撇清,不願節外生枝。
▲ 好處美國留,虧都臺灣吃,這種賠本買賣,臺灣軍隊當然是能躲則躲
但對美國而言,儘管這件事鬧大多少有些偶然性,但「湯普森」這個哲學意義上的「美國海軍」身份確實給美軍一些理論上的事後操作空間,進則能夠展示美國軍隊的「機智」,甚至可以算作對中國的「挑戰」,順帶能替馬蒂斯洗刷「民主黨人」的不實指控;退則能夠像臺軍一樣否認三連,淡化成一樁普通事件。而這,可能正是我們需要提高警惕,同時做好應對準備的重要方向。
- 歡迎關注 -
微博|@天真賣萌Bernard
微信|胡謅施佬
讓大家看我快活地水起來吧!
風聞社區可以評論啊,施佬會在那邊解(xia)惑(hu)答(zhou)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