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英法百年戰爭

2022-01-01 淺談戰爭

      從近代看來,英國和法國似乎就是一丘之貉,火燒圓明園,八國聯軍清華,這都是他們幹的好事,包括一戰和二戰他們也是盟友。然而這兩個國家祖上可不是一直都是朋友,在公元14-15世紀他們打了一百多年,史稱英法百年戰爭。今天我簡單的挑出幾個代表性戰鬥來聊聊,因為這段歷史可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楚的,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段歷史也比較冷門,所以我簡單的說說。

      14世紀上半葉,英國國王室通過和法國王室的一系列聯姻繼承了法國大片領地,為了爭奪這些土地特別是富饒的弗蘭德地區(一說叫佛蘭德斯),兩國摩擦不斷。法王查理四世死後沒有留下子嗣,他的堂兄腓力六世繼位,法國卡佩王朝結束,正式進入盧瓦盧王朝。腓力六世是旁支,而英王愛德華三世是腓力四世的外孫以及查理四世的外甥,所以他要求自己兼任法國國王,腓力六世肯定不答應,還收回了英格蘭在法國境內的所有土地。1337年,愛德華三世率軍進攻法國,為了奪取制海權,英軍進攻法國海軍基地斯魯伊斯海港,雙方勢均力敵,只不過戰術不同,有點類似赤壁之戰,法軍把船用鐵鏈連起來,英軍靈活性較強,總之這場戰役法軍慘敗,這樣一來法軍就不可能橫渡英吉利海峽入侵英國,英軍沒有了後顧之憂,可以放心進攻了。

      1346年,兩軍又爆發了克雷西戰役,這場是陸戰,英軍人數少,但裝備了一種叫紫杉長弓的弓箭,殺傷力極強,而且法軍毫無戰術可言,法軍又慘敗。同年英格蘭軍隊打敗了蘇格蘭的入侵並活捉了蘇格蘭國王。1348年歐洲爆發了黑死病,兩國停戰近十年。1356年普瓦捷會戰法軍再敗,法王約翰二世兵敗被擒,之後法國內部一片混亂。1360年法國和英國籤訂了名為《布勒丁尼和約》的不平等條約,法國割地賠款,作為條件愛德華三世不再要求自己兼任法國國王。

​                                 愛德華三世

      1364年查理五世繼任法國王位,開始整頓軍力,並於五年後奪回部分領土,1372年拉羅謝爾之戰,西班牙-法蘭西聯軍大敗英格蘭海軍,1380年英軍退守至沿海區域,1396年雙方締結二十年停戰協定。

1415年-1429年法國發生內亂,英國藉機再次發動戰爭,於阿金庫爾戰役大敗法軍,1417年卡昂圍城戰,法軍再敗,1418年英王亨利五世已經控制了整個諾曼第地區,1419年初英軍佔領法蘭西北部。1420年英法籤訂《特瓦魯條約》,這個條約已經不是喪權辱國了,而是接近亡國,根據條約亨利五世成為法蘭西攝政王且有權繼承法王查理六世死後的王位。1422年亨利五世和查理六世都死了,亨利六世和查理七世為了爭奪王位開戰,到了1428年對於法國人來說這就不是王位爭奪戰了,而是民族解放戰爭。

      就在這個時候,法國的傳奇人物聖女貞德出現了,次年她帶領法軍奇蹟般的獲得勝利,只不過諷刺的是查理七世稱王后法國人居然把貞德出賣給了英國人,1431年不到二十歲的貞德被英國教會判處火刑。貞德的死激起了法國的民憤,法蘭西人開始奮力抵抗英軍,1437年法軍光復巴黎,1450年庫米尼戰役英軍慘敗,法國收回曼恩和諾曼第地區。1453年卡斯蒂永戰役,英軍再次慘敗,法軍幾乎收復了之前丟失的所有土地,英法百年戰爭結束。大約在一個世紀以後法軍攻陷了加萊,自那以後英國失去了歐洲大陸(英國是個島國)所有的土地。三年後,也許是出於良心上的譴責,查理七世給貞德平反,1920年法國封貞德為聖女。

                                  ​聖女貞德

      英法百年戰爭在我看來就是一場貴族之間的權利爭鬥,百年的戰爭以及黑死病給老百姓帶來深重的苦難。有人說,戰爭進行了百年,老百姓也哭了百年,要不是這倆國家面積不大這程度快趕上五胡亂華了,以史為鏡可知興替,希望這種荒唐事兒不要再發生了。

​(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圖片來自網絡,創作不易還請各位看官多多點讚關注推廣)

相關焦點

  • 英法百年戰爭
    百年戰爭爆發的原因錯綜複雜,包含了國家間政治、經濟、社會、國際關係等各種因素。儘管通常認為,百年戰爭始於1337年,但在此之前,法國和英國早已累積了多年的恩怨。首先,政治使王朝繼承問題變得更加複雜。腓力決定繼續皇室的擴張政策,並繼續加強中央集權。此次集權行動的特別之處在於,腓力想把王權控制的地區擴展到阿奎丹地區,但這一地區卻是愛德華在法國的主要領地。
  • 7.28 歐洲 • 英法百年戰爭
    英法百年戰爭是指1337年至1453年爆發於英法兩國之間的長達116年的戰爭,這同時也是世界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爭之一。 1328年,法國國王去世,卻沒有留下任何子嗣。法國貴族腓力和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都想繼承王位。
  • 溫故而知新:英法百年戰爭全系列回顧
    英法百年戰爭持續了100多年,卻絕不僅僅是英法兩國人之間的較量。位於兩國領地周圍的其他國家和勢力,也經常受這場長期鏖戰的影響。一些地方會承受戰爭帶來的暴力輸出,更多人則因為參與戰爭而改變了自己的歷史進程。
  • 英法百年戰爭為什麼打了100多年?
    如果說中國人是種地狂魔,到什麼地方都喜歡種菜,在南極、南海、大使館等各個地方進行花式鋤地種菜;但是說到英格蘭,就是各種花式養羊,英國佔領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全成為養羊大國。英法百年戰爭之前的英格蘭已經是一個養羊大國了,自然英國也就成了一個出產羊毛大的國,順帶也是羊毛出口大國,大量的羊毛出口到了歐洲大陸。
  • 鷹與雞的較量 回顧英法百年戰爭
    佛蘭德因失去原料來源,轉而支持英國的百年戰爭中戰場上的法軍(繪畫)反法政策。戰爭的導火線主要是王位繼承問題。1328年,查理四世去世,法國卡佩王朝絕嗣,支裔瓦盧瓦家族的腓力六世繼位,英王愛德華三世以法王查理四世外甥的資格,與腓力六世爭奪王位,觸發戰爭。  1337年11月英王愛德華三世率軍進攻法國,戰爭開始。1340年,英法兩國發生海戰,法軍戰敗。英國控制了英吉利海峽。
  • 誰才是英法百年戰爭背後的真英雄?
    回溯英國和歐洲大陸的法國,更是曾有過百年戰爭的恩怨。英法百年戰爭並不是特例,只是結果非常偶然,兩國王權都在戰爭中同時衰敗,支撐戰爭的金融體系得到空前發展。為爭奪法蘭西王位,英法之間從此爆發了一場歷時百年的戰爭,史稱「英法百年戰爭」。以上說法,只是藉口。
  • 歐洲史|英法百年戰爭
    這場戰役作為英法百年戰爭的最後一戰,其在整場戰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此役之後,大不列顛三島島民徹底戰敗,英國王室在法蘭西所有領地全部喪失。偉大的法蘭西瓦盧瓦王室統一了高盧大地,建立了一個屬於法蘭西人的大一統國家。而非常搞笑的是,這場法國國家統一戰爭最原始的目的,卻是兩國王室為爭奪法蘭西的王冠所有權。
  • 全局觀點之戰爭系列——霸權之戰(三):英法百年戰爭
    英法兩國的統治階級由共享的價值觀、行為準則、和語言而緊密地聯合在一起,相互聯姻長達三百年之久,然而,十四世紀中葉,此般親密蕩然無存,一場歷時逾百年的戰爭就此打響。百年戰爭發生在1337年至1453年之間,起因是法國王權之爭,蔓延到整個法國領土的爭奪,歷經五代統治者,最後由法國勝出。這場漫長的領土保衛戰給兩國埋下民族獨立意識的種子,是中世紀結束的標誌之一。
  • 英法百年戰爭為何打了那麼久?
    百年戰爭持續時間達116年,打了足足五代人的時間。
  • 英法百年戰爭的最大教訓:謀略玩得再好,正面扛不住也是白費!
    腓力六世是英法百年戰爭初期的法國君主,由於輸掉了克雷西會戰,不少網友都認為他智商偏低。
  • 英法百年戰爭之布拉格叛亂始末(1440年)
    本文源自原創《英法百年戰爭》一書  ,比書本內容略有增刪。
  • 冷研說歷史|各兵種我都有,索性就建國吧,說說英法百年戰爭中的納瓦拉傭兵團
    他們來源於納瓦拉國王查理二世,法國國王腓力六世的堂兄。雖然查理二世在17歲就做了納瓦拉國王,但他除了在18歲訪問過這個國家以外,剩下的時間都是在法國度過的。1356年,在英法百年戰爭中,法國國王約翰二世被英國黑太子俘虜,法國境內陷入混亂,起義、巷戰、階層互毆事件屢屢發生,太子查理(未來的英明王查理五世)差一點被憤怒的人民所殺。這時,納瓦拉的查理二世妄圖火中取慄,成為新的法國國王,所以他組織納瓦拉和加斯科涅的自由僱傭軍們,在法國南部攻城略地。但最後王太子查理率領軍隊重新徵服了整個法國,結果令查理二世的企圖並未得逞。
  • 沒有莎士比亞的百年戰爭
    在戰爭裡流出的每一滴無辜的血,都是一聲哀號,一種憤慨的責難——責問那個替刀劍開鋒、叫生靈塗炭的人。」莎士比亞借亨利五世之口,說出了對百年戰爭精闢的概括。然而,生活在宗教改革後的莎士比亞將百年戰爭視為英法兩國交戰,這並非是最精確的認識。事實上,百年戰爭是英格蘭國王為得到 「世上最美的花園」——法蘭西,而挑起的封建戰爭。
  • 第二次中東戰爭:英法以聯手欺負埃及,美蘇竟罕見一起勸架
    英法以聯合入侵埃及在戰爭的脅迫下,英法提出了兩個非常不要臉的方案。一是既然以色列都打到運河附近了,那就埃及吃點虧,以後兩國以運河為界,好好相處;二是如果不同意,那就由英法兩國作為維護者,駐紮在蘇伊士運河作為保護。在這分明是明搶的條約下,埃及肯定明確拒絕。於是,真正的蘇伊士運河戰爭爆發了。以色列充當地面先鋒的角色,而英法作為海軍主力一起進攻,埃及完全招架不住,不久後蘇伊士運河的制空制海權,就被英法成功收下。
  • 甲骨文新書丨百年戰爭(第一卷):戰爭的試煉
    與字面含義有所不同,真實的「百年戰爭」並非某場曠日持久、持續長達一個世紀的戰事;它更多是後世歷史學家描述英法關係某一階段時的用語。其間,大體發生過三輪戰爭(1337~1360,1369~1389,1415~1453),同代人也經歷了兩個和平時期(1360~1369,1389~1415)。
  • 百年戰爭 | 大戰役
    這次勝利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徹底解除了蘇格蘭人幹涉英法戰爭的威脅,最精銳的蘇格蘭士兵都死在了這場戰役裡。(頗具諷刺意味的是,王太子派對此並不感到遺憾,他們的編年史家巴贊說,韋爾訥伊戰役雖是一場災難,但好在從此擺脫了蘇格蘭人,他們的傲慢實在令人難以忍受。)
  • 六百年前讓法國人刻骨銘心的慘敗——英法阿金庫爾會戰
    此時已是歐洲中世紀的尾聲,英法百年戰爭已經斷斷續續進行了78 年。當年,英軍在英王愛德華三世和其子黑太子愛德華的率領下,先後在克雷西和普瓦捷兩次以少勝多,擊敗歐洲最負盛名的法國貴族騎士軍團,迫使法國採取避戰策略。
  • 英和法
    導讀:清澈碧綠的地中海風平浪靜,炎熱的陽光照耀著海面呈現波光粼粼的宜人景致,海鷗在岸邊尖叫著、嘶吼著,仿佛正在吹響戰爭的號角,宛若仙境的海面上停靠著一排排精銳的船艦,船上飄蕩著英法聯合王國的旗幟。司令官對著海軍士兵們大聲吼道,炮彈彈出漂亮的拋物線飛到土耳其艦隊之上,對面的船隊冒出縷縷白煙和炙熱的金色火焰,像是進行一場巨大的燒烤派對,土耳其艦隊不甘示弱的向英法船隊射出炮彈,可落後的技術讓他們的炮彈只能打到英法聯軍船艦前面的海面上,激起了毫無用處白色浪花,焦急的土耳其人將船隊加速向英法聯軍駛去,亞瑟凝眉看著不顧死活下向他們猛衝的船艦,下令攻擊艦發射水底魚雷,海面上迅速出現比魚還要快速遊動的鋼鐵彈藥
  • 百年戰爭(三)
    他收復了絕大多數淪陷於英軍的領土,逆轉了百年戰爭第一階段的戰局,使法國得以復興。查理五世是法王「好人」約翰二世和波旁的讓娜的長子,於1337年1月21日出生在萬塞訥城堡。查理自幼體質偏差,面色蒼白又瘦弱,被形容發育不全。雖然缺乏成為軍人的體質,但相對的查理天資聰穎又勤學,和父親壯碩又強悍的軍人氣質形成對比,為他未來的善政奠下基礎。
  • 論勃艮第公國對百年戰爭後期階段的影
    [關鍵詞]百年戰爭,勃艮第公國,盎格魯-勃艮第聯盟始於14世紀初期的英、法百年戰爭,是關於領土衝突、封建繼承權爭奪、榮耀與仇恨等相互作用的歷史,前後持續116年之久,對中世紀晚期英法王權的發展、民族國家的演進以及歐洲社會的各個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