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發布於美國宇航局, 作者John Uri, 工作於美國宇航局詹森宇航中心
1986年2月19日,蘇聯發射了和平號空間站的第一個艙體——即和平號的基礎艙或核心艙,它提供了生活設施、生命支持系統、指揮控制系統以及通信系統。在其15年的服役期間,蘇聯又向和平號空間站增加了5個研究艙,其中兩個艙部分裝備了美國提供的科學設施以增強其功能並擴大其可居住區域。作為太空梭-和平號計劃的一部分,美國的太空梭可以通過對接倉訪問該空間站,以運送美國航天員來完成長期任務。在和平號載人任務的13年裡,一共接待了來自12個國家的125名太空人,並執行了到那時為止時間最長的一次太空飛行任務。人們從和平號空間站吸取的經驗教訓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未來國際空間站的建設。哈薩克斯坦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的工程師們準備將保護罩安裝到和平號核心艙上
Credits: NASA
蘇聯於1976年批准了和平號空間站方案,並以20世紀70年代初中期的禮炮號太空站和金剛石計劃開發的技術作為基礎。其最重要的改進是在核心艙前端增加了一個對接中樞,其徑向口可對接4個大型研究模塊,軸向口可對接聯盟號和進步號飛船。和平號空間站對之前的生命支持系統和指揮控制系統進行了改進,蘇聯希望在近地軌道上建立一個航天員輪換形式的長期設施。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正在發射和平號核心艙
Credits: NASA
第一批進入和平號的乘員是老牌航天員列奧尼德·奇茲米和弗拉基米爾·索羅沃夫,他們於1984年在早先的禮炮7號空間站上執行過七個月的任務。1986年3月13日,他們乘坐聯盟號T15太空飛行器順利升空,兩天後與和平號對接,並作為新空間站的第一批居民開始運轉整個系統。在和平號上呆了51天後,他們於5月5日乘坐聯盟號T15飛船解除對接,前往距和平號約6100公裡的禮炮7號共軌站。奇茲米和索羅沃夫在老站停留了50天,期間完成了兩次太空行走和一些實驗。6月26日,他們帶著400千克重的設備(包括一把吉他)從禮炮7號返回和平號,完成了第一次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次站與站之間的轉移。奇茲米和索羅沃夫於7月16日在哈薩克斯坦著陸,結束了他們125天的任務,留下了空無一人的和平號。列奧尼德·奇茲米(左)和弗拉基米爾·索羅沃夫(右),第一批登上和平號空間站的航天員
Credits: NASA
和平號於1987年2月重新迎來客人:尤裡·羅曼年科和亞歷山大·拉維金。雖然拉維金因身體不適在6個月後返回地球,但羅曼年科仍留在船上,並創造了326天的新航天時長紀錄。由於新科研艙的開發落後於計劃,管理人員選擇從1989年4月開始在無人情況下運行和平號,在這之前和平號已經連續載人運行811天,保持著當時載人任務時長的記錄。遠徵5號乘員組於1989年9月恢復了和平號的載人任務,並開始了長達10年的不間斷居住:一直持續到1999年8月。直到2010年10月,國際空間站上的乘員們才超越了這一記錄。亞歷山大·拉維金(左)和尤裡·羅曼年科(右),他們拿著從禮炮7號取回來的吉它
Credits: NASA
太空梭-和平號計劃是自1970年代中期阿波羅-聯盟號試驗項目以來美俄之間第一次載人任務合作,1993年俄羅斯被納入國際空間站計劃,使得這次美俄載人任務合作的重要性更加凸顯。按照最初的設想,太空梭-和平號計劃包括讓一名俄羅斯航天員搭乘美國太空梭進行短期飛行,一名美國航天員搭乘和平號空間站進行長期飛行,以及太空梭與和平號空間站對接並將航天員送回地球。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與和平號空間站對接,由機組人員乘坐聯盟號飛船拍攝
Credits: NASA
為了支持科學調查,美國宇航局在和平號上部署了研究設施。在安裝了所有模塊後,和平號太空站的總重量達130噸,包含約350立方米的可居住體積,這在當時是有史以來最大的太空飛行器。為了表示其作為國際空間站探路者的重要地位以及和國際空間站的緊密聯繫,太空梭-和平號計劃也被稱為國際空間站的第一階段計劃。和平號於2001年脫離軌道。在其15年軌服役期間,和平號上執行了28次長時間任務,包括迄今為止三次最長的單次空間飛行任務(438、380和366天)。來自四個不同國家的航天員完成了共計77次太空行走,其中包括太空行走世界紀錄保持者阿納託利·索洛維約夫,他完成了16次太空行走,總計時間超過78小時。太空行走世界記錄保持者阿納託利·索洛維約夫
Credits: NASA
就像之前提到的,國際空間站俄羅斯部分的不少元素可追溯到和平號空間站。另外,中國的天宮空間站、天和艙的設計也可以看到和平號空間站的影子。在這些後來研發的空間站中,和平號空間站的生命得到了延續。中國天和號核心艙正在進行飛行前測試
Credits: NA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