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號空間站走過的35年

2022-01-31 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原文發布於美國宇航局, 作者John Uri, 工作於美國宇航局詹森宇航中心

1986年2月19日,蘇聯發射了和平號空間站的第一個艙體——即和平號的基礎艙或核心艙,它提供了生活設施、生命支持系統、指揮控制系統以及通信系統。在其15年的服役期間,蘇聯又向和平號空間站增加了5個研究艙,其中兩個艙部分裝備了美國提供的科學設施以增強其功能並擴大其可居住區域。作為太空梭-和平號計劃的一部分,美國的太空梭可以通過對接倉訪問該空間站,以運送美國航天員來完成長期任務。在和平號載人任務的13年裡,一共接待了來自12個國家的125名太空人,並執行了到那時為止時間最長的一次太空飛行任務。人們從和平號空間站吸取的經驗教訓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未來國際空間站的建設。

哈薩克斯坦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的工程師們準備將保護罩安裝到和平號核心艙上

Credits: NASA

蘇聯於1976年批准了和平號空間站方案,並以20世紀70年代初中期的禮炮號太空站和金剛石計劃開發的技術作為基礎。其最重要的改進是在核心艙前端增加了一個對接中樞,其徑向口可對接4個大型研究模塊,軸向口可對接聯盟號和進步號飛船。和平號空間站對之前的生命支持系統和指揮控制系統進行了改進,蘇聯希望在近地軌道上建立一個航天員輪換形式的長期設施。

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正在發射和平號核心艙

Credits: NASA

第一批進入和平號的乘員是老牌航天員列奧尼德·奇茲米和弗拉基米爾·索羅沃夫,他們於1984年在早先的禮炮7號空間站上執行過七個月的任務。1986年3月13日,他們乘坐聯盟號T15太空飛行器順利升空,兩天後與和平號對接,並作為新空間站的第一批居民開始運轉整個系統。在和平號上呆了51天後,他們於5月5日乘坐聯盟號T15飛船解除對接,前往距和平號約6100公裡的禮炮7號共軌站。奇茲米和索羅沃夫在老站停留了50天,期間完成了兩次太空行走和一些實驗。6月26日,他們帶著400千克重的設備(包括一把吉他)從禮炮7號返回和平號,完成了第一次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次站與站之間的轉移。奇茲米和索羅沃夫於7月16日在哈薩克斯坦著陸,結束了他們125天的任務,留下了空無一人的和平號。

列奧尼德·奇茲米(左)和弗拉基米爾·索羅沃夫(右),第一批登上和平號空間站的航天員

Credits: NASA

和平號於1987年2月重新迎來客人:尤裡·羅曼年科和亞歷山大·拉維金。雖然拉維金因身體不適在6個月後返回地球,但羅曼年科仍留在船上,並創造了326天的新航天時長紀錄。由於新科研艙的開發落後於計劃,管理人員選擇從1989年4月開始在無人情況下運行和平號,在這之前和平號已經連續載人運行811天,保持著當時載人任務時長的記錄。遠徵5號乘員組於1989年9月恢復了和平號的載人任務,並開始了長達10年的不間斷居住:一直持續到1999年8月。直到2010年10月,國際空間站上的乘員們才超越了這一記錄。

亞歷山大·拉維金(左)和尤裡·羅曼年科(右),他們拿著從禮炮7號取回來的吉它

Credits: NASA

太空梭-和平號計劃是自1970年代中期阿波羅-聯盟號試驗項目以來美俄之間第一次載人任務合作,1993年俄羅斯被納入國際空間站計劃,使得這次美俄載人任務合作的重要性更加凸顯。按照最初的設想,太空梭-和平號計劃包括讓一名俄羅斯航天員搭乘美國太空梭進行短期飛行,一名美國航天員搭乘和平號空間站進行長期飛行,以及太空梭與和平號空間站對接並將航天員送回地球。

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與和平號空間站對接,由機組人員乘坐聯盟號飛船拍攝

Credits: NASA

為了支持科學調查,美國宇航局在和平號上部署了研究設施。在安裝了所有模塊後,和平號太空站的總重量達130噸,包含約350立方米的可居住體積,這在當時是有史以來最大的太空飛行器。為了表示其作為國際空間站探路者的重要地位以及和國際空間站的緊密聯繫,太空梭-和平號計劃也被稱為國際空間站的第一階段計劃。和平號於2001年脫離軌道。在其15年軌服役期間,和平號上執行了28次長時間任務,包括迄今為止三次最長的單次空間飛行任務(438、380和366天)。來自四個不同國家的航天員完成了共計77次太空行走,其中包括太空行走世界紀錄保持者阿納託利·索洛維約夫,他完成了16次太空行走,總計時間超過78小時。

太空行走世界記錄保持者阿納託利·索洛維約夫

Credits: NASA

就像之前提到的,國際空間站俄羅斯部分的不少元素可追溯到和平號空間站。另外,中國的天宮空間站、天和艙的設計也可以看到和平號空間站的影子。在這些後來研發的空間站中,和平號空間站的生命得到了延續。

中國天和號核心艙正在進行飛行前測試

Credits: NASA


相關焦點

  • 【知航天】和平號空間站走過的35年
    量子2號於1989年11月26日發射升空,12月8日在機械臂的幫助下,從前軸向對接口轉移到徑向對接口處,並與和平號空間站對接。至此,和平號空間站複合體以「L」形在軌道上運行。量子2號是和平號空間站的第一個徑向艙。
  • 航天史:60.搶修空間站
    假如空間站是硬體故障,那麼過流保護系統會再次發揮作用,還是會繼續跳閘。如果再跳閘,那就沒辦法了,必須找專家來處理。可惜的是,這一次過流保護系統沒有發揮作用,接收器也被打壞了。1985年的2月11日下午1:20,禮炮7號徹底失聯了。
  • 國際空間站的蘇聯模式為何能成功,我們可以學到哪些經驗?
    」和平號「。因此,蘇聯從1986年開始建造多模塊積木式空間站「和平號」。它的最主要特點是,雖然其核心艙仍採用艙段式構型,但有6個對接口,除用於對接飛船外,還對接了5個實驗艙。 由16個國家共同研製、俄羅斯主要參與的「國際空間站」是第四代空間站,採用了更先進的桁架掛艙式構型,2011年建成,目前仍在太空運行。
  • 國際空間站漏氣,後果嚴重嗎?
    聲明表示,這次漏氣沒有對駐站成員或國際空間站構成威脅。△國際空間站俄羅斯艙段和美國艙段示意圖 | 國際空間站今年4月,俄羅斯「聯盟MS-16」飛船順利升空入軌,把2名俄羅斯太空人、1名美國太空人送抵國際空間站,執行駐站任務,開展科研活動並對空間站進行維護。作為國際空間站的第63批科考組的成員,三人將在國際空間站駐守196天。
  • 空間站:人類成為跨星際物種的第一站(B)
    禮炮1號:史上第一個空間站,代價高昂就在加加林成為首個太空人十年後,即1971年4月19日,蘇聯再度領先一步,發射人類史上首個空間站2號,短短1年後,蘇聯趕忙發射了禮炮3號(金剛石2號),同樣屬於軍用空間站。
  • 剛剛,天宮一號墜落了,而中國空間站即將騰飛
    相比較於此前 15——20 噸的禮炮系列空間站、美國 77 噸的天空實驗室以及 140 噸的和平號空間站,這次墜落的天宮一號重量約 8.5 噸,稱不上什麼「龐然大物」,所以就更不會對人類造成什麼危害或影響了。
  • 人類航天史上著名的空間站
    目前,國際上主要有以下幾個空間站——    蘇聯一共發射了7個「禮炮」號空間站。1971年4月19日,蘇聯發射了第一個空間站——「禮炮」1號,太空飛行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1984年,美國提出建立國際太空站,歐空局及日本、加拿大等國紛紛響應,並於1988年正式加盟這個計劃,把它命名為「自由」號空間站。
  • 觀點| 從天宮二號受控離軌看向未來中國空間站
    天舟一號與天宮二號進行交會對接天宮二號的原設計壽命為2年,在原定的主要任務完成之後,由於一直狀態良好,超期服役了近10個月,又超額完成了一系列補充試驗,實際共在軌1036天。事實上,直至此次主動離軌前,天宮二號的平臺及載荷功能一切正常,狀態良好,攜帶的推進劑預計還能繼續支持在軌飛行數年。
  • 大器厚成:中國空間站的交會對接
    ▲2021年10月16日,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將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送入太空。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並完成我國首次徑向交會對接。徑向交會的兩個太空飛行器保持在同一軌道面內,從能量消耗及最終的對接條件來說仍然是較為理想的。徑向交會讓空間站在不改變飛行姿態的情況下,增加了接納來訪飛行器的能力。同時,得益於乾淨的太空背景,徑向交會過程中飛船向上觀測空間站條件好。徑向交會的難點也是軌道規律帶來的。
  • 【時事關注】天宮一號墜落了 而中國空間站即將騰飛
    相比較於此前15——20 噸的禮炮系列空間站、美國77 噸的天空實驗室以及140 噸的和平號空間站,這次墜落的天宮一號重量約8.5 噸,稱不上什麼「龐然大物」,所以就更不會對人類造成什麼危害或影響了。
  • 版貿專欄| 「禮炮七號」——戰鬥民族拯救失聯空間站實錄(2018年第3期)
    蘇聯時期,「禮炮七號」空間站因電源故障失聯,但航天員以大無畏的勇氣和精湛的技術挽救了「禮炮七號」空間站月圖書簡介禮炮七號,編號DOS-6,一個曾經在近地軌道運行的太空站,在1982年4月至1992年2月間運轉,蘇聯禮炮計劃的成果之一。
  • 中國空間站來了!2022年前後「天宮」將建成!
    23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首次以視頻形式向公眾披露了中國空間站任務計劃安排和工程研製建設進展。 據介紹,2022年前後,中國空間站「天宮」將正式完成在軌建造任務,成為長期有人照料的國家級太空實驗室,支持開展大規模、多學科交叉的空間科學實驗。
  • 中國空間站的離子推進器有多牛?超越美國空間站
    目前在軌運行的國際空間站由美國NASA主導,16個國家聯合建設,已經運行了數十年的時間。由於某些原因,我國並沒有參與到國際空間站的建設和使用當中,但我們現在要建造屬於自己的空間站了,未來隨著國際空間站在2024年的退役,我國的空間站將取代國際空間站的地位,成為很多國家爭相合作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