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近年來航模遙控直升機的發展,大家肯定一定會提到 SAB 的 KRAKEN 巨妖 700 直升機。
與 SAB 在 10多年前發布 GOBLIN 時一樣, KRAKEN 巨妖的出現的確 「又」 再次顛覆了很多人對模遙控直升機外觀和設計的固有思維。外表非常 ART DECO,充滿線條感的外觀和大膽的模組化設計再次突破了原有的界限(甚至對一些人可能一開始難以接受),但 SAB 真的讓我們看到 「新」 。
更令人興奮的除了它的外觀之外,KRAKEN 巨妖也的確是一個性能 「兇狠」 的硬核花式 3D 直升機。性能上也真沒有讓大家失望,甚至可以說震撼。所以它不僅好看,而且好飛。
這也無疑讓 SAB GOBLIN KRAKEN 巨妖 700 躍上了一代機皇之一的地位。也讓它很多朋友們心中的夢幻機之一。
SAB KRAKEN 巨妖的意義
相信 SAB 的粉絲們,或者有在跟蹤航模界的發展朋友們,都看到 KRAKEN 巨妖的意義。隨著第一代的 KRAKEN 巨妖上市後,我們看到了 KRAKEN LIGHT 700 輕量版,KRAKEN 3-BLADE KSE 700 三旋翼版的推出。
後續又看到縮小化,中型的 KRAKEN 580 和油動應用的 KRAKEN 580 NITRO。後來在更大型的 URUKAY 巫利凱 大法師 也看到了 KRAKEN 巨妖的影子。
直到最新的 RAW 極 700 系列,這些後續所有的機型都源自於 SAB 在最初版 KRAKEN 巨妖 700 種下的一個種子。
一切回歸巨妖
第一代的 KRAKEN 巨妖 700 是 2019 年 6月正式上市出貨的。到現在也有 2年半了。這段時間透過不同的機型應用,SAB 也持續不斷的測試不同的概念。業界對動力和飛行的要求也是不斷的提升。當然,也不能忽略廣大的飛友們熱心的反饋對 KRAKEN 巨妖 700 的建議。
所以在 2021 年初,SAB 決定將累計的各項成果集中起來,開始了 KRAKEN 巨妖 700 的更新計劃。將這臺 SAB 經典的王冠機型,進一步推向極致。
如何詮釋變化?
自從 KRAKEN 巨妖要出新版的消息曝光後,直到新版 KRAKEN S 上市,我們合利行這裡就一直收到朋友們來詢問新版 KRAKEN S 到底改了哪裡?對我們來說,要好好解釋這個並不是很容易的事。因為長期玩 SAB 的朋友都知道 SAB 改東西時候,的確非常多是 「看不到」 的。更多是藏在機身裡,甚至就是一個齒輪的改變、一個部件上下左右幾毫米位移、配件形狀的改變。。等等。或許這是義大利人的某種設計理念的堅持和思維方式,任何改變都是更深層的,要求飛行性能上突破的。而不是外觀上立刻可以看到的。但是,一旦你飛了,你就會感覺不一樣了。有位玩家就曾經很經典的在展會上自己總結給我們 - 「SAB 改東西一定有它的道理,而且就差在那一點點」。
所以,這個解釋的工作的確真了給我們一個難題。。。
我們想了很久,這篇文章也全部真的全部刪掉重寫了2次。最終我們決定以標題 「從 SAB 組裝說明書解讀全新的」 它,詮釋這臺新的 SAB KRAKEN S 巨妖 700 直升機。
接下來,那就讓我們切入正題吧!
KRAKEN S VS KRAKEN
首先我們先來到兩臺說明書的規格頁,第二頁。
KRAKEN S(上) VS KRAKEN(下)- 規格頁
與第一代的 KRAKEN 巨妖相比,KRAKEN S 的高度增加了 20mm(365mm vs 345mm)。眼尖的朋友們或許還會看到尾皮帶(上圖,細長;紅色)是從後面延申到了前面。這就是首先第一個不輕易會注意到的地方 - 新設計的齒輪箱。而這個齒輪箱設計,不僅是最新的 RAW 極 700 上驗證過,也在 RAW 之前 URUKAY 巫利凱 大法師更早一步長期測試和應用。
這也是為什麼 KRAKEN S 增高了 20mm,但是是在頭罩、下側側板、腳架不改變,繼續沿用的情況下,因為機身內部的左右碳纖維上側側板的形狀和高度改變了。如果我們不說,會注意到嗎?
KRAKEN S(上) VS KRAKEN(下)- 上側側板
這就帶我們進入到第二個部分,也就是齒輪箱和傳動的設計改變。
KRAKEN S(上) VS KRAKEN(下)- 齒輪箱內部
在兩張圖的對比下,很明顯,KRAKEN S 的新齒輪箱少掉很多配件,感覺更乾淨、簡潔很多(如果玩家重來不拆齒輪箱,或許永遠都不會知道)。SAB 將複雜和需要承受高壓的單項軸承移出了齒輪箱內部。滾珠軸承的數量從 9個減到了 5個,軸承尺寸普遍加大,更多支撐。齒輪軸的數量從前後2個簡化到了1個,而且加粗。齒輪接觸面從 4個齒輪、2個接觸面,減低到 2個齒輪、1個接觸面,而且齒輪接觸面擴大。齒輪箱上蓋改成是可拆式的,讓玩家們可在不拆開齒輪箱,查看齒輪箱內部潤滑程度和齒輪健康狀態,也可以加入潤滑油膏或更換上軸承(旋翼頭下壓力最大的軸承)。整體齒輪箱下座的尺寸也縮小,連同所有齒輪,軸承,軸的設計改變,進一步降低整體齒輪箱的重量。
齒輪箱的改變是有很多層面的意義,這帶我們來到接下來的部分 - 單向的外移和尾皮帶的加長。
KRAKEN S(上) VS KRAKEN(下)- 齒輪箱與舵機支架
很清楚的我們看到在 KRAKEN S,原來內部複雜的單向被移到了外面。二段軸所帶動的單向齒輪和前尾皮帶齒輪放到的齒輪箱前方。這也意味這二段軸、齒輪的轉動,還有尾皮帶和齒輪的互動,遠離了後(上)方的陀螺儀座,儘可能降低因摩擦產生的任何震動的影響力。
KRAKEN S(上) VS KRAKEN(下)- 保養透視圖
尾皮帶也因這個改變,由 HC324-S(1926mm 長)改為採用 HC304-S(2061mm 長)。足足增加了 135mm 長度。我們實際量了一下兩代的齒輪箱,前尾皮帶齒輪前移的距離,也大約是 62~63mm。又是一個不說不知道的改變。
尾皮帶的加長的確會帶來轉動的變數,因為畢竟尾皮帶在尾管這裡是轉90度到後面的尾齒輪。為了降低這尾皮帶在高速轉動上下可能移動的微小位移和震動,SAB 將一整組的 H1234-S 皮帶導輪(初次出現在 KRAKEN 580 選配件)列為 KRAKEN S 的標配。
KRAKEN S - 尾管與導輪組裝
從上圖的左下角我們看到了 H1234-S 張力板和皮帶導輪的安裝。有了張力板和導輪的緩衝,尾皮帶在 KRAKEN S 的安定性得到了提升,進一步降低了震動和震動的影響力。
這就帶我們到這個部分的最後一個階段的主要改變,也就是陀螺儀/接收機固定座更新。
從 KRAKEN 一代,到 KRAKEN 580(更高的旋翼轉速),油動版 KRAKEN 580(發動機強烈震動),到 URUKAY 巫利凱 大法師(高速壓力巡航)到最終的 RAW 極 700 (高扭力動力,硬核花式飛行),SAB 在面對近年來馬達性能的大幅提升,飛行風格越來越極限化,陀螺儀/接收機固定座的設計也歷經了很多的測試和重新設計。
KRAKEN S(上) VS KRAKEN(下)- 陀螺儀/接收機座
玩家們可以很有意思的比較第一代 KRAKEN 和全新的 KRAKEN S 的陀螺儀/接收機固定方式,也可以回想一下中間改變。最終在 KRAKEN S 上,我們可以看到固定點的方式和改變,陀螺儀與接收機上下位置的對調,4個橡膠避震柱的出現。加上之前一系列在齒輪箱內部設計的改變和傳動部件的重新調整,這一系列疊加的改變的確是有原因的,而且是一系列的設計(大)改動。但是說實話,如果不說出來,玩家有可能是 「看不到」 (或不會注意到)的。不過最終一定會體會到的。
其他的 「小」 改變
除了上一節我們重點解釋的改變之外,KRAKEN S 還有一些其他 「小」 可能更不會注意到(但重要)的改變。例如:
KRAKEN S(上) VS KRAKEN(下)- 傾斜盤舵機與連杆
前後傾斜盤舵機固定座部分我們看到了 SAB 啟用了與 URUKAY 巫利凱 大法師相同的分離式、帶有上限的賽鋼升降舵基準銷導軌的前舵機座。後舵機座採用的和 KRAKEN 580 和 RAW 700 同款的 H1207-S 40mm 後舵機固定座。這也讓後舵機平放的位置降低到與前2個舵機的中間,儘可能將重心降低。
另外,從上面兩張圖還可以看到快拆頭罩座下的碳纖維片形狀(向下)的改變,這也是為了前面談到的因上側板的增高,但必須維持頭罩共用性的必要性小改變。
KRAKEN S(上) VS KRAKEN(下)- 馬達安裝
馬達座反面下的螺絲孔改成了沉頭形狀(配件編號不變)。馬達固定螺絲由圓頭改成了平頭螺絲。電調固定座支撐下方的2個額外的金屬套管(和加長的 14mm 螺絲),電調重心位置降低,提供更多電調(與風扇)與頭罩之間的空間。
KRAKEN S(上) VS KRAKEN(下)- 減速比說明
傳動比透過驅動齒輪的改變從原來的 10.4 變成了 10.1(以 21T 計算)。換算回一段降齒的數據也從原來的 216T 改變到 212T。這也應對了業界進一步迎來高 KV 值,大扭力馬達的現況和硬核飛行需求,還有電調定速(效率區)的整體範圍搭配。我們可以大概算算 RPM 比較一下:
520KV * 44.4 = 23,088
23,088 / 10.4 = 2,220 (KRAKEN)
vs
23,088 / 10.1 = 2,285(KRAKEN S)
這個變化貫穿了 8個可選擇馬達齒輪(H0175-S),讓不同的玩家在轉速上和動力上有更多的選擇性和個性化。所以有可能數據的變化只有 0.3(10.4 > 10.1),但是影響是很深層的。
當然,除了這些之外,KRAKEN S 還有一些其他的 「小」 改變,例如全機身頭罩,尾管,下側板的輕量化。。。等等。等著玩家們去發掘。
全新主旋翼的加持
最後的亮點當然是我們介紹過的全新 SAB S 系列 700mm 主旋翼。在 KRAKEN S 上成為了標配。槳的影響力就如同一臺賽車擁有優越性能的輪胎一樣。一副好槳會大幅提升直升機的性能。
S700 長度延申到了 700mm,但是槳寬有了大幅度的改變。以下是 SAB S700 vs SAB TBS 690 主槳技術規格比較:
主槳型號SAB S700對全新的 KRAKEN S 700 來說,全新的 S主槳性能上給直升機更有力,更穩定,更安靜,更低的失速可能性。玩家會感受到在更低的轉速下,槳更有力,翻滾更順暢,噪音也更小。
想要了解更多關於 S700 主旋翼的朋友,可以看一下我們之前關於它的文章。
總結
這篇長篇幅的文章看到這裡,想必大家一定稍微有一點累了(或覺得有一點對 SAB 的佩服)。不過如果我們不花時間這樣介紹,大家也或許沒有辦法感受 SAB 在 KRAKEN S 在此次改版花上的研發時間和測試精力。此次的改版的確不是一個外觀上的小改版。
小彩蛋 - KRAKEN S 說明書最終版和內部草稿的封面
整體來說,其實就是這裡一點,那裡一點,全部累積加起來所產生的變化。這也跟玩家們多飛,多練習也是一樣的,都是這樣這一點,那一點累積起來的。也希望大家透過這次的文章看到 SAB 的用心!
感謝大家對 SAB 的支持!感謝大家對合利行的支持!
記得點讚!收藏!關注!我們下期再見!謝謝!
合利行 歡樂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