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輿萬國全圖,明,南京博物院
那個未知的遠方,對於人類永遠充滿著巨大的誘惑力,所以無論古今,我們都竭力想向外探索,這才有了歷史上壯闊的大航海、大發現時代。
不過,你有沒有想過,當你想要去追尋遠方,舉目四顧之際,最重要的工具是什麼呢?
對,就是地圖!
人類製作地圖的歷史很悠久,在我們中國,最大的地圖大概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夏禹所鑄的九鼎,鼎上便已經有了表示九州山川地貌的原始地圖。
現在保存下來的最古老的地圖,是刻在甲骨上的《田獵圖》,記錄的是打獵的路線,距今已有3500年歷史。
由於古人的活動範圍非常有限,所以地圖在古代更重要的是幫助統治者制轄領地,如果遇到戰爭,它更是制定戰略戰術並且實地帶兵作戰最重要的輔助工具。
可想而知,春秋戰國時期諸侯混戰,對地圖的需求很強烈,所以地圖的繪製水平提升很快,不過到了秦漢大一統,地圖變得沒那麼要緊,所以也就沒落了很長一段時間。
到了三國時期,地圖又成為重要的軍事戰略工具,據說吳國已有人用五色絲線繡成地圖進獻給吳主孫權。
到了西晉,終於出現了一位有名有姓的地圖專家裴秀。裴秀領導和組織編製成了《禹貢地域圖》18篇,這是中國和全世界見於文字記載的最早的歷史地圖集。之所以稱他為專家,還在於裴秀建立了明確的地圖繪製理論,提出「製圖六體」。
馬王堆長沙國南部地形圖,利豨墓出土。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編制最準確的軍事地圖。
宋度宗初年所制《輿地圖》
製圖六體分別是:一為「分率」,即現在的比例尺;二為「準望」,用以確定地貌、地物彼此間的相互方位關係;三為「道裡」,用以確定兩地之間道路的距離;四為「高下」,即相對高程;五為「方邪」,即地面坡度的起伏;六為「迂直」,即實地高低起伏與圖上距離的換算。
確實考慮得相當周到,所以這「六體」也成為我國清代以前地圖繪製的基本原則。
有了「六體」的規範,中國地圖的繪製無論是在精度上還是囊括的地域廣度上,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
到了唐代,賈耽歷時17載完成的《海內華夷圖》成為劃時代的巨製,除了10平方丈的宏大篇幅以外,還包含了當時作者所了解的全部地理範圍,大致相當於今天亞洲的疆域。地圖上還用不同的顏色繪注著古今地名,形成了明確的對照,實在是嚴謹之至。
此後,地圖越來越準確,所涉的範圍也越來越廣大,人們的視野,也就隨之越來越大,隨之,胸懷也便越來越廣闊。
與此同時,歐洲的地圖繪製也同樣發展迅速,尤其是文藝復興開始,近現代科學發展迅速,測量技術和工具被不斷發明,加上大航海這種「實地考察」的強力推進,西方地圖上所展現的世界,也變得空前廣闊和豐富起來。
這個時候,東西兩邊以一種難以想像的默契,都在盡力勾畫著整個世界的全貌。
不過,由於當時的世界地圖是由歐洲人繪製的,自然歐洲穩穩地佔據了中心,而我們現在最熟悉的以中國為中心的世界地圖,一直要等到明代萬曆年間,才得以完成。
利瑪竇和徐光啟
它的契機,源於一個從義大利遠赴中國的傳教士——利瑪竇。
利瑪竇於明神宗萬曆十二年(1584年)到達廣州,他帶來的就有許多當時西方的科學儀器,其中自然包括地圖和測繪儀器,這是他認為能夠取悅皇帝允準他在中國傳教的東西。
果不其然,利瑪竇於萬曆二十九年到京師獻上他自製的《萬國圖志》,得到了萬曆皇帝的重視。一年之後,在利瑪竇和一群中國學者的努力之下,一幅真正意義上的中文世界地圖誕生了,這就是《坤輿萬國全圖》。
「坤輿」即為地的代稱,坤輿圖便是地圖。
當時歐洲最為精確的地圖是1570年的《奧特裡烏斯世界地圖》,但《坤輿萬國全國》中卻加入了將近一半的新地名,它並沒有照搬歐洲地圖,而是融合了當時最先進的地理研究成果,是當時最精確的世界地圖。
由於地圖是在中國皇帝的主持之下刻行的,所以中國自然居於地圖的中央,這極其符合我們一貫認知。
《坤輿萬國全圖》日本的複製版本
《坤輿萬國全圖》高5英尺(1.52米),寬12英尺(3.66米),它首次帶上了經緯格,還首次出現了美洲,這是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新鮮做法。
地圖上還標明了當時世人所知的五個洲:亞細亞、歐羅巴、利未亞(非洲)、南北亞墨利加(南北美洲)、墨瓦喇尼加(南極洲);清楚地劃分出四大洋:大西洋、大東洋(太平洋)、小西洋(印度洋)、冰海(北冰洋)。這幾乎與現代地圖無異了。
除了標註地理位置,地圖上最有趣的是畫出了分屬各處的禽獸,並且第一次用「地球」二字,形容我們這顆可愛的星球。
其實,繪製這樣一幅地圖,技術上的難題倒還容易解決,真正花費了許多氣力扭轉的是我們中國人對於世界的傳統認知。我們傳統中只有「天下」,沒有「世界」,我們中國則是居於天圓地方的天下之中,但是「地圓說」卻讓這個「天下」無頭無尾,也就自然不存在什麼中央一說,這對於中國人而言,是何等難以接受的事實啊!
不過,在如徐光啟、李之藻等等學者的仔細研究之後,這個事實也慢慢被接受,中國人的「世界觀」,由此被重塑。
不過,地圖上仍舊保留了我們中國傳統裡對宇宙的認識,比如地圖上四個角上還有天文圖,分別是九重天圖、天地儀圖、日月食圖、中氣圖。
由於這是一幅以中國為中心的地圖,所以對中國地理的描繪更加豐富詳盡,遠超其他國家。不僅標註了中國的各省份、重要城市,還描繪了重要的山川、河流,例如黃河、長江,詳細表現了其發源地、流經的省份。
當然,世界著名的河流如幼發拉底、尼羅河、伏爾加河、印度河等,也都出現在圖中。這畢竟是一幅真正的世界地圖啊!
據統計,地圖上共有1114個地名,除了地理位置上的詳實準確,這幅中文地圖上的地名有許多還一直沿用至今,諸如歐羅巴、亞細亞、地中海、大西洋、尼羅河、法蘭西、英吉利……
這樣一幅世界地圖,體現的何止是當時的科學和技術,更是當時中國人的胸懷和眼界。
當時正值世界大航海、大發現的偉大時代,全球掀起了一場地圖繪製的熱潮,我們這份中文世界地圖,正是當年所有地圖當中的佼佼者。
地圖完成後,萬曆皇帝傳詔摹繪了12件副本,想來皇帝也有意讓世人知道,世界和中國,原來竟是這個樣子,這般關係。
我們的海岸線
你能看出這是哪些地方嗎?
按理說,有了這樣一份精確、先進的地圖,中國的知識分子便可以更方便地了解到了外面的世界是何等廣大遼闊,何等豐富多彩,絕不至於盲目自大。
但可惜的是如果有意想要閉起眼睛,一張地圖能起到什麼作用?
這張輝煌的地圖誕生多年以後,似乎再沒有人記起,而外面的那個世界,像是從來沒有存在過一樣,以至於鴉片戰爭爆發後,道光皇帝連英國在哪裡都不知道。
這,就是歷史的弔詭之處吧。
羅米,北京大學文學碩士、藝術學博士,希望與你一起走到博物館裡,走進藝術史裡,體味藝術的妙處!
點閱讀原文,看更多相關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