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潛水遊世界第3973次分享
文/散步的蝦 出處/蝦的雜談小屋
提示:本人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經常看到一些經驗很少的ow甚至是僅僅有考潛水證想法朋友問裝備的建議,我本人其實也是個剛剛脫離小白行列的新手,發現網上給的裝備建議實在是五花八門不知道該聽誰的,慢慢學了技術潛水入門後認識了些長期潛水的朋友們,開始對裝備略有一二了解,也實在不忍心看大家被各個「利益相關」的教練或者某寶店主推薦一些性價比很低的東西,於是決定總結一些大神和個人建議,做了一些信息整合和各位喜歡潛水的朋友們溝通討論一下潛水裝備。
本文涉及大部分內容均為各大論壇的潛水愛好者們的經驗分享,結合本人的一些使用心得總結而得,其中不乏 @雪夜叉這樣的半神級和海軍這種超神級人物的經驗分享(我的教練們好像不玩知乎,就乾脆不提了),有些可能直接涉及品牌推薦,如引起噴子不適請及時關閉,歡迎互相討論但不接受無理指責。老鳥肯定會覺得我說的內容太淺,說不定還嗤之以鼻,也同樣歡迎討論,畢竟我寫這篇主要是給新手一些建議,老鳥們自然有自己的裝備見解不再需要看這樣的文章了。
*****部分產品圖片來自某寶,可能帶有店家水印,我又不太會處理,如有直接轉載部分涉及版權請及時聯繫我修改或刪除內容*****
我會按照個人想法的裝備先後入手順序進行整理,分別為:
1、潛水面鏡;
可能很多人入手的第一件裝備就是面鏡了,畢竟潛店裡用的面鏡不光質量差,而且不貼合臉型造成漏水,一直在做面鏡排水的潛水經歷實在是不怎麼樣。在這推薦一下TUSA和GULL這種日本品牌,畢竟日本人設計的東西還是很適合亞洲人不那麼立體的臉型的。還有個牌子是臺灣的V.DIVE,相比日本牌子會便宜些,我是沒有用過但是聽說評價還是不錯的,經濟上有些壓力的朋友可以考慮。還有些可能不那麼大眾的品牌,AKUANA,這個是WUD自己家的品牌,也不貴,也是經過WUD那邊玩技潛的教練們測試過的覺得好用才批量生產的,不過我也沒有用過不敢妄下評論。
挑選面鏡還是建議親自試戴,覺得適合臉型後再購買。面鏡選購的標準:不帶橡膠帶,把面鏡從前方帶在臉上按一下把多餘的空氣擠出,在不吸氣的情況下面鏡不會掉落即可。
如果準備長期進行潛水,還是建議選購帶有防UV鍍膜的面鏡,畢竟水下的紫外線比空氣中更強,保護一下潛水員的眼睛。(防UV的拍照會看不清楚眼睛,喜歡拍照的妹子可以考慮清楚後再選購)
TUSA的熊貓款,網上大概600塊錢左右,好看但是不帶UV鍍膜,視野大,同時意味著空腔大排水比兩片鏡難且易起霧。
GULL VADER面鏡,算是經典款了。東南亞無數教練的選擇,因為一片鏡大視野且有UV鍍膜,裙邊超級軟,網上賣800-900左右,不同顏色有不同的價格。缺點是無法更換近視鏡片。
GULL VADER FANETTE,針對女性退出的一款面鏡,除了顔值更高尺寸稍小外和VADER基本沒區別,哦對了官網上給的鏡片型號不一樣,但是在介紹描述中和VADER的鏡片基本一樣。既然顏值這麼高,肯定會比VADER貴一些了。
GULL 家的LV MASK,我本人在用這一款。鏡片和鍍膜跟VADER是一模一樣的,差別是把一片鏡換成了兩片鏡,可以更換近視鏡片。視野上比VADER小一些,價格是基本相同的(當然不包括更換近視鏡片),不過好處是面鏡排水時候比較容易,也不像大片鏡那麼容易起霧
2、電腦表;
既然是給新手小白的建議,我們就先不談SHEARWATER這種東西,先從滿大街都有的SUUNTO吧。
扒了一張suunto的產品圖解,不過@雪夜叉叉總說EON是不能支持CCR的,但是我相信凡是來看這個文章的人還不需要知道它到底是不是能支持CCR這麼高科技的東西。產品價格在圖裡是從上到下越來越便宜的,ZOOP大概才1800左右就能買到,休閒潛水是夠用了,但是好多人反饋說按鍵特別硬,舒適度比較低又醜。
D4i絕對是大街貨,像iphone在中國的地位一樣,絕大部分休閒潛水的人是帶著D4i的,功能夠用,上手簡單,外觀還不錯,大概3000塊出頭也不算貴,是不錯的選擇。缺點就是官方要求不能自己更換電池,換個電池好幾百塊錢。我本人帶的也是這款,但是有些後悔了,後面會講原因。
D6i我沒用過,比4i多了指北針、儀表模式(只顯示深度時間)和其他一些我目前還用不上的功能,價格貴一些。
再往上就不是我涉獵範圍了,覺得入門的朋友們也沒必要選用了。
其他品牌電腦表
OCEANIC GEO2.0,顏值也不低,潛水電腦的基本功能都有,價格比D4i低且能自己換電池。
Aqua Lung i450t,和Suunto D6i一樣的功能,D4i的價格,還能自己更換電池。上文說到我用D4i後悔了,就是因為這款表。當時在D4i和i450t之間很糾結,覺得450t功能好,但是D4i用的人多售後什麼的更靠譜一些。正巧當時趕上450t全面斷貨,就入了D4i。當然D4i也沒有什麼不好,只是後面入了技潛的坑,一般不用電腦表算減壓只需要深度和時間指示的時候,D4i沒有儀表模式,就沒得用了而已。
放一張SHEARWATER PETREL3鎮樓
最後要借@雪夜叉叉總自己整理的潛腦八卦,其中有小部分筆誤在圖下面進行修改
修正:
1.SOL可以用TRIMIX(混合氣體),但是需要升級軟體。從普通software升級到tec software
2.D4i沒有指北針
3.D9tx支持Trimix
3、調節器;
其實不打算玩太深,一年就出去那麼一兩次潛水的人完全可以用潛店的裝備,還省了每次出國潛水買行李重量的錢和兩年一度的保養費。但是對於有追求的潛水員來說,還是帶自己的調節器衛生和安全一點。
上面都是些概念普及和各品牌型號分析,想直接看乾貨的請往下拉。
關於DIN口和YOKE口,個人建議是買DIN口的。以下是某寶店家對DIN口和Yoke口的講解,我在這轉載一下。
Yoke式接口,又稱為A-Clamp或INT式接口。Yoke接口的一級頭在對準Yoke制式的氣瓶閥後,通過一級頭上的螺絲(Yoke螺絲)壓緊在瓶閥上。這是一種夾持式的緊固方法,所能承受的最大壓力一般為200 bar 左右。
DIN式接口,其名稱是Deutsches Institut fur Normung(德國標準協會)的縮寫。DIN式接口的一級頭通過螺紋與DIN口的氣瓶相連接,最大工作壓力可達200 bar或300 bar。
DIN口的優勢:
1、最大工作壓力可達300 bar的DIN接口從理論上來說比最大工作壓力約200 bar的Yoke接口更為安全;
2、以螺紋旋入氣瓶的DIN口一級頭比以螺絲夾持的Yoke一級頭更穩定,在受到撞擊(儘管在開放水域這種狀況非常罕見)時脫落的可能性大大減小;
3、DIN系統氣瓶與一級頭連接處的O圈裝於調節器上,而Yoke系統氣瓶與一級頭連接處的O圈裝於氣瓶上。DIN系統的O圈比Yoke系統的O圈更大,強度更高,也更可靠。對於租賃氣瓶的潛水員來說,位於氣瓶上的O圈無疑比位於一級頭上的O圈使用頻率更高,發生問題的機率也更大。Yoke氣瓶爆O圈的情況比較常見,DIN口一級頭爆O圈卻極為罕見。
關於選擇DIN口的誤解答疑:
1、關於「東南亞只能用Yoke口」:東南亞Yoke更普遍,但是不代表DIN在東南亞不能獲得支持。現在更多的潛店都使用兩用氣瓶,僅通過一個insert, DIN氣瓶一秒變身Yoke瓶。另外,DIN調節器帶一個DIN to Yoke轉接頭可以走遍天下了。
2、關於轉接頭增加重量:Yoke一級頭因為Yoke夾持件的存在,比同型號DIN口的一級頭更重。DIN口調節器配上轉接頭的重量跟Yoke調節器的重量相差無幾。如果使用Scubapro僅重150克的超輕轉接頭,DIN口調節器加轉接頭的重量甚至比Yoke調節器的重量更輕。
3、關於「多一個接口多一份風險」:從理論上來說,用Yoke口的風險比用DIN口的風險更大。DIN to Yoke轉接頭Yoke端的風險與單獨使用Yoke一級頭的風險等同,而DIN端的風險本身已足夠小,Yoke端不出問題而DIN端先出問題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如果擔心這一份轉接頭風險,潛水員更應當使用DIN口調節器。
4、關於「不玩技術潛水」:駕校都給學員使用捷達,但是這並不代表學員買車也要買捷達。技術潛水員都用DIN,不代表用DIN的都必須玩技潛。用技潛的理論和裝備提升看魚的體驗,何樂不為?
關於一級頭的活塞式和橫膈膜式,活塞式一級頭結構更簡單,維修容易,出氣量大,可以提供最穩定的表現;橫隔膜式一級頭結構相對複雜,全封閉設計,在低溫和汙水環境下有較佳的表現。
沒有哪個更好,只是看你潛水的環境選擇一個更適合的而已。如果是熱帶水域,兩者皆可。要下冷水的話,還是更建議橫膈膜式。
大名鼎鼎的MK25一級頭+S600二級頭+R195備用二級頭套裝。這個套裝褒貶不一,而且兩極分化明顯。不知道是因為品牌推廣引起反彈還是競爭對手惡意詆毀,這個套組在一大部分人眼裡是「水下保命的裝備,當然要選最好的MK25」,而在另一大部分人眼裡是「歐洲人根本不用,而且嗤之以鼻的牌子,經常出問題的」。我是沒有見過MK25出什麼問題,並且很多技潛的大牛也在用著這套裝備,是可以信賴的調節器組。
信仰牌調節器,裝備中的愛馬仕。其實Halcyon H75+Halo二級頭就是MK25+S600,一模一樣的貼牌產品,但是卻很少人共計Halcyon是「歐洲沒人用」的爛產品,可能是本身用的人不多加上沒人敢對GUE大神家的產品這樣不尊敬吧。這套雖然構造和質量和上面的一模一樣,價錢可是貴出來一截的哦,當然了我個人覺得顏值也更高一些。同時很多人反饋,這套調節器組(或者MK25組)在用雙瓶的時候走線是最舒服的,Apeks XTX系列因為平行低壓管孔的涉及會導致雙瓶窩線。
Apeks XTX200+XTX50套組。這套呼吸器應該是使用人數、口碑、範圍都相當名列前茅的產品了。Apeks一向主打橫膈膜式一級頭,可用於冷水和汙水環境,有一部分人說二級頭在氣瓶還有10bar的時候呼吸不順暢,我是沒有遇到這個問題(我用apeks40周年紀念款,和XTX200一樣只是有層鍍漆),但是面向海面吸氣時候會覺得不順暢。
Aqualung Legend系列。Aqualung家產品和Apeks基本上是一家的,所以自然也是主打橫膈膜式一級頭。需要提一嘴的是一級頭ACD功能(自動關閉裝置):當潛水員將調節器由氣瓶閥洩下的同時即自動關閉,將具有腐蝕性的海水隔絕於一級頭的進氣口之外,它可避免內部的潤滑劑被衝走,提升高氧的使用安全。
我本人在使用的Apeks 40周年限量款,全球限量5000套。和Apeks XTX200一模一樣,只不過加了一層什麼鍍漆以後價格基本是翻倍上去了,他家還有個產品是XTX200加一層鍍鎢,價格介於普通款和40周年款之間吧。
我買了逼格那麼高的Apeks 40周年紀念款,買到了以後並不像期待中的那樣多麼與眾不同,也只是一款用來呼吸的調節器,僅此而已,而且我還覺得仰面向上的時候,吸氣不是很順暢,不知道是我個人原因還是全線產品的通病。
值得信賴的品牌:Scubapro的MK25+S600,Halcyon HP75+Halo,Apeks XTX50,Apeks XTX100,XTX200,Aqualung Lenged系列,以上品牌的呼吸器性能質量上並不分優劣,建立在個人使用感受以及周邊評價上。
選購調節器主要有幾點:
1、質量可靠,這點大部分調節器都能滿足,包括HOG、Atomic等這些
2、維護方便,上述品牌基本也都滿足這一點
3、價格合理,個人建議,從以上幾個介紹的產品中挑幾款你認為不那麼醜能用的,然後買最便宜的那一套。
借用@雪夜叉 叉總的話說,所有的器材水下都是有可能會出問題的,單一故障並不奇怪,重要的是你擁有了能夠在水下沉著冷靜,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經常有些人說,我的呼吸器好,水下不出問題,什麼什麼垃圾,
我看到的/我聽到的/我教練說/我的代理告訴我/我們德國/我們澳大利亞/我們紐西蘭什麼什麼牌子出了多少問題的,
你就當聽個笑話,下次記得裡這種傻B遠點就行了。
4、BCD;
BCD(Buoyancy Compensator Device)即浮力調整設備,分為夾克式、背飛式和側掛式。我們在東南亞學潛水大部分使用的都是傳統的夾克式,如下圖。
夾克式BCD被廣泛用於潛水教學和潛店的裝備租賃中,但是我所認識的大部分人在購買自己的裝備時候都優先選擇背飛,相比夾克背飛更結實、而且也有很便宜的品牌,不清楚為什麼潛店還依然在選用夾克。有種說法是夾克更容易調節,不像背飛調整尺寸那麼費時費力,而且更類似於救生衣的形態,對姿態要求不高的休閒潛水來說,更有利於新手對自己的控制,畢竟在水面上,背飛提供浮力的位置會把新人壓在水裡。
背飛是潛水員對翼式浮力調節裝置 (Wing BCD) 的愛稱。由於在水中它像一對長在潛水員背上的翅膀,因此被冠以「背飛」的美名。與夾克相比,背飛對於初入休閒潛水領域的人相對陌生,卻是老鳥和技術潛水員必備的裝備之一,更有利於保持TRIM姿態。
背囊根據形狀有「多納圈型 (Donut)」和「馬蹄型 (Horseshoe)」之分:前者基本呈連通的圓形,氣體在囊內自由流動,對潛水員的水中姿態反應靈敏;後者只通過上部的連接流通背囊裡的空氣,一旦潛水員保持水平,氣囊左右兩側比較容易保持原有的氣量)根據浮力大小有各種磅數級別之分。目前大部分主流使用的背飛都是多納圈型,馬蹄型的經典是OMS的一款背飛,氣囊呈U型狀。
跟夾克相比,背飛更加簡化,且更耐用。夾克式BCD採用全身環繞型氣囊設計,整個氣囊參與承重,承重過大容易造成氣囊破損;而背飛僅背負系統參與承重,氣囊保持獨立。此外,背飛的氣囊所採用的纖維最低為1000D(Denier,是縫線最早的英制單位。表示在公定回潮率下,9000米長紗線或纖維所具有的克數,是線密度數值。它是定長制單位,克重越大紗線或纖維越粗,常用於化纖長絲、真絲等),夾克式BCD的纖維最高僅有1000D,多數在420D左右。因此,背飛對承重的設計、材料的選擇上大大超過一般夾克,可以支持懸掛數個氣瓶,適合減壓潛水、洞穴潛水和沉船潛水。
背飛的價格從2000-8000不等,下面給大家介紹幾款品牌的背飛。
HOG背飛,我本人在使用的。官方介紹氣囊外層1680D,內囊220D,先不說有無達到1680D的水平,至少氣囊的質量是信得過的,比休閒潛水用的夾克BCD好很多,能提供更好的安全保護。只不過,有朋友對比了Halcyon,Hollis和Light Monkey這三款同樣標稱是1680D尼龍的氣囊,HOG的氣囊用料要明顯比前面這三個牌子的薄,手感不夠這三款結實和細膩。但重點是,這款背飛僅僅售價2000元左右,HOG的產品質量完全能夠保證開放水域中的休閒潛水和技術潛水的需要,而且,它的設計思路屬於Horgathian Configuration,也就是說,無論你跟著TDI和PSAI這類對裝備要求比較靈活的組織,還是跟著GUE,UTD,NAUI這類對裝備配置有明確規定的組織學習,HOG背飛只需要很小的改動就能符合要求,無需換來換去。
信仰牌背飛,halcyon infinity。大部分背飛的背負系統需要在背板後用日字扣來固定肩帶長度,調整一次勞民傷財。infinity獨有的cinch系統可以快速調整肩帶長度,而且是嚴格按照GUE理念設計的,D環五個,右腰不配D環留出分體燈電池位置。價格比較高,大概5-6000左右。
AKUANA(貌似原來叫做EZ),是WUD創始人王遠自己開發的品牌。黑色外囊1680D,彩色因為技術原因織數略低,價格大概4000來塊,一樣堅固耐用。重點是顏色多樣,還可選擇免費刺字,避免大家裝備長得都一樣拿錯。
側掛(Side Mount),凡是訓練過使用雙瓶加減壓瓶的潛水員,都能使用側掛。側掛是從背飛演化而來,側掛的背帶、檔帶包括D環的位置都與背飛完全一致,只是沒有背板,背囊更加貼身而已。值得注意的是,背飛可以通過改裝變成側掛,但是側掛無法改成背飛。價格從貴一些的Razor(6k)到便宜些的Akuana(3k)都有。我本人對側掛持保守態度,因為我仍然是GUE的靈魂:如果背掛都進不去的洞穴,就建議側掛潛水員不要去了。
1.不推薦BCD具有多功能性,什麼又能背掛又能側掛,兼具背飛和普通BC的,居然還能設計成背包,最簡單最直接的才是最好的!這點上,很欣賞Halcyon的理念。
2.推薦首選背飛,夾克的大小合身性、質量牢固性都不如背飛,而且不利於TRIM姿態保持。而且背飛的改造性比較好,可以隨時更換背負、鋁板、鋼板、碳纖維板、氣囊,以適應不同時期的要求。
3.背飛儘量選擇只有兩根帶子貫穿的,意思就是一條襠帶+一整條的肩帶,避免選擇「改良式」的各種快卸扣帶子。雖然穿脫和調整費力一點,但是要知道,在水下每多一個程序就多一份風險,而且快卸扣不夠流線,容易掛上繩子水草一類的東西。如果你準備買BCD了,說明你打算在潛水這個行列裡發展下去。相信我,遲早有一天你會萌生進洞的想法,那麼這類背飛會是你的不二選擇,那些滿是快卸扣看似方便的背飛會被洞潛淘汰的。
5、腳蹼;
腳蹼種類很多,分類方式相對複雜。大類可分為套腳式和調整式,還可以分為正浮力、中性浮力、負浮力,又可分jet fin、split fin、force fin等等。
套腳式,套腳式大小可調整性很小,是不穿潛靴直接套在腳上用的,適合於熱帶水域。優點是便於發力、好控制,缺點也比較明顯,就是只能船潛且不適用在冷水區域。
調整式,同樣款式的調整式腳蹼,能夠調整大小,需要配合潛靴,岸潛時可以拎著腳蹼穿著潛靴在岸上走,因為多了一雙鞋所以發力點不如套腳式那麼直接。我本人在用這款腳蹼,也可以算是force fin的一種吧,感覺蛙踢和自由踢都可以用,只不過腳蹼太長精準控制較差。
Split fin,中間有分叉的腳蹼。這類腳蹼在小幅度高頻率自由踢時會保持很高的推進效率,據說很省力氣。缺點是只能用於自由踢,蛙沒法踢、倒踢和直升機踢。
jet fin,大部分老鳥的選擇。長度不是很長,硬度高,更適合精準控制。蛙踢、倒踢、直升機踢易控制,不太適合自由踢。
談腳蹼不得不談的四線金剛。很多人在推薦腳蹼的時候,除了jet fin的首選就是四線,適合大部分新手,自由踢蛙踢均無壓力。Steve Bogaerts那套行雲流水眼花繚亂的踢法就是四線完成的。但是我上REC1課程的時候用的是這個腳蹼,個人感覺是太軟了,自由踢的推進力不如super mew,倒踢和直升機踢的控制力不如jet fin,蛙踢倒是很給力。不過這不失為一個綜合性能非常好的fin
1.首先最好確定自己的踢法、腳力,來選擇合適自己的 fin。
2.關於jet fin。如果遲早要往技術領域發展或者潛時間長了會發現,蛙踢比自由踢省力很多,為了更精準的進行控制,大部分技潛教練會推薦jet fin。
3.關於品牌。其實很多時候,不管什麼fin,很多牌子的外觀都差不多,更多的是需要考慮整體的浮力配重狀態。不同品牌的fin可能是正浮力、負浮力也可能是中性浮力。以jet fin為例,如果配溼衣,最好的配重選擇是OMS的jet fin,中性偏負浮力,更有利於保持TRIM姿態。乾衣的不二選擇是scubapro的jet fin,強大的負浮力抵消乾衣褲管中的空氣提供的正浮力。
6、溼衣;
@雪夜叉 叉總說溼衣是所有器材裡他最沒有追求的一個東西,選擇標準是去潛店試了穿著合適的最便宜的可靠牌子,只在熱帶和夏天熱的穿乾衣會死人的時候用,完全是消耗品,給溼衣加這個防護加那個圖層這個皮那個甲的看看就行了。
我基本持相同意見,溼衣是我最不願意買的東西,因為又佔地方又沒有什麼技術含量,出國一趟潛完水累的半死還要把溼衣衝洗乾淨曬乾(有時候半乾不幹的)打包帶回國太麻煩了。
但是,如果你有潔癖或者皮膚敏感,還是買一套自己的放心,因為畢竟潛店的每一套溼衣,是每一套都是被尿過的。
溼衣是用來保暖的,一般分為3mm、5mm、7mm,用於不同的水溫環境。厚度約厚,保暖效果越好,東南亞一般使用3mm的溼衣。
值得注意的是,溼衣是正負力的,這意味著配重時候需要考慮給溼衣建立負浮力。但隨著深度的增加,溼衣被壓縮後浮力會減小,以30米的深度為例,如果使用3mm的溼衣會喪失1kg的浮力,如果使用7mm溼衣則浮力喪失會變為4kg,也就是說如果你穿著7mm的溼衣下到30米的深度,開始你要為這件溼衣多帶4kg的配重塊,而到了30米的深度後,你需要充氣抵消這4kg喪失的浮力。這也是不推薦使用厚溼衣的原因。
如果在穿著3mm溼衣會冷,帶了頭套仍然會冷的地方潛水,建議直接換成乾衣。
溼衣的價格從幾百到幾千不等。
想選購潛水裝備的小夥伴,可以考慮到我們淘寶店逛逛,長按二維碼,選擇瀏覽器打開即可, 都是正品行貨,有售後保障的。
相關閱讀 請戳
可能是你敗的第一件裝備--面鏡的選購和保養竅門
不懂潛水裝備?漫畫詳解潛水基礎裝備(一)
懵B! 自由潛水裝備該怎麼挑?
潛水遊世界行程
(向下滑動查看所有行程,點擊藍字下劃線查看行程細節)
往期精彩文章 點擊藍色標題查看
去東南亞考證/進階哪裡好?四大熱門海島大PK
學潛水前要不要會遊泳?
潛水到底有多危險,既有多少種死法(超長超值)
又愛又恨的大流:適合放流的潛點,技巧和裝備
這些事,只有潛水的人才知道
娶一個潛水女的十大好處
千萬別(yao) 愛上一個潛水員!
一滴防曬乳,殺死整片珊瑚
這裡鯊魚"成群", 潛水員卻痛不欲生
擔心錯過精彩文章和優惠套餐/裝備,趕快把我置頂吧!⤴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微信立場。對內容有任何疑問,請謹遵專業人士叮囑。任何版權問題,請隨時聯繫。
▼
潛水遊世界淘寶店鋪:
divetheworld.taobao.com
服務號二維碼
▼
私人微信 divetheworld_b
客服:400 678 1632
郵箱 divetheworld@126.com
歡迎投稿合作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