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華盛頓9月14日電(記者 餘東暉)臺灣淡江大學教授何思因14日在此間預言,如果蔡英文2016年獲勝,兩岸之間很可能有「來來回回的負面循環」,那麼兩岸關係就有可能從目前的「溫和」(warm peace)轉向「冷和」(cold peace),甚至有可能進一步惡化成「冷戰」。
臺灣前「國安會副秘書長」何思因是在「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與「布魯金斯學會」14日聯合舉辦的臺灣選舉研討會上做此預言的。在接受媒體訪問回答中評社記者詢問時,何思因進一步澄清,這是一個過程,並非一步就到「冷戰」,只要雙方有意識去避免,還有些轉圜的餘地。
何思因指出,蔡英文不直接承認「九二共識」,大陸自然有傾向來嚴厲對待臺灣,大陸做任何事情對臺灣內部政治都會有影響,蔡英文就一定會有反應。大陸一定會施壓,臺灣內部就會抗壓,「這就會變成來來回回的負面循環」。他認為,到時兩岸之間是一種「tit for tat」的關係,中文講就是「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儘管這個詞從正面說也有「你對我好,我也對你好」的意思,但他表示「現在一時看不到好的狀況,所以最後會變成tit for tat,只有負面,沒有正面」。
相對於藍營學者的悲觀,綠營學者似乎比較樂觀。前臺灣陸委會副主委、臺灣政治大學特聘教授童振源認為,蔡英文當選後,兩岸和平穩定仍可維持,民共雙方有可能達成新的心照不宣(tacit)的共識。
中評社記者問童振源何以有這種樂觀期待?童振源指出,過去4年已經看到蔡英文的一些轉變,她表示要「維持現狀」,「遵守中華民國的憲政體制」。她知道要勝選,要贏得主流民意,而臺灣85%的民意是要維持現狀,絕大多數人可接受「中華民國的體制」。其次要跟美國和其它國家維持友善關係,與大陸保持互動。要取得一種均衡,既要堅持臺灣的「主權和主體性」,也要對國際形勢有清楚的判斷。
至於不承認「九二共識」的民進黨如何能與對岸達成新的共識,童振源說:「我並沒有樂觀到相信2016年一定要恢復兩岸對話,我並沒這麼講,但我認為和平穩定應當沒問題,因為兩邊都沒觸及對方的底線,雙方都以內部的經濟發展和改革為優先。」而且從過往的經驗看,大陸方面從1979年以來對臺手法表現出現實和務實,在1996、2000、2004、2008臺灣選舉後大陸都表現過對臺手法調整。他說,從明年1月選後到5月就職的4個月時間,要看大陸、臺灣、美國能否協調出一個默契來。
何思因則認為,蔡英文執政,要與對岸找到新的共識或方式,「在邏輯上是不可能的事情」。他說:「我不做此想,很難。如果能想出來的話,民進黨有那麼多聰明才幹之士,早就想出來了。」他相信民進黨不會對自己選後面臨的形勢太樂觀,「民進黨執政過,不會那麼天真,我相信他們會嚴肅以對,但問題是嚴肅以對,是否足夠影響到大陸對它的觀感,這裡還牽扯到美國的角色。」他說,若大陸強烈施壓,把蔡英文製造成一個「麻煩製造者」(troublemaker)的形象,這對美國如何看待臺灣會有影響。習近平馬上要訪美,美國的角色一樣會起作用。
對於民進黨人近期打「中華民國牌」,何思因指出,主要還是選舉需要。他對中評社說,「九二共識」之下有一整套東西要做,蔡英文不承認「九二共識」,但要做「九二共識」下面的那一整套東西,就會傷到自己的選情,當選後也會有投她票的人不滿意,這是她的成本,但不付成本的話,在國際政治中就沒有信用,那樣就會很麻煩。
何思因也預期,如果國民黨在明年選舉中失敗,會出現領導力真空,在臺灣很難成為執政黨的有效制衡力量。不過他又表示,從長遠看也不必太悲觀,因為當年陳水扁執政後對國民黨,馬英九執政後對民進黨,都出現過類似的狀況。臺灣政治的鐘擺效應很厲害,而這種鐘擺效應很大程度上跟兩岸關係有關。中評社記者追問:「現在的民意似乎與十幾年前不一樣了···」何思因反問:「你怎麼想民意就不會再回來呢?政治哪有一成不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