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思因答中評:兩岸或從溫和到冷和到冷戰

2021-12-25 中評社

何思因分析,蔡英文當選兩岸關係負面循環,可能從溫和到冷和,甚至發展成冷戰 中評社記者 餘東暉攝

  中評社華盛頓9月14日電(記者 餘東暉)臺灣淡江大學教授何思因14日在此間預言,如果蔡英文2016年獲勝,兩岸之間很可能有「來來回回的負面循環」,那麼兩岸關係就有可能從目前的「溫和」(warm peace)轉向「冷和」(cold peace),甚至有可能進一步惡化成「冷戰」。
  臺灣前「國安會副秘書長」何思因是在「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與「布魯金斯學會」14日聯合舉辦的臺灣選舉研討會上做此預言的。在接受媒體訪問回答中評社記者詢問時,何思因進一步澄清,這是一個過程,並非一步就到「冷戰」,只要雙方有意識去避免,還有些轉圜的餘地。
  何思因指出,蔡英文不直接承認「九二共識」,大陸自然有傾向來嚴厲對待臺灣,大陸做任何事情對臺灣內部政治都會有影響,蔡英文就一定會有反應。大陸一定會施壓,臺灣內部就會抗壓,「這就會變成來來回回的負面循環」。他認為,到時兩岸之間是一種「tit for tat」的關係,中文講就是「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儘管這個詞從正面說也有「你對我好,我也對你好」的意思,但他表示「現在一時看不到好的狀況,所以最後會變成tit for tat,只有負面,沒有正面」。
  相對於藍營學者的悲觀,綠營學者似乎比較樂觀。前臺灣陸委會副主委、臺灣政治大學特聘教授童振源認為,蔡英文當選後,兩岸和平穩定仍可維持,民共雙方有可能達成新的心照不宣(tacit)的共識。
  中評社記者問童振源何以有這種樂觀期待?童振源指出,過去4年已經看到蔡英文的一些轉變,她表示要「維持現狀」,「遵守中華民國的憲政體制」。她知道要勝選,要贏得主流民意,而臺灣85%的民意是要維持現狀,絕大多數人可接受「中華民國的體制」。其次要跟美國和其它國家維持友善關係,與大陸保持互動。要取得一種均衡,既要堅持臺灣的「主權和主體性」,也要對國際形勢有清楚的判斷。

童振源認為蔡英文當選,兩岸和平穩定仍可維持,甚至可找到新的默契 中評社記者 餘東暉攝

  至於不承認「九二共識」的民進黨如何能與對岸達成新的共識,童振源說:「我並沒有樂觀到相信2016年一定要恢復兩岸對話,我並沒這麼講,但我認為和平穩定應當沒問題,因為兩邊都沒觸及對方的底線,雙方都以內部的經濟發展和改革為優先。」而且從過往的經驗看,大陸方面從1979年以來對臺手法表現出現實和務實,在1996、2000、2004、2008臺灣選舉後大陸都表現過對臺手法調整。他說,從明年1月選後到5月就職的4個月時間,要看大陸、臺灣、美國能否協調出一個默契來。
  何思因則認為,蔡英文執政,要與對岸找到新的共識或方式,「在邏輯上是不可能的事情」。他說:「我不做此想,很難。如果能想出來的話,民進黨有那麼多聰明才幹之士,早就想出來了。」他相信民進黨不會對自己選後面臨的形勢太樂觀,「民進黨執政過,不會那麼天真,我相信他們會嚴肅以對,但問題是嚴肅以對,是否足夠影響到大陸對它的觀感,這裡還牽扯到美國的角色。」他說,若大陸強烈施壓,把蔡英文製造成一個「麻煩製造者」(troublemaker)的形象,這對美國如何看待臺灣會有影響。習近平馬上要訪美,美國的角色一樣會起作用。
  對於民進黨人近期打「中華民國牌」,何思因指出,主要還是選舉需要。他對中評社說,「九二共識」之下有一整套東西要做,蔡英文不承認「九二共識」,但要做「九二共識」下面的那一整套東西,就會傷到自己的選情,當選後也會有投她票的人不滿意,這是她的成本,但不付成本的話,在國際政治中就沒有信用,那樣就會很麻煩。
  何思因也預期,如果國民黨在明年選舉中失敗,會出現領導力真空,在臺灣很難成為執政黨的有效制衡力量。不過他又表示,從長遠看也不必太悲觀,因為當年陳水扁執政後對國民黨,馬英九執政後對民進黨,都出現過類似的狀況。臺灣政治的鐘擺效應很厲害,而這種鐘擺效應很大程度上跟兩岸關係有關。中評社記者追問:「現在的民意似乎與十幾年前不一樣了···」何思因反問:「你怎麼想民意就不會再回來呢?政治哪有一成不變的?」

美國智庫舉行臺灣選舉研討會,藍綠學者對選後兩岸關係形勢預判截然不同 中評社記者 餘東暉攝

相關焦點

  • 2023到2024年將是決定「兩岸和戰」的關鍵時刻?
    文章表示,海峽兩岸都在等待拜登會怎樣亮出他的「臺灣牌」。川普留下的「對臺遺產」,為拜登提供了將來與北京在其他爭議問題上討價還價的「籌碼」,但也會為美國政府帶來挑戰。目前拜登內閣中的諸多涉及亞洲政策的關鍵職位尚未公布人選,所以無法明確判斷其政策走向。但外界仍試圖從拜登此前的公開發言中找尋一些他對於臺灣問題立場的蛛絲馬跡。
  • 【澤觀】評臺灣防務/安全/兩岸部門人事調整
    其中,情報工作旨在掌握內外涉臺情報,為戰略分析和政策制定提供分析、參考。由於目前臺灣主要的安全威脅來自大陸,所以情報口最關鍵的任務是針對大陸、解放軍的情報與反情報工作。近年臺海形勢緊張,兩岸政治對立和軍事對抗嚴重,情報口的廝殺也異常嚴峻。兩岸互相搜集對方情報,並進行相應的反情報工作。
  • 馬英九回應兩岸關係:我們每個人都是中國人 也是臺灣人
    馬英九與新黨主席鬱慕明(圖片來源:中評社)在島內,一向支持統一的新黨26日舉行25周年黨慶大會,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出席祝賀時表示,我們每個人都是中國人,我們的家園在臺灣,我們每個人也都是臺灣人據香港中評社8月26日報導,新黨26日在新北市舉行創黨25周年黨慶大會,強調「政策白皮書」是「推動和平統一」,現場高掛堅持「憲法一中」、「反對分裂國土」標語。黨慶主軸是「打開天窗說亮話,民族復興是王道」。包括馬英九、國民黨副主席郝龍斌、國民黨臺北市長提名人丁守中、「統促黨總裁」張安樂等人都獲邀出席。
  • 王文燮:兩岸應共同傳承黃埔愛國精神
    早年就讀於縣內兩城小學、石臼所小學和日照臨時中學。 17歲到臺灣後,進入陸軍軍官學校第25期騎兵科、科學軍官班第三期、1965年臺灣陸軍指揮參謀大學正20期,以及三軍大學戰爭學院正規班等,均以第一名畢業。
  • 觀點 陳鵬仁語中評:美國駐軍臺灣視同侵略中國
    陳鵬仁對中評社表示,國際政治上,任何作為都可能影響深遠,所以任何作為一定要想到後果。蔡英文團隊只想拉美日就是沒有思考可能衍生的後果;包括近日「去蔣」、「去中國化」、「批孔」等作為都在製造兩岸不必要的緊張。  如果中共對臺灣動武,美國要怎麼幫忙?頂多派駐紮在琉球的美軍馳援,但中共不論要對臺採取何種軍事作為,一定會先試探、推演、評估美國會幹預到什麼程度。
  • 冷戰不冷 3.1 一條河引發的血案:蘇伊士運河事件
    冷戰不冷
  • 羅智強語中評:臺灣已是仇 中社會風險不可測
    (中評社 鄭羿菲攝)  1970年生的羅智強,花蓮縣大陳一村出生,祖籍浙江大陳島,政治大學法學碩士,在馬英九執政時期曾歷任「總統府」發言人、「總統府」副秘書長等職,被視為馬家軍的一員。  羅智強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美中臺三方局勢在這幾年有很多變化,也使得臺灣處境變得更加困難,他以馬政府與蔡政府的外交政策做對比,蔡英文的困難確實比馬英九大。
  • 焦點 洪健昭語中評:美軍駐臺 臺灣隨時被捏死
    (中評社 倪鴻祥攝)洪健昭,85歲,臺灣大學外文系學士,美國南伊利諾大學新聞碩士、美國喬治城大學哲學博士。歷任陸軍總部特種翻譯官、臺灣政治大學新聞系和西語系副教授,曾任中央社休斯頓、西歐、東京、中東等分社主任、社長、董事長,臺灣駐義大利代表8年等職,現為國民黨智庫資深顧問。
  • 蔡演講背後的兩岸關係及中美博弈
    中國大陸國臺辦對其激烈回應,以及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的賀詞,預示著兩岸關係及中美博弈進入了新的階段。      臺灣問題既是中國左右路線之爭的後果,也是美蘇冷戰及後冷戰格局的重要一環。美國對歷代臺灣地區領導人(蔣介石,蔣經國,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支持不斷,而中國大陸對臺灣則是文武並舉,胡蘿蔔對統派或一中派,大棒對臺獨勢力。
  • 王文燮:兩岸應共同傳承黃埔愛國精神(2014年7月號)
    早年就讀於縣內兩城小學、石臼所小學和日照臨時中學。2000年7月出任國民黨黃復興黨部主委,2010年5月轉任中評會主席團主席。答:遠徵軍的作戰在抗日戰爭中是很重要的一役。當初國軍出兵到緬甸,主要是為了維護後方的補給線,因為海上補給全都被日軍切斷了,沿海沒有港口。1942年,蘇聯又跟日本訂立了《互不侵犯條約》,蘇聯這個國際路線也截斷了。所以只有西南,從越南、緬甸還可以把從國際上獲得的物資轉送至大後方。
  • 觀點 周志傑語中評:兩岸關係外交休兵已結束
    針對中國大陸外交部長王毅8日在全國人大記者會中否定臺灣外交關係的國際法正當性,臺灣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教授、成大兩岸與華人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周志傑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這意味著兩岸外交休兵的改變與結束,蔡政府要推臺灣國際參與空間,會被進一步壓縮、倒退。
  • 冷戰的贏家,是別國
    冷戰絕不好玩。由「核恐怖平衡」和外圍局部熱戰維持的美蘇「冷戰」狀態,對雙方而言都是巨大的損耗。尤其是蘇聯,當年將自己與阿富汗和越南「綁定」的教訓,值得後人記取。過去,「冷戰」發生在兩大對立的陣營無法徵服對方的時候,通常以核心國家之間的軍備競賽和對於外圍國家的爭奪為標誌,也可稱為慢性戰爭、可控戰爭和代理人戰爭。
  • 金門貢糖店老闆:張志軍是個親切到令人驚訝的人
    原標題:金門貢糖店老闆:張志軍是個親切到令人驚訝的人(照片:一來順貢糖提供)   據中評社報導國臺辦主任張志軍本月23、24日赴金門展開第三次兩岸事務首長會議,陸委會特別安排張志軍參訪「一來順貢糖」、「金合利鋼刀」等金門特色店。但在貢糖這個採訪點上陸委會當時並不對媒體開放,讓媒體留下一絲懸念。   中評社訪問到「一來順貢糖」當日接待張志軍的四老闆陳麗琳。
  • 臺灣教授:兩岸經濟統一加速器已啟動
    星島環球網消息:中評社嘉義3月5日電  臺灣中正大學政治學系暨研究所教授廖坤榮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大陸近日宣布的
  • 臺海局勢——兩岸統一已箭在弦上
    但是,兩岸實行的卻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制度。基於維護中華民族整體利益考量,大陸始終強調「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實現國家的統一的最佳方式,這既充分地照顧到了臺灣的現實情況,又有利於統一後臺灣長治久安,同時也充分體現了祖國大陸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懷。
  • 王在希少將:當前兩岸關係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兩岸關係正處於嚴峻複雜的冷對抗局面。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1月2日重要講話中指出:「臺灣問題因民族弱亂而產生,必將隨著民族復興而終結」。(一)民進黨在臺灣執政使得兩岸關係發展的基礎遭到破壞。因為民進黨是一個堅持「臺獨」路線的政黨,上臺執政後不僅掌握了臺灣的行政、立法大權,而且控制了臺灣的軍隊和情治部門,把握了臺灣的主流媒體和教育機構,不斷推動「去中國化」的舉措。現在兩岸之間不僅官方半官方的聯繫中斷,而且民間交流也受到限制,連中華文化在臺灣也遭到排斥。現在兩岸關係實際上處於一種「冷對抗」的局面,兩岸之間在漸行漸遠。
  • 【智庫】中評大數據:「臺多斷交」輿情分析
    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密切跟蹤並全面採集了臺灣社交媒體的輿情數據,歸納與分析輿情特徵,並對當前蔡政府與民進黨面臨的輿論壓力與民意壓力進行評估。現將報告部分內容摘錄如下:   「臺多斷交」在臺灣社交媒體引發的輿情熱度,總體低於先前臺灣與聖普、巴拿馬「斷交」的輿情熱度。
  • 臺退役上將王文燮:兩岸都是中國人永不變 兩岸最終會統一
    臺灣中華戰略學會理事長、陸軍退役上將王文燮接受香港中評社採訪時表示,臺灣一旦宣布「獨立」發生戰爭,美國人絕不會為臺灣犧牲一兵一卒。臺灣中華戰略學會理事長王文燮(中) 圖片來自臺媒王文燮,88歲,山東省日照縣人,歷任「軍團司令」、「聯勤總司令」、「國防部副部長」,二級上將退役後,接任國民黨黃復興黨部主委有十年之久,現為中評委主席團主席、中華戰略學會理事長。